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段正元文集
段正元文集
大学谈
大学之道者。两乘其说也。大道者、先后天之道也。大学者、大道之学也。大学之道者。先后天合一之说也。有大学之道者。成德之君子也。躬行大学之道者。大学之君子也。大德者、大道之凝也。大德之君子者。必明其德於天下也。明明德者。智谋踊跃也。智谋踊跃者。天人合一也。天人合一者。必明明德於天下也。故明明德於天下之德者。大德也。大德者。智仁勇之谓也。德而曰明者。德行也。德之行在智。故曰明德也。明明德者。智谋踊跃以行之也。智谋踊跃以行之者。未有不明明德於天下也。明明德於天下者。明其伦於上也。伦而曰明者。洪范九畴之伦也。能明洪范九畴之伦於天下者。小民自亲於下也。故曰在明明德。在亲民。明明德於上者。上之所以亲民也。明明德於天下者。民自相亲也。故曰能明明德於天下者。亲民在其中也。能明明德於天下者。必知止至善也。止至善者。先后天之大道合一也。先后天之大道合一。吾道一以贯之也。故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大道之学在知止。知止而后能定者。止於至善也。定而后能静者。止於至善也。静而后能安者。止於至善也。安而后能虑者。止於至善也。虑而后能得者。止於至善也。物有本末者。在止於至善。而后能明明德於天下也。事有终始者。能明明德於天下。而后能止於至善也。止於至善者。极乐也。乐之始在诚。故止於至善者。又诚也。诚则明。明明德於天下者。诚明也。明则诚。自诚明、谓之性。故知止而后能得也。得者德也。虑得者。明德也。虑而后能得者。明明德也。明明德者。明明得大学之道也。明则能知。知则能止。止则能诚。自明诚、谓之教。教者先天之大道也。故曰先天之大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后天之大道。在知止。知止则性与天道矣。止而终於得者。天命之谓性也。诗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故大学之道。始於明也。明者、上等君子之道也。生而知之也。诚者、下等君子之道也。学而知之也。故曰大道之学在知止。止而不善者。非大道之学也。善而不至者。非大学之道也。故孔子引诗曰。缗蛮黄鸟。止於邱隅。言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人而知其所止者。知所先后也。知所先后者。知先天之大道。与后天之大道也。知先后天之大道者。则可与言大学也。故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能实行大学之道者。头头是道也。故曰明明德者。学而时习之也。学而时习。能明明德也。能明明德者。不亦说乎。亲民而民亲之。民亲则近者悦。远者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止於至善者。先后天一以贯之也。能贯先后天之大道者。则大道在我。我即大道。人不知而不愠也。不亦君子乎。故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孔子悲天而悯人。大德修己以安人。
天 地 叙 言
昭明莫如日月。人所共见者也。震惊莫过雷霆。人所共闻者也。有生而盲者。喻以扪烛叩盘。不能释疑以实其见。有生而聋者。状以破山丧七。不能启悟以实其闻。凡人之蔽於见闻也类如是。况天之大。地之广。实有非见闻所能及者。然欲知道之非虚。不核诸散殊则无据。欲知人之非小。不究其原本则无因。兹即共见共闻。与限於见闻。而理有不爽者。浑言之。略记之。以俟志在大学者。致曲有诚。诚则明。明则前知如神。上天下地。不行而至。天地自了如指掌。然后叹大哉道也。天地原非大矣。
天 地 论 略
六合寥廓。人力所不能通。厥初浑沦无物。自道生一气。气产阴阳。阳精为天。在天成象者。二十八宿。四维中宫。天之体全。五星於以效其用。阴精为地。在地成形者。东西南北。四方中土。地之位定。五行於以贡其能。天阳地阴。相为对待。一气之流行於上下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之散气。为风、为雨、为露、为云、为雷、为电、为雪、为霜。至结为精秀者。在天星辰。在地河狱。而著明莫大乎日月。聚众阴众阳之精。为天地之大阴大阳。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天地之功用。皆不能外此以斡旋。虽日之位南。月之位北。然要互根於北极之下也。北极当天之中。日自北极至南极为冬。於天时水旺。月阴主之。於地位火旺。日阳主之。火归火位。其时阳潜地中。阴弥地外。加之日光斜射。气散而缓。故地中热而天气寒。昼则斜行天末。末小度短。故昼恒短。至夜入地。地虽近於天之下。而道纡徐。日由南极左至北极下。旋转南极右。度长故夜恒长。自南极去北极为夏。於天时火旺。日阳主之。於地位水旺。月阴主之。水归水位。其时阴缩地中。阳浮地外。加之日光正射。气聚而急。故地中寒而天气热。昼则正行天顶。顶大度长。故昼恒长。至夜入地。地虽包在天之中。而质重坠。日由北极右至北极下。径上北极左。度短故夜恒短。昼夜则以东西为度。日月俱一日一小周天。(一日月不及日几度)长短则以南北为度。南北两端。相隔一百八十二度有奇。日一去一来。三百六十五度。即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大周天。月二十九日。与日相背。同会一宫为晦。十五六日。与日相对。上下一线为望。一月去来。即一大周天。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此天地浩然之气也。且夫天地之气有五。近地曰平旦。虚无之馀气多杂而少纯。上曰明光。虚无之刚气。多纯而少杂。上曰中和。虚无之柔气纯矣。上曰清轻。虚无之元气。纯乎其纯。最上曰虚无。浑然太极。太极之初无动静。惟气机动而阳生。天阳故动。动极复静。以阳根於阴也。观宗动一天。止而有定。北辰得居其所。有静以驭动。天之动自不穷。气机静而阴生。地阴故静。静极复动。以阴根於阳也。观发生百物。终则有始。地中复见天心。有动以泄静。地之静自不灭。其下则大气健举。八面则气势内趋。且以重浊下镇。地遂以一定不移。中分九洲。有三百六十五岛。洲各有水相环。人物不能相通。即一洲之内。亦不相通。直至地气开。而洲内始通。再开而洲外始通。馀则水德灵长。其形游乎地极之中。其气周乎天极之上。天动也。太乙之精则静。地静也。天一所生之水则动。动静有相需之妙。仰观俯察。足徵大道之神奇。而道大莫载。天地之外。别有天地。其数不可枚举。其理不错毫分。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盈而虚。虚而消。消而息。息而盈。天地固有尽时。天地却无已时。有尽者后天也。无已者先天也。天地虽起於先天。然自有天地。即为后天。气有清浊醇驳。人有智愚贤否。世有治乱兴衰。即大势观之。俨若疾威之天。任有罪之肆其猖狂。有置之弗虑弗图者。而善人且局且。几乎无所容於天地之中。纷纭胶葛。莫不以天地为不仁。不知此非有定之天也。有定之天。先天也。先天寓於后天之中。高高在上。降衷下民。罪人祸之。善者福之。不争而善胜。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故后天终受制於先天焉。要之先天此天。后天此天。并无有二天也。知此者其惟乐天乎。(此从六经天地并举之义。所重在理。约言大概。为性命起点。)
人 生 叙 言
人之欲与生俱来。违理从欲。欲偿遂觉乐不可支。无何老矣。视壮生为苦。无何病矣。视壮生加苦。无何死矣。视壮生尤苦。空手归来兮。惟孽障相随。受苦地狱。堕入畜生。幸复为人。百折千磨。苦无由脱。有存理而未至寡欲者。虽不若是之甚。而欲根怒发。终亦难免其遭。念及此情。遂有厌弃人间。冥心合道者。讵知有道即有天。有天即有人。人惟尽人道合天道。斯为大道。兹故即生而最贵者指示之。亦不外生而有欲者开导之。中人以下。庶知人各有道。中人以上。庶知道不远人。则大学之道。人人皆可为之矣。
人 生 论 略
凡物感天地之散气而生。煦妪繁昌。虽足见好生之心。要非天心所属。故为天地之心者惟人。开辟以还。始生万物。由混沌而渐清纯。秉乾胜者成男。秉坤胜者成女。积气成形。形交气感。或降生於天。或下生於地。或生於万物之精。溯厥肇生。皆受天地之中。而所秉与所造。不无差异。人之气有与默相契者。遂从呼吸之元而种其根。此时冲漠难名。宛然无极。迨媾精而根始萌芽。两神相搏。血气既济。太极全而阳生阴长。有妙合以成精。阳精之清。升而脑力生。上浮者为天。阴精之浊。降而肾水成。下凝者为地。两仪既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森然并峙。而岁星和气。太白严气。荧惑光气。辰星浩气。合镇星真气以相纬。五脏之元灵钟。甲木、庚金、丙火、壬水、戊土合。五脏之形体备。由清化浊。六腑以生。暗长潜滋。水火合其德。金木成其功。浑然粹然。止於至善。逮胎元足而出离母腹。元精元神之聚於脐者。遂分寄於上下。而凡精凡神因得而淆之。然人之本於天地者。固未尝不在。头象天圆。天积阳也。故头为诸阳所会。足象地方。地积阴也。故足为至阴所起。阴阳变合。阳气化精。天气下降。阴精化气。地气上腾。此人身中之小天地也。其通於身外之大天地者。鼻气通天。口气通地。脏腑之应于内。互通东青、南赤、中黄、西白、北黑、各气也。气者形之充。地之形分九洲。人则四肢以应四大洲。两耳、两乳、一鼻、突起。以应五小洲。三百六十五节。应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三百六十五络。应地之三百六十五岛。天干十日。手十指应焉。地支十二时。足十指并两垂应焉。星辰之经纬。水道之纵横。上下前后左右之脉应焉。其他曲若纹理。细若毫毛。无一不与天地相肖。至风雷山泽。天地之用。而大用尤在日月。日生於东。木生火也。月生於西。金生水也。木生金成。人身之用。而大用尤在水火。水为太阴。本诸月也。火为太阳。本诸日也。故天地之日月即水火。人身之水火即日月。显诸用。目之视远惟明。藏诸用。耳之听德惟聪。鼻则呼吸天地之阴阳。口则宣传天地之化育。指措天地之事则有手。往来天地之间则有足。小而言之。貌欲其丰也。培其土。质欲其坚也。培其金。体欲其秀也。培其木。颜色欲其光明润泽也。培其水火。推而广之。始则五行相生。培其生长之原。气自与天地育物相感召。则无求自得。而为天下之富人。(所谓富者。非只财货已也。凡有偿於己者皆是。)继则五行相制。培其制化之本。气自与大地成物相感通。则群降以从。而为天下之贵人。(所谓贵者。非只名位已也。凡见服於人者皆是。)终则生太过。而制以培之。制太过。而生以培之。气自与天地之穷变通久。相与调剂得中而不敝。而为天下寿考之福人。(所谓福者。非只享年已也。凡身康强。心安乐皆是。)更精而进之。前所谓培者。元气也。(即下节性命是也。)元气培、则元精自凝。元精凝、则元神自完。将见火之神属心而主明。水资其神。而肾之巧出。金资其神。而肺之治出。土资其神。而脾之谋出。木资其神。而肝之断出。兼巧治谋断。而主之以明。天下有何理不可穷。有何事不就范。因心作则。而为立言、立行、立德之功人。有功自有名。下学则名为士人。中进则名为贤人。上达则名为圣人。圣而不可知。则名为神人。神还虚。虚合道。则名为天人。提天挈地。无有终时。人生之究竟如斯。道岂远乎哉。求在我者也。术岂多乎哉。不外五行也。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者。善而已矣。
性 命 叙 言
天地人三才。其散为万殊者。实归於一本。一本者何。性也。即命也。天地人无二理也。儒家言性详矣。多於性之外言命。释道家言神气详矣。而得真诠者。其实无非性命。第多在命中言性。加之关窍火候。多方譬喻。不敢明言。读丹经者。影响猜摹。三千六百旁门。从兹纷起。与其不敢言而譬喻之。何若不言之为愈。惟即性命交关处。深切著明。至修命之功。虽未显然抉出。执是篇而玩索有得。亦可知命不离性。无人不能从事於斯。得之浅者。人间之福命可膺。得之深者。自不难上通天命。道德由此积。经济由此宏。下至一技一艺之微。莫不由此发散。天地人所以万古长存者。即在此也。大学之道无他。亦求其放心於此而已矣。
性 命 论 略
天地万物原於道。道也者。无时无处无事不在。且无不各适其宜。而从无可名而强名之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则为性。周行而不殆。则为命。性即命之根柢。命即性之英华。性主乎知。无心於知。而无不知。乾以易知也。命主乎能。无心於能。而无不能。坤以简能也。阴阳和合。至善无恶。且并无善之可言。真性真命之源也。元气布散而形象斯昭。故阴阳每多狃於一偏。屈伸消长之间。相对者、或转而相妨。相辅者、或因而相攻。故命之分布於人间。本不能齐。而性亦觉随之而有参差。先天既已流为后天。则坎离之面目。遂非乾坤之旧。气质之戾。每挟持乎义理之真。而浸而为主。故有知则竭之於机变之巧。有能则逞之於势利之场。几不知性命为何物。讵知此用不得当之知能。当亦为性命之发皇哉。苟无性曷有知。苟无命曷有能。抑即有性有命。其良知良能。丧失净尽。则如木之无本。水之无源。终亦无知无能也。故性不以义理言。而专以气质言。则见其恶。不见其善也。即并义理与气质言之。虽见为善。亦见为恶也。必择义理与气质言之。斯为至善无恶。且亦并无所谓善。而后乃得性之本体也。有本体之性。即有本体之命。固经无量劫。不生不灭者也。至善恶混杂。则命非先天之真。吉凶祸福以起。忧乐悲欢随之。苟安於命。而不思自强。则膺终身之忧患。苟违所命。而行险侥幸。则自纳诸罟获陷阱之中。是皆不能修性以立命者也。夫人之始生也。得其真命之谓性。性中之命。义理之命也。得其馀命之谓命。命中之性。气质之性也。人当七窍未开。性居上而统命。命居下而从性。氤氲布 。独酿太和。迨根蒂熟。而首倒足颠。性在下而气仍主升。交於坤命。命在上而气仍主降。交於乾性。由先天而落於后天。乾变为离。坤变为坎。性命之义理既微。受制於气质之性命而为宾。性命之气质既粗。挟持乎义理之性命而为主。纷纷聚讼者。有以性为不善。不知其为凡气也。有以性可为善为不善。不知元气之不离於凡气也。有以性为无善无不善。不知元气之不离於凡气也。惟以性为有善无不善者。是知元气不离於凡气。亦不杂於凡气也。其主宰则谓之性。其流行则谓之命。命有吉无凶。而有吉凶者。实由性有盈歉。遂致失其正命也。乃或见命有宜吉而反凶。命有宜凶而反吉者。遂视性与命为两途。岂知天下事有不平。不过偶然后起之数。数命失其常经。义命自神其变化。义命者真性也。特患人不能修性以立命耳。争利於市。争名於朝。煎其心而劳其体。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是图福命。而不能惜命。克勤克俭。利器皿以周其用 。备衣食以保其身。身内之灾。疗以药石。身外之患。卫以甲兵。是惜生命。而不能延命。慎起居。节情欲。和醴泉。蒸灵草。吐弃凡躯之秽。吸纳天地之精。甚有日用伦常。万物因累身而废。无为自得。空寂守心。是延凡命而不能知元命。遇明师之指授。得妙窍之真传。惟静以凝其神。调其气。炼其精。动则不克全其道德者。内有障气以阻之。外有逆境以累之。功不得进。善不能为。如在宝山空手而归。是知元命。而不能复命。复命者。复天命。天命之谓性。统性之谓心。本是非之心。以居敬穷理。性之智也。本恭敬之心 。以动容周旋。性之礼也。本化裁之心。以因宜制事。性之义也。本恻隐之心。以爱人如己。性之仁也。一皆以诚实之心贯之。性之所以成终成始也。端虽有五。不外一中。有心中之中。始可求人身天地之中。天之中为乾金。金在后天属肺。统诸气。在先天则寓於头上。无声无臭。为性我之性。地之中为坤土。土在后天属脾。统诸形。在先天则寓於腹中。不内不外。为命我之命。人既尽心中之性。以养其腹中之命。火生土也。养腹中之命。以完其头上之性。土生金也。性命双修。斯金丹大返。而一切福命生命延命。其得之如操左券者。犹性分之末事也。且直与天命。同其悠久焉。所谓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吾性之纯。亦自不已。此从与知与能处言之。至性命元机。未可轻泄。然知其原委。能从此处做到。则不可得而闻者。自无不闻矣。天地之间。阴阳五行万物。其生生不已者。皆元气之所弥纶也。而究其实。毫无迹象之可寻。不可得而图也。天圆而包乎地。故画一圈以仿佛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