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玄部
- 记传类
- 道教灵验记
道教灵验记
道教灵验记
经名:道教灵验记。唐末五代杜光庭编撰。十五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传记类,参校本:《正统道藏》太玄部,张君房编《云笈七签》。
目 录
序
宋徽宗御制
杜光庭撰
卷一
宫观灵验
饶州开元观验
兴元北逢山老君观验
洋州素灵宫验
上都昭成观验
青城山宗玄观验
城南文铢台验
蜀州紫微阁验
成都青羊殿验
亳州太清宫验
昌明县孟津观验
卷二
宫观灵验
周真人上经堂基验
南岳魏夫人仙坛验
洪州铁柱验
广州莒蒲观验
青羊肆验
益州龙兴观取土验
静福山分界验
刘将军取束明观土验
乐温三元观基验
李福相公修玄元观验
韦皋令公修葛琐化验
果州开元观验
开州新浦花林观祥异验
卷三
宫观灵验
刻县白鹤观蝗虫不侵验
明州大宝观山水不侵验
金州盘龙观野火不侵验
东川置太一观验
均州白鹤观野火自灭验
安邑崔相梦潜丘台观验
刘瞻相梦江陵真符玉芝观验
李蔚相修汴州玉芝观验
郑畋相国修通圣观验
段相国修仙都观验
整屋县楼观验
卷四
尊像灵验
南平丹鳌台金铜像验
蜀州天尊碑验
唐兴堰石天尊验
常道观铁天尊验
木文天尊验
什郁县兴道观铁像天尊验
洪州信果观木天尊验
彭州三台观铁天尊验
青城山丈人真君验
云顶山铁天尊验
洵阳望仙观天尊验
苏鹄偷尊像验
卷五
尊像灵验
张仁表太一天尊验
袁逢太一天尊验
李邵太一天尊验
孙静真救苦天尊验
启灵观天尊验
白鹤庙茅君像验
合州庆林观尊像验
蜀中唐兴县芝草天尊验
唐兴县天尊现验
益州唐隆县大通观验
梓州飞乌白鸦观验
卷六
老君灵验
蜀州壁画老君验
京光天观黑髭老君验
终南山玉像老君验
玉局化玉像老君验
板州石壁成纹自然老君验
蜀州铁老君验
三泉黑水老君验
昌明县灵集观铁老君验
骆全嗣遇老君验
崔齐之遇老君验
赖处士说老君降生事验
卷七
老君灵验
贾湘事老君验
龙鹤山老君验
龙瑞观老君验
许述事老君验
沈莹事老君验
萧山白鹤观石像老君验
天台观老君验:
杨闹儿梦老君验
勾道荣铸金老君验
杨文简老君赐金验
卷八
天师灵验
昭成观天师验
刘存希天师帧验
龙家楼上孙处士画天师验
蜀州天师井验
陵州天师井验
皇甫洽事天师验
李瓖梦天师验
邛州赵可言事天师验
谢贞见天师授符验
刘方瀛天师灵验
卷九
真人王母将军神王童子灵验
明州象山县门陶真人画像验
西王母验
黄魔神救萧李二相公船验
湖州青龙君验
荆南开元观南帝神验
青城丈人真君示现验
罗真人示现验
嘉州飞天神验
乾元观四天神王验
丈人真君山摧出水验
襄州龙兴观神王验
襄州北帝堂验
卷十
经法符箓灵验
李昌遐念《升玄护命经》验
崔昼《度人经》验
孙元会《天蓬咒》验
孙循《保命经》验
姚元崇女《九天生神章经》验
王道坷《天蓬咒》验
王清远《神咒经》验
卷十一
经法符箓灵验
何道璋遇《上清经》验
仙都观《石函经》验
襄州城角铁篆真文验
陆含真水星石符文验
玄武楼北真文验
刘迁都功录验
玉霄叶尊师符‘验
贾琼受《正一录》验
李玄礼《护命经》验
尹言《阴符经》验
高相《三皇内文》验
张乾曜《天蓬咒》验
赵业授《正一八阶录》验
卷十二
经法符箓灵验
僧法成改经验
僧行端改《五厨经》验
杜简州《九幽拔罪经》验
曹嘉《道德经》不焚验
崔公辅《仙都经》验
曹敷《天蓬咒验》
邓老《枕中经》验
张正元《大梵隐语》验
陈太清《度人经》验
甘玫《神咒经》验
张融法线验
姚生《黄庭经》验
卷十三
钟磬法物灵验
青田县清溪观钟验
宗玄观钟验
太平观钟验
眉州彭山观钟验
爰赤木古钟验
玉霄宫钟验
开州龙兴观钟‘验
施州开元观钟验
洪州许真君钟验
天师剑验
张让黄神越章印验
范希越天蓬印验
越州上虞县延庆观钟验
卷十四
斋醮拜章灵验
陈武帝黄录斋验
隋文帝黄录斋验
唐高祖醮宗圣观验
高宗三川投龙验
玄宗大宝观投龙验
玄宗昭成观斋验
玄宗拜黄素文验
僖宗金录斋祈雨验
僖宗青城斋醮验
僖宗封青城醮验
叶法善醮灵验
刘图佩录灵验
卷十五
斋醮拜章灵验
李耽神咒斋验
张合奏天曹钱验邛州成都奏钱事附
陶隐居拜章祈雨验
王招商神咒斋验
杜合公黄录醮验
籍县刘令破黄录斋验
程克恭拜章祈雨验
韦皋令公黄录醮验
李约黄录斋验
李言黄录斋验
道教灵验记序
宋徽宗御制#1
夫妙道本於混成,至神彰於不测,经诰所以宣契象,宫观所以宅威灵,符录所以备真科,斋祠所以达精恳。验征应之非一,明胯飨之无差,诚觉寤於苍黔,而彰直於善恶也。朕顾惟寡昧,获纂隆平,荷祉福之咸臻,务齐明而匪懈,思扬妙理,普示草生。因览杜光庭所集《道教灵验记》二十卷,其事显而要,其旨实而详。今昔所闻,盈编而有次。殊尤之迩,开卷以斯存。冀永流传,俾刊方版,庶资训范,克畅淳风。直叙厥由,题於篇首云尔。
杜光庭撰#2
道之为用也,无言无为。道之为体也,有情有信。无为则任物自化,有信则应用随机,自化则冥乎至真,随机则彰乎立教。《经》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此明太上浑其心,而等观赤子也。《书》曰:不独亲其亲,天下皆亲。不独子其子,天下皆子。此明圣人体其道,而慈育苍生也。恶不可肆,善不可沮,当赏罚以评之。《经》曰: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此圣人教民舍恶从善也。又曰:为恶於明显者,人得而诛之。为恶於幽间者,鬼得而诛之。又曰:为善者善气至,为恶者恶气至。此太上垂惩劝之旨也。《书》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此圣人法天道福善祸淫之戒也。由是论之,罪福报应犹响答影随,不差毫末,岂独道释言其事哉,抑儒术书之,固亦久矣。宣王之梦杜伯,晋侯之梦大疠,恭世子之非罪,浑良夫之无辜,化豕之报齐侯,结草之酬魏氏,良宵之姐驷带,郑玄之拌刘兰。直笔不遗,良史攸载,足可以为罪福之鉴戒,善恶之准绳者也。况积善有余福,积恶有余殃,幽则有鬼神,明则有刑宪,斯亦劝善惩恶。至矣,大道不宰,太上好生。固无责於刍狗,而示其报应。直以法宇像设,有所主张。真文灵科,有所拱卫,苟或侵侮,必陷罪尤。故历代以来,彰验多矣。成纪李齐之《道门集验记》十卷,始平苏怀楚《玄门灵验记》十卷,俱行於世。今访诸耆旧,采之见闻作《道教灵验记》,凡二十卷。庶广慎征之旨,以弘祟善之阶,直而不文,聊记其事。
#1『宋徽宗御制』,《云岌七签》作『真宗皇帝御制叙』;『叙』丛刊本、四库本、辑要本作『序』。
#2『杜光庭撰』,《云岌七签》作『广成先生序』;『序」丛刊本、四库本、辑要本作『叙』。
道教灵验记卷之一
广成先生杜光庭
官观灵验
饶州开元观验#1
饶州开元观,旧在湖水之北,去郭一二里#2。巨殿层楼,回轩广厦,枕湖有水阁,松径有虚亭,松竹森疏,花木秀茂。郡人避暑寻春,为一州胜赏之所。其后道流既少,廊麻摧损,唯上清阁大殿斋堂三门,皆在里中,民庶多葬於观地之中#3,坛殿之外,尽为墟墓矣。大中二年,郡中夜闻千万人声,如风雷之响。及明,见开元殿阁门堂四十余问,移在湖水之南,平地之内,其所布列,形势远近,殿阁相去,与旧观不殊#4。太守上闻,请易其名额,以旌神异。韶旨依旧为开元观,只改上清阁为神运阁,别命崇修。远近归心,争舍美利,遂加缮茸,观殿鼎新。记云:所移之地,途超二里,水越一湖,出自神功,事资圣感是也。
兴元北逢山老君观验
兴元北逢山老君观,即公慕化也,去南郑,隔江。上古相传有之,云是老君化行之所。'汉祖起师汉中。将收散关,定三秦,差官告祭,留侯张良有笔迹,近方磨灭。镇南将军,梁、益二州牧,张鲁理汉川,行正一之法。别崇室宇,构坛殿静堂,临老君水源为巨阁。水有神龙居,历代所依,每彰灵应。太师杨守亮失守之后,再还梁城,癣署多已焚毁,征督瓦木,增置公衙。有吏请取老君观材瓦以备公用,差吏将毁之。乡里之人请众备瓦木之直,充赎其观。或云屋宇多年,材瓦皆朽,不任选用。吏拒而不听,即命工升屋。俄有巨蛇,长十余丈,翻踞屋上,张口向之。吏陨工堕,毙者数人,奔进而去。太师怒,命焚之。军士鼓噪而至,乡里言其灵,亦越起不进,去观百余步。迅雷震电,大雨盆注,军士惊慑而还。观今存矣。
洋州素灵官验#5
洋州素灵宫,云汉武帝为素灵夫人降真内殿,於太白之前,为筑宫宇,即其地也。年代寝远,遗址仅有#6。我唐高祖既至长安,受隋恭帝禅,是岁梦素衣神人云:我太白之主也,居素灵台,以荒毁为告。韶访其地,特创台殿,命为素灵宫。开元中,传天师曾奉韶,斋醮於其上。德宗幸梁洋,欲驾幸其地,又加营饰。由是材石之功,最为军,命其子守之。欲毁素灵屋宇,以修公署。工人揭瓦,皆有毒蛇居於溜中,莫知其数,竟无所措手。以事白焉。冯子怒,使吏焚之,曳薪灶火,而雷电大震,风雨总至。旱吏奔骇,数辈死之。灵迹归然,无敢犯者。
上都昭成观验
上都昭成观,明皇为昭成太后所立,在颁政里南通坊内,北临安福门街,与金仙观相对。观有百尺老君像,在层阁之中,坐折三十尺。像设图绩,皆昊道子、王仙乔、杨退之亲迹。命天下道门使萧邈字玄俗,为使以董之。阁上鳜棱,高八尺,两廓檐溜,去地三十余尺。京师法宇,最为宏丽,唯玄都观殿,可以亚焉。僖宗复长安,大驾归阙,所司将创衙殿,复舍元旧基,不欲劳民之力,选殿宇之高大者,徙而充之。所司奏拆是廊及阁,陨坠工者十余人,死之。时以为灵验,欲奏免之。而竟至摧拆,像露风雨中。是冬复幸陈仓,含元之制,亦已罢矣。识者见之,无不痛惜。
青城山宗玄观验
青城山宗玄观,古常道观也。在黄帝受录坛前,六时岩侧,后为僧徒所侵,移观於山外。遂以其地置飞赴寺,僧徒柄止,常有神人所扰,或飞石坏屋,或撒其门窗,投於崖下,寺中巨锺,三度掷於谷中,每一取之,所费功力殊广。僧知其不可住,亦多苦之。开元十九年,道士王仙卿奏请移观还旧所,寺出山外。诏益州长史张敬忠,命道士王仙卿、高品官王怀景,专检校移观入山,仍赐金仙、玉真二公主道像石真,镇於宠内,黄帝真文幢、阴道山文碣、手诏碑,皆立於观所。自是道流居之,虽一人独处,坦然无惧。咸通末,道流即阙,观已荒摧,但有尊殿石坛而已。丛篁拱木,褊於基址之上,侵及阶檐。有僧辈二人,来止其内,复欲移置飞赴寺。柄息月余,港计已定,将瞋坏像设,而夺其地焉。自是夜卧则有巨蛇横其腹上,昼饭则有飞砂投其食中,或见巨手如箕,毛脚若柱,或有暗呜之声响於谷内,或有陨空大石堕其屋前。二僧惊惧,奔驰而去。乾符己亥岁,县令崔正规、道士张素卿,重兴观宇。驾幸西蜀,遂奏为宗玄观,准诏。修斋有神灯褊山,灵锺自响,金蛇见於坛上,枯松再生於山前。手敕褒美,编其事於国史及幸蜀碑内。每因良宵奏醮,则仙磬吟於空中,藩帅投龙,则卿云凝於林表。信乃神仙奥府,岂庸徒之可侵哉。
城南文铢台验#7
文铢者,长安人也。父母令於别业读书为学#8,於庄前堆阜之上,置书堂焉。而性本疏诞,不乐文字,但与邻里少年弹射飞乌,捕格野兽,以为戏乐。至於荃苟之具,蔚罗之属,弋网置毕,弓矢槌刃,靡不置之。数年之问,杀获-不可胜纪。或有道士见之,谓曰:子之头何遽变也。铢惊而问之,乃引於台下,令其窥井照之,自见其人形而兽头矣。欲求道士悔谢,更令熟视井中,顷刻之问,身形不改,而头已百变,或乌或兽,或蛇或鱼。铢见之,异常忧惧。道士曰:万物营营,各贪其生,至於飞动,皆重其命。尔反天道而杀之,当有此报耳。每变一头,则受一生,终尔所杀之数,一一偿之,积月累日,计其寿限。自此之后,尔身则死。乃历生异类之中,报所杀之命,百千万年,未有还复人身之日。铢号泣求救,愿焚弋猎之具,以谢前愆,洗心改悔,不敢又犯。道士见其诚至,乃谓之曰:我奉太上之敕,历救众生之苦,名日救苦真人。尔有昔绿,早合遇道,此若不救,沦陷无期。乃以道士衣与之,令其终身修道,阴功救世,广济物命,方免前罪。道士即踊身而起,去地数丈,立於金莲花上,左执琼碗,右执柳枝,金冠凤履,身逾三丈,通身有五色之光,上连天表,照曜一川。边巡乃隐。文铢焚罗网之具,披道士衣#9,於其处立殿,制所见之像,昼夜精勤,焚香忏罪。居十余年,又感真仙授以药诀令游行海内,救人疾苦。后乃得道而去。其所居处,相传号曰文铢台,而救苦天尊之像犹在。忽有僧数人,游行见之,曰:既是文铢圣迹,何得有道士功德。固知道士无良,侵我古迹,已多年矣。因拔得大木,二僧共击其项,未能致损,用力甚困。二僧少歇,看天尊所伤之处,并已如旧。二僧口耳鼻项痛楚极甚,及看其手,亦已折矣。匍匐号叫,告於众人,自述其事,良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