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注(唐李荣)

道德真经注(六)
  经名:道德真经注。唐高京时道士李荣撰。原本二卷。现存两种残本。一、《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收录原书序及道经三十六章注,分作四卷。二、敦煌残抄本,卉原书德经四十四章及道经第三十七章注文。两本合并,仍略有残抉。今以《道藏》本及敦煌本合校,并据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慕疏》(简称强本)参校补缺,合成完本。原书经文未分章,今据通行本分别章次。
  道德真经注序
  道士臣荣言:荣闻冥寂先天,络天无以昭其景;混成有物,周物不足洞其微。此则超系象而玄玄,邈荃蹄而杳杳。运陶钧之邃迹,理归虚应;恢匠导之幽路,义在灵图。是以濑乡仙箓,神交帝象之先;苦县真宗,庆发皇灵之首。五千垂裕,玄风表於配天;双柱流祯,紫气彰於御极。伏惟陛下玉宸纂圣,金阙应图,荣光泛皎镜之波,祥烟霏献寿之岳,嬉神汾水,抚洪钧而独化,问道河滨,施上仁而不宰。灵洞真文,躬劳圣敬,仙都秘牒,亲纡睿览。凝黄庭而体妙,浴玄牝以流谦。故得霓裳息有待之风,鲲海截无为之化。谨案经文,是以圣人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云: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前后灵证,有若合符。今古师资,不详幽旨,当由皇灵未睹圣德凝寂。今天启之心,昭然显着,实所谓兆太平之玄化,发挥百代之前,勒无为之至功,摛祥千载之后。岂止河图录籍,空传汉后之名,昌户丹书,才表姬文之字。其言澹而妙,其理幽而远。亦犹仰之於羲和,六虚均照,濡之於上善,万物斯洽。是以往之贤俊争探深隐,魏晋英儒滞玄通於有无之际,齐梁道士违惩劝於非迹之域。雷同者望之而雾委,唯事谈空,迷方者仰之以云蒸,确乎执有,或复但为上机,则略而不备,苟存小识,则繁而未简,遂使此经一部,注有百家,熏犹乱警於仙风,泾渭混流於慧海,佐时导俗,时有辟於玄关,彻有洞空,乍未开於虚钥。臣荣迹齿玄肆,名参丹箓,漱清流而心非止水,抗幽石而鉴殊悬镜。淹留丹桂,夙彻耳於熏风,舞咏青溪,空曝背於唐日。猥以拥肿之性,再奉涣汗之言,遂得挥玉柄於紫庭,听金章於丹陛,亟参高论,未展幽诚。以夫巨壑三山,泛麟洲而未测;通泉九井,仰龙德以如存。敢罄庸愚,辄为注解。自惟夕惕,窃憙朝闻,然纤蠡议海,信阻量於鳌波,而岳镇干云,庶成功於蚁壤。宁仿髴於众妙,希罔象於玄珠。尘黩旒扆,惧深水谷。无任惶恐之至,谨奉表以闻谨言。
  道德真经注卷上#1
  元天观道士李荣注
  一章#2
  道可道,非常道。
  道者,虚极之理也。夫论虚极之理,不可以有无分其象,不可以上下格其真。是则玄玄非前识之所识,至至岂俗知而得知,所谓妙矣难思,深不可识也。圣人欲坦兹玄路,开以教门,借圆通之名,目虚极之理,以理可名,称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也。人间常俗之道,贵之以礼义,尚之以浮华,丧身以成名,,忘己而徇利。失道后德,此教方行。今既去仁义之华,取道德之实,息浇薄之行,归淳厚之源,反彼恒情。故曰非常道也。
  名可名,非常名。
  名者,大道之称号也。吾强为之名,曰大哉。名非孤立,必因体来,字不独生,皆由德立理体,运之不壅,包之乃无极。遂以大道之名,诏於大道之体,令物晓之。故曰名可名也。非常名者,非常俗荣华之虚名也。所以斥之於非常者,欲令去无常以归真常也。名有因起,缘有渐顿,开之以方,便拾无常,以契真常。陈之於究竟,本无非常之可拾,亦无真常之可取。何但非常,亦非无常。既非无常,常亦无常,亦非非常,非无常也。
  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道玄德妙,理绝有无。有无既绝,名称斯遣。然则虚通之用,于何不可。是以非无而无,无名为两仪之本始也。非有而有,有名为万物之父母焉。故道生德畜,其斯之谓乎。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之受生,咸资始於道德,同禀气於阴阳,而皎昧异其灵,静躁殊其性。若也夷心寂路,濯志玄津,可欲不足乱其神,纷锐无能滑其意,灵台皎而静,玄镜湛而明,则可以照希微,通要妙,此无欲行也。若未能遗识情在有封,驰骛於是非,躁竞於声色,但归有为之事迹,岂识无为之理本,此有欲行也。徼,迹也,归也,来也,此谓依道德以为行,观妙理以入环中,失虚静以为非,染粗法而流徼来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近而言之,有欲,无欲,两者也。此谓人也。共受五常之质,俱怀方寸之心,同也。黜聪明而恬憺,洞彻道源,则称於妙。竞前识而纷纭,迷沦俗境,则称於徼。此异名也。远而言之,圣人欲畅清虚之理,遂以道德为宗,是以此之一章,盛明斯义,双标道德。故言两者混沌理一,则所以云伺。自静之动,从体起用,故言出。道生之功,着道也。畜养之义,彰德也。道德殊号,是曰异名也。
  同谓之玄。
  虚寂之道,深妙之德,悦惚非易测,冥默本难言,无能名也,寄曰同,玄玄之妙也。无物可建,唯道与德可以言玄,故曰玄德深远,至道玄寂。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杳冥,理超於言象。真宗虚湛,事绝於有无。寄言象之外,记有无之表,以通幽路,故曰玄之。犹恐迷方者胶柱,失理者守株,即滞此玄,以为真道。故极言之,非有无之表,定名曰玄,借玄以遣有无,有无既遣,玄亦自丧,故曰又玄。又玄者,三翻不足言其极,四句未可致其源。寥廓无端,虚通不碍,总万象之枢要,开百灵之户牖。达斯趣者众妙之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美,乐也。言人之禀性,咸不能以道为娱,而以欲为乐,乐不可极,乐极则哀来。欲不可纵,纵欲则伤性。故曰人皆以色声滋味为上乐。不知色声滋味,祸之大朴,既为祸朴,复为哀本。灭性伤身,斯恶已也。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地上,君子小人,并寡能虚心虚己,而各纵欲纵情。情性之爱,虽复不同,各任情情同有爱。爱名则以名为善,爱利则以利为善。以利为善,求利不以其道;以名为善,徇名以致亡身。称情虽以为善,亡身是为不善。故伯夷死名於首阳之上,盗跖死利於东陵之下。此斯不善已也。
  故有无相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从无出有,自有归无。故曰相生。
  难易相成,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难起於易,易成难也。易由於难,难成易也。
  长短相形,
  夫物离之则无大无小,聚之则有短有长。太山秋毫之相殊,白鹤青凫之胫异,故知忌之则无大无小,存之则有短有长也。
  高下相倾,
  倾,危也。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高以下为基,下亦危於高也。下之贱也,犹乃危高,高之贵焉,诚能灭下。失道则高下相危,得道则君臣俱泰。
  音声相和,
  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下之从上,犹响之应声。譬之宫商,更相唱和。夫调高则弦绝,上躁则下急。是知五声和则八音克谐,其政和则其人欢悦。故曰王者人之师,而下取则。
  先后相随。
  君先而臣随,父先而子随。故为君父者,不得轻躁而失道心,宜重静以契德也。
  是以圣人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
  缅观万古,或浇或淳。遐览百王,时步时骤。未有纪尊号於金简,照圣录於王篇。皇上应千年之运,隆七百之基,不用干戈,乐推无厌,是以宗圣远彰於未兆,先定於无形。故言是以圣人治,处无为之事也。猛士上将,承威以定四方,宰辅阿衡,论道而清百揆,化不以言。故云行不言之教也。作者云云,动作也。四民各安其业,万物不失其真,任化自然,无所辞谢。
  生而不有,
  付之於独化,日用而不知也。
  为而不恃,
  以万物为刍狗,不恃德以为功。
  成功不居。
  虽有荣观,宴处超然远之。问道轶於襄城,凝神邈於姑射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至道弥纶於宇宙,上德范围於两仪。虽忌功用,百姓戴之。垂拱而清九野,无为而朝万国,凝神常湛。故言不去也。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王道荡荡无偏无党,贵贱将玉石同涂,贤者与愚人共贯,此大道之化,无争者也。夫贤当於位,赏须以功,愚受於役,罚须以过。若赏贤过度,则极以骄奢。役愚越分,则困於贫寠。骄奢必欺侮,兽穷者亦能斗,则忿争生也。是以日月曜彩,不为贤不肖易光;天地覆载,不轻仁为善不善改度也。
  四章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弃十城之璧,掷千金之珠,视如瓦砾。岂有盗乎?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耳不闻郑卫丝竹之声,眼不见褒姒妲己之色,洗心洁己,遗情去欲,岂有乱乎?
  是以圣人治,
  皇一积德积仁,尽善尽美,老君欲重扬圣德,故亦言之也。
  虚其心,
  除嗜欲,绝是非,遗万虑,存真一。
  实其腹,
  道实於怀,德充於内。
  弱其志,
  心志柔弱,顺道无违。
  强其骨。
  唯道集虚,虚心怀道。道在物无害者,得成仙骨自强。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上扇无为之风,下行淳朴之化。下从於上,上下皆安,则无不化之化矣。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冲,中也。盈,满也。道非偏物,用必在中。天道恶盈,满必招损,故曰不盈。盈必有亏,无必有有。中和之道,不盈不亏,非有非无。有无既非,盈亏亦非,借彼中道之药,以破两边之病。病除药遣,偏去中忘,都无所有。此亦不盈之义。
  渊兮似万物之宗。
  海深,故百谷朝而归之。道深,故万物宗而奉之。
  挫其锐,
  前识伤性,长恶害人,锐也。虚怀忘己,以道折之,挫也。
  解其纷;
  可欲乱正,得失滑心,纷也。遗彼忘我,远欲制情,解也。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光而不耀,涅而不缁,和而不昡於体,同而不累其真。故知湛然清静而常存也。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道深甚奥,虚无之渊,迎随之所不能知终,恶乎而可定。故言不知谁子。开自然之治,辟之以三才,运造化之功,罗之以万有,考之事用,在天帝之先,象天也。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长短相形,是非相对,理自然也。仁,爱也,有爱则有憎。天地无心,绝於憎爱,以无爱故,故曰不仁。刍狗者,结草为狗,古人祝所用,已而弃之。言人於刍狗,用之不以为爱,弃之不以为憎。喻明天地暖然若春气之自和生者,不以为仁,凄然若秋霜之自降杀者,不以为义。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无心,与天地合德。不仁,刍狗义可知矣。虽恩沾草木,泽被豚鱼,宣风阐化,必先於人,故云百姓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排橐。钥,乐管。屈,竭也。间,中也。夫橐钥中空,故能出声气而不竭。天地中空,故能生品物而无尽。言人若能虚心空身,运用智德,无穷极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穷,困也,若言当理满天下而无过。言而不中,亦出口而祸入,祸云入也,是困穷。然祸福在当与不当,得失非多。今言多则数穷,欲戒多言之失,劝以守中之得,使无滞教内契忘言也。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河上以为,养神乃是思存之法。辅嗣言:谷中之无,此则譬喻之义。虽真贤之高见,皆指事之说也。今则约理,尝试言。谷,空也。玄,道也。牝,静也。夫有身有神则有主,有生有死不可言道,流动无常,岂得言静?若能空其形神,丧於物我,出无根气,聚不以为生,入无窍气,散不以为死,不死不生,此则谷神之道也。生死无常,浮动之物也。幽深雌静,湛然不动,玄牝之义也。
  玄牝门,是为天地根。
  道之静也,无形无相。及其动也,生地生天。气象从此而出,名之曰门。天地因之得生,号之曰根也。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微妙也。玄牝之道不生不灭,雌静之理非存非亡。欲言有也不见其形,欲言亡也万物以生。不盛不衰,不常不断,故曰绵绵也。勤者,苦也。得玄牝之道,运用无穷,无为逸乐。故曰不勤也。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日月回薄,亏昃之运难停。阴阳惨舒,寒暑之期易往。万物於焉不足,两仪所以独长。故摽天地之德,问乎长久之由,莫不彼无心,不自营生也。言人若能法天地以无心,不自营以厚养,仙骨冠金石以长存,惠命络方圆而永固。若不能泯是非以契道,遗情欲以凝真,声色聋盲於耳目,香味因爽於鼻口,形劳於外,心疲於内,则百年同於朝露,千金齐於暮擭。故曰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忌情息机者少,逐欲乖真者多。唯圣人能知能行。此行谦退以居物,后德尊所以居先,存道於是外身,身存自与道合也。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凡情幽滞,灵识疏通。无至公之心,有偏私之行,尊已而加物,厚身而薄人,欲先而不能超物,须存而报体已亡。圣人无心欲居物先,自然在先无情欲得存,固自然存。故曰成其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