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卷施阁甲集
卷施阁甲集
卷施阁甲集 清 洪亮吉
卷施阁甲乙集目録(并自叙)
少湔慈训长乃薄游契心五岳渉足八州所资闻见冀寡悔尤泉乎通籍登览殆周盘盘经史复预校雠庶几一得参乎九流亮吉识
文甲集卷一 意言二十篇
卷二 释岁
卷三 释舟
卷四 贵州水道考上
卷五 贵州水道考中
卷六 贵州水道考下
卷七 书四篇 释一篇
卷八 序六篇 书二篇
卷九 奏折一 序传二篇 考三篇 墓表二篇
卷十 疏一篇 书二篇 序三篇 传二篇 行状一篇
文乙集卷一 连珠三十二篇 叙录十八篇 铭二篇 颂三篇
卷二 七招赋二篇
卷三 杂文十篇
卷四 杂文十二篇
卷五 杂文九篇
卷六 杂文十二篇
卷七 杂文八篇
卷八 杂文十篇
卷九 九十两卷未刋 代言五篇 杂文*篇
卷十 杂文十篇
卷施阁文甲集卷第一 阳湖洪亮吉学
意言二十篇
父母篇第一 生死篇第二 百年篇第三 祸福篇第四 刚柔篇第五 治平篇第六 生计篇第七 百物篇第八 修短篇第九 鬼神篇第十 天地篇第十一 夭寿篇第十二 仙人篇第十三 丧葵篇第十四 好名篇第十五 守令篇第十六 吏胥篇第十七 文采篇第十八 真伪篇第十九 形质篇第二十
父母篇
人有百年之父母,有歴世不易之父母。百年之父母,生我者是也;歴世不易之父母,天地是也。人何以生?无不知生于父母也。人何以死?亦可知仍归于父母乎?且人之生,禀精气于父,禀形质于母,此其所以生也。及其死,归精气于天,归形质于地,此其所以死也。离百年之父母,归歴世不易之父母,虽有孝如曽参孝巳者,亦何事悲乎。且我未归之先,我百年之父母先已归歴世不易之父母矣,则我无论生无论死,亦何尝有离父母之一日乎。难者曰:人无离父母之一日,则吾之生吾之死,父母主之乎?抑歴世不易之父母主之乎?曰:皆不能也。夫生于土而死于土者,林木是也;生于水而死于水者,鱼鳖是也。及问其所以生所以死之故,林木不知,鱼鳖不知,水与土亦不知。则人之生死,卽歴世不易之父母亦安得知之乎?且以吾视之,所谓歴世不易之父母,似今古如一矣,安知不又有消长代谢于其间耶?是歴世不易之父母尚不能不流转于气数之中,而况乎所生者也?鱼鳖之生也,若与水无预,而卒不能离水以求生;林木之生也,若与土无预,而究不能离土以求活。人之生也,若与天地无预,而亦不能外天地以自存。是则所谓父母而已,当其偶然而生,是天地间多一我也。多一我,而天地之精气不加减;及其倏然而死,是天地间少一我也,少一我而天地之精气不加増。卽积而为千我焉,积而为万我焉,其生与死之数,于天地亦不能少有所増减也。林木与土相忘,故能遂其生;鱼鳖与水相忘,故能毕其命。人与天地相忘,故能终其天年。且不特此也,天地自生人以来,皆与之相忘矣,故来也无所凝,去也无所滞,不啻率亿万子姓之同过于逆旅也。然虽相忘,而实未尝相离。卽云有生死乎,人虽亾而精气不亡,精气不亡是人亦不亡矣。人不亡,则直与天地同弊耳。吾故曰:未尝有离父母之一日也。
生死篇
生者以生为乐,安知死者不又以死为乐?然未届其时不知也。生之时而言死,则若有重忧矣,则安知死之时而言生,不又若有重忧乎?生之时而贪生,知死之后当悔也;死之时而贪死,知生之后又当悔也。抑谓死而有知耶?死而有知,则凢死者皆有知,吾将以死觐吾亲戚、合吾良友,见百年以内所未见之人、闻百年以内所未有之事,是死之乐甚于生也。且吾有形质,卽有疾病欣戚;今无形质矣,是寒暑所不能侵也,哀乐所不能及也,适孰如此也!以为死而无知耶?吾尝饮极而醉焉,醉之乐百倍于醒也,以其无所知也。吾尝疲极而卧焉,卧之乐百倍于起也,以其无所知也。适孰如此也。又或如列子之言,死之与生,一徃一返,死于此者,安知不生于彼?是始生之日,卽伏一死之机,虽自孩提焉少壮焉耄耋焉,皆与死之涂日近,不至于死不止也。因是知死之日亦卽伏一生之机,虽或暂焉或久焉或迟之又久焉,皆与生之途日近,不至于生不止也。然则吾于人之始生当吊之,以为日复一日,去死之途不逺矣;于人之死也当贺之,以为虽或久或暂,然去生之途不远矣。吾安知世不以吾之以死为可贺、以生为可吊为惑耶,吾又安知不有人以世之以生为可乐、以死为可悲者为更惑耶?
百年篇
生年至百者少,吾欲验百年之境,于一日内验之而已。鸡初鸣、人初醒时,孩提之时也,发念皆善,生机满前,觉吾所欲为之善若不及待披衣而起者;日旣出、人旣起之时,犹弱冠之时也,沈忧者至此时而稍释,结念不解者至此时而稍纾,耕田者入田,读书者入塾,商贾相与整饬百物、估量诸价,凡诸作为百事踊跃,卽乆病者较量夜间亦觉稍减;日之方中,饥者毕食,出门入门,事皆振作,葢壮盛之时也。夫精神者人之先天也,饮食者人之后天也。日将午,正阴阳交嬗之时,则先天之精神,有不能不藉后天之饮食以接济者矣。然先天为阳阳,则善念多,故有人欎大忿于胸、匿甚怨于内,至越宿而起,而忿觉少平、怨觉少释,甚或有因是而永远解释者。非忿之果能平、怨之果能释,则平旦以后之善念有以胜之也。是阳胜阴也。至后天为阴,阴则恶念生,好勇斗狠之风,徃徃起于酒食醉饱之后,亦犹圣人所云:壮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正此时也。是阴胜阳也。又一生之事业,定于壮盛之时;一日之作为,定于日午之候。过此,虽有人起于衰莫、事成于日昃者,然不过百中之一,不可以为例也。至未申以后,则一日之绪余,犹人五十六十以后,则一生之绪余。力强者至此而衰,心勤者至此而懈,房帷之中晏晏寝息,是衰莫之时也。于是勇徃直前者至此而计成败,径直不顾者至此而虑前后,沉忧者至此而益结,病危者至此而较増,视日出之时,判然如出两人矣。非一人之能判然为两,则一日之阴阳昏旦有以使之然也。此一日之境也,卽百年之境也。苟能静体一日之境,则百年之境亦不过如是矣。
祸福篇
人卽有不孝于家、不弟于室者,未有不畏官法;人卽有不孝于家、不弟于室者,未有不畏鬼神。二者较之,其畏官法也,尚觉有不可奈何;至畏鬼神也,则出于中心之诚而已。然其畏鬼神者,谓畏其聪明正直乎,抑畏其能作祸福乎?必曰畏其能作祸福耳。然如果有鬼神,如果能作祸福,则必择其可祸者祸之、可福者福之而已。有人于此,孝于家、弟于室而不奉鬼神,鬼神能祸之乎?则知有人于此不孝于家、不弟于室而日日奉鬼神,鬼神亦能福之乎?然人之于鬼神也,明知不能福而其奉之也,究不敢改其于父兄也;明知当孝当弟而不孝不弟也,亦究不改。则鬼神不特尊于官法,并尊于长上矣。且世人见慢鬼神者,必耳而目之,以为必得阴谴;见人之不孝不弟者,虽亦心知其非,而权其轻重,觉比之慢鬼神者,罪尚可减。则本未倒置之甚矣。吾故曰:人能以畏官法之心畏其父兄,则可谓知所畏矣;人能以敬鬼神之心敬其父兄,则又可谓知所敬矣。又世俗之言曰雷诛不孝,故凢不孝不弟者,畏鬼神并甚畏雷。不知不然也,夫古来之不孝者莫如商臣冒顿,未闻雷能殛之也,雷所击者皆下愚无知之人。下愚无知之人卽不孝,雷应恕之矣。雷能恕商臣冒顿,而不能恕下愚无知之人,岂雷亦畏强而击弱乎?畏强而击弱,尚得谓雷乎?世又言雷诛隐恶,刑罚之所不到者,雷则取而诛之。夫人有隐恶,亦卽有阴徳,有隐恶而刑罚不及者,天必暴其罪以诛之,以明着为恶之报;则有隐徳而奬赏所不及者,天亦当表其德以赏之,以明着为善之效。记云:爵人于朝,与众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天旣设雷霆之神于众见众闻之地,杀人以明恶无可逃,则又当设星辰日月之神于众见众闻之地,福人以明善必有报,而后天下之人,始晓然于人世赏罚所不及者,天亦得而补之也。若云天杀人则使人知天,福人则不使人知,则无以劝善矣。无以劝善,非天之心也。不赏善而专罚恶,亦非天之心也。今既无星辰日月之神福人,则所云雷霆杀人者亦诬也。吾故曰:天不命雷击人,鬼神亦不能祸福人。文子之言曰:倚于不祥之木,为雷霆所扑、为雷所击者,皆偶触其气而殒,非雷之能击人也。雷不能击人,鬼神亦不能祸福人,而人顾舎其父兄长上而畏雷霆鬼神,不亦舛乎?
刚柔篇
世傅,老子见舌而知守柔,而以为柔之道远胜刚,非也。老子之言曰:齿坚刚则先弊焉,舌柔是以存。不知一人之身骨干最刚,肉与舌其柔者也,人而委化,则肉与舌先消释,而后及齿与骨。是则齿与骨在之时,而舌与肉已不存矣。老子存亾先后之说,非临没时之谬论乎?不特此也,以天地之大言之,山刚而水柔,未闻山之刚先水而消灭也;以物之一体言之,则枝叶柔而本刚,未闻本之先枝叶揺落也。且天不刚无以制星辰日月,地不刚无以制五岳四渎,人不刚无以制百骸四体。孔子曰:吾未见刚者。又曰:刚毅木讷近仁。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刚之徳可贵如此,而守柔之说何为乎?且日有刚有柔,未闻人以刚日岀则凶、柔日出则吉也。人之性有刚有柔,未闻刚者常得凶,而柔者常得吉也。语有之,籧篨之人口柔,戚施之人面柔,夸毗之人体柔。使柔而得吉,则籧篨戚施之人攸徃咸宜矣。而不然也。老子号有道者,岂为此不然之论以诳世乎?此葢道家者流托为老子之言以自售其脂韦腼忝之术耳。何以见之?说苑云:韩平子问叔向曰,刚与软孰坚?对曰,臣年八十,齿再堕而舌尚存。若以时论之,叔向尙在老子之前,必不反引老子之说以为说明矣,明旧有是言,而道家者流窃其说以欺世,又托之于老子,并托之于商容,皆不足信者也。若必曰柔可胜刚,则吾宁为龙泉太阿而折,必不为游藤引蔓以长存者矣。
治平篇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乆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増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増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増二十倍焉。试以一家计之:髙曽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十顷,寛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卽有八人,八人卽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巳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卽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曽焉,自此而元焉,视髙曽时口巳不下五六十倍。是髙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卽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或者曰:髙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増一倍而止矣,或増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増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顚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卽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巳,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巳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巳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生计篇
今日之亩,约凶荒计之,岁不过出一石。今时之民,约老弱计之,日不过食一升。率计一岁一人之食,约得四亩;十口之家,卽须四十亩矣。今之四十亩,其寛广卽古之百亩也。四民之中,各有生计:农、工自食其力者也,商贾各以其赢以易食者也,士亦挟其长佣书授徒以易食者也。除农本计不议外,工、商贾所入之至少者,日可余百钱;士佣书授徒所入,日亦可得百钱。是士工商,一岁之所入不下四十千。闻五十年以前吾祖若父之时,米之以升计者,钱不过六七;布之以丈计者,钱不过三四十。一人之身,岁得布五丈,卽可无寒;岁得米四石,即可无饥。米四石,为钱二千八百;布五丈,为钱二百。是一人食力,即可以养十人。卽不耕不织之家,有一人营力于外,而衣食固巳寛然矣。今则不然,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増;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増;为士者十倍于前,而佣书授徒之馆不加増。且昔之以升计者,钱又须三四十矣;昔之以丈计者,钱又须一二百矣。所入者愈微,所出者益广,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出市。此卽终岁勤动,毕生皇皇,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不肖者遂至生攘夺之患矣。然吾尚计其勤力有业者耳,何况户口旣十倍于前,则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此数十倍之游手好闲者,遇有水旱疾疫,其不能束手以待毙也明矣。是又甚可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