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真部
- 方法类
-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经名: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宋路时中编。三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目录
卷一
发明大道品第一
卷二
真师戒律品第二
卷三
存真修证品第三
卷四
高奔内境品第四
卷五
升斗奔辰品第五
太玄制魔品第六
卷六
建坛威仪品第七
卷七
通真达灵品第八
卷八
厌怪胜妖品第九
驱邪辅正品第十
卷九
幽狱追摄品第十一
卷十
驱被桧禳品第十二
卷十一
延生度厄品第十三
卷十二
福寿增崇品第十四
卷十三
斩瘟断疫品第十五
卷十四
慧光烛幽品第十六
卷十五
寻声救苦品第十七
卷十六
济度幽冥品第十八
卷十七
神虎追摄品第十九
卷十八
仙化成人品第二十
卷十九
三五步罡品第二十一
卷二十
生身受度品第二十二
卷二十一
役使将吏品第二十三
卷二十二
保制劫运品第二十四
卷二十三
断除尸疗品第二十五
卷二十四
延生度厄品第二十六
卷二十五
保制劫运品第二十七
卷二十六
师旨直指品第二十八
朝真谒帝品第二十九
出入斗罡品第三十
卷二十七
升降二景品第三十一
驱除制伏品第三十二
卷二十八
三光祖符品第三十三
役召将兵品第三十四
卷二十九
祈真度厄品第三十五
卷三十
坛顶威仪品第三十六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经名: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宋路时中编。三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之一
发明大道品第一
师曰:道本无名,道亦无形。道之妙,先天而生。道之理,后天而存。道之教,末世始立。盖道不可以形迹求,不可以声色得。凡人有生,均禀此道,故能修持坚久,则飞升可冀。但未学之人,不悟真诠,於日用,常行尘坌胶扰,甘心是非情欲之海,沦沉漂流,不能自出。故圣师愍念昧者难明,不若引而进之,故教法兴焉。但道法,虽未可登真,亦可以求真;虽未能达道,亦可以入道。众生不知慈悲引进之意,便谓大道果止教法而巳,於是往往弃真入伪,舍本求末。岂知道在我身,得其要旨修之,久则可成真。吾之真元既成,将有余而补不足,所行莫非法也。苟不知修真之秘,徒事行法之劳,指授不明,泥纸上语,去道远矣。故圣师之意,必令先修之身,然后可以行鬼神。若不知修之在我,徒以申奏章表为报应,呼吸动作为指挥,是以心愈迷,效愈远,我真日散,我真日疲。令嗣教者,当以明教为先,修持为本,岂患不能行法耶。道之在我,本一言而可尽;推而化人,非一言所可毕。今以师真口训具之于后,使学者易於寻源。若道既悟矣,则此口特筌蹄尔。盖未悟者,须假文辞,故曰无文不度。玉堂者,乃玉京山中自然梵炁结而为堂,中有九老丈人,是赤明化生之炁。其山金光不夜,九炁长春,是曰玉虚之境。故此法教自玉京山出,故曰玉堂。然玉京琼堂之妙,九老元尊之玄,远则在高明之天,近则在身中之天。夫嗣玉堂者,与天为徒也;天为徒非他,三光而已。所以真师内修三光以成道,外运三光以为符?盖三光之妙,天得之而长久,人从之而登真。故布三光之熙,可以救世人疾病;发三光之法力,可役鬼神;宣三光之威德,可绝妖怪灵响;降三光之慧照,可以开幽冥。三光之法虽简,行之在我,自无穷已。今学者当以在身之三光,合在天之三光,若能行此,方可称师。夫欲嗣教,先以吾身比天地,以合道玄於元始祖劫之初,此乃天之太极也,当思吾身太极何如。天地分判之后,犹吾身之具形。既知我身与天地并,而天地悠久,日月运行,而吾身生死不已。今欲与天齐年,当思天地以何道而长久?神仙本何道而长久?人身因何事而生死?会悟于中,仙道得矣。师曰:妙道惟尚虚无,古道惟先简朴。今之道既非简朴,又非虚无。凡繁文末节,旋逵吟哦,此今世去道愈远。欲知道者,自繁而入简,自浮而返朴,由简朴而造虚无,然后可探玄中之玄也。清心谓之斋,克己谓之戒。今人心思凡俗,。食麸蔬,因谓之斋。此为功德,皆误也。一切尘俗之事,隔绝而不思,然后心与天游,神与炁合,动静之内,造化混融,鬼神响应,如此谓之行法。且行持者何也?行者,进进不已之谓,入长生路,登真仙卜门,久而不倦也。持者,把捉坚忍,有如手中持物,期於不坠也。古人行持,先治己邪。今人行持,尸邪未去,外邪易入,求以制伏鬼神,难矣。若能一念坚,於静定中,以真应真,此行持之妙也。凡书符,,先入室焚香,默坐良久,炁定神悦,叩齿运用,心与符一,符与心俱。东熙不须回首,吹炁不在作声。磨墨点朱,皆如金光银光,染笔下笔,惟见呈光分明。运存不在泥滞,一举见前。语咒专在心声,正当书符之时。心境无染,下笔书符,如自传喜神。书讫,运炁赐诀。凡驱邪符,当运自己煞炁;济度符,当运天然之生无。皆不在形容,乃密运之妙也。
行法以印,因以检束心身。后世无知,故心劳力屈。盖古人印心,今人印木。立之法印,以统法职,庶执印而有所皈依,下印而有所属隶。今嗣教者惟有三印,不可慢忽矣。未悟之前,须假木印;既悟之后,惟在心印。故曰:天有印,则三光校然。人有印,则神室清明。印於我尔,何假於物?物既不假,曰是通玄。玄之又玄,道之妙也。取炁之法,妙在三光。凡取三光炁,在以真合真。今人不知取炁之法,惟回头仰首,吸冷炁,吹暖炁。夫三光在天,相去甚远,一呼一吸,不可果得。岂知我之三光,在身不远,不劳取吸,自然长存。要在运吾之真,而委聚之,故不吸取外劳也。师曰:以心会神,以神合无。步呈之法在乎足,足所履之,手亦运焉。手运之际,心亦存焉。如此,则为步罡。否则,不惟无应,又无益也。得道之士,体既洞真,不步即罡,不运即诀,不存皆存也。通真在烧香,而烧香之理,学者当知。夫五行之性,火曰炎上。凡朝真役将烧香者,以诚心假火炁而上达。行持,须烈火丰香,一举即达。否则,不能超达也。
章奏之格,盖亦有说。古人心通天,今人心隔天。通,则举念而天已知;隔,则数奏而天未格。盖凡心与天真间绝也。然世假纸墨书,试假火炎达上,流传既久,愈出愈多,入於有为矣。今嗣教者,纵使章奏可通天,亦宜省多为少,庶一心冥寂,易感通也。
师曰:已上大教主天君垂训,后学当以修证为先。昔遇仙师之日,携祖师教天心法,以求口诀,遂历历说三光之秘,传升堂之旨,则知天心乃玉堂教中驱邪之事。
师曰:大道只须抬眼看,上乘何必用心多。又曰:关门须及早,捉贼在知时。因此一语,余心感焉,复问何时?师曰:时在天心,水内淘金。良久又问:元始祖劫之始有何祖师?曰:上无复祖,惟道为身。又问:必有姓氏?不答,良久曰:不知身是谁之子,象帝之先。又问:所立圣像何如?师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又问:既不闻不见,则无元始矣?师曰: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又问:必竟何物?师曰:悬一宝珠,开明三景。自后每於问答,皆玄玄之旨也,登真之妙也。今临坛传教,而先圣师尊之言不可忘,故摭采玄微,记诸大略,凡得师旨之微,皆发明大道之旨。学者知此,则知玉堂之教,在乎修三光之玄,不在乎外,其可忽诸。
太上自然三奔升举图
诀曰:
心静境忘,独守黄房。一真发现,满室金光。
又诀曰:
含默存真,天地齐临。寂然不动,万神钦承。
又诀曰:
闭心内朝,帝阙迢迢。阳神炁足,飞步金桥。
宣和庚子上元夜,星坛奏香回,入室存真。异香降,回首见祖师于金光梵炁中,谓余曰:余吴之赵升也,今侍阙下焉。吾昔生于天目山中,有秘书,临上升之时,藏於江南句曲山三茅大山之顶,汝其往取。余后数年,被命通守金陵,专谒峰顶。夜半,神光亘天,入深开掘,可三丈许,得石函一,帛书一卷,约长六七丈,杂以蓬莱细沙。余得之,因厘为二十四品,以传世云。靖康丙午冬,余寓止毗陵,遂承玉旨传记,许与龙虎嗣真,均礼阳行,阴报昭格,则过之矣。即知此大教乃玄元与圣师本誓,与他法不同。余学者,似非风有金口紫字,终莫得而佩之。后之嗣教小兆,於自然升举图参悟,则可离诸符法,一呼一吸之内,可以通真达灵,伐妖诚怪,度亡救苦,皆易为事也。敬之,敬之。上清大洞三景法师路时中记。
元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之一竟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经名: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宋路时中编。三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之二
真师戒律品第二
师曰:戒律者,乃初学之范防也。上古无戒,修道成真。中古无律,悟真证道。后世人心,为物欲所汨,天性为妄念障遮,由是戒律所由出也。然戒尤初学之难行,故前圣先以律威之,律既不犯,然后可言奉戒。今嗣教者,将跻仙域,岂患不能奉戒耶,今故书戒而不书律也。夫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则犹待於戒也。及夫虽见可欲,心亦不乱,则又何戒之有哉。
升堂大戒三条
一戒淫心。师曰:夫人修道,先在戒。淫易戒,淫心难戒。凡欲登真,先戒淫心,心既不动,淫自不犯矣。故《黄庭经》曰: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炁以成真。岂虚语哉。
二戒尘心。师曰:尘劳汨没六根,使然也。故名根者,能生其枝叶,触处增长,日复一日,枝叶愈多。根尘坚大,则随物染着,是名曰尘强。有外物亦曰尘强,有外物亦曰识。有识必劳,是谓尘劳。一切景物,不得着相,故《护命经》云:清净六根,断诸邪障。此之谓也。
三戒妄意。师曰:凡戒尘劳,先戒妄意。随识起妄,逐意生尘。故意於曰时中,若邪若正,皆有思惟。有思起意,则是妄意。凡欲戒意,当使心如中夜明月、秋潭碧水,湛然不扰,妄斯定矣。故《清净经》云:澄其心而神自清。当监乎此。
师曰:此三戒,乃求真上学之士修持。若世俗中人以下,恐未能免俗,难持大戒,先授玉堂通戒,次第登真。
玉堂通戒二十四条
一戒,心不宿毒。师曰:须令均齐物我一等冤亲,纵有忿怒,勿蓄于心,结而不散。
二戒,目不视非。师曰:眼为色使,应物受染。观看之时,应非所当视,不得观看。
三戒,舌不嗜臭。师曰:学者,未能永断腥膻,凡辛厌之物,不可贪犯。
四戒,口不匪言。师曰:学仙者,在息言养炁,尤戒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常令勿犯。
五戒,耳不杂听。师曰:凡是是非非之言、邪僻不正之事,不听可也。
六戒,酒不至醉。师曰:酒能乱真败性,不得过醉。
七戒,色不动情。师曰:下士未能尽免,不得曲恋顽情。
八戒,炁不乱使。师曰:人之气血,贵静而定,不得驰骋狂乱神心。
九戒,性不兴怒。师曰:性本安静,怒则伤性,性伤则神离。《真诰》云:性燥暴者,一身之贼病也。纵不得已而怒,常思戒言,自然欢喜。
十戒,不嫉。师曰:人心私欲,凡有胜己,则生嫉妬之心。今学者,勿萌嫉妬。他人荣耀,有如自己。
十一戒,不妬。师曰:与嫉同。
十二戒,不贪。师曰:凡人衣食之外,皆为无用,但曰给之外,不得过贪。
十三戒,不吝。师曰:一切身外之物,并属尘劳。常以随物济人,为人不可悭吝。
十四戒,不傲。师曰:道在谦退和恭,见一切人,常加尊礼。
十五戒,不骄。师曰:得宠思辱,居安虑危。骄伪一萌,损败福德。
十六戒,不欺。师曰:暗屋之中,常如有所视,勿萌欺心。
十七戒,不佞。师曰:道以真方,不得謟佞。
十八戒,不淫。师曰:纲常之外,不许越礼。
十九戒,不欲。师曰:物非我有,勿起欲心。
二十戒,不盗。师曰:贪财即盗。常戒不义之财,何况作窃。
二十一戒,不得随绿逐势、争竞功名。师曰:不得恃势作威、趁奔名利。
二十二戒,不得裸露星辰及非礼神祠。师曰:曰夜便溺,不得对天面北,及过神祠,不得游玩,若入庙,皆为非礼。
二十三戒,不得杀生毁命。师曰:草木为生,活物为命,勿生杀毁也。
二十四戒,不得食啖六辛。师曰:六辛厌物,昏神炁,乱真元,不可食也。
已上二十四戒,在俗在道,皆可受持。
升堂科禁
师曰:升堂之士,既能奉戒,然不知科禁,紊乱常使教法不尊。故嗣教之士,当使性如圭璧,温润无瑕玼可也。凡嗣师,在太上曰弟子,在三界称真官。弟子曰学真,应学真者,先在修身。修身之要,在去私欲,炼神养无,以补未足精神。精神足矣,然后可求仙道受法。教非投词纳信不传,非盟天告地不度。妄传及妄受,则三官纠非,四司督过。受法教,当崇敬度师,古礼待之如父。今世以一利售法,度师仆妾之不若也。今学真,当念汉天师在甚远,不可得见。传天师之教者,度师也,宜加敬之,勿慢勿轻。传教临坛,掌诸法品,自非夙缘仙骨,莫能得此。若非自幼至老不变者,不得传付。若浮好之人,不得受度。建坛立靖,当择无尸冢及烧骨去处,不在高堂广宇。凡在市朝,则择宽静街衢。苟近哄市,尤宜择净处建坛,不得维事神祇。盖身为人天之师,地下鬼神尽服役使。苟私香火,三官纠罪。常当端坐虚室,烧香默运,则四司下降,五帝临轩,仙真相接。当常研味冲玄,诵念教法,令其真灵降身,则天魔供奉,呼为真官,过去不为地司所拘,径上南昌上官。身为三界师,不得入庙游玩。有故不得謟祭妖神,当冥心礼谢三界,自然获福佑,违者三官书过。初未称师,惟可受本坛祖教天心正法十卷,以辅正教,功行昭着,当进玉堂七品。心不退转,方进参九品。进九品无过,方进三奔箓。全付二十四品,为人天之师。应斋醮,称正一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