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是谓无形状之状,无物质之象,不可名有,不可名无,无有难名,故谓之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无始,故迎之不见其首。无终,故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执古无为之道,以御今有为之事,则还返淳朴矣。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能知古始所行,是谓道化之纪纲。
  古之善为士者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昔也。士,事也。言古昔之人,善以道为事者,於彼微言妙道,无不玄鉴通照,而德容深邃,不可识知。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夫唯德量难识,故强为容状以明之,谓下文。
  豫若冬涉川。
  豫,闲豫也。善士於世闲法,如涉冬川,众人贪着,故畏惧,今我不染,故闲豫也。
  犹若畏四邻。
  犹豫,疑难也。上言善士不染故闲豫,及观行事,甚疑难,如今世人惧邻戒。
  俨若客,涣若冰将释。
  虽则俨然若客,无所造为,而不凝滞於物,涣然若春冰之释散也。
  敦兮其若朴。
  虽涣然冰释,曾不自矜,而能敦厚,若质朴无所分别。
  旷兮其若谷。
  其德量旷然宽广,无所含容,若彼空谷。
  浑兮其若浊。
  和光混迹,若浊而清。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谁也。谁能於彼浑浊,以静澄止之,令徐自清乎?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谁能安静於此清以久,更求胜法,运动修行,令清静之性,不滞於法,而徐动出也。生犹动出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欲保此徐清徐生之道,当须无所执滞,若执清求生,是谓盈满,将失此道。故云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夫唯不盈满之人,故能以新证之,行为弊薄,不以其新成而滞着也。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虚极者,妙本也。言人受生皆禀虚极妙本,及形有受纳,则妙本离散。今欲令虚极妙本必致於身,当须绝弃尘境染滞,守此雌静笃厚,则虚极之道自致於身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君云:何以知守雌静则能致虚极乎?但观万物动作云为,及其归根,常在於静,故知尔。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所以知万物归复常在於静者,为物华叶芸芸,生性皆复归於其根本,故有作云云者,动作也。言夫物云云动作者,及其归复皆在根本尔。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华叶云云者,生性归根则静止矣。人能归根至静,可谓复所禀之性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守静复命,可谓有常。知守常者,更益明了。
  不知常,妄作凶。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失常妄作,穷凶必至矣。
  知常容。
  知守真常,则心境虚静,如彼空谷,无不含容。
  容乃公。
  含容应物,应物无心,既无私邪,故为公正。
  公乃王。
  能公正无私者,则为物所归往。
  王乃天。
  群物乐推,如天之覆,则与天合德。
  天乃道。
  王德如天,乃能行道。
  道乃久。
  道行天下,乃可以久享福祚矣。
  殁身不殆。
  同天行道,则终殁其身,长无危殆之事矣。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者,淳古之君也。下知者,臣下知上有君,尊之如天而无施教有为之迹,故人无德而称焉。
  其次,亲之誉之。
  逮德下衰,君行善教,仁见故亲之,功高故誉之。
  其次,畏之侮之。
  德又下衰,君多弊政,人不堪命,则驱以刑罚,故畏之。怀情相欺,明不能察,故侮之。
  信不足,有不信。
  畏之侮之者,皆由君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
  犹其贵言。
  亲之誉之者,由君有德教之言,故贵其言而亲誉之。
  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功成而不执,事遂而无为,百姓日用而不知,谓我自然而成遂,则太上下知有之之谓也。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
  浇淳散朴,大道不行,曰仁与义,小成遂作。濡沫生於不足,凋弊起於有为,然则圣人救世之心未尝异,而夷险之迹不得一尔。
  智慧出,有大伪。
  用智慧者,将立法也。法出而奸生,则有大伪矣。并窃符玺,可不信然?
  六亲不和,有孝慈。
  父子夫妇兄弟,六亲也。疏戚无伦,不和也。各亲各子,有孝慈也。皆由失道,故有偏名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
  太平之时,上下交足,何异名乎?昏乱之日,见危致命,有忠臣矣。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圣人言教之迹,则化无为。弃凡夫智诈之用,则人淳朴。淳朴则巧伪不作,无为则矜徇不行。人抱天和,物无天枉,是有百倍之利。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兼爱之仁,弃裁非之义,则人复於大孝慈矣。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人矜偏能之巧,必有争利之心,故绝巧则人不争,弃利则人自足。足则不为盗贼矣。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此三者但令绝弃,未示修行,故以为文不足垂教,更令有所属者,谓下文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真素,抱淳朴,少私邪,寡贪欲。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二
  道经下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绝有为俗学,则淳朴不散。少私寡欲,故无忧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唯则恭应,阿则慢应,同出於口,故云相去几何?而恭应则善,慢应则恶,以喻俗学。绝之则无忧,不绝则生患,只在心识回照,岂复相去远哉?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凡人所畏者,慢与恶也。善士所畏者,俗学与有为也。皆当绝之,故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若不畏绝俗学,则众生正性荒废,其未有央止之时。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众人俗学有为,熙熙逐境,如临享太牢,春台望登,动生贪欲。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我独怕然安静,於其情欲,略无形兆,如彼婴儿,未能孩孺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
  至人无心,运动随物,无所取与,若行者之无所归。乘乘,运动貌。
  众人皆有余。
  众人耽嗜尘务,矜夸巧智,自为有余,以示光大。
  而我独若遗。
  而我常若不足,有所遗忘。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我岂愚人之心,遗忘若此也哉?但我心纯纯,故若遗尔。
  俗人昭昭。
  矜巧智也。
  我独若昏。
  自韬晦也。
  俗人察察。
  立法制也。
  我独闷闷。
  唯宽大也。
  忽若晦,寂兮似无所止。
  容貌忽然若昏晦,而心寂兮绝於俗学,似无所止着。
  众人皆有以。
  众人於代间,皆有所以,逐境俗学之意。
  我独顽似鄙。
  顽者无分别,鄙者陋不足,而心实了悟。外若不足,故云似尔。
  我独异於人。
  人有情欲,我无爱染。人与道反,我与道同。
  而贵求食於母。
  求食於母者,贵如婴儿无营欲尔。上文云如婴儿之未孩,下经云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如此所以独异於人。先无求、於两字,今所加也。且圣人说经,本无避讳,今世为教,则有嫌疑。畅理故义不可移,临文则句须稳便。便今存古,是所庶几。又司马迁云:老子说五千余言,则明理诣而息言,不必以五千为定格。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甚也。从,顺也。设问甚有德之人,容状若何?言此有德人所行,唯虚极之道是顺。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此明孔德所从之道,不有不无,冲用难名,故云恍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惚,无也。恍,有也。兆见曰象。自无而降有,其中兆见一切物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物者,即上道之为物也。自有而归无,还复至道,故云其中有物也。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惚恍有无,杳冥不测,生成之用,精妙甚存。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杳冥之精,本无假杂,物感必应,应用不差,故云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言道自古及今,生成万物,物得道用,因用立名。生成之用,既今古是同,应用之名,故古今不去。
  以阅众甫。
  阅,度阅也。甫,本始也。言至道应用,度阅众物本始,各遂生成之用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以此令万物皆禀道,妙用生成故尔。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
  曲己以应务则全。
  枉则直。
  枉己以申人则直。
  洼则盈。
  执谦德则常盈。
  弊则新。
  守弊薄则日新。
  少则得。
  抱一不离则无失。
  多则惑。
  有为多门则惑乱。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圣人抱守淳一,故可以为天下法式。
  不自见故明。
  人能不自见其德,常曲己以应务,则其德全自明。
  不自是故彰。
  人能不自以为是,而枉己以申人,则其是直自彰矣。
  不自伐故有功。
  人能不自伐取,则其功归己矣。
  不自矜故长。
  人能长守弊薄,不自矜炫,则人乐推其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与物争,谁与争者,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古有曲全之言,岂虚妄哉?实能曲者,则必全理而归之。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希言者,忘言也。不云忘言而云希者,明因言以诠道,不可都忘。悟道则言忘,故云希尔。
  若能因言悟道,不滞於言,则合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风雨飘骤,则暴卒而害物,言教执滞,则失道而生迷。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天地至大,欲为暴卒,则伤於物,尚不能久,以况於人,执言滞教,则害於道,欲求了悟,其可得乎?
  故从事於道者。
  故从事於道之人,当不执滞言教。
  道者同於道。
  体道者,悟道忘言,则同於道矣。
  德者同於德。
  德者道用之名,人能体道忘功,则其所施为,同於道用矣。
  失者同於失。
  执言滞教,无由了悟,不悟则迷道,自同於失矣。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方诸挹水,阳燧引火,类族辨物,断焉可知。
  信不足,有不信。
  执言滞教,不能了悟,是於信不足也,自同於失,失亦乐来,是有不信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跂,举踵而望也。跨,以跨挟物也。以喻自见求明,明终不得,何异夫跂求久立,跨求行履乎?
  自见者不明。
  露才扬己,动而见无,故不明。
  自是者不彰。
  是己非人,直为怨府,故不彰。
  自伐者无功。
  专固伐取,物所不与,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矜炫行能,人所鄙薄,故不长。
  其於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自见等行,於道而论,是曰残余之食,疣赘之行。凡物尚或恶之,故有道之人,不处斯事矣。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将欲明道立名之由,故云有物。言有物混然而成,含孕一切,寻其生化,乃在天地之先。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有物之体,寂寥虚静,妙本湛然常寂,故独立而不改。应用遍於群有,故周行而不危殆。
  而万物资以生成,被其茂养之德,故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吾见有物生成,隐无名氏,故以通生表其德。字之曰道,以包含目其体,强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妙用无方,强名不得,故自大而求之,则逝而往矣。自往而求之,则远不及矣。若能了悟,则近在於身心而证之矣。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因其所大而明之,得一者天地王也。天大能覆,地大能载,王大能法地则天行道,故云亦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王者,人灵之主,万物系其兴亡,将欲申其鉴戒,故云而王居其一,欲警王令有所法,谓下文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谓王也,为生者先当法地安静。既尔又当法天,运用生成。既生成已,又当法道,清静无为,令物自化。人君能尔者,即合道法自然之性。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者制轻,故重为根。静者持躁,故静为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辎,车也。重者,所载之物也。轻躁者贵重静,亦由行者之守辎重,故失辎重则遭冻馁,好轻躁则生祸乱。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人君者,守重静,故虽有荣观,当须燕尔安处,超然不顾也。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奈何者,伤叹之辞也。天下者,大宝之位也。言人君奈何以身从欲,轻用其身,令亡其位也。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君轻易,则人离散,故失臣。臣躁求,则主不齿,故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