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阴符经疏

黄帝阴符经疏
  经名:黄帝阴符经疏。原题唐李筌疏。据《道藏提要》考证,应为宋人取李筌《阴符经序》与袁淑真《阴符经集解》合编而成。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参校本:《丛书集成新编》所收梦华馆本(简称梦本)。
  黄帝阴符经疏序
  少室山达观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阴符本,绢素书,朱漆轴,以绛缯缄之。封云: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其本糜烂,应乎灰灭。筌略抄记,虽诵在口,竟不能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髽髻当顶,余发倒垂,弊衣扶仗路旁#1,见遗火烧树,自语曰:火生於木,祸发必克。筌惊而问之,曰:此是《黄帝阴符》上文,母何得而言?母曰:吾受此符三元六甲周甲子矣。谨按《太一遁甲经》云:一元六十岁,行一甲子,三元行一百八十岁,三甲子为一周,六周积算一千八十岁。年少从何而知?筌稽首再拜,具告得处。母笑曰:年少颧颊贯於生门,命轮齐於月角,血脑未减,心影不偏,性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是吾弟子也。然五十六年当有大厄。因出丹书符,冠杖端,刺筌口,令跪而吞之,曰:天地相保,乃坐树下,说阴符玄义。言竟诫筌曰:《黄帝阴符》三百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参演其三,混而为一。圣贤智愚,各量其分,得而学之矣。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人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圣人学之得其道,贤人学之得其法,智人学之得其术,小人学之受其殃,识分不同也。皆内出於天机,外合於人事,若巨海之朝百谷,止水之含万象。其机张,包宇宙,括九夷,不足以为大;其机弥,隐微尘,纳芥子,不足以为小;观其精微,《黄庭》八景不足以为学;察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任其巧智,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是以动植之性、成败之数、死生之理,无非机者。一名《黄帝天机》 之书。九窍四肢不具,悭贪、愚痴、风痫、狂诳者,并不得闻。如传同好,必清斋三日,不择卑幼,但有本者为师,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者夺二十纪。《河图》、《洛书》云:黄帝曰:圣人生,天帝赐算三万六千七百二十纪,主一岁,若有过,司命辄夺算,算尽夺纪,纪尽则身死。有功德,司命辄与算,算得与纪,纪得则身不死,长生矣。每年七月七日写一卷,藏诸名山岩石间,得算一千二百本命;日诵七遍,令人多智慧,益心机,去邪魅,销灾害,出三尸,下九虫,所以圣人藏之金匮,不妄传也。母语毕,日已晡矣,曰:吾有麦饭相与为食。因袖中出一瓠,令筌取水。
  #1 旁:原作『傍』,据梦本改。
  黄帝阴符经疏卷上
  少室山李筌疏
  释题: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於行事之机,故曰《阴符》。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但观天道而理,执天之道,则阴阳动静之宜尽矣。
  疏曰:天者,阴阳之总名也。阳之精炁轻清,上浮为天;阴之精炁重浊,下沉为地。相连而不相离,故列子御寇谓杞国人曰:天积炁耳,地积块耳,自地已上则皆天也。子终日行於天,奈何忧乎天崩?故知天地则阴阳之二炁,炁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阴阳之用也,万物从而生焉,万物则五行之子也。故使人观天地阴阳之道,执天五炁而行,则兴废可知,生死可察,除此外无可观执,故言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
  天生五行,谓之五贼。使人用心观执,奉天而行,则宇宙在乎掌中,万物生乎身上矣。
  疏曰:五贼者,五行之炁也,则金、木、水、火、土焉。太公注云:圣人为之五贼,天下为之五德。人食五味而死,无有死而弃之者,此五贼之义。所言贼者,害也。逆之不顺,则与人生害,故曰贼也。此言阴阳之中包含五炁,故云:天有五贼。五#2者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位为五方,在物为五色,在声为五音,在食为五味,在人为五脏,在道为五德,不善用之则为贼。又,贼者,五行更相制伏,递为生杀,昼夜不停,亦能盗窃人之生死、万物成败,故言贼也。见之者昌,何也?人但能明此五行制伏之道,审阴阳兴废之源,则而行之,此为见也;如人审五贼,善能明之则为福,德之昌盛也。又人能知五贼,藏者何也?在其心故曰五贼在心,心既知之,故使人用心,观执五炁而行,睹逆顺而不差,合天机而不失,则宇宙在乎掌中,万物生乎身上。如此则吉无不利,与道同游,岂不为昌乎?在仕宦之道,执仁义礼智信,则富贵荣华,岂不为昌乎?在军旅之道,明五行逆顺,则战取必胜,岂不为昌乎?故曰:见之者昌也。但因此五行相生而用之,则为道德合於阳也;相克之道用之,则为贼害合於阴也。故三教大师皆用理世,所立经教,只言修善而称道德,不令修恶而称贼害也。故知善修道德者,道也,是阳之主也;阴恶贼害者,魔也,是阴之精。除此之外,百万经教虚广故也。故宣尼云: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则至道也,何必广谈修习欤?合道之体,不出此门,能知天地阴阳成败之元者,皆在《阴符》首章而尽理矣。世人见文少而言近,自不闲其要妙,亦何在三教经书广博所陈也?故骊山母云:观其精理,《黄庭》八景不足以为学;察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任其巧智,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此之义也。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言以立天定人,在乎五贼。
  疏曰:夫人心主魂之官,身为神之府也。将欲施行五贼者,莫尚乎心,故心能之士,有所图必合天道。此则宇宙虽广,观览只在手中;万物虽多,生杀不出於术内。故曰:心正可以辟邪也。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3。
  天发杀机,公道也;人发杀机,私情也。龙蛇感公道而震;私情紊乱,天地而反覆。天人俱合於公道,则千变万化,无不定矣。
  疏曰:天含五炁,递为生杀,自然有之。天道生杀,皆合其机宜,不妄发动。阴阳改变,时代迁谢,去故就新,此天发杀机,皆至公也。乘天威杀之机,或龙或蛇,沉隐之类皆能震起於陵陆。顺天应时,畅达於其间,为乘天之机,不失其宜也。人发杀机,天地反覆者,人是五行之子,须顺五炁之生杀,任阴阳之陶运,何得擅自兴其生杀乎?至如世间之法,杀人者死,杀生者罪,何也?为非天之合杀,彼人奈何杀之乎?言人不合妄动杀机也。至如奸臣逆节,违背天道,反叛君亲,恣行凶恶,损害於世,擅行屠戮,妄动杀机者,同翻天作地,覆地作天,如此之大乱为逆,天之大祸,是名天地反覆。此则人怨神怒,天将诛之,人共杀之,俱合其杀机,是名天人合发,万变定基。罚叛讨逆,顺天行诛,皆合天杀之机宜。惬至公之正道,则万物咸伏,无敢妄动,名曰定基。君臣之道贵其公正,若能动用合其天机,应运同其天道,此则人安其心,物安其体,五行安其位,岳渎安其灵;上施道德,下行仁义,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天人静默,名曰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之巧拙,不可显露;慎之择善,无令患生也。
  疏曰:人怀性智巧拙,贤愚悉共有之。但少而言之,人有少巧智辩慧,便驰骋显露,不料得失,显招其咎者,何也?为不能隐密,不自诫慎,以致倾败耳。故《道德经》云: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其言隐密也。《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此之谓也。可以伏藏者,贤人君子纵有巧智辩慧之性、博学多闻之才,动静合其机宜,可不为巧乎?常能隐伏,藏匿巨细,用之恐被嫉佞谗毁,反招其咎耳。况愚拙之人,自率於心,造次兴动,不自藏隐,立招祸患。贤人养道育德,巧拙之性俱隐伏於身心,然后内观正性,外视邪淫,善则行之,不善则舍之,修身炼行而成圣人,外人焉能知我巧拙之性乎?皆谓我天然贤圣,不知我修而致之,故曰伏藏也。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言人九窍俱邪,皆能生患,在於要者,耳目口也,切使械慎,无令祸生。
  疏曰:《南华》云:人有百骸、九窍、五脏,体而存之,人禀五炁而成形,头圆足方,四肢五脏,三魂七魄,递生邪正,互为君臣,在身通流。运动者,九窍也。邪正祸福之急者,在三要焉,即耳、目、口也。故《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也。道德之士,眼不视邪色,耳不听邪声,口不谈邪事,所以正事则视听言谈之,此名动也;涉其邪妄,悉不将心视听言说,此名静也。宣尼云:择其善者而从之,此名动也;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此名静也。《孝经》云: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者,所缘身心静正而无邪恶,以致此也。但遇善即动,逢邪即静,此则身无祸患,皆在耳目口之防慎。故云:在乎三要耳。可以动,可以静也。
  火生於木,祸发必克。奸生於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奸火喻人之性,木国喻人之身。使人治国安身,而今奸火不发,然后修身炼行,以成圣人。
  疏曰;此一科言圣意兴其喻也。为上文九邪三要动静之宜,切令戒慎,恐未能穷理尽性,故兴此火木奸国为令喻殷勤修炼以成圣人。木中有火者,喻人中有邪恶之性、五毒之火也。太公注云:广成子以为积火焚五毒,故知火者猛烈之炁,《书》云:火炎昆冈,玉石俱焚矣。木中藏火,慎勿钻研,火发则木焚矣。身中邪毒,忽纵恣之,则万善俱灭,其身溃矣。奸生於国,时动必溃者,凡有国则有奸臣贼子,包藏害心,思图篡夺,苟欲富贵,如此之类不一,皆潜藏国中,人君不可知之。但君怀道德,臣效忠贞;时自雍和,天下宁泰。奸人徒有其心,无由妄敢兴动,皆候其时,合动安得?君道失,臣道丧,兵水旱蝗,征敛苛刻,人心变易,思乱怨上,当此之代,万物皆有乱心,何况怀奸之人乎?又奸者不一,乘此隳败之时,则诸奸竞发,其国得不溃乎?此喻上之九窍三要、巧拙动静也。言人有道德定慧,隐伏身心之中,诸邪淫秽僻亦不能兴耳。若邪竞发,则身溃矣。故以奸火藏於木#4国以喻邪正伏於身心。此唯贤哲之士通详其文,晓达明悟,精念至道,去恶存善,是名知之修炼谓之圣人。故曰:上有神仙抱一之道,黄帝得之以登云天,汤武得之以王天下。骊山母云:圣人学之得其道,为顺天时,则内怀道德,外任贤良,知之修炼而成圣人,是得其道以升云天,黄帝是也。贤人学之得其法,为依五行之善正,不违天时,不逆地理,不伤财,不害物,富国安人,身为贤明乃得其法,道德之君,尧舜是也。智人学之得其术,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仁义礼智信,忠孝君亲,贞廉不失,保其禄位,是得其术,贤臣夔龙、伊尹是也。小人学之得其殃,为将天道之炁不习善之,用以智巧辩慧之性,专事三反昼夜,烦兵黩武,阴谋屠害,苟求奢荣,倾夺於世,虽暂富贵,不思祸之将至,反招败亡,延及后世,是得其殃也。禄山、思明篡逆悖乱之臣是也。圣母又言:此文深奥,若巨海之朝百谷,含弘万象,妙义灵也。
  此神仙抱一演道章上,一百五言,使人明阴阳之道,察兴废之理,动用其机宜,然后修身炼行以成圣人。故曰:上有神仙抱一之道。赞曰:天道应运,阴阳至神。察其机要,存亡在身。悟者为正,迷则非真。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黄帝阴符经疏卷上竟
  #2 五:原作『此』,据梦本改。
  #3 基:原作『机』,据梦本改。
  #4 木:梦本作『才』。
  黄帝阴符经疏卷中
  少室山李筌疏
  富国安人演法章
  天地,万物之盗;
  天覆地载,万物潜生,冲炁暗滋,故曰盗也。
  疏曰:天地者,阴阳也。阴阳二字,洎乎五行,共成其七,此外更改於物,则何惑之甚矣?言天地万物胎卵湿化,百谷草木悉承此七炁而生长,从无形至於有形,潜生覆育以成其体,如行窃盗,不觉不知。天地亦潜与其炁应用无穷;万物私纳其覆育,各获其安。故曰:天地,万物之盗。
  万物,人之盗;
  万物盗天而长生,人盗万物以资身。若知分合宜,亦自然之理。
  疏曰:人与禽兽草木俱禀阴阳而生,人之最灵,位处中宫,心怀智度,
  能反照自性,穷达本始,明会阴阳五行之炁,则而用之。《周易》六十四卦、六十甲子是也。故上文云:见之昌也。人於七炁之中,所有生成之物,悉能潜取以资养其身,故言盗,则田蚕五谷之类是也。《列子》曰:齐有国氏大富,云:吾善为盗矣,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雨泽之滂润,吾陆盗禽兽,水盗鱼鳖。吾始为盗,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禳,自此以后,施及州闾。吾盗天地而无殃咎。若人盗人之金帛,奈何无辜乎?万物盗天地以生成,国氏盗万物以资身,但知分合宜,亦自然之理,此万物人之盗也。
  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既,尽也。三盗尽合其宜,则三才尽兴其任。
  疏曰:言人但能盗万物资身以充荣禄富贵,殊不知万物反能盗人以生祸患。言上来三义更相为盗者,亦自然之理。凡此相盗,其中皆须有道,惬其宜则吉,乖其理则凶。故《列子》言:盗亦有道乎?何适其无道也?见室中之藏,圣也;知可否,智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分均,仁也。人无此五德而能行盗者,未之有也。此盗中之道也。向於三盗之中,皆须有道,令尽合其宜,则三才不差,尽安其任矣。皆不令越分伤性,以生祸患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