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注(唐李荣)
道德真经注(唐李荣)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理本深远,难可测知,善人修道,行亦微妙。故借於水以为喻焉。水能润物,道能济人,故言善利水则决壅。任人道则大顺平等,故言不争。物多恶下,人多爱上。今水流趣下,道行谦退,故言处恶。几者,近也。水性与道相近,故取以为譬焉。
居善地,
水不择地,随处俱流,行道之人,所居皆善也。
心善渊,
水,心静而明。人,心虚而鉴也。
与善仁,
水洽於物,仁惠於俗。
言善信,
水之鉴物,妍丑不失其形。仁者为言,终始不乖其实。
正善治,
太平莫盛於停水无偏,不越於善人。
事善能,
水之无用不成,君子何为不可?
动善时。
水冬凝夏溢,不差其节。君子相时而动,不失其宜也。
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本无心,人能虚己,不与物争,自然无过也。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欹器满而必倾,奢侈极而必败。若欲不倾不败,唯有不骄不盈。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尊则议,廉则挫,锐意出群,为人所辱,难长保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无趾,自尔流行。水火之灾,莫之能却。盗贼之来,难可固守。是
知贪而聚者失理也,积而散者合道也。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积货不能散,乘贵以陵人。咎自内生,非自外得。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阴阳递代,凉燠推迁,物无恒理,天之常道。若贪荣不退,必致危亡,二疏所以见机。四皓於焉长往,达於物理。合於天道也。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运也。营,护也。魄,身神也。一,道也。人者神之车,故言载。身清则魂魄安,心浊则真神远,绝虑以守神,故言营。灰心无有二,故言一。智将道合,神与形同,故曰无离。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一身心则纯和不散,专气也。得长生之道,致柔也。未识阴阳之合,无复是非之情,能婴兄也。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浴玄流以洗心,涤也。荡灵风以遣累,除也。内外圆静,同水镜之清凝。表里贞明,绝珠玉之瑕类也。
爱人治国,能无为乎?
居上不能自化,叉藉於人。化物理人,事资安静。但有为而躁动者,伤物也。无为而安静者,爱人也。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有四时之门。青门开而暄,赤门开而热,白门开而凉,黑门开而寒。今之小人,暑雨祁寒,皆生怨嗟,此不能静也。阖,闭也。一门开三门闭,雌静也。圣人神凝於太漠,智寂於虚玄,死生否泰不能惊,水火寒热不能动。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圣人智周万物,明齐两曜,四方皆照,为四达也。照而常寂,光而不曜,遗识混心,能无知也。
生之畜之。
道生之,德畜之,圣人同道德之生畜,长黔黎於淳化,养庶类於自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忘功德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忘德之德,深而且远,故言玄也。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辐,外也。毂,内也。内毂空,故外辐凑之。圣人虚心,亿兆归之。无者,空虚也。车形虽有,赖无为用。若车无空处,其用不成。今用本由空,故曰当其无有车之用。借此为譬,以况理教。教具文字为有也,理绝名言为无也。教之行也,因理而明。理之诠焉,由教而显。理因教显,无教,理无所寄;教藉理明,无理,教何所说。既知理教之相由,足体有无之为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作器必须知泥,泥调则器可用。修身理宜炼行,行洁则道可成。埏,和也,埴,土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为室内不空虚,外无户牖,其为用也,不亦难乎?为道内既暗昧,外复聋瞽,以此求道,理非易乎?室开户牖,有用也,人生慧解道成之。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单有而无无,有不得为利。单无而无有,无不得为用。明有因无以为利,无因有以为用。既识有无之相因,自知粗妙之相籍也。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目虽能见,耽色不已,丧其明。耳虽能闻,淫声无倦,失其听。口虽能尝,察味而后,乖其养。爽,失也。然盲以不见为义,聋以不闻为义。有目而不见,真人大圣盲也。有耳不闻希声之广乐,微妙之灵音聋也。口以知味为用,若贪俗味失於道,味故言爽也。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纵之於畋渔,太康失业,猎之於名声,张毅发病,狂之大也。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美色重宝,难得也。以此乱心,伤行也。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虚心而内实,为腹也。反听而不盲,不为目也。有累之业遣去也,无为之道来取也。
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官高而虑危,贱极而多耻,皆惧也。
贵大患若身。
夫外其身者,得失难骇。贵其身者,宠辱易惊若也。贵身即有大患,故言贵大患若身也。
何谓宠辱?起问宠为下。
释,答也。宠为贵应言上,辱为贱应言下。令说宠则知有辱,言下自明於上,不能具出,略举也。若依文而解,俗爱荣华,以宠为上,居上近危,荣来辱及,宠乃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宠则荣来,辱便枯至。得之与失,并悉皆惊。唯虚澹之人,不骇其虑。
是谓宠辱若惊。
此结上义也。
何谓贵大患若身?问也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
解也。有身带荣悴之病,兼生死之灾,故云大患也。
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虚己忘心,无身也。是夫患累起在於身。身苟忘也,则死生不能累,宠辱不能惊,何患之有□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太上贵德,不贵身。明王爱人不爱己,苟能知此,则可以长久也。若贵身而贱物、爱己以憎人,不能同天地之不仁,齐日月而均照,则寄托而已。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道远乎哉,眼所不见,圣人体之,独见晓焉。名之曰夷。夷,平也。大道甚夷,坦然善谋也。
听之不闻,名曰希;
大音希声,耳所不闻,圣人洞之,独闻和焉。名之曰希。玄教难遇,希言自然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
大象无形,难可搏触。圣人玄悟,了达虚无。故言微。微者,机也,无也。动而应物,机也。妙绝有名,无也。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希、微、夷,三者也。俱非声色,并绝形名,有无不足诘,长短莫能议,混沌无分,寄名为一。一不自一,由三故一,三不自三,由一故三。由一故三,三是一三。由三故一,一是三一。一不成一,三是一三,三不成三。三不成三则无三,一不成一则无一○ 无一无三,自叶忘言之理,执三执一,翻滞玄通之教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乘乘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皦,明也。昧,暗也。乘乘,犹泛泛也。乘物以游,而无系也。言乎至道不皦不昧,不可以明暗名;非色非声,不可以视听得。希夷之理,既寂三一之政,亦空以超群有,故曰归无。无,无所有,何所归,复须知无物,无物亦无。此则玄之又玄,遣之又遣也。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超有物而归无物,无物亦无色,视听而契希夷,希夷还寂,恐迷涂之未悟,但执无形,示失路之有归。更开有象无状之状,此乃从体起用,无物之象,斯为息应还真。息应还真,摄迹归本也。从体起用,自寂之动也。自寂之动,语其无也,俄然而有。摄迹归本,言其有也,忽尔而无。忽尔而无,无非定无,怳然而有,有非定有。有无怳惚,无能名焉。
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
有也,有前可接。无也,无后可追。迎之不见,非有,随之不见,非无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御,正也。古道无为正也,今道有为邪也。圣人持无为之道,以正有为,息浇薄之风,反淳和之化也。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玄古之道难知,无为之风罕悟。上御下以正,下从上以敬。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昔之道者难行也,古之智士能修也。道乃机微要妙,玄寂虚通,行亦极细穷微,不滞无壅。行与道合,不测难知。不可以言言,言之者非道;不可以识识,识之者乖真。故云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容,相貌也。夫道既难思,行亦叵识,恐来人无因体道,学者不知立,行,下文略举容相,以劝勖也。
豫若冬涉川,
履薄冰者,恐陷在浮,生者虑危,兢兢不敢为非,勤勤唯知进道也。
犹若畏四邻,
处俗行恶,惊邻保以觉知,志道从善,惧幽明以弹纠也。
俨若容,
为容唯事安然修道,不宜妄动。
涣若冰将释,
春日丽而冰释,玄风举而累销。
敦兮若朴,
厚而不薄,实而不华。
旷兮若谷,
谷之虚也,容物而应声。心之虚也,怀道而济俗。
混兮其若浊。
心无分别,混也。与俗和同,浊也。怀玉无染,握珠自明,似浊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安,静也。徐,渐也。夫息动於心而神自静,莫挠於水而浊自清。行之者少。故曰谁能。
保此道者不欲盈。
上来广陈道行以劝学人,人能守之,自得清静,义存谦退,不事满盈。
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立身者不志满盈,匡辅务存忠正,虽老而还少,在弊如更新。学道者虚心遗於声色,澡虑荡於纷累,虽於朽身弊俗,复得成於真道也。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其性静而贞,其行清而远。守之厚者,可得虚极之道。
万物并作,
凡物常人不能守无为,以安静为情之动作,去真以从伪,失本而逐末也。
吾以观其复。
复,本也。凡人失本而逐末,离淳以入浇。圣人抑末而崇本,反浇以还朴也。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物,亦人也。根,亦本也。言人以一心攀缘万境,其事非一,故曰芸芸。圣人皆劝以反本,故言各归其根也。
归根曰静,
在末所以轮回反本,寂然不动也。
静曰复命。
近而为语,强梁不得其死,名之中夭。虚静保其天年,是谓复命。远而言之,动则有生有死,失於真性。静则不死不生,复於慧命也。
复命曰常,
有死有生,故断。不死不生,故常。
知常曰明。
迷斯理者暗,悟此道者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信道,所行皆善,天佑人助,故云吉。背道从邪,纵情任意,触涂妄作为失当,人诛鬼责,故云凶也。
知常容,
知常达理,等虚空,无所不包,故曰容也。
容能公。
正而无私。
公能王,
偏私不堪宰物,公正自可君临也。
王能天。
无心广覆,运行以时。
天能道,
与天地合德,共道齐真,疏通无滞,动皆合理。
道能久。
道则自古以固存,圣则永享无期寿也。
没身不殆。
没,终也。与天为期,与道同久,终於此身,永无危殆也。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谓上德之君。德既不德,名亦难名,但以大人在上,寄言太上,而上怀道德於下,无所须下,皆自足於上,无所奉,君臣上下知有而已。
其次,亲之誉之。
下德之君有为迹起,未能忘言。上则亲信於臣下,下则称誉於君上。
其次,畏之侮之。
不能因万物之化,任自然之性,设刑法以威之,故言畏。令繁而下欺,故言侮。此下古之化也。
信不足,有不信。
夫为上也,化之以道,示之以信。上能信下,下亦信上。上若不能信下,下亦不信於上。
犹其贵言。
此中古之时也。未能忘言,借言传意,更相亲誉,是以重言。
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帝皇之道隆,功成也,无为之风着,事遂也。前历明三古,言失道后德,自淳至浇,后重结之,欲示绝仁弃义,反浇还淳也。道浅易睹,德高难见。今圣化既深,神功莫测,日用不知,故言自然。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夫重玄之境,气象不能私。至虚之理,空有未足议。迎随不得,何始何终乎?盛衰无变,何废何兴乎?纯粹之日,彼此不隔於亲疏,静恭之辰,上下不彰於贵贱。自然符会,未待结绳,蹈乎大方,宁资书契。时冥至一,故言道兴。行偏爱之仁,用裁非之义,浇薄斯作,不能行道,故言道废。时有浇淳,道无兴废。
智慧出,有大伪。
昏昏默默,道之极也。昧昧晦晦,行之至也。未能光而不耀,故知饰智慧以惊愚,竞是非以先物,是非迭起,奸巧互生,盗跖履之以为盗,田成乘之而窃国,斯大伪也。
六亲不和,有孝慈。
父子、兄弟、夫妻,六亲也。彼此相须,是非不作。长短相形,好恶斯起。和以不和标称,孝因不孝立名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
羲农之时,未闻股肱之节。桀纣之日,始称关比之贤。故知旭日丽天,星宿无以照其景;时雨降矣,浸灌无以着其功。若君昏於上,臣乱於下,有能内辅其君、外静於寇,忠名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