- 首页
- 集藏
- 演义
- 昭君艳史演义
昭君艳史演义
昭君艳史演义 佚名 著
第一章 总论和亲
第二章 深宫选妃
第三章 拒谏点绣
第四章 隐居课女
第五章 闻信惊惶
第六章 威逼应选
第七章 馆驿献美
第八章 忍痛长行
第九章 旅邸思亲
第十章 摹写艳影
第十一章 画工索贿
第十二章 改图倾陷
第十三章 病榻哀吟
第十四章 愿为胡妇
第十五章 饯行惊美
第十六章 诛奸出塞
第十七章 琵琶诉怨
第十八章 青冢流芳
第一章 总论和亲
飒飒寒风和标篥,紫台青坟吞声泣。
庙堂战胜仗蛾眉,讵曰佳人倾城国。
肉食者鄙谋帷幄,画工之贱操黜陟。
长抱琵琶镇玉门,呜呼佳人难再得。
黄沙搅地翼天飞,不改冢草青青色。
呜呼佳人难再得,徒杀画工亦何益!
这首诗,是咏汉代用昭君和亲的故事,其意归咎汉皇。说是堂堂中华,对于单于之强横,竟无勇将精兵,保守边疆,谋臣策士,设计退敌。只把个女子,送往塞外,使之身冒寒风,耳听□篥,忍泣吞声,苦不堪言。这不是要仗着女子,决胜于庙堂之上么?况且身为一国之主,大邦之君,理宜英明果断,不受蒙蔽,方可谓之中华之主;如今反任用一般食肉鄙夫,使之上立朝廷,执掌国政,以致退敌无方,筹边鲜策,乞怜于儿女,以保国家,岂不可耻!并且待信画工之言,使朝廷黜陟之权,为最卑最贱之画工所操,把个倾国倾城,绝世难得的佳人,生生葬送于匈奴,使之长抱琵琶,悲吟浩叹于玉门关外!
汉皇虽有四海之富,万乘之尊,要保一个心爱的美人,也不可得。便该自怨自艾,倍加修省,力改前辙,才是人君之度。
又复不知己过,因为可惜佳人,迁怒画工,把个毛延寿,拿来 杀了。但是佳人已去,倾国倾城,不可再得。徒杀画工,有何益处呢?
以上所言,便是这首咏昭君诗的大意。但是以我看来,汉皇固然昏庸暗昧,咎所难辞,那昭君却于不幸之中,获得大幸。
为什么说昭君于不幸之中获得大幸呢?因为昭君生成一副花容月貌,美丽无双,又复知书识字,能诗善赋,真可算是仕女班头,美人魁首,理应在汉宫为妃为后,享受富贵荣华,方不负他这一副美貌花容,和他这锦心绣口的才调。
如今只以不行贿赂,遂为画工改窜图形,非但困守深宫,而且赐婚单于,去到黄沙扑面,紫塞伤心的匈奴国中,受那酷浆毳帐的风味,领略背井离乡的苦处,岂非是不幸么?
但是昭君应诏入宫,若不是画工索贿不遂,改窜图形,以他的美貌容光,必定合得汉皇之心;既合汉皇之心,不过在宫中做个才人或是封为贵妃,也难免身归黄土,化为异物,安能千载留名,传为美谈呢?
今昭君虽为画工所误,身归匈奴,殁葬异域,而汉室赖其一人之力量,得免数世之边患,至今冢草青青,播为佳话,传之史册。文人韵士,且形诸吟咏,作为诗歌。甚至倾倒昭君者,恨不能驮黄金至千万里外,市骏骨而返诸汉土。
使昭君而不下嫁单于,老死汉宫,不过一白首无名之宫人,芳名能这样的流传,历千万年而不磨灭么?昔蔡中郎之女蔡文姬,沦于胡域,作胡笳十八拍,以表其哀怨之思,曹孟德怜之,使人赍金帛赎回汉土,重行婚嫁。
后人有咏文姬诗讥之道:宁为湘瑟声中死,不作胡笳拍里生。 同一沦于胡也,而文姬之声名,与昭君比较,相去不啻有霄壤之隔者,因文姬无裨于汉,且回国之后,重行婚嫁也。
昭君则箝制单于,使其不侵汉室边疆,其利及于数世,且身入胡地,不随胡俗转移节操,竟以子婚其母之俗习,仰药而死。使胡人之陋俗,从此改革。
汉人之礼教,被于沙漠,是昭君不但为汉之功臣,且为匈奴之烈妇矣。身死之后,一灵不泯,犹令冢草皆青,以表其心向汉室,到死靡他之意。所以千古芳名,至今不灭也。
但是推究昭君得名之由,在於下嫁匈奴。昭君之下嫁匈奴,在于画工之改窜图形,不令汉皇知其为美貌佳人。照此言来,画工毛延寿,又为昭君之功臣了。在下这番议论,并非过于推崇昭君,阅书的若明白了昭君历史,就知道在下说昭君在不幸之中,获得大幸这句话,并不是无因而发了。
要知昭君历史,请看下文自然明白。
第二章 深宫选妃
话说汉朝,自高祖刘邦手提三尺剑,斩白蛇,起义灭暴秦,平西楚,统一中国,虽有匈奴屡为边患,而国内平安,民物丰阜。历代相传,直至第十一代,孝元皇帝之时。
这位元帝天资英明,政清刑简,上承历圣之遗谟,下赖文武之协济,治得闾阎安静,四境清平,又加屡岁丰稔,兵甲全消,民间十分富庶,百姓讴颂太平。
真个是府库之财朽贯,太仓之粟红腐。廊庙之上,毫无缺事。深宫之中,自然不用宵旰勤劳,可以垂拱而治了。那知晏安为鸩毒之媒,欢乐实忧患之基。
这位孝元皇帝因为朝廷无事,政治清简,便觉得日长无事,难以消遣这闲中岁月,未免辜负了大好韶华,意欲在宫娥绣女之中,挑选几个美貌佳人,轻年丽姝,封作妃嫔,可以朝夕盘桓,不致长宵寂寞。
无奈汉高祖以平民为天子,深知民间疾苦,所以即尊之后,便更定制度,凡宫中承事的宫娥太监,皆有额数。又因挑选绣女骚扰百姓,为患甚巨,故把选绣女一事,限定二十年一次,垂为祖制。后世子孙,不得任意变更。
到得孝文皇帝,更加节俭无比,宫院之内,除了几个承事后妃的宫女以外,连高祖所定的额数,多不充足。
后来的景帝、武帝,又都是英明之主,雄略之君,对于挑 选宫女一事,竟是毫不注意。
历代秉承文、景二帝之训,虽然因宫中不敷给使,选过几次宫女,不过略略选择,在相貌才调上,并不研求。
元帝时代的宫人,还是前朝遗留下来的。所以挑选起来,非但容光焕发,晶貌妍丽的不能挑得,就是年纪在二十岁上下的也不能够了。
元帝初时,命妃嫔挑取,因为没有合得心意的,疑惑妃嫔们怀着嫉妒,不挑好的进御,便亲自点选一遍,看见那些宫女虽非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却是半老徐娘,难以中选了。
元帝见如此情形,不觉兴致索然,欲待罢了此事,不行点选,旨意已意传出,那般宫人深处宫帏,长门困守,欲得君王一顾,也不能够。好容易盼来盼去,盼到今日,君王亲自挑选,这一选中,不是封妃,便是封嫔,至少也有个贵人才人的位置,岂不是从九幽之中,直提到青云之上么?
那些宫女得了这消息,早已一个个薰香理鬓,擦脂抹粉,年纪长的面上已有皱纹,也要把脂粉搽得厚厚的,好将皱纹遮掩起来。年纪略轻的,又怕自己没有风韵,难中上意,便扭扭捏捏,做张做致,装出许多风韵来。相貌丑陋的,虽然明知自己的尊容,不堪入目,拿得定没有巴望,但这种机缘是希世难逢的,也要插钗带花,更换衣裙,前去碰碰机会。或者前生曾种福田,此番竟得中上意,也未可知。那相貌略美丽的,虽知自己的品貌在许多宫人里面,要算得鹤立鸡群,可以大有把握,但皇帝亲自挑选,不比妃嫔拣择,定然法眼深严,不易中选,也不得不浓装艳裹,穿绫着罗,显出十分风骚,一段美丽来,好巴望皇帝看得中意,升为妃嫔。
所以这些宫女无论年老的、年轻的、俏的、丑的、陋的、美丽的,都装扮得齐齐整整,花花绿绿,一班一班的排列在那 里,等候着元帝挑选。
一眼望去,高矮不齐,长短不等,头上的钗环,耀日光明,身上的绫罗,到眼生花。并且那般脂粉之气,一阵阵扑鼻吹来,倒也很觉芬芳馥郁。
元帝见了这许多人,眼睁睁的巴望自己挑选得中,预备着做妃嫔,如何好说收回这道旨意,不行挑选呢?只得带了两个妃子,升了龙座,等候众宫人朝拜见了,命两个妃子,依次点名,看视了一遍,短中抽长的,选了几个。
那些未曾选中的宫人,乘兴而来,败兴而返,未免怨恨皇帝无情,不把自己选中;又羡慕那些选中的人,都是修来的福命,竟能合得上皇帝的心意。今日和我们还是姊妹,明日受了封号,便要称他作贵妃娘娘,叩头朝拜,尊为主人了。这些宫人议论纷纷,自行退去。
未知无帝选了宫人,究竟如何,且待下文分解。
第三章 拒谏点绣
话说元帝虽把众宫人点视一遍,短中抽长的选了几个,随后又看了看,觉得选的几个,年纪都有二十余岁,相貌也只平常,心中十分不悦。只得命两个妃子,带了前去,御驾退至正宫。
皇后林氏,迎接入内,参见已毕,见元帝面带不悦之色,便启口问道 :“今日朝中有何事故。圣驾还宫,因甚心怀抑郁?”
元帝道 :“朝中并无事故,寡人因四海安宁,朝政清闲,意欲选几个美貌女子,充当妃嫔。适在一后宫,将众宫女点视一遍,谁知都是年已长成,相貌平常,绝少出色之人。因此心下不快 。”
皇后含笑奏道 :“所有宫女,都是先朝遗留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不曾挑选绣女,莫说没有美丽之人,就是有了美貌佳人,年纪已长,也少风趣。圣上如何在宫女里面去挑选佳人呢?
“元帝道 :“不在宫女里面挑选,有何别法呢?”
皇后道 :“皇上身居万乘,富有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消传下一道旨意,派遣几个内监,往各府州县,挑选绣女,命其暗中访察。若有美貌女子,挑选前来。那时还愁不中圣意么?”
元帝道 :“朕非不知此意,若传出这道谕旨,廷臣必然交章阻止。况且祖制难违,未便由朕变更旧章。所以屡欲命使点 绣,屡次隐忍不发。只得在宫中女访求了 。”
皇后道 :“陛下圣虑虽是,但祖制限定二十年为一届。今由和先朝点绣之时,算至现在,已有二十余年。这些宫女,自选入大内服役至今,困守长门,莫沾雨露,未免私心怨恨,上干天地之和。陛下何不申明此意,遣人至民间点绣,把这些年长宫人尽行放出,命其家族,领去择配,也是一件好事。即使廷臣谏阻,陛下也就有词对付了 。”
元帝闻言,龙颜大喜道 :“皇后所陈,甚是有理,朕于明日,即行传旨点绣 。”
到得次日早朝,元帝果然传旨,差内监八名,分往各府州县,挑选民间女子,充当宫娥。
这谕旨尚未传出,朝班之中,早已闪出一位大员,俯伏金阶,谏阻道 :“不可,不可 !”
元帝视之,乃中郎侯应也。元帝道 :“朕因宫中给使宫女,年纪已长,故欲另行挑选,中郎为何说是不可?”
侯应稽首奏道 :“臣闻明主亲贤远色,安民察吏,言出为法,行无过举。今幸匈奴之患略息,边境之兵初罢,陛下诚宜与民休养,俾得优游生育,共享太平之福。奈何使内臣四出采选绣女,致令阊阎惊扰,民无安枕之日乎?”
元帝道 :“采选绣女,亦是国家常有之事,何至惊扰闾阎,使民无安枕之日呢?”
侯应道 :“人民对于所生子女,未有不深加爱惜者。一闻采绣之举,惟恐其女选入深宫,骨肉分离,于是惊惶无惜,必将其女胡乱许字,遂致颠倒错乱,配成怨偶,贻误终身。不可一也。使臣奏命而行,所过之地,舟车夫马,馆驿供张,必然责之民间。其廉隅自守者,不过略征供给;而贪黩者,必借此诛求,横索贿赂,民不聊生矣。不可二也。所选绣女,必访求 年龄极轻,品貌美丽,可以得中上意者。凡属年轻女子,必不愿生违乡井,远离父母,而又迫于朝廷严旨,使臣威逼,不得不行,于是而悬梁投河,自行轻生矣。不可三也。有此三不可,故高祖郑重出之,定为二十年一选之祖制,又恐后世子孙,不能仰体圣明之意,故又限制额数,使后世虽有此举,而不得搜求无厌,此正深知民隐,体恤民情之意也。今陛下忽下点选绣女之旨,上违祖制,下背民情,臣故以为不可 。”
元帝道 :“祖制虽有限年限额之举,并非不准点选绣女。
朕宫中给使之宫女,皆系先帝遗留者,已二十余年未行挑选,按诸祖制,并未有违。且现在的宫女,大率年已三旬左右,久困宫中,不行释放择配,必致阴阳失调,上干天和,恐非所宜。
至于惊扰人民之举,朕亦思之再三,所遣使臣,命其不得沿路骚扰,过事诛求,百姓自无惊扰之虑了 。”
侯应还欲再有所陈,元帝已变色道 :“中郎不必多言,朕意决矣 。”侯应乃不敢再谏。群臣见帝意如此,亦皆默默无语。
后事如何,且待下文分解。
第四章 隐居课女
话说元帝一意要选美貌女子,充当妃嫔,不纳朝臣之谏,命八个内监,分道而去。
这个消息传布出来,那些百姓,闻知朝廷点选绣女,要取十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美貌女子,前去充当。无女之家,自然不用忧愁。有女之家,女儿未满十七岁的,还有一线希望,可以免选。
有那女儿已满十七岁的人家,得了此信,惟恐女儿要去应选,选中之后,便要骨肉分离,老死深宫之中,永无见面之日。
无论官宦人家,平民小户,莫不惊慌无措,纷纷的将女儿许配人家,赶着婚嫁。
初时还可略略拣选,择那门户相当,年齿相仿的匹配;后来风声愈紧,官府又加禁止,不许民间私行婚配,竟有打听此人,尚未婚娶,便硬将女儿送至其家,立行结婚的。也有年纪已老无人肯与结婚,竟在此时获得少年妻子的。也有贫苦之人,娶不起妻子,趁此机会,娶着富家巨室之千金的。甚至门弟稍高,家资略富,品貌较好,年龄尚轻的子弟,竟有一夕之间,三次花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