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疏义(宋赵志坚)
道德真经疏义(宋赵志坚)
道德真经疏义(二)
经名:道德真经疏义。唐赵志坚注。六卷(原缺卷一至三)。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道德真经疏义卷之四
原阙卷一至三
德经
上德章第一
道是微妙之本,本尊故称上。德是慈济之迹,迹卑故言下。今此卷中合有四十四章,大分三别,初一章立宗,次四十二章广谈义理,后一章结会归宗。初章之中,自有五别,初明德有要执,遂成上下,次明五德降杀,由人与时,三明意渐浇讹,失道行礼,四明忠信不足,华薄有余,五明有道丈夫,去华归实。四句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德者得也。与道相得,故云德也。德有二义:一者本德,道之妙用,随类生长,咸令有益。二者修证,契道之人,初得真性,终复本道,既能自得,又令他得,所得者道,故云上德。不德者,上德也。德与道契,利物弘深,功成逵隐,德不彰露,百姓日用而不知,万代资之而不识,此诠有德,高胜无比,故称为上。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夫心境两忘,物我齐贯,与道玄同者,方谓之德。今则矜执未袪,封着犹在,虽则德亦备矣。自见犹存,为未全忘,故名为下。下十一句二。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以,用也。无为言内心虚澹,无欲为为。无以为谓境物虚净,俗所有法,皆无用为。此迷上德之妙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未能虚遣贵爱,有为成功立事,故云为之。欲荣利以润家,国名谥以扬己,故云有用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仁者,恩惠之进。恤人不足,损己惠之,矜人有过,私恩宥之,此为之也。成济不以为功,施恩不望其报,此无以为也。荷恩者,众怀惠者多,从化如流,承风自靡,仁道最优,故称上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义,宜也。人无分理,物失其宜,时有刚洁之士,不容私邪,明断是非,审分曲真,咸得分理,不失其宜者,义士之所为也。近徇荣禄,远吊功名,此有用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礼,履也。俯仰进退,履践合度,谓之礼。攘,奋臂也。仍,引也。备得节文,名之为上。夫礼者制形之法,淳风渐浇,人情险薄,心不相与,形又倨傲,从外设法,且制容仪。庶使心逐形柔,内随外顺,身既合礼,心渐得理。然有情貌相反,形顺心违,心有奸欺,形不应礼,故有忿怒,奋臂更相牵引,此谓失礼之初,乱之首也。下四句三。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道即上德也。后德谓下德也。上德合道,故名为道。初为对道,所以称德。今对后德,复以为道。人既不能行於上德虚忘之道,而行下德有为之执。下德者,诸行备足,但不忘耳。仁者恩惠仁恕,德中之一行。时人不能具德,此独偏有一行。仁中最胜,故称为上。仁由行仁以得人,其次行义以断割。义以刑伏,仁以恩从。故仁胜义也。义犹用刑以伏心,礼唯制形以应节,故外有屈折之容,内无柔顺之行,斯则外君子而内小人,故有攘臂忿争者也。下六句四。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忠则诚心唯一,信则从命无二,自淳至浇,礼为下极,忠信之心歇薄,空事容仪,身遂心邪,故为乱首。且道心无限,唯贵淳一,故拥肿鞅掌之与居,而遗其屈折也。礼文有数,务存规矩,故进退俯仰之中,节称以为上。此则道贵心而礼贵形,夫制心者入道,制形者从俗,心无道而从俗,不乱如何。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前识有二:一者心实未知,口先言知,识在知前,故云前识。二者役此之心,竞为先识,夫知者先以心知而后口言,今乃心不知而口言,知者则口识在於知前,此为道中之华薄也。失淳厚之风,长贪竞之俗,故为失道之初,浇愚之始。下六句五。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丈,长也。夫,扶也。有大德而能长养群品,扶护苍生者,谓之大丈夫。其行心也,处其厚,不处其浇薄,唯道是务,岂知礼之所用乎。厚薄同是一物,但有好恶华实,则论真假,故华假不及实真。
居其实,不居其华。
大丈夫有道者也。心守真实,不处华伪,以此励人。
故去彼取此。
立身为行,去彼华薄,取此实厚。为厚实近道以为此,华薄远道故以为彼。
昔之章第二
大段之首,其中四十二章,广论诸义,前章明五德降杀至礼为乱,此明万人守本归道会理,前指其失,今示其得,随机汲诱,所以次之。章中四别,初明有色有形同资一气,次明生徒虽众咸劝无为,三明损高就卑示为久要,四明舍贵就贱方得归真。八句一。
昔之得一者,
一元气道之始生者也。古昔天地万物,同得一气,而有生成,此句总说生由下别陈得一。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一气分为阴阳,阳气清上澄为天,天得一中之清气而为天,故清明也。阴气浊下凝为地,地得一中之浊气而为地,故安宁也。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一气之中有非阴非阳者,名曰和。阴阳既判,和之阴多者为鬼神,及山川之精,神鬼等为得一,精灵应用而不穷,川谷流益而不竭,川谷精灵亦如人之有神也。
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万物者,怀生之总名。人最有灵,而居万物之首。王侯偏得中和之秀,而为众人之长,天下政教之主。
其致之。
致,得也。结上六事,同得一气,而有生成。下六句二。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一者气之始,至虚无象者也。天地得之以清宁,亦须守之以长久,若有为有欲,自当失一,则天无一以保清,将有昏浊破裂之象。地无一以守宁,恐招振动发泄之祸。夫一者可以始终得,不可始得而终失。此一初得之不由己,后失之必由人。故举裂发为戒也。
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
神若用一,冲虚自得,灵异不测,如则骄矜,必当功用休歇。川渎精灵,自大自满,与一相违,则川泽乾桔,水源焦灼。
万物无以生,将恐减;侯王无以贵,将恐蹶。
一者道之妙气,有形之本。人若能归本守一,则生全。逐末失一,则性灭。王侯无一以处贵,恐速败蹶,言崩坠也。此六事同戒憍盈,其天地神谷亦言及者,为天地神谷俱有精灵,因人戒勖,故遍及之。故序诀云:天地鬼神所宗奉,文同无一异矣。下五句三。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夫守一道者,唯有冲虚,无论贵贱,其有谦损下贱则近道而安全,矜夸贵高则违道而毁灭也。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孤、独、鳏、寡,人中恶名。不谷,亦不善也。谷,禄也。自谦无德,不堪受禄,行心若是,岂非以贱为此言,能用一处贵耶,非者,问云是以也。下三句四。
故致数誉,无誉。
誉,赞美也。就誉推数,无可誉者,王因众责,共名为王。推王实体,无王定相,何则?四肢百体,各自有名。无名王者,若共名为王,则假合非实。检寻名起,从百姓来,由百姓自是虚假,名王何能有实。内则无王定体,外亦无王实名,内外皆无,非内非外,谁为名者。以此数誉,无誉可得。一切诸法例同此,妄有本作。舆及车者,并同此释然。此经文约理广义,体多含推斥,众缘洞忘,心相老君、庄子,具有成文。故庄子云:假於异物,托於同体,异物既假,同体未真。又云:今指马百体而不得马,而马系於前,谓之马也。又《西升经》云:合会地水火风四气,时往缘。地水火风言四大也。四气谓四时之气。四大假合,因时代谢,暂得成身,四大不能各生,要待众缘合会共成。人身四大各散身在何处,依文说义,不作此释。要须使依先儒训解,何以别於道俗之典乎。其傅奕徒,既其文未既其实,乃云流俗道士,染习胡义,若以道士可诬,遂云染习,欲将经论置在何方。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古本琭琭玉貌,硌硌石次玉也。今依仙公本禄禄驱驱之称,玉者人间所贵。落落废弃之名,石者物中之贱。为道者不欲如玉之贵,驱驰不息,宁当如石之贱,安闲归道。今不言处玉石之间者,为此章唯从下从贱,元无取中之意。
返者章第三
前明同气受生有为者,此明同人处代无事者,生逐末归本,对明得失有两别。前明弃迹有为归本无事,后明指陈生本令物依寻。两句前。
返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返,归本也。动者,事业也。凡人以移故就新为动。为道者舍末返本,是有道人之事业,故云道之动。身安心寂,不动也。舍有归无,云动也。亦犹远曰返先,既不去非远也,为无体名远也。今亦不来非近也,为身有之名返也,道无来往而有远返之名,心安然亦有返动之义。内心虚静,外行柔弱者,是返本之行。故云:弱者道之用。下三句后。
天下之物生於有,
有,一气也。虽未形,已是有气。故言有天地万法,皆从一气而生,故云生於有。
有生於无。
无,道也。一气从道生,故言生於无。推极生源指道为者,欲令众兆归心有所前,言返者返归此无也。
上士章第四
前明示道根本令物同归,此明上士不疑勤行信用。前勤后习,所以次之有三别。初明三人闻道信谤不同,次明引古法盲教人隐德,后明唯道善贷平等生成。七句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道即前言无能生有为物返归者。上士闻有此道,信用勤行,心不疑惑,上士也。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存,有也。亡,无也。虽闻有道,心不全信,时欲归趣,复疑是虚者,中士也。
下士闻道,大笑之。
闻道虚无寂莫,无为无形,不信此妙,拊掌大笑者,下士也。以此信谤辩士之上下。
不笑,不足以为道。
不足犹不得也。下士以柔弱为怯,不竞为愚,故笑之。下士不笑者,以多闻为强,辩争为德,诈妄为智,苟得为能此,实非道而为下士所重,故以为德而不笑。此岂可为道,故不足为道也。下十三句二。
是以建言有之:
以此虚忘柔弱,为下士所笑。故引古法言证成所笑之法,为是建言上圣法言也有之,则下文是也。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此是古圣法上士信而勤行,内心明而进修,外迹如暗若退。
夷道若类。
内心如道平夷,外迹不殊俗颣。有本作颣,谓节颣也。心平迹颣,与颣未殊。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谷者,虚容受纳,上德类之。内心洁素,外如洿辱,德业广备,迹似庸愚,
故如不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偷,盗也。渝,变也。建立德行,如彼私窃,恐人知觉,意在藏名,因斥夸衒。有古本作输,谓委也。又云愚也。又作揄,引也。奕云异此字者,非书义也。但老君大圣为俗说经,务在当机得意为善,岂假腐儒训释,然后成经,虽有输揄,以偷义为正。渝又云浅色,内心纯质,守道不移,外迹顺时,随物变易。言浅者其迹非秽非净,似青白难辩之象也。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此下四大,明道业成就方正也。行至正之道者,无小隅角,不修细行,细行妨道,小隅害正。大器者道心也。有为之物,虽大早成,无为道器,非久不成,故言晚成也。以此宽朝为暮望者。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谓诠道之言也。怀道者几感后应,无问无言,问道者寡,故大音希也。因戒多言,怀道抱德,身崇质素,不事修节,故云无形。此戒饰容仪。下三句后。
道隐无名。
此明道体至道无形,人共不见,故言隐,无体可名,所以无名。衣被通生,强名大道,前八若四大皆法,此道外隐内明,以为宗旨。
夫唯道,善贷且成。
此明道用。夫,叹也。唯,独也。叹美万法之中,独有道善能贷气,成就万物。言贷者暂借非长与也,且者权成非久固也,欲使蒙贷者不长往,得成者非久住,感贷荷成早来。有成有归由乎贷,且之功文有深意善贷。
道生章第五
前明道唯善贷成就德业,此明道有神妙为生源成德生形,所以为次有四别,初明生物因由令识根本,次明凡愚妄惑向背情生,三明举果戒因示其损益,四明强梁非命重最迷徒。四句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至无也,一妙有也。至无不无,能生於一。道是一体,一是道气。气因体生,故云道生一。道虽生一,还在一中,神用资通,粗妙异耳。一外本道,元无亏减。一者,元气也,亦曰太和。以数言之谓之一,以德言之谓之和。为气之始复云元。气妙有不有,无色无声,不有而有,能生於二。二者粗气谓阴阳也。且一之为物也,从无涉有,至微至妙,理殊空寂,不得言无,器象未形,不可言有,包含万象,混在其中,有神用能清能浊,清气为阳,浊气为阴,阴阳同出,故云生二。阴阳分判,一布二事,二外本一,全然若旧。二又生三,三者形质已具,谓天地人也。纯阳清而为天,纯阴浊而为地,和气为人。和者一气兼阴阳之妙,三合为和。若以和清浊而为天地人者,此便以三生三。今言二生三,生为和,是一气布在二中,故唯言二。亦犹道遍三才,直以天地人为三,不可兼道为四。其天地人各怀阴阳和三气备足,然天地人外,阴阳和本气亦无耗损,其天地阴阳万物,若无和气不能自立,况能生物乎。已上从无适有,自妙向粗,谓之生非如今日以形相生也。其人始生而得和清浊二气,虚凝聚结,化生成形,其神识即和道之精秀,与天地同受气而生。故《西升经》云:吾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自守根本是也。三生万物者,天地生万物,人又生人,兼长养之,万物成得遂性。自此之后,皆是阴阳交感,以形相生,故云三生万物也。下五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