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解(宋陈象古)
道德真经解(宋陈象古)
道德真经解
经名:道德真经解。宋陈象古解。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原文不分章,今据通行本补。
道德真经解序
道本真淳,理贵清争。民兴情欲,巧伪万端。全生不能,救死不暇。太上愍於苦趣,为着真文,以谓道非己生,百姓咸有,惑於障蔽,遂失自然。故显教丁宁,立言亲密,还淳反朴,皇在人心,分章设名,乃昔前训。夫道包於德,德和於道,强名不德,妙用一同,以理究观,何有分别。今以太上老君五千言为标题,庶几完其旨意。理深义奥,要在发明,若或胶柱不通,恐误研精覃思,辄存解说,聊视管窥。
时建中靖国元年十月初五日陈象古序。
道德真经解卷上
丞议郎陈象古解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谓众人之所知者也。可名谓众人之所见者也。虽可知可见,未能尽道之妙理也,故众人常道者,非所谓道也,众人常名者,非所谓名也。道则渊乎其无名,名则纷兮其非道,皆强名之为道为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母,喻也,义取其始生也。天地之始,恍惚无名,既有其名,因万物之生於天地之间故也。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徽。
无欲观妙,本极始也。有欲观徼,明其终也。欲因物而生,物尽欲极,则至於无为矣。徼,边际也。欲及乎边际,极而无所更往也。必有还淳反朴之理,与妙何以异哉。故无欲观妙,有欲观徼也,一而已矣。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因无欲而知道之妙,因有欲而知道之徼,岂非同出之旨哉。
同谓之玄。
玄者,深微之义也,悟之在心。圣人知道之始终,觉道之用拾。众人则日用而不知其要,非元而何。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非浅近之义也。非常道,非常名,其理至深,不易窥测,故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非一而已,施之於治天下,施之於洽国,施之於治家,施之於治身,其妙皆如是而已矣。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夫厌於粱肉者,不顾羹藜唅糗之味;被於纯绵者,不爱羔裘牛衣之温。殊不知寒者利祖褐,饥者甘糟糠,其要在饱暖而已。故美生於恶,恶生於美,善生於不善,不善生於善,皆由心存其好恶者也。有是心者,必有是事。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声音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以其心存於美恶,故利害不齐之如是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自有其所为,不自繁其言教,道大自然,物亦顺之,譬如四时运行而万物由之以生焉。
万物作而不辞,
默随玄化,不言而喻。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有则志浅,恃则任狭,居则不广。以道之大如是而处之,岂道之要妙乎。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既不可居,又不可去。去则寂灭,其教将何以兴哉。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贤者,分别之所称也。尚者,上也。使贤者为上,不肖者为下,故上者骄而处位,下者畏而处困。以是自高企望之心,无能已也。富贵之无厌,贫贱之不足,触类而长,纷纷然哉,民安得不争乎?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盗因欲心使然也。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尚贤贵货,见可欲也。不争不盗,故心不乱矣。
是以圣人之治,
教自己为始也。
虚其心,
道所依也。
实其腹,
以养其身为教之本也。
弱其志,
身常若不及也。
强其骨。
身之所立也。
常使民无知无欲,
无知,不任其智也;无欲,不强其爱也。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知者自任其智,知尚贤之迹,见难得之货。民既无争心,又无盗意,智者自知无所施其勇,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道本无为,自然清静,岂不治之可言哉。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冲,和也。道有冲和之气,充塞於天地之间,虽如此而不自盈满,言其不可测度准量也。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深妙之旨也。宗,主也。道无作无为於万物,而万物因冲和之气以生,故曰似万物之宗。物性有刚柔迟速颜色声音之不齐,其所禀之分皆出自然,大则山川,小则草木,亦有冲和之气,其用一也。
挫其锐,
不妄动也。
解其纷,
动而有理也。
和其光,
不自明也。
同其尘,
浑其迹也。
湛兮似或存。
无中之有,有中之无故也。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子者本於有生也,不可以定名,故曰不知谁子。帝之先谓始之以虚无终之亦以虚无故也。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大仁不仁,故日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也。刍,草也,有性焉;狗,畜也,有性焉,皆有道而无知之物也。性则道之始也,情则道之终也。道在乎始终而悉不达於通变,故以万百之数言之,又以刍狗之贱比之。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言其无心於涵容而无不容也。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言其无隔碍之至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知者贵默,故多言数穷。默识内明故贵於守中也。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喻也。神,阴阳不测者也。谷体虽小,可以喻太虚而能受,受而不有,其微若神,故曰谷神。死者,寂灭之谓也。神用若此,应用不穷,若存不见,安有死之道哉。玄牝则幽深不自满假耳。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根,本也。天地不言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本於玄牝之道至大至广,不可以测度矣。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不绝之谓也。若存,则神用不可见也。用之不勤,则自然之道无心於有为之迹矣。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冲而用之,不自生於万物,故至大不耗,至和不亏,所以形全而道妙,安得不长久乎?安得不长生乎?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自任於事,不自专於己,有若无,实若虚,保守元微,符合於道,是以身常先而又身常存也。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私,道也。万物因天地之涵容而不失冲和之气,岂非道之所贵哉?故能成其私。
八章
上善若水,
水之为性,不好清净,不恶秽浊,其流行也必盈科而后进,其明未尝蔽,其润未尝亏,则水之性,道之自然也,故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善利,润下之功也。不争处恶,物莫能先之。
居善地,
水积之地无不善也。
心善渊,
水积之处,内含清明,无不深沉也。
与善仁,
水流之处,物得以生,无有害也。
言善信,
水润所及,无虚妄也。
政善治,
水力所行,无不滋益而顺物理也。
事善能,
流行赴百仞之溪而不惧,激之过颗而不弱。
动善时。
逢央则流,遇防则止。因风则漂,当寒则冰。
夫唯不争,故无尤。
以其上善,故不可以求其过失矣。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失在持也。持之则有为也,有其有而自守不倾失者,不如无其有而拾持守之迹也。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而锐之,亦自用以就其利,必有穷竭之时,岂长久可保之道哉。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取喻以发明上义也。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盈与锐之所致也。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则自然不逆其道也,名遂则物各得其冲和之理也,身退则不自有其功名者也。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道贵守真养素者也,魄则有象而不乱,一则有用而至纯,故曰营魄抱一。离则不成道,乃为二。今言能无离乎,是教之不可以有离也。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气为动用之先,柔为刚强之本,专气致柔,所保玄妙也。婴儿未有善恶之情,取拾之智,故又教之以不可不如婴儿也。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涤如水之濯也,除如扫粪秽也,玄览於是可全矣。无疵,玄览之要妙,故又教之以不可以有疵瑕也。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使百姓谓我自然,是无为之至也,故又教之以不可以有为也。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随物应时,开阖之道不形於言,藏德不止,岂非雌乎?藏德则应用不屈。《素问》曰: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明白四达,不可掩蔽於物,则无不见也,无不闻也。外鉴其形,内照其理,默而识之,不用家至户晓,纷纷其说矣。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则品物流形,各正性命也。育则养之以冲和之气,得遂其自然生死也。育之之功,治天下之所有也。万物生之以奉己而不以为有,故亦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矣。玄德运之在心,不彰於外是也。
十-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辐毂喻道之始也。当无为用道之终也。辐毂自相维持,无所容也,因辐毂而有用,运载不穷,利之广也,是用在於无灼然矣。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此皆不自居其功,故前文日冲而用之或不盈。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利则止於事也,用则顺於道也。唯道虚无深微不可见,故曰无之以为用。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贪惑嗜好,故取病如是也。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动之过也,飘扬不能静,故狂发於内矣。
难得之货使人行妨。
贪爱所生,忽於义取,故其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为腹则实其腹也,内藏其明者也。不为目则防其外境之侵铄我也。彼外也,此内也,是圣人之所取拾也。
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之来,哀乐之情必生於内,未有不动者,故曰若惊。
贵大患若身。
以大患生贵重者,莫若於身,因身而有患故也。
何谓宠辱?宠为下,
辱则由於内也,忍而屈人之下,道之要也。宠则假於外也,因人而成,其求不已,故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是生於心者明矣。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身者,万事之所丛。知所丛则不足恃其有也,不恃其有,则以道为身之妙用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恃贵有己而为天下,非寄天下之要也。恃爱有己而为天下,非托天下之要也。故不自大其贵,不自厚其.爱,以其不能长且久故也,故曰若可寄若可托。言若则不可寄不可托之义也。]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皆强名之也。以其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故也。
此三者不可致请,故混而为一。
视之不可见其形,听之不可闻其声,搏之不可得其实,其旨不二,义不可离,故曰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皦,明白之称也。昧,隐暗之称也。不皦谓道行於己,不自明其功也。不昧谓道施於物,不可隐蔽於其理也。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惚恍不可定名,与夷与希与微何有异哉。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不可致诘,故如是。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古之道,上文所载者是也。道则一也,无古与今,今之所为,虽与古异,岂容拾古之道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知物之本冲於道也,自古始若此。纪者,理之用也。知其古始,通其物理,道之妙也。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探不可识。
守道抱一,非众人之所知,故能微妙玄通,不可容易以识之也。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显教示信,若不强为之容,则恐来者不可学之。
豫若冬涉川,
豫,悦豫也。冬水定而无漂冲也#1虞,故悦豫如冬涉川,心安利往也。
犹若畏四邻,
犹,言也。言若畏四邻,则左右前后无不从於道也。四邻近於己,言必闻之,故若畏也。
俨若客,
钦其道之用也。
涣若冰将释,
将,大也。道施不吝,期於必行,所以涣散及物,如冰之大释也。
敦兮其若朴,
朴则纯和未散之时也。敦,厚也。厚则不浇薄,故如朴。
旷兮其若谷,
旷,虚之义也。谷,幽深而有容故也。
浑兮其若浊。
不自分别能否善恶,若水之未清故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浊不能久,静之则浊者澄而清生。安不可极,久而必动,动则事理丛出。皆自然之理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盈,满假之谓也。志自满假,道随而污,故不可盈。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古人行道,其弊不生。今人若能如古,岂有新成之弊哉,恐其奉道之不至也。欲无弊者,其要在於不自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