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玄部
- 记传类
- 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
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
四明洞天丹山间咏集
经名: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元代曾坚、危素等编。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
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序
沧海逸史临川曾坚撰
四明山在东海上,山有四穴通,光晷天宇。澄霁望之,一如户牖。土人名之日石窗,故山以名。唐置州治今余姚,又因以明名郡。宋改庆元旧治,更置县。本朝升州而山属余姚,在州南百里。图则山麓祠宇观所刻也。其一日元建观之图,其二日唐迁观之图,盘言之则日四明山也。木玄虚云:天下洞天三十有六,四明第九,其号日丹山赤水是也午按.山接大兰山,形势蟠结,周回三百八十里,有二百八十峰,高二百一十丈。常有云气覆冒於中,凡二十里不绝。二十里问名日过云,南曰云南,北日云北,山陇行三十里有峰日三台山,日屏风,日石屋,日云根。石屋,云根间有瀑布,如悬河旁,日潺湲洞。三台之侧有龙漱,后汉下那刘纲为上虞令,弃官同妻樊氏云翘居潺湲洞偶,从白君得仙卫,其上有洗药溪,学成会交友,登大兰山顶,攀巨杉升其上,一毕手别呼夫人,次之俱仙去,遣复山下,化为卧虎。后人名其山曰以奉其杞。榭日樊榭,梁隐者孔佑仍居之。尝视山谷中钱数百斛,樵者争取之,化为瓦砾。有鹿中矢来投佑,佑为牧豢,症。可复去。故祠侧建鹿亭。陈永定中,有放一建观,因其旧祠,故日柯宇云。唐天宝亡一年;遣使梼祠,病其险远,劲道土奋街、、处士李建移置潺湲洞外,一市油水官。宋龙虎山=一华院昊君真阳,号混朴子,从一虚静张天师学,游历励此止一焉。徽宗一以凝神殿校籍,召不起。政和六年,韶大其观,建玉皇殿,书其榜而门日:丹山赤水洞天,封刘纲升玄明议真君,樊氏升真妙化元君,而混朴子授丹林郎。禁樵采,镯租赋。高宗丞相张魏公知其徒孔容,因表混朴子为真人,许岁度道士一人,以甲乙传次。嘉熙初元,理宗梼嗣於会稽之龙瑞官,竣事分金龙玉简藏焉。"今毛尊师永贞由三华嗣主之。山之木曰青棂树,其实味甘而不可伴破。山之兽曰鞠猴。唐咸通中谢遗尘隐此。陆龟蒙、皮日休时时往还,各赋诗九首,取以为题。宋陆游记之:余再以使事航海,出庆元洋,掠余姚,竟上者四,西望缥渺如轻云,插入天末。舟师指以相告日:大兰山也。至京师,适薛君毅夫由毛尊师所来,示予二图,想见其山川奇秀,思欲得相羊上下,从一二潇洒士,坐鹿亭,酌潺湲;呼鞠猴,一洗其尘土之累而吏役驱迫。昔者舟行,徒怅.望咨嗟而已。一近世士大夫汨於利达,上之不能效刘网脱屦簪绂,次之不能如皮陆忘形赋咏件宜乎,高世之士,椰榆哂唾而目其地曰洞天也。余故详其本末,使有志物外者,得以览观焉。
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
唐木玄虚僎 唐贺知章注
四明山名赤水天,灵踪圣迹自天然。
二百八十峰相接,其问窟宅多神仙。
按《记》云此山四面各有七十峰,计二百八十峰,相连如屏也。
其山束面如惊浪,七十高峰列姻蟑。
一条流水入勾章,二仙圣德彰兹养。
二仙者,是董黯、鲍全。全有圣德之行,黯有孝道之功记云此乃四明山地仙俱出后汉时。
秦皇神将有王鄞,驱山塞海溺其身。
葬於水底不填筑,号作鄞江今见存。
四明山名勾章,其江因鄞江,此通大洋也。
大雷山前静水洞,谢眺曾居兹读诵。
因名大慈属慈溪,泉源水脉皆相统。
大雷山昔多禽兽,每有猎人常污触其洞问。后有神仙偶为大雷雨阻之,因而为名。晋汉时多有贤人得道之士,皆隐此山中。内亦有金鹞洞。
数峰状似莲花叶,叶势与梨洲洞接。
一派清泉下小溪,数百余家安活业。
内有芙蓉峰与梨洲洞相近。晋时有兴子孙公戊进此山,见道边梨熟,因吃三两颗,便觉饱。再来寻,已失其所。后因名之。
傍耸高峰形突兀,顶头石匣盛仙蜜。
下有龙潭湛百寻,藏书石室深牢密。
名蜜岩峰,上有石匣盛仙蜜。曾动星象,下有龙潭公私祷祀。向下更有一潭,名石质。潭内有石室,贮藏神仙秘典。禹时有逸士王真亲曾开看,甚奇异也。
其山西南如奔牛,当烧次第相连钩。
大峰小峰计七十,山足两岐通越洲。
山脚下便是余姚、上虞两县,属赵洲,水陆皆通。
伏龟山如鹦子状,隐岫嵯峨百般样。
山中三朵五朵峰,仙人日日游其上。
西南山多异状,兼有三五朵奇峰出没山岚中。
汉时曾有张平子,驻前割木呈其仗。
板木余残三五堆,紫金声色真神异。
四角仞雕狮子守,尘劫虽移终不朽。
毛竹千丛生涧边,药苗仙果般般有。
汉时张子平曾割木於此山。有板木三五堆,作紫金色,常有云霞覆之。昔时张充曾见此板,得五寸,往见会稽太守令,割作蝴蝶,其木充天去也。
翠岩中问有石壁,碍石遮云数千尺。
内生异果能饱人,兼有涧泉通海脉。
晋时葛仙翁到此山,涧中有鱼,长六七尺,仙仓以杖击之,勿见山神日:勿恰绿,涧水通大洋,此鱼常从海而来也。
魏时有人杨德祖,路傍曾与山仙语。
二仙把火觅金刀,像形刻字因兹起。
杨德祖游此山,忽见一老人,云前行见二仙把火觅刀。可详之。德祖果见之,乃言两火是炎字,更觅金刀是到字,因名刻汉也。
其山南面如驱羊,七十峰峦形列张。
汉时刘阮迷七日,人间六代子孙亡。
有刘阮二人同行探药,到仙家七日却回,人问已过三百年矣。归家犹见第七代子孙也。
中有大池数亩地,穴内仙蛇常吐气。
化为云雨作楼台,水应箪溪入数处。
因水流出仙荤,故老人相传名荤汉是也。
白岩瀑布如飞练,俱入紫溪流汗漫。
中有一山如覆盆,林木交加华卉乱。
两峰各名大小晦,蔽日阴沈轻雾翳。
樵夫应则昔时游,石床数丈祥云益。
宋时有应则入山,忽适巡境色秀丽,即复来,已不见。但冥晦不敢久住;因名大小晦。紫溪即白水近观。
其问仙兽有犀牛,范颜捕得皮为裘。
服之对面人不见,隐藏形质无踪由。
梁时有范颜到此山,见犀牛数头,脯得一头,裂其皮作裘,服之便失其形,人睹不见,因号隐形裘。山在日西山南是也。
其山北面如走蛇,危峦迭幛无津涯。
七十之峰数亦足,八囊肾网相交加。
北而有入灵山,其状如赛,网加有走蛇之势是也。
又涌二山为两阵,引开长涧分墙仞,
抱子山头石室平,泉如甘露灵仙隐。
郑宏曾竟山海经,经中具列此泉名。
名为圣水味甘滑,得而服之当长生。
有山两阵相向,中央涧水流分四面,今俗呼为大小皎是也。宋时郑宏曾寻得此泉水道服之,其石室中见有圣像在焉。近代不闻神仙异边。
四明山中如伏虎,遍生青石为其祖。
凿开七窍出祥云,窍中各可兴风雨。
四明山中心名伏虎山,有赤石植梓之木,皆有七窍,皆泊龙神。按《山海经》云:山嵩无窍不为名山也。
石库藏书仓贮盥,食之其味多甘甜。
一条搓木二百尺,光明夜照覃山尖。
梅福曾宿此库,见书,莫知其数,云:齐时樵人何昕者,遇一仓盐,以少许归与母食,其味甘,不数日,白发再黑,韶颜如童,再往取之,已失其所也。又见一搓木,长二十余丈,横在山腹中,常吐光明,人皆见也。
束连勾章西舜窟,南嗣天台通地骨。
北包翠竭爱其源,地圣天仙时现没。
此是四明山之四至也。
周乃盘广八百里,古来灵瑞难遍纪。
梅福为仙居此山,刘纲作宰妻樊氏。
周景时,义士益昌游此山,先得升仙。后有梅福又游此山,一宿室内梦一人谓福日:周时益昌化於此山室,其骨秘天井。乃明早,果於天井中获得,其骨未朽,遂与埋之。后汉刘纲,字伯经,任上虞令,与夫人樊氏云翘居四明山,皆得仙道,一日至大兰阜丘山上,登巨木飞升。
吴上虞令刘公传赞
令君,字伯经,讳纲,下那人也。初居四明山,后为上虞令。师事白君受道,历年道成,邀亲故会slJ 。饮食毕,登大杉木上,去地十余丈,举手而别,忽然飞入云中而去。妻樊夫人亦有道卫,俱升天。今白水观乃其遗边。云事载葛稚川神仙传及白水观碑。赞日:
天人几何,同寄一尘。士局耳日,分妄与真。刘公登天,如适其邻。以水投水,同则相亲。
宋孔先生传赞
先生史佚其字,讳佑,敬康曾孙也。至行通神,隐於会稽四明山。尝见山谷中有数百斛钱,视之如瓦石不异。采樵者竞取,入手即成沙砾。曾有鹿中箭来投先生,为之养创,愈然后去。太守王僧虔欲引为主簿,不可屈。先生子道徽与杜景齐友善,少厉高行,能世其家风。隐居南山,终身不窥都邑。· 齐豫章王疑为杨州,辟西曹书佐不至。乡里宗慕之,道徽兄子总有操行,遇寒饥不可得衣食,县令丘仲孚荐之除竟陵王侍郎,竟不至。事载南史隐逸传赞日:
贪夫徇利,或死怀璧。公不动心,视同瓦砾。素风熏陶,犹子绝识。一门清节,乃祖遗德。
四明山铭
应奉翰林文字文林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临川危素撰
余姚南去七十里,有山二百八十峰,束连句章,南接天台,北包翠竭。中峰最高,上有四穴,若开户牖,以通日月之光,故号四明洞天。恒有云气覆其上,秦皇命臣王鄞,驱山塞海,百灵劳役,奔入此地,因名鬼藏山云。汉上虞县令刘纲,字伯经,下那人。后居山中,从白君得仙卫。他日会别亲友,登大兰丘,援巨木飞升。其妻樊氏从之,遗履木下,化为虎。事闻于朝,即其地立祠宇,春秋祀焉。宋隐者孔佑视山谷中钱数百斛,与瓦石无异,樵者争取之,即成沙砾。有鹿中矢来投佑,佑为豢之,创愈而后去。唐天宝三年,玄宗以刘君祠宇险远,命道士崔街、处士李建改筑于山麓二十里刘君修炼处。宋末高士谢遗尘隐於是。陆龟蒙、皮日休皆至,为诗各九章以相倡和。宋政和问,徽宗书其榜,日:丹山赤水洞天。命建玉皇殿,用方士法,所真金龙玉简,至今存焉。主领焚修,以甲乙相传。国朝秩祀名山,颁赐香币合亦及,然楝宇倾挠,莫有留意。其先出於龙虎山三华道院,故广信。毛永贞嗣居之,乃斥大其屋庐,足称夫仙灵之宅。毛君之门人,临川昊国洪来请篆铭,将勒山石。铭日:越山之峰,石穴玲珑,天欲雨,浮云蒙。真人上升遗木履,潺湲古洞,闻流水。白鹤裴回,拎盖戾止。玉童采得青橘子。子能食之可不死。史素作铭,式告千撰。
白水观记
至治问,余读书信之龙虎山,适里中朱贞一先生同馆舍。其门人毛君永贞,执侍左右,简默粹门,退则过余,从容款洽。既去,隐余姚山中,声迩邈不相闻。后二十有八年,其徒昊国洪来京师请铭其所居四明山,始询君无恙。既叔而铭之。又后一纪,先生门人薛毅失拥所刻山图,复请书其所未备,於是与君不相见者四十年矣。顾余窃禄班行,汨役尘坛,闻君飘然高举於海岸孤绝之地,志虑凝重,无毫发外求於世,但慕羡之。所谓上虞令刘纲夫妇登真,隐者孔佑化钱疗鹿,唐玄宗迁祠宇,陆鲁望、皮袭美倡和,宋徽宗书洞天之榜、建玉皇殿、投金龙玉简事,此叔之所及者。若乃旧祠宇之所见者,有升仙山、升仙木、云南、云北、过云。《会稽志》谓谢遗尘隐於南雷。今有大雷峰,图之所未者。观图有三台峰、云根石屋、龙揪、洗药溪、潺湲洞。《四明郡志》则云:束北百三十里,涌为二百八十峰,中有三十六峰,束西南北各有门,由余姚言之,为西四明,则叔所未书者。宋虚静天师张公之门人昊真阳,学于龙虎之三华道院,号日混朴子,来游是山,徽宗以丹林郎、凝神殿校籍召之,不起。封刘纲升玄明义真君,其配樊夫人封升真妙化元君。丞相张魏公与昊君门人朱孔容交,表为真人。孔容之后世以甲乙传次。此亦叔所未书者也。君构清晖亭於瀑布之下,营石田山房以自休息。在余作铭之后。其赋咏留山中,唐自陆、皮之前,有孟束野、刘文房,宋有谢师厚而下若干人。迨国朝黄文献公而下若干人。君又将刻而传之。按《会稽志》云:俗谓之白水宫,又云有白水观碑。盖祠宇观字义重复,故今当称为白观。余得乡贡进士番易徐勉之《保越录》,越之祸乱极矣,四明之山风尘不惊,君优游其问,甘食而安寝,古所谓武陵桃源者,信有之矣。故为之记,使与铭并。刻之。君字善卿,薛君字茂弘,相其后者,潘文信、盛元朴、许用和。至正二十二年三月丁未朔,通奉大夫、中书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提调四方献言详定使司事临川危素记。
石田山房诗序
余姚州南百里日四明山,神仙家丹山赤水洞天在焉。汉上虞令刘纲尝修炼飞升于是,有观日祠宇观,傍屋日石田山房,则毛尊师永贞之所筑也。初,三十代虚静张天师以道术授上清宫三华院混朴昊真人,阮得其传,居是山。宋徽宗闻贤,召之不起,即所居斥而广之大。故祠宇之系出於三华而三华世视祠宇,则其所处之馆也。我仁皇时天下无事,玄教张昊二大宗师相继在朝,三华院有贞一先生朱本,初亦以博洽文雅见称于卿相问。毛君皇从之游,先生固爱之,二宗师尤器重焉。以教檄归领祠宇观事。祠宇时颇废,自毛君主之,圯无不兴,敝无不茸。今垂四十年矣。勒厉如一日,饬理之。暇则退处于山房,焚香燕坐,外物一不以累其心,盖其左右有穹崖峭壁,流泉瀑布喷洒交射,势若县河。其下则磊确荦诵,衡亘从合,畦呵万状,无非石也。莒蒲、河车、芝草、苍耳,随采而足。稻梁糜芭之植,十不收一二焉。故日石田名之。薛君毅夫亦学贞一之学,隐居白屋山。山在上清之近继至石田,乐其幽胜,首为赋诗。至京师告于文士大夫曰:石田其地胜,毛君其人贤,吾亦将从而老矣。则各为赋诗,得若干首,来属余叔观老子倡知雄守雌之说以为道。惟得其传则能致虚守薄舍繁华盛丽之美,而安於寂寞荒僻之陋,以息其神,以怡其真,以全其身,益其道然也。若毛君者,几其人矣。世当承平时,夫人疲精竭智以争夫膏腴衍沃之区,而肆其高广壮丽之构者,天下皆是也。视夫石田奚啻霄壤之问哉。兵兴十年,自夫维扬河南蕃富甲天下者,刻削蹂践无余。昔之东阡西陌者,荒姻野草矣。冻台燠室者,颓垣败础矣。欲求彷佛於石田山房也,可得乎?吾是知毛君之智也。以是知夫能得其师之传者也。谨序之而因夫薛君以请焉。至正二十一年冬十月朔临川鲁坚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