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小说
- 金钟传正明集
金钟传正明集
金钟传〔清〕佚名著
《金仲传》,又名《正明集》,全书共八卷六十四回。作者署名为“正一子”、“克明子”。此皆笔名。乐善堂版书前的《自非道人序》中说:“然正一子者,一其心也;克明子者,明其心也。其所以一之明之于心者,亦不过曰孝悌而已。”这是根据小说的思想内容推测笔名的寓意。作者的真实姓名已不详。按作品中所取材的年代和风格来推测,作者当是清康熙、雍正年间人。
《金仲传》是一部极力宣扬孝悌思想的所谓“劝善”、“醒世”的小说。作品以江南上元县举人李金华与历经磨难、以至沦落风尘的延安府贺旌之女贺淑媛的婚姻为基本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反映了当时天津、北京、河北沧州、山东德州、安徽滁州、江苏江宁等地的社会风情。小说以李金华与贺淑媛终成眷侣、李金华得中探花并作为钦差赴各地察治吏治结局,最终以李金华命各府州县铸一醒世金钟悬于城内十字路口警世点题。
现据清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春乐善堂本校点。原版题为《增注金钟传》,首有忘俗老人序、箪瓢主人序、生非道人序,有苦竹老人题七绝一首、克明子自题七绝四首;文中有津门培一点评;每一回后有天香居士的注解,实为回末总评;书末有正一子手题的跋。全书由鬲津静一居士、超凡居士录,冰斋校。
三教序
余性嗜山水,久不作风尘计,即有相与盘桓者,亦林泉中人。素所常经之处,则有山东济南府德州城西,水官驿之伏魔宫。中有慧圆僧。其为人也,慷慨好义,举止率真。虽为世外人,常作救世想焉。一日者余过而访之。僧举是书以示余。问:“为何书?”答以《金钟》。问其大意,答以醒世。余不禁慨然曰:“此乃劝痒之书乎:世上劝善诸书不为不多矣,而乐观者为谁?”僧曰:“盍详察之。”余唯唯。初阅之则卑卑不堪,再阅之则津津有味,三复翻阅不觉拍案大呼曰:“真大书也!真奇书也!前之所谓卑卑者,是诚蛙蠡之见,焉能测天海?后之所谓津津者,又为姜桂之性,难以辨深奥。即究之惊其为大,讶其为奇,亦不足以概是书。于无可概之中而强求其概,亦不能于为大为奇之外破天以称是书。观者之不见其大,不见其奇,正因是书之不大而大,不奇而奇。若卒无以见其大、其奇,是为腐儒。以惊天动地之文章,岂尔之糟乱肚皮所能容者?”
忘俗老人序
序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则言似后于功,而功似后于德矣。不知非言无以成其功,非功无以成其德也。由是而观,德与功与言非一而三三而一者乎。总之,欲观德与功者,必以观言始。故察迩言者有大舜;拜善言者有大禹。迩言者,浅近之言耳;善言者,明良之言耳。非明良不足见迩言之可察;非浅近不足见善言之可拜。呜呼!自古至今凡一切书史及一切经传合之小说鼓词,何一而非迩言,何一而非善言乎?无奈读者观者,或以咕哔而失先圣之意,或以热闹而负明士之心。将古人一片济世苦心付于东流,亦良足慨焉!今日者,不知著于何人之一部奇书,曰《金钟传》,披阅之下,汗泪交滴。虽类稗词野史,实足以证一贯之旨,异日者广为流传,勿以其浅近而忽其明良也,幸甚。阅是书时,当生敬谨心,当生畏惧心,当生勇猛心,当生谦退心。有此四心,然后可以阅是书。若执一隅偏见,谬参大成,是诚名教中之罪人。既为名教中之罪人,又焉得不为世道中之贼子?贼子,即沦于世道者也。即沦于世道,即堕于恶途者也。以一人而堕于恶途,尚得谓之人哉。凡我同人,庶勿因观是书而堕于恶途,庶勿因观是书而不得为人。苟能详体大意,化己化人,岂非是书之功?岂非是书之德?是书之功与德,岂非皆是书之言乎?余也不揣,敢将俚言为之序。
箪瓢主人序
序
世人皆可劝,惟自高者不可劝;世人皆可化,惟自是者不可化;世人皆可训诲,惟贪痴无尽者不可训诲;世人皆可成就,惟狂妄无知者不可成就。此四等人,与之讲圣道,则必曰老生常谈;与之论佛法,则必曰空言无补;与之谈道教,则必曰妖词惑众。噫,何其迷昧至此哉!以一人而迷昧至此,亦世所罕觏者,何举目四观,普天下多是类也。既如此,又何必劝之、化之、训诲之、成就之乎?奈吾佛慈心,卒有莫能息者。故正一子、克明子于无可拯救中强拯救之,则著此正学以醒世。虽至迷至昧者闻此亦当睡眼圆睁,黑心洗净,合掌称谢曰“此正一子、克明子何时之圣人也?”而正一子、克明子又何用汝称谢哉?然正一子者,一其心也;克明子者,明其心也。其所以一之明之于心者,亦不过曰孝弟而已。即尧舜复生,如来再现,老子来世,亦无以加乎此。由是而观,其有功于儒,有功于道者,即有功于吾佛也。既有功于吾佛,吾安得不肃然起敬以赞曰:
净土传灯,赖以不灭。
列为八卷,何异贝叶。
不起敬心,庶勿披阅。
千古正言,无过于这。自非道人序
一部金钟万古传,全凭俚语劝人间。
其中无限苦心血,朵朵红云捧上天。苦竹老人题
凭将文字作仙槎,舌本澜翻笔灿花。
莫道支离非圣谛,稗官原不入儒家。
千流万派自纷纭,大意何人与细论。
省识庐山真面目,源头滴滴漱槃槃。
钟声渺渺未全消,入耳应须破寂寥。
领取个中弦外味,杜鹃声苦雨潇潇。
经营惨淡意何知,点画从教辨鲁鱼。
多少深心言不尽,世人漫道是奇书。克明子自题
目录
卷一
第一回申孝思他乡卧病周敦礼苦口施方
第二回智玉楼偶成绝句谢杏村巧断奇冤
第三回作假券杨村行霸悬明镜开府惩奸
第四回李金华茅店思亲杜雨亭荒村养静
第五回紫竹院对月谈心绿杨溪盘膝观水
第六回谈三教一脉归源借四书群儒讲学
第七回闹禅林仆人仗义开圣教大众归心
第八回遇同乡逢凶化吉述往事入耳惊心
卷二
第九回娶双媳同胞分产养二子老叟伤心
第十回尽朋情因财设计听妇言显报通灵
第十一回父怜子带泪求神妇劝夫舍身立戒
第十二回灶主前立归正路灯光下坐待佳音
第十三回不得志客寓挥毫为求心禅堂请教
第十四回登法坛沙弥受戒说真谛乞士参禅
第十五回讲因果大众惊心说菩提沙门叩问
第十六回辞高僧偶逢店主访故友力劝农人
卷三
第十七回大施舍惠及穷民善说词罪归县牧
第十八回开新例善士恤贫改旧章穷民向化
第十九回申元德夜梦神医黄诚斋默求佛力
第二十回遭阴险幸逢乞丐施毒手误害亲生
第二十一回兄为弟竭力求方母因子苦思成疾
第二十二回黄孝子割股医亲陶万一良言劝妹
第二十三回辨是非众议惊人延宗祧直言劝母
第二十四回娶侧室苦心用尽借他人数语陈明
卷四
第二十五回论闲言农人破弊修圣醮信女听经
第二十六回醮棚中老媪示众古道畔义士观风
第二十七回伤心诗孝思搁笔离母计毛胜传书
第二十八回作谣言央人代笔写回信大义参天
第二十九回讲家书承泽回心谒禅林陶同议馆
第三十回立新塾古刹延师回故乡禅林饯别
第三十一回客寓中直言立训行船上带醉闲谈
第三十二回养素舫欣赏良言衍庆堂乐观善语
卷五
第三十三回设法坛尊行三教垂慈训化及百工
第三十四回柏载厚立志修心申孝思正言训侄
第三十五回王笃生婉言劝友申应铸立愿放生
第三十六回江宁府同兴善社回龙涧力辟邪门
第三十七回崇正教引邪归正放生灵起死回生
第三十八回戒杀生杀生受报劝归正归正获安
第三十九回辨理欲邪正分明论是非死生立判
第四十回搜道要旁门露相讲心学正教归元
卷六
第四十一回八里桥计杀谢古三家店大战坤奇
第四十二回赵乾德发心助战杜鉴泉出榜招安
第四十三回借回军凯歌复奏赉圣诏荣任高升
第四十四回回故乡险遭贼劫被大难重励冰操
第四十五回难中难重逢命案错又错大破奇冤
第四十六回见州主细诉奇缘谕平民同归大化
第四十七回逢乞丐仗义恤孤避凶锋舍财怜寡
第四十八回毒妇人自遇毒缘善男子终获善报
卷七
第四十九回谒丛林诚心拜忏寓德水立志谋生
第五十回冯助善遇事惊心李金华携朋就馆
第五十一回立规模以古为型闲谈论如神暗助
第五十二回论天良信口谈天观法谕诚心问法
第五十三回道法中与僧无异宦场上惟利有灵
第五十四回明灯下细论忠奸照壁前详观政教
第五十五回佳徒弟才高责重酸秀才弊大心穷
第五十六回齐宗正戒人诟讼喻太初劝友完婚
卷八
第五十七回敦大义代友迎亲念旧恩抚孤送葬
第五十八回听友言一心归隐奉亲命双孝入庠
第五十九回郑子厚诚心求教贺淑媛竭力报恩
第六十回义中孝上格天心儒内仙往生佛国
第六十一回紫竹院杜淦显灵会试场金华获报
第六十二回保和殿承恩及第十间房挟势霸婚
第六十三回苦奔波沿途私访大显耀奉旨新迎
第六十四回大慈悲金钟度世广劝化竹笔传奇
跋
跋
卷一
第一回申孝思他乡卧病周敦礼苦口施方
诗曰:
风俗浇漓不见真,痴情错认本来身。【速寻天真。切莫错认。】
并无药饵堪医世,惟有儒冠更误人。【痛念世病。重责士习。】
须向是非端好恶,休从文字费精神。【拿文咬字。无关风化。】
立言岂在寻常外,殄佞除奸正大伦。【庸言正人。奸佞当惊。】
演义之书,立意原因化世。传奇之笔,措词更可惊心。故其中公私毕集,善恶攸分。借俚言道尽人情,凭天理指明物弊。或劝或惩,功同雅颂;为褒为贬,义比春秋。无奈观者不追其意,视为解闷之谈,以致忽其正而置若罔闻,淫于邪而手不释卷。不但无人向化,反令作者获愆,良可悲也!噫,余何人斯,敢作是说乎?然有见之不得不劝者,更有闻之不得不传者,又焉得不传之以代劝?
话说大清定鼎以后,传至二世圣祖即位。于康熙二年,江苏有一人,姓申名孝思。【孝思二字为通部主脑。】一生多善行。偶因遨游江湖,得至北直之天津府。不料日受跋涉之劳,风霜之苦,竟病于旅舍。举目无亲,甚属凄惨。幸店东有一时之好心,【总以常有为主。】将天津之周敦礼请来,与申孝思调治。周敦礼为人亦甚慷慨,不辞其劳,即同店东而来。到了病者屋中,申、周二人相见,自然有些周旋,不必细题。
及至将脉诊毕,周敦礼道:“先生的病固然是辛苦过度,亦是不善于自养。吾尝听得人说,病虽外至,亦多内招。凡言行不亏的人,大率病业稀少。先生撇家离业,无日不劳,东奔西跑,养从何来?不能自养,便是自轻其身,自轻其身,便是自轻其亲,【开孝端。】便不能不亏于言行。目下病到身上,岂不是自己所招么?我与先生初次相见,妄谈之极,庶勿见怪。”申孝思道:“余虽远游,亦是劝善访友,家中毫无挂念。父母皆去世,子已长成。当吾父母在世的时候,专心事奉,不敢少错。父母有疾,更不敢少离寸步。后不幸遭了父母大故,衣不解带,食不甘旨,三载有余。父母若在,焉能出来呢?先生所言,固然不错,无奈余非其人。”周敦礼一闻此言,不觉大笑道:“先生之言,无乃太过乎!就是真事,也不可自己夸口,岂不知善不知方为真么?【此乃对上乘人说。今之伐善者,多当未出口先其审诸。】况且者个孝顺莫非父母没后,就算完了不成?请问先生几时出来的?”申孝思道:“二年有余。”周敦礼道:“者二年中,当祭扫之期,先生也曾亲到么?那必然不能。既不能则有亏于孝。若是家中衣食不给,谋诸他方,或受皇家俸禄,为国尽忠。者个责备方可脱得。先生一非贫寒所致,二非官职所逼,各处奔波,不顾供献之仪。外行尚有所亏,又何必问及内省?据此一节,可想而知。我也是好说,其实行不及言。”申孝思听到者里,见他说的不错,也知自己说的太过,遂欣然道:“先生所言,诚足开吾茅塞。然吾业已如此,【便是认错者便不愧孝思二字】尚求垂方调治。倘蒙下顾,一朝见愈,不致遗身他方,吾固感戴不已。吾家里人们,亦必遥相拜祝。”周敦礼道:“先生病疵,非药可愈,急当悔过迁善,静养心神。若有不效,以吾为问。”
正说之间,听外面吵嚷。忽有一个少妇人,奔入室中,跪于周前。周敦礼忙道:“有甚么事?速速告我。若能托挟,必当尽力。”少妇人正欲开口,又突有一个男子,手持利刃赶到屋中,向少妇人头上斫来。斫的鲜血淋漓,仆倒于地。申孝思正在病中,安能受此惊吓?遂不觉失魂而亡。不知性命如何?下回分解。
注解:
从古神圣,必先尊德以乐道。未有不闻道而成神圣者,亦未有不积德而得闻道者。何谓道?明性复初是也。何谓德?实行不亏是也。夫孝为百行原,人能将孝字做到是处,亦自无愧于神圣。然三代以上,教在君相。三代而后,教归师儒。职斯责者,必先实行而后文字,乃可化民成俗。庶少畔道悖德之人。一自教弟子者,但讲文字,不讲实行,所以小民不知何者为德,何者为道矣。
传云:
大清定鼎者道也。康熙三年,即三代后责备师儒,欲复见重熙累洽之盛也。惟师儒不先实行,必须有人焉。于流浪浮沉之中,埏然苏甦,洞悉本原,申明孝思,直指一上,天之津梁。故曰:“申孝思至天津也。”然苟生死葬祭,一有所亏,仍不得为孝子。顾非周旋中礼之人,必不能详明而指陈之。周敦礼行事不概见,观其斥孝思之自多其孝,殆人已兼成,求全责备,不使少有缺欠,以弥两间之憾者乎。呜呼!以人各自尽之孝字,不听诸师儒之教导,而仅明于医士之口,良可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