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经名: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元浮云山圣毒万年宫道士赵道一修撰。五十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
  目 录
  序
  进表
  仙鉴编例
  卷一
  轩辕黄帝
  卷二
  通玄天师 有古大先生 盘古先生  郁华子  广寿子  大成子
  广成子  随应子   赤精子   录图子  务成子  尹寿子
  真行子  锡则子   燮色子   育成子  经成子  郭叔子
  卷三
  赤松子  育封子   马师皇   赤将子舆 雇佺   方回
  钱铿   啸父    师门    务光   仇生   容成公
  吕尚   葛由    范蠡    乎疏   介子推  涓子
  马丹   平常生   陆通    琴高   寇先   王子乔
  幼伯子  桂父    瑕丘仲   酒客   任光   萧史
  赤须子  祝鹦翁   崔文子   朱仲   东方朔  修羊公
  稷丘君  犊子    骑龙呜   主柱   鹿皮舫  溪父
  山图   谷春    阴生    子英   服闲子  文宾
  商丘子胥 子主    陶安公   赤斧   呼子先  负局先生
  阮丘   朱璜    陵阳子明  邢子   木羽   玄俗
  卷四
  天真皇人 白石生   王倪    洪崖先生 展上公  何侯
  文子   亢仓子   浮丘公   宋来子  沈羲   王傅
  刘奉林  成连先生  武夷君   王璋玄  韩众   王次仲
  若士   古丈夫   衍门子   沈文泰  董谒   李充
  孟岐   郭琼    黄安
  卷五
  皇初平  沈建    华子期   王远   蔡经   涉正
  孙博   班孟    王刚    皇化   阴恒   李修
  柳融   葛越    刘安    刘图   介玫   龙述
  赵丙   折象    王遥    陈永伯  刘政   王乔
  成君平  丁约
  卷六
  木公   九元子   上黄先生  常生子  长存子  张穆子
  高丘子  蒲先生   童子先生  九源丈人 宛丘先生 青乌公
  长桑公子 蔡琼    列子    庄子   刘越   王果
  鬼谷先生 茅蒙    西门君   徐福   郭四朝  周太宾
  姜叔茂  龚仲阳   谷希子   王仲高  公孙卿  李少君
  卷七
  董仲君  车子侯   王兴    寿光侯  卫叔卿  戴孟
  山世远  毛伯道   苏林    阳生   王思真  王仲都
  上成公  桐君    刘晨    武丁   玄都先生 蔡长孺
  延明子高 崔野子   灵子真   任敦   敬玄子  帛举
  徐季道  赵叔期   庄伯微   瞿武   匡俗   卢耽
  傅先生  黄观子   石坦    张巨君
  卷八
  尹喜   尹轨
  卷九
  杜冲   彭宗    宋伦    冯长   姚坦   周亮
  尹澄   王探    李翼
  卷十
  李八百  匡续    玉子    离明   杜宇   李冰
  鲁般   马成子   楚康王   唐建威
  卷十一
  孔丘明  何紫霄   唐公防   丁令威  张良   苏耽
  司马季主
  卷十二
  刘讽   鲍叔阳   刘京    刘尽   严青   王谷神
  太山老父 巫炎    李奉仙   清平吉  黄山君  吕恭
  陈安世  灵寿光   张礼正   李根   黄敬   甘始
  黄子阳  河上公
  卷十三
  安期生  魏马伯   阴长生   明阳生
  卷十四
  周义山  王褒    梅福
  卷十五
  裴君   乐巴    左慈    孔元方  焦先   阳翁伯
  李意期  杜契    李阿    介象
  卷十六
  董奉   姚光    徐弯    茅盈   韩崇
  卷十七
  冯良   郎宗    淳于斟   桃俊   对斓   吕子华
  蔡天生  刘平阿   张激子   赵广信  张祖常  虞翁生
  朱孺子  尹虔子   郑景世   平仲节  昊睦   郭静
  范伯慈  韩伟远   刘少访
  卷十八
  张天师
  卷十九
  王长   赵升    张衡    张鲁   张滋   张昭成
  张椒   张仲回   张迥    张符   张子祥  张通
  张仲常  张光    张慈正   张高   张应韶  张顺
  张士元  张修    张谌    张秉一  张善   张季文
  张正随  张乾曜   张嗣宗   张象中  张敦复  张景端
  张继先  张时修   张守真   张伯璟  张庆先  张可大
  卷二十
  于吉   宫嵩    王道真   王玄甫  蓟子训  王乔
  壶公   华陀    青谷先生  刘文饶  赵威伯  乐长治
  刘根   刘伟道   夏馥    范幼冲  钟离简
  卷二十一
  封衡   王老    张皓    王少道  路大安  王真
  陈长   王晖    昌季    张玄宾  王中伦  蓬球
  鲍说   许迈    许穆    扈谦
  卷二十二
  杜禺   朱库    姜伯真   王霸   元藏几  王截
  李荃   王可交   陈简    卢钧   王子芝  王廓
  卷二十三
  葛仙公
  卷二十四
  郑思远  葛洪    黄野人   杨羲   许翩   许黄民
  陆修静  孙游岳   陶弘景
  卷二十五
  王远知  王轨    潘师正   司马承祯 李含光
  卷二十六
  许太史
  卷二十七
  昊猛   陈勋    周广    曾亨   时荷   甘战
  施岑   彭抗    吁烈    钟离嘉  黄仁览  兰公
  许大   胡惠超
  卷二十八
  王纂   单道开   王嘉    孟钦   郭志生  郭璞
  郭文举  王质    董幼    范豹   冯伯达  马荣
  韩越   严东    王灵舆   双袭祖  桓阅
  卷二十九
  寇谦之  李皎    韦节    田仕文  徐则   岐晖
  孙思邈  胡隐遥   刘道合
  卷三十
  梁谌   孙彻    马俭    尹通   牛文侯  王道义
  陈宝炽  王延    李顺兴   侯楷   严达   于章
  张法乐  巨国珍
  卷三十一
  锺离权  刘纲    王烈    刘道成  项蔓都  徐启玄
  万振   曹德休   杜昙永   萧子云  丁玄真  张公弼
  李元基  陈道冲   王守一
  卷三十二
  何尊师  刘知古   王昱    昊道元  颜真卿  邓紫阳
  伊祁玄解 许柄岩   摸先生   王君   梁须   王元芝
  卖药翁  袁亢
  卷三十三
  陈兴明  尹道全   施存    了然子  邓欲之  徐灵期
  邓郁之  陈惠度   张昙要   张如珍  廖冲   由吾道荣
  贾自然  萧灵护   张惠明   李思慕  申泰芝  张太空
  柳实
  卷三十四
  陈法明  王十八   孙登    嵇康   东郭延  乐子长
  凤纲   赵翟    王玄甫   尹思   张岳   王仲甫
  王先生  赵郎
  卷三十五
  王履冰  岑道愿   王顺    吉留馨  王贾   王叔明
  唐若山  王向    罗子房   王厦   王四郎  叶千韶
  王璨   李珏    许仲源   施无疾
  卷三十六
  宋愚   韦善俊   张惠感   张志和  朱孺子  王老
  侯道华  马湘    郎通微   许错   金可记  宋玄白
  贺自真
  卷三十七
  邓去奢  蓝采和   张果    许宣平  薛昌   昊筠
  李白
  卷三十八
  刘玄和  杨泰明   李贺    轩辕弥明 刘商   刘嘈
  罗万象  殷文祥   谭峭岩
  卷三十九
  叶法善  邢和璞   申元之   罗公远  薛幽栖  王柯
  李聿   杜升    羊惜    谭峭
  卷四十
  薛季昌  田虚应   冯惟良   陈寡言  徐灵府  刘元靖
  叶藏质  应夷节   左元泽   吕志真  杜光庭  闲丘方远
  卷四十一
  聂师道  张氲    傅仙宗   成道士  赵惠宗  翟法言
  卷四十二
  舒虚寂  向道荣   任可居   程太虚  俞灵环  赵知微
  刘道平  聂绍元   徐左卿   李遐周  谢通修  韩湘
  轩辕集  熊德融   刘德本   厉归真
  卷四十三
  朱桃椎  感庭秋   边洞元   李真   郑遨   李守微
  程晓   谭紫霄   黄损    王老   采药民  杨通幽
  崔伟   韦古    徉狂道士  韦老
  卷四十四
  卢生   刘无名   李终南   柳条青  李浩   张辞
  李老   陈允升   许鹊    橘叟   道左老人 终南山翕眼谷
  鹿人   刘拣    白衣人   房州工人 江叟   洪志
  桑俱凤  司马郊
  卷四十五
  吕岔   施肩吾   徐钧    钱朗   杨云外  王昌遇
  尔朱洞  应靖
  卷四十六
  王仙君  李升    伊用昌   胡二郎  张鳌   李梦符
  乐子苌  昊涵虚   李云卿   张荐明  贺元   郭恕先
  陈陶   孙成    许坚    沈麟   黄万护
  卷四十七
  陈搏   苏澄隐   刘若拙   张白   混沌道士 丁少微
  陈花子
  卷四十八
  张契真  张元化   张齐物   张无梦  程仙翁  涂定辞
  郭上鳌  赵抱一   武抱一   朱自英  李仙人  刘从善
  蓝方
  卷四十九
  侯先生  张九哥   安昌期   陈景元  刘玄英  张用成
  马自然  石泰    薛道光   陈楠   白玉蟾  彭耜
  朱橘
  卷五十
  杨宸   李鉴夫   赵灵运   屈突无为 率子廉  刘希岳
  穆若拙  吕大郎   王鼎    刘防   罗道成  曾志静
  归真子  孙希龄   周贯    刘元真  陈太初  马宣德
  胡用综  黄知微   毕道宁   田端彦  刘跛子  水丘子
  卷五十一
  张虚白  刘卞功   刘元道   董南运  王秉文  刘烈
  蓝乔   沈东老   车四    章誉   邢仙翁  贾善翔
  周史卿  刘大头
  卷五十二
  刘混康  王荃    徐守信   张润子  王吉   祝大伯
  刘益   魏二翕   王老志   李思广  荣阳   雍广莫
  皇甫涣  茴香道人  邹葆光   龚元正  沈若济  张淡
  张拱   李爰    蒋风子   莫道人
  卷五十三
  林灵菔  王文卿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一
  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姓公孙自周制五等诸侯后,乃有公孙姓。轩辕为黄帝,长於姬水,合以姬为姓。不知古史何据也。有熊国君少典之次子也。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农。及黄帝袭帝位,居有熊之封焉。其母西乔氏女,名附宝,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于郊野,附宝感之而有娠。以枢星降,又名天枢。怀之二十四月,生轩辕于寿丘地名,在鲁东门之外。帝生而神灵,幼而徇齐疾而速也,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龙颜日角,河目隆颗,苍色大肩。始学於大项,长於姬水。帝年十五,心虑无所不通,乃受国於有熊,袭封君之地在郑州析郑县。以制作轩冕,乃号轩辕;以土德王,日黄帝。得奢龙辨乎东方解在下文,得祝融辨乎南方心星,以火在正南,大明也。融,光明也,主火之官,号祝融,字从南,从午南求也。求为正对,为明为暗,则南为阳,北为阴也。得火封辨乎西方鹦之明旦则望东,而身居西也。酉,鹦也,以小入时名之,酉半为西也,得后土辨乎北方北,阴也,背也,故曰北。四方之名也。东者动也,日出万物乃动也。东字从日,穿木以日出,望之如穿扶桑之材木也。日所出,在扶桑东数十万里。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上子,玄嚣、昌意。初,喜天下之戴己也,养正娱命,自取安而顺之,为鸿黄之代以一民也。时人未使而自化,未赏而自劝,其心愉而不伪,其事素而不饰,谓太清之始也。耕者不侵畔,渔者不争岸,抵市不预,价市不闭,鄙商旅之人相让以财,外户不闭,是谓大同。帝理天下十五年,忧念黎庶之不理,竭聪明进智力,以营百姓。具修德也,考其功德,而务其法教。时元妃西陵氏始养蚕为丝今礼记:皇后祭先蚕西陵氏。葛稚川《西京记》曰:宫内有先蚕坛,乃有天老五圣以佐理化。帝取伏羲氏之卦象,法而用之,据神农所重六十四卦之义,帝乃作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重卦之义也。时有臣曹胡造衣,臣伯余造裳,臣於则造履,帝因之作冠冕冠者则服之文明,冕者则冠中之别名,以其后高而前下,有倪仰之形,因日冠冕也,始代毛革之弊,所谓黄帝垂衣裳而天下理也。帝因以别尊卑,令男女异处而居,取法乾坤天尊地卑之义。帝见浮叶方舟,即有共鼓、化狄三臣,助作舟楫,所谓剖木为舟,刻木为楫也。盖取诸涣,涣散也,物大通也,所以济不通也。帝又观转蓬之象以作车,时有神马出生泽中,因名泽马,一日吉光,二日吉良,出大封国亳州东古国也。文马缟身朱鬣,乘之寿千岁,以圣人为政应而出今飞龙司有吉良厩,因此也。薛综曰:与腾黄一也,所出之国各别。葛稚川曰:腾黄之马吉光之兽。则兽马各异。今据吉光即马,腾黄即兽,桧川之说又别。又有腾黄之兽,其色黄,状如狐,背上有两角,龙翼一本云:龙翼而马身,一名乘若,一名飞黄,或曰古黄,又日翠黄,出日本国,寿三千岁,日行万里。乘川令人寿二千岁,出日本国,寿二千岁《六典》曰:宋齐梁陈皆有车府乘黄之官,今太仆寺有乘黄署,即其事也。黄帝得而乘之,遂周游六合,所谓乘八翼之龙,游天下也,故迁徙往来无常。帝始教人乘马,有臣肢作服牛以用之。世本云:所谓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取诸随,得随所宜也。有臣黄雍父始作舂,所谓断木为杵,掘地为臼,以济万人。取诸小过也。小过者,过而通也。帝作宠以着经,始令铸釜造饭,乃蒸饭而烹粥,以易茹毛饮血之弊。有臣挥始作弓,臣夷牟作矢,所谓弦木为弧,刻木为矢也史记云:黄帝为之也。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以取诸睽。睽,乖也,制不顺也。帝始作屋,筑宫室以避寒暑燥湿,谓之宫。宫,言处于中也。所谓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取诸大壮。大者,壮也。帝‘又令筑城邑以居之,始改巢居穴处之弊。又重门击柝以待暴客,以取诸豫,备不虞也。又易古之衣薪,葬以棺椁,以取诸大过。有服斋於中宫,於洛水上,坐玄扈石室,与容光等内观,忽有大乌衔图置于帝前,帝再拜受之。是乌状如鹤,而鹦头燕喙,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体备五色,三文成字。首文日慎德,背文日信义,齐文日仁智。天老曰:是乌麟前鹿后蛇颈,背有龙文,足履正尾,击武有九苞。一日包命,二心合度,三耳聪达,四舌屈伸,五彩色备,六冠巨锐钩,七金目鲜明,八音激扬,九腹大。一名鸥,其雄日凤,其雌曰凰。高五六尺,朝呜日登晨,昼呜曰上祥,夕呜日归昌,昏呜曰固常,夜呜日保长,皆应律吕,见则天下安宁。黄帝曰:此乌遇乱则去居九夷矣。出於东方君子之国,又出丹穴之山。有臣沮颂苍颉观乌迹以作文字,此文字之始也先儒论文字之始不同,或始於三皇,或始於伏羲,或云与天地并兴。今据司马迁、班固、韦延、矢秉、付玄等云:苍颉,黄帝臣。今据此载之,诸家说苍颉,亦无定据也。黄帝修德义,天下大理,乃召天老谓之曰:吾梦两龙挺白图出于河以授予,敢问於子。天老对曰:此河图、洛书将出之状,天其授帝乎,试斋戒观之。黄帝乃斋于中宫,衣黄服,戴黄冕,驾黄龙之乘,载交龙之旅,与天老五圣游於河洛之问。求梦未得,帝遂沉璧於河,乃大雾三日。又至翠妈之泉,有大鲈鱼於河中沂流而至,杀三牲以醮之,即甚雨七日七夜,有黄龙负图而出於河。黄帝谓天老五圣曰:子见河中者乎?天老五圣乃前跪受之。其图五色毕具,白图兰叶而朱文,以授黄帝。乃舒视之,名日《录错图》。令侍臣写之以示天下。黄帝曰:此谓之河图书。是岁之秋也,帝既得龙凤之图书,苍颉之文,即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以作书契,盖取诸夹。夹,庾也,次断万事自垂衣裳至制文字,凡事按皇甫谧《帝王代余》载此九事。昔黄帝之功,今各以当时事及众书所载列之如前,以明之。然於《易系说》九事,则上自黄帝,下至尧舜,以其先儒说者.,或以为不独黄帝。若以皇甫所载及今所引众书,则九事皆黄帝始创之以服用,后代圣人至尧舜,但仿作修饰尔。於是黄帝定百物之名,作八卦之说,谓之八索,一号帝鸿氏,一号归藏氏,乃名所制日《归藏书》,此《易》之始也。黄帝垂衣裳之后,作龙一表之服,画日月星辰於衣上以象天,故有龙衷之颂。帝纳女节为妃,其后女节见大星如虹下临华渚,女节感而接之,生少嗥代起石女节即嫘祖,非也。帝又纳丑女号模母,使训宫人而有淑德,奏六德之颂。又纳费修氏为夫人。是时庶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无羡欲之心,邻国相望,鹦犬之音相闻,至老而不相往来,无求故也。所谓黄帝理天下,便民心,谓之至理之代。是时风不呜条,谓之天下之喜风也;雨不破块,谓十日一小雨,应天下文,十五日一大雨,以协运也。以嘉禾为粮,谓之大禾也,其穗异常。以醴泉为浆,谓泉水美味如酒,可以养老也。以五芝为芳,谓有异草生於圃,则芝英紫芝,黑芝五芝草生,皆神仙上药。时有水物洋涌,山车满野,於是德感上天,故有黄星之祥,谓之异星,形状似月,助月为光,名日景星。又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二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又有异草生於庭,月一日生一叶,至十五日生十五叶,至十六日一叶落,至三十日落尽。若小月,即一叶厌而不落,谓之莫荚,以明於月也,亦日历荚。帝因铸镜以象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于时大挠能探五行之情,古北斗衡所指,乃作甲乙十干以名日,立子丑十二辰以名月,以乌兽配为十二辰,属之以成六旬,谓造甲子也。黄帝观伏羲之三画成卦,八卦合成二十四气,即作纪历以定年也。帝敬大挠以为师,因每方配三辰,立孟仲季,自是有阴阳之法焉。黄帝闻之,乃服黄衣,带黄绅,首黄冠斋于中宫。即有凤凰蔽日而至,帝乃降阶,束面再拜稽首曰:天降丕佑,敢不承命。凤乃止帝束园,集於梧桐,又巢于阿阁。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其饮也,则自呜舞,音如笙箫。帝即使伶伦《汉书律》作伦往大夏之西大夏国在西去长安万里,阮榆之溪,昆仑之阴懈谷,采锺龙之竹,取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问长七寸七分,吹之为黄锺之音十一月律为黄锺,谓冬至一阳生,万物之始也,以本至理之代,天地之风气。所谓黄帝能理日月之行,调阴阳之气,为十二律吕,雄雌各六也《晋书》云:律管长尺,六孔,十二月之音禀之,以竹取自然圆监也,以玉取坚贞温润也。时有女娲之后容成氏,善知音律,始造律历。元起丁亥《本纪》作辛卯,今准《混元实录》年谱,又推冬至日在之星南斗后星也。又问天老,得天元日月星辰之书以纪时。有臣隶首善算法,始作数着等术焉。臣伶伦作权量权,秤也;量,斗也。黄帝得蚩尤,始明乎天文据管子言云:蚩尤有卫,后乃。帝又获宝鼎,乃迎日推策。於是顺天地之纪,旁罗日月星辰,作盖天仪,测玄象,推分星度,以二十八宿为十二次。角亢为寿星之次,房心为大火之次,尾箕为析木之次,斗女为星纪之次,虚危为玄杨之次,室壁为课訾之次,奎娄为降娄之次,勖毕为大梁之次,赀参为实沉之次《左传》昭元年,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关伯,季曰实沉,居于广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不臧迁关伯于商丘,主辰,商人丹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由此观之,至高辛氏时方有实沉之名,不知轩辕氏时何先有实沉之名也,岂非后人以分野之名易士一宫分,以明古事耶,井鬼为鹑首之次,星张为鹑火之次,翼斡为鹑尾之次。立中外之星,作占日月之书,此始为观象之法,皆自河图而演之。又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鬼臾区占星。帝作占候之法,占日之书,以明休咎焉。黄帝有茂德,感真人来游玉池,至德所致也。有瑞兽在囿,玄楞之兽也。《尚书》中候云:麋身牛尾,狼蹄,一角。角端有肉,示不伤物也。音中黄锺,文章彬彬然。牡曰麒,牝曰麟,生於火,腾於土。春呜曰归禾,夏呜曰扶幼,秋冬呜曰养信。帝又得微虫蛄蝼,有大如羊者,大如牛者。虫名蜿大如虹者,应土德之王也。有兽名蟋,如狮子,食虎、而循常近人,或来入室,人畏而患之。帝乃上奏于天,徙之北荒。帝以景云之瑞,庆云之祥,即以云纪官。官以云为名,故有缙云之官或云:帝炼金丹,有缙云之瑞,自号缙云氏,赤多白少曰缙。於是设官分职,以云命官,春为青云官,夏为缙云官,秋为白云官,冬为黑云官,帝以云为师也。帝置四史官,令沮诵、苍颉、隶首、孔甲居其职,主图籍也《周礼》:掌版图人户,版籍也。又令苍颉主人仪。孔甲始作盘孟以代凹尊杯饮之朴,着盘盂篇,盘盂之诚也。帝作巾几之法,以着经。黄帝书中通理黄帝,史谓之坟。坟,大也孔安国曰:遭秦焚之,不可闻也。有臣史玉,始造画。又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明堂图,有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此楼之始也。帝依图制之,曰合宫,可以观其行也。乃立明堂之议,以观於贤也。时有仙伯出於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味,为大医,帝请主方药。帝乃修神农所尝百草性味,以理疾者,作内外经。又有雷公述炮炙方,定药性之善恶。扁鹊、俞附二臣定脉经,疗万姓所疾。帝与扁鹊论脉法,撰《素书》上下经汉文里阳公淳于意能知疾生死,按脉经也。帝问岐伯脉法,又制《素问》等书及《内经》今有二轶?各九卷。后来就修之。按《素问》,序云岐伯作。今卷数大约缺少,其八十一难,后来增修。又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遂作《素问》也。帝问少俞缄注,乃制缄经明堂图灸之法,此缄药之始也。黄帝理天下,始以中央之色称号,初居有熊之国,曰有熊帝如颛顼为高阳帝,帝誉为高辛帝,唐尧为陶唐帝也。不好战争。当神农氏之八代榆冈始衰,诸侯相侵,以黄帝称中央,故四方僭号,亦各以方色称史载而不言名号,即青帝大嗥,赤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须。时有四帝之后子孙僭越而妄称也。食共谋之,边城曰骇。帝乃罢台榭之役,省靡丽之财,周戎士,筑营垒。帝问於首阳山在河中郡,不安其居,令来首山之金,始铸刀造弩。又於东海流波山得奇兽,状如牛,苍身元角一足,能出入水,吐水则生风,两目光如曰月,其音如雷,名曰夔牛。帝令杀之,以其皮冒之而为鼓,击之声闻五百里世本云:殷巫咸始作鼓;则非也。帝令军人吹角为龙呜,此鼓角之始也。於是又令作蹴踟之戏,以练武士令击球也。《西京记》曰:踟场即球场也。黄帝云:曰中必焚,操刀必割。狂屈坚闻之,曰:黄帝之言也。帝有天下之二十有二年,忽有蚩尤氏不恭帝命。诸侯中强暴者也,兄弟八十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不食五谷,啖沙吞石蚩尤始作钟甲,时人不识,谓是铜头铁额。李太白曰:南人兵匕见北地人所食麦饭模粮,不识,谓之啖沙吞石故也。不用帝命,作五虐之刑以害黎庶,於葛庐山发金作冷制为镜甲及剑,造立兵仗刀戟大弩等,威震天下,不顺帝命。帝欲伐之,征诸侯,一十五旬未克敌。思念贤哲以辅佐,将征不义,乃梦见大风吹天下尘垢,又梦一人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觉而思曰:风,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解化清者也,天下当有姓风名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