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集注

道德真经集注
  经名:道德真经集注。宋太守张氏集注,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道德真经集注序
  唐明皇撰
  昔在元圣,强着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撮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今兹绝笔,是询於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有能起予类於卜商,针疾同於左氏,渴於纳善,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且如谀臣自圣,幸非此流,悬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左仙公葛玄撰
  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极乎无极,故无极也。与大道而伦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於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也。焕乎其有文章,巍巍乎其有成功,渊乎其不可量,堂堂乎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禀以得生,乾坤运以吐精。高而无民,贵而无位,覆载无穷,是教八方诸天,普弘大道,开辟以前复下为国师,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匠成万物,不言我为玄之德也,故众圣所共尊。道尊德贵,莫之命而常自然,惟老氏乎!周时复托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老子之号,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无衰老之期,故曰老子。世人谓老子当始於周代,老子之号,始於无数之劫,甚窈窈冥冥眇邈久远矣。世衰大道不行,西游天下,关令尹喜曰:大道将隐乎!愿为我着书。於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经焉。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经也。余先师有言,精进研之则声参太极,高上遥唱,诸天欢乐,则携契玄人,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内观形影,则神气长存,体洽道德,则万神震伏,祸灭九阴,福生十方,安国宁家,孰能知乎?无为之文,垮之不辱,饰之不荣,桡之不浊,澄之不清,自然也。应道而见,传告无穷,常者也,故知常曰明,大道何为哉?弘之由人,斯文尊妙,可不极精乎。粗述一篇,唯有道者宝之焉。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文帝好老子之言,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二千石朝直众官,皆令诵之。有所不解数句,天下莫能通者,闻侍郎说河上公诵老子,乃遣韶使赍所不了义问之。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文帝即驾从诣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足使人富贵贫贱。须臾,河上公即俯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之中,如云之升,去地百余丈而上,玄虚良久,俛而答帝曰: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余富贵贫贱乎?帝乃悟知是神人,方下辇稽首礼谢曰:朕以不德,忝统先业,才不任大,忧於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德,直以暗昧,多所不了。惟蒙道君弘愍,有以教之,则幽夕睹太阳之耀光。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谓帝曰:熟研此,则所疑自解,余注是经以来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示非其人。文帝跪受经,言毕失公所在。论者以为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尽通其义而精思遐感,仰彻太上道君,遣神人特下教之便去耳。恐文帝心未纯信,故示神变以悟帝意,欲成其道真,时人因号曰河上公焉。老子以上皇元年正月十二日丙午太岁丁卯下为周师,到无极元年太岁癸丑五月壬午去周西度关。关令尹喜宿命合道,预占见紫云西迈,知有道人当度,仍斋洁烧香,想见道真,以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老子度关也。喜见老。子迎设礼称弟子,老子曰:汝应为此,宛利天下,弃贤世传弘大道,子神仙者矣。以二十八日中授太上道德经,义洞虚无,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圣王不能尽通其义。昔汉孝文皇帝好老子大道,从容无为之堂,叹凡圣无能解此玄奥,精思远感上彻,太上道君,遣神人下授文帝希微之旨,道人即信誓传授,至人比字校定,外儒所杂传多误,今当参校此正之,使与玄洞相应。十方诸天人神仙,天地鬼神所宗奉,文同无一异矣。吾已於诸天神仙大王校定,受传天人,至士贤儒,当宗极正真,弘道大度,何可不精,得圣人本文者乎!吾所以有言此,欲正玄妙於天地人耳。今说至矣明矣,夫学仙者必能弘幽赜也。
  道士郑思远曰:余家师葛仙公,受太极真人徐来勒《道德经》上下二卷,仙公曩者所好,如亲见真人,教以口诀云,此文道之祖宗也。诵味万遍,夷心注玄者,皆必升仙。尤尊是书,日夕朝拜,朝拜愿念,具如灵宝法矣。学仙君子,宜弘之焉。仙公常秘此言,无应仙之相好者不传也。
  王雩撰
  昔老子当道术之变,故着书九九篇,以明生生之理。而末世为学,蔽於前世之绪余,乱於诸子之异论,智不足以明真伪,乃或以圣人之经与杨墨之书比,虽有读者,而烛理不深。乃复高言娇世,去理弥远。今世传注释,王弼、张说两家,经文殊舛,互有得失,害於理意者不一。今辄参对,定於至当,而以所闻,句为之解。圣人之言,既为难尽,而又知之所及,辞有不胜。览者以意逆志,则吾之所发,亦过半矣。书成於熙宁三年七月十二日。
  窃尝论曰:圣人虽多,其道一也。生之相后,越宇宙而同时。居之相去,异天壤而共处。故其有言如首之有尾,外此道者,皆邪说也。然而道一者言固不同,言同者道固不一。而世儒徒识其言,故以言同者为是;不知其道,故以道一者为非。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诚知是,则推五行之殊,观四时之变,视形度志,以参万物,则圣虽不言,吾其知之矣。故道,岁也;圣人,时也。自尧舜至於孔子,礼章乐明,寓之以形名度数,而精神之运,炳然见於制作之间。定尊卑,别贤否,以临天下,事详物众,可谓盛矣。盖於时有之,则夏是也。夏反而为秋,秋则敛其散而一之,落其华而实之,以辨物为德,以复性为常,其志静,其事简,夫秋岂期於反夏乎,盖将以成岁而生物也。於是时也,动植之死者过半,然岂天命之至,果非小智之所及邪。秋盖非岁之终也,则又有至者焉,故四时之变,於吾有之,则幼壮老死是也。传曰: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其是之谓乎。呜呼!学道而不期於死之说,则亦何以学为哉。朝闻道,夕死可矣,则所谓道者,贵乎可以生死也。诚知道德之诚,而迩其所归,则死生之说尽矣,故余尽心焉。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一
  唐明皇河上公王弼王雩注
  道经
  秀曰:道者万物之所道,在体为体,在用为用,无名无边,而无乎不在者是也。故虽圣人之言,常在其一曲,虽在一曲,而异乎诸子百家者,不失理而当於时而已。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
  河曰:谓经卫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
  河曰:非自然长生之道也。常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述匿端,不可称道。○秀曰:可道之道,适时而为,时徙不留,道亦应变。盖造化密未尝暂止,昔之所是,今已非矣,而曲士揽英华为道根,指连庐为圣宅。老氏方将松其弊,而开以至理,故以此首篇。明乎此则方今之言犹非常也。
  名可名,
  河曰: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明皇曰:道者,虚极之妙用,名者,物得之所称。用可於物,故云可道。名生於用,故云可名。应用且无方,则非常於一道。物殊而名异,故非常於一名。是则强名日道,而道常无名也。○河曰: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问,内虽昭昭,外如愚顽。○弼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其不可道不可名也。○雩曰:名生於实,实有形数,形数既具,衰坏随之,其可常乎。唯体此不常,乃真常也。
  无名,天地之始。
  河曰: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於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
  明皇曰:无名者,妙本也。妙本见气,权舆天地,天地资始,故无名。有名者,应用也。应用既成,茂养万物,物得其养,故有名。○河曰: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就,如母之养子。○弼曰: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名有形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雩曰:受命於无,而成形於有,故曰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易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此言与易之序同据。覆载之问,方生之物,故以天地为先。物与天地,本无先后,推而极之,有无同体,始母之言,亦荃蹄也。且天地虽大,而受命成形,未离有无,而此乃独言万物之母,然则老氏之言,姑尽性而已。
  常无欲,以观其妙。
  河曰: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弼曰: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於微而后成,始於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其怀,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明皇曰:人生而静,天之性。感物而动,性之欲。若常守清静,解心释神,反照正性,则观乎妙本矣。若不正#1性,其情逐欲而动,性失於欲,迷乎道源,欲观妙本,则见边缴矣。○河曰:缴,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弼曰:缴,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缴也。○雱曰:易之阴阳,老之有无,以至於佛氏之色空,其实一致,说有渐次耳。世之言无者,舍有以求无,则是有外更有,
  安得为无?故方其有时,实未尝有,此乃真无也。有无之体,常一而有。有以观者,但见其缴。欲观其妙,当知本无。而本无之无,未尝维有也。既曰常无,又曰常有者,以明有无之不相代,无即真有,有即实无耳。言徼而知妙之为奥,言妙则知缴之为粗,比法言之体。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明皇曰:如上两者,皆本於道,故云同也。动出应用,随用立名,则名异矣。○河曰: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谓之玄,
  明皇曰:出则名异,同则谓玄。玄,深妙也。○河曰: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於天。○雱曰:有无本一,未有二名,自学者言之,则有不如无之精,既得其道,则两皆至理,初无彼此。
  玄之又玄,
  河曰: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浊辱,则生食淫也。
  众妙之门。
  明皇曰:意因不生,则同乎玄妙,犹恐执玄为滞,不至兼忘,故寄又玄以遣玄,示明无欲於无欲,能如此者,万愤卤之而了出,故云众妙之门。○河曰:能知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们户也。○弼曰:两者,始与母也。出者,同出於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谓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其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门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霄曰:道有二物,自形而下,则阳尊而阴卑,自形而上,则阴先而阳后,故道之至处曰妙曰玄。妙,德也,玄,色也,言色则至矣,而盖有非色所及,故曰又玄。万物皆有妙处,皆出於此,故曰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河曰:自扬己美,便显彰也。
  斯恶已。
  河曰:有粗玉也。
  皆知善之为善,
  河曰: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
  明皇曰:美善者,生於欲心。心苟所欲,虽恶而美善矣。故云皆知以己之所美为美,所善为善矣。美善无主,但是妄情,皆由封执有无,分别难易,神奇臭腐,以相倾夺。大圣较量,深知虚妄,故云恶已。○河曰:人所争也。○雱曰:道本无物而物有妄情,自相分别,此溺於转徙之流,而不能自出故耳。然溺而不出者,不由厌离,而由乐着,所以恶夫美善也。故恶与不善,美善之随也,当其美善之时,盖已恶且不善矣。俟其随而后悟则亦悟之晚也,虽然,至人所谓美善,未尝离乎恶与不善,而恶与不善,未尝离乎美善也。天下之愚,不足与此,故所谓美善,常恶与不善也。
  故有无之相生,
  河曰:见有而为无也。
  难易之相成,
  河曰:见难而为易也。
  长短之相形,
  河曰:见短而为长也。
  高下之相倾,
  河曰:见高而为下也。
  声音之相和,
  河曰:上唱下必和也。
  前后之相随。
  明皇曰:六者相违,递为名称,亦如美恶,非自性生,是由妄情,有此多故。○河曰:上行下必随也。○弼曰: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偏举也。此六者皆陈自然而不可偏举之明数也。○秀曰:离道而我,我则有彼,彼我既分,编类为二矣。此六对者,物之所以不齐,而喜怒哀乐生死之变,更出迭入,而不能自止者也。凡此皆不冥夫阴阳之本,而随其末流,自生分别,执一废百,以妄为常故耳。此篇第二与《庄子·齐物论》相似,篇篇有序,可以理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