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史

  门 园 寨
  一天门有坊,在岳阳,岱宗坊内里许。红门在岳阳,扁曰飞云阁,又曰梯云。二天门有坊,在岳阳,一名小天门,即御帐,盖宋真宗曾此驻跸也。诚意门在御帐上半里许。三天门石门,一曰南天门,即十八盘尽处。东天门在岳顶东。西天门在岳顶西。玄武门在岳北趾。杨老园在岳之阳,石崖险阻,世传杨老避兵於此。药园在岳东南,世传有修真之士种药於此。水仙寨在岳顶西,可容千人。仙人寨在岳顶北,亦容千人。九女寨在岳顶西三炎山下,一峰高处相传九女避兵於此。凌汉寨在岳阳,可容数百人。天胜寨在傲来山前,可容万人。刘盆子、赤负等曾此聚兵,上有招军领、张旗石、璀硕之类。
  泉 池 河
  碧天泉在岳顶广生殿东。碾驼泉在过人峰下,岳顶居人皆取给於此。天绅泉在傲来山百又崖下,巅崖十丈许,悬流下泻如垂绅。白鹤泉在岳南麓冽而甘美,以城中井泉称较之,轻重亦异。护驾泉在黄岘岭御帐之下。圣水泉在回马岭。水帘泉一在西百丈崖。涤尘泉在岳南麓后土庙内,游人多掬水涤目,又名眼光。飞鸾泉在王母池右,水甚清冽,流注池中。醴泉一在天书观,即宋王钦若所奏於真宗者。今虽不竭,无异凡水。《法苑》所称醴泉,今失所在。王母池一名瑶池。在岳之南麓,池水之源乃岱岳山涧之水为其池焉。昔黄帝建观岱岳,遣其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火,以迎西王母,故名。王女池在岳顶元君祠右,甘冽,四时不涸。一名圣母小池,豫章谢廷杰勒石。白龙池在傲来山,址广数寻,深不可测,池上有龙神祠,岁早,梼辄应。按察黄鳖刻石曰霖原。封家池在岳南麓封家墅中,通白鹤泉之下流,涓涓汇焉。凉河源出岳顶西南,诸谷汇为西溪,由白龙池出大峪口,南流入浮河,会汶水以达於漕水。梳洗河源出黄岘岭,诸谷之水汇为中溪,过王母名其水,由州东南会浮河大汶水。浮河源出岳西桃花峪诸水,转州治东南,二+里入汶。汶河其源有三,一出岳之东麓莱芜县原山,一出莱芜寨子村,皆经祖徕山之水,南流三十里,曰大汶口,又西南经汶上县北以达漕河。
  溪涧 井 湾
  东溪其源出岳阳登仙台下,及青山诸水,经汉明堂。西溪其源出岳顶以西,诸水会百丈崖白龙池大峪。中溪其源岳黄岘岭下,会诸谷之。鹰愁涧在十盘下。投书涧在凌汉峰下,以胡安定投家书於此,故名。旧东鲁刻李果八分书涧名,三大字於。香井在岳南古岳庙,极香玲,异於凡水。朱日藩诗曰:庙前香井识投钱,盖谓此也。天井在岳之东井十里许,广数亩,汇诸峪汶河,又名天井湾。龟儿湾在岳阳。黑水湾在岳之西。忽雷湾在西溪,天将雨时,每闻雷声迅发於此。饮马湾在西溪。天井湾一在岳北,一在西南。此在湾在王母池上,奇石可爱,吕纯阳诗贝.无赖蛟虹知我字是也。锣鼓湾在大峪西溪,俗传七月中元日有声如锣鼓。
  坊 题有立碑者,有勒崖者 桥
  岱宗坊登岳自此自殆,都御史都罗凤翔等同建。一天门坊参政龙光题,通判王之纲建。孔子登临处坊豫章状元罗洪光题。尚书朱衡建。大谐坊御史高应芳建。高老桥坊知府李伯春等重修,前同知翟涛建。水帘洞坊、回马岭坊、黄岘岭坊、二天门坊诸坊修建老桥坊同。迎天坊崇府修建。小龙峪坊修建同高老桥。大龙公坊修建伺高老桥。十八盘坊修建同高老桥。白云洞坊都御史李戴建。蓬玄坊修建同高老桥。济世坊、安民坊、劲建碧霞坊都御史李辅、御史昊定韩应庚等修建。升中坊。正大光明戴玺立石。五岳之宗戴玺立石,一碑俱在岱宗坊下。天下奇观员外杨可大言石于一下门北。第一山御史李复初立石于天增坊下。中流砥柱进士陈甘雨勒字石崖。至此始奇检讨马一龙勒字石崖。天大松范宗昊立右。至此又奇马一龙勒字石崖。飞泉瀑布同知翟涛勒字石崖。至此愈奇马一龙勒字石崖。风涛云壑勒字石崖。雄峙两问立石三天门外。俯窥六合立石同前。山河一览勒字蓬玄坊下。海日奇观郎中昊同春书在日观峰东南绝壁。岱北奥区前人书在黄华洞石壁。高老桥在红门上五里许,相传有学黄老者姓高,始开此道。住水流桥在水帘洞之下。圣仙桥在马棚崖下。桥在小龙峪。步天桥在二天门。漱王桥在石经峪道中,勒名于石。王母桥在王母池上,桥之东则吕公洞,桥之西则岳庙旧址,此第一胜境也。捺河桥在捺河上州城西南河津金银桥。
  岱史第五卷疆域表
  叔曰:表疆域者何?表岱宗所隶疆域也。隶於州邑而郡而部也。夫岱宗秀挺一合,灵应八涎,涵育万形,储峙千古,岂一疆一域所得而囿乎?然自古锡土姓以立国,制地域以抚封,必恃名山大川为之界焉。是故《 禹贡》 九州之域海岱维青。《 周礼》 山镇之崇,兖州日岱,此疆域所由始矣。秦汉而降,建牧分州,割裂土境,废置凡几,汉之奉高,唐之乾封,宋之奉符,皆以邑名於岱陆者也。皇明定鼎燕冀,惟岱宗较诸岳独迩,雄据东夏,屏障皇畿,若拱辰然,而漕源国计,亦维兹攸赖,所谓奠安盘石之宗,其在斯与?岱陆不以邑而以州,俾奉岁祀,而州以泰安名,有以也。夫兹备录古今沿革并其年数而为之表,如左方:
  朝代媳部   郡     州县
  禹贡日
  唐虞青海岱惟
  青州
  夏商
  周 兖周礼州 鲁鲁颂日泰
  其镇曰岱  山岩岩
  战国齐             博邑
  秦      齐郡      博邑
  泰山郡属汉济初 奉高县
  西汉兖州部            武帝元封元年至奉高
  奉高县
  东汉兖州部  泰山郡   光武二十二年至奉高章帝元和二年幸奉高
  晋 兖州部  泰山郡   奉高县
  南宋兖州部  泰山郡   奉高县
  北魏兖州部  泰山郡   奉高县
  鲁郡    岱山县
  隋 兖州部     大业初改属鲁郡  开皇六年改奉高日岱山
  兖州鲁郡  乾封县
  唐 河南道             高宗改岱山县为乾封县
  兖州袭庆府奉符县
  宋京东西路 初祭东岳於 真宗祥符
  兖州真宗加 元年改乾
  号泰山大齐 封县为奉
  仁圣王又上 符县
  号仁圣帝
  泰安州 奉符县
  金山东西路  大定二十三年陛泰安军为州
  泰安州 奉符县
  元 山东东西路加上泰山天齐大生仁圣帝
  皇明山东布政 济南府 泰安州
  使司 洪武制和加泰山封号正名称东岳之神 省奉符县并入州
  岱史第二册诸字号目录
  卷之六狩典纪附封禅
  唐虞
  夏后氏
  周
  秦始皇封禅刻石文李斯篆
  汉武帝封禅诏司马迁封挥书略、班固白虎通略
  光武却封禅诏
  封禅刻石文
  章帝 安帝
  魏明帝
  隋文帝却封禅诏略
  唐太宗却封禅议
  高宗封禅玉牒文骆宾王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文
  玄宗封禅玉牒文
  御制序铭
  宋太宗不允封禅略
  真宗封禅玉牒文孙奭谏疏
  御制序铭
  皇明永乐却封禅略王直题却封挥颂
  附历代儒臣封禅论
  汉司马虎
  梁许懋
  宋胡致堂 章俊卿
  马端临 明丘浚
  卷之七望典纪
  唐虞
  周附鲁
  秦
  汉高祖 武帝 宣帝
  光武 章帝
  魏文帝
  晋成帝
  梁
  后魏祭岱文
  唐武德贞观
  开元加岳王号并祭祝
  天宝 贞元
  宋真宗加泰山帝号碑铭晁迥撰
  金 元
  皇明洪武告文岳号制
  御制泰山文 永乐告文
  宣德告文 正统告文
  景泰告文 成化告文
  弘治告文 正德告文
  嘉靖告文 隆庆告文
  万历告文
  附历代诸臣祀祝
  魏高允
  宋欧阳修 曾巩
  皇明臣陈凤梧 许应元 杨维聪
  卢问之 端廷赦 郑 芸
  王 抒 沈应龙 朱 衡
  冯 荐 雍绰等 限顾言等
  张 鉴 传希挚 陆树德
  李 辅 李 戴 查志隆
  以上序世次而不序爵,皆书姓名,仍前志,垂欠远也。
  岱史第六卷狩典纪附封禅
  叔曰:曷纪乎狩典也?纪帝王时巡之大典也,而并及夫封禅者何?纪其变也,亦纪夫当时君之侈,臣之谀,以示做也。夫五载一狩,防於《虞书》十二年一巡,见诸周制。时维仲春,则
  生长之月,岳维泰岱,则生长之方,於时坐明当,朝群后,考窍其政令,凡以为民也,岂似后世人主琢石铭山以夸大其业,泥金检玉以徽福於神。盘乐戕民,千乘万骑,而猥云七十二君之故事,秦汉以来即所称英君亦不免焉。卓哉我成祖文皇帝灼见,而却绝之以垂宪昭代,岂非超越千古者哉?余兹附录前代封禅文一二,而终之以先贤记论,俾观者得以考鉴焉。
  唐虞,岁二月,东巡守,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如五器,五载一巡守,群石四朝。见《舜典》
  夏后氏因之。
  周十二年一巡狩,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觐诸侯於明堂。见《周礼》明堂说见《遗迹纪》
  秦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峰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杞下,风雨暴至,休於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甫,刻所立石。见《史记》。王仲淹谓封禅非古,启於秦汉,故志封禅以秦为首。
  李斯篆刻石文今存二十九字详见《遗迹纪》
  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人以仁。四海之内,莫不郡县,四夷人蛮,咸来贡职,人庶蕃息,天禄永得。今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一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迩,本原事业,祇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宣,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於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降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格内外,靡不清诤,施於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汉武帝元封元年,东巡海上。夏四月,登封泰山,降坐明堂。韶曰:朕以砂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於礼乐,故用事八礼#1。遭天地况施,着见景象,屑然如有闻。震於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於梁父,然后升擅,肃然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其以十月为元封元年。行所巡至,博、奉高、蛇丘、历城、梁父,民田租通赋贷,已除。加年七十以上孤寡帛,人二匹。四县无出今年等。赐天下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又下诏曰: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狩,用事太山。诸侯有朝宿地,其令诸侯各治邸太山下。
  二年秋,作明堂於泰山。
  太初元年冬十月,行幸泰山。
  太始四年春三月,行幸泰山。壬午,祀高祁於明堂,以配上帝,因受计。癸未,祀孝景皇帝於明堂。甲申,修封。丙戌,禅石闻。
  征和四年春三目,上耕於巨定,还幸泰山。
  司马迁封禅书略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齐桓公既霸,会诸侯於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折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项封泰山,禅云云;帝誉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东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二#2;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於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问,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乌,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寿谷不生,而蓬蒿华莠茂,鹧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於是桓公乃止。其后百有余年,而孔子论述六艺,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秦始皇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邹峰山,颂秦功业。於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於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苑楷,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於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杞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树下。诸儒生既不得与用於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僇文学,百姓怨其法,天下叛之,皆伪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今上自得宝鼎,与公卿诸侯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礼,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杞射牛事。齐人丁公,年九十余,曰:封禅者,古不死之名也。上於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数年,至且行。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上接神仙蓬莱#3,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颇采儒术以文之。群儒既不能辩明封禅事,又牵拘於《诗》《书》古文而不能骋。上为封禅祠器示群儒,尽罢诸儒不用。三月,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人殊,不经,难施#4。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祀太乙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趾东北,肃然,祭后土#5。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句#6云起封中。天子从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明年夏,旱,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乾封三年。上乃下韶曰:天旱,意乾封乎?修五年之礼如前,而加以禅祠石闻,石闻者,在泰山址南方,方士多言此仙闻也,故上亲禅焉。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官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意,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裹。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若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