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正一部
- 真仙真指语录
真仙真指语录
真仙直指语录
经名:真仙直指语录。金马钰等述,玄全子集。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
真仙直指语录卷上
海天秋月道人玄全子集
丹阳马真人语录
丹阳师父在龙门山重阳会上,谓众曰:日用不得欺瞒天地人三才,常谨谨行,寸阴可惜,莫虚度也。睡眠亦人之所欲,须是减省。不得专打坐,行住坐外,只要心定皆是道。诸公休要起心动念,疾搜性命,但能澄心遣欲,便是神仙。别休生疑心,此是真实端的言语。惟常清静难行,但悟万绿虚假,心自澄,欲自遣,性自定,命自住,丹自结,仙自做,他人不能替得。各各用力休太急,常逍遥自在。弟子若不是师父说破,不敢认此为妙法。今则得效,传与他人。诸公但请休疑心,常处无为清静自然之理,不发姻火,便为得道也。
又曰:十二时辰,天道运行斡旋,造化还有息否?行道之人,须象天道,亦要十二时中无暂息停住,斡旋自己身中造化,要常清常静,不起纤毫尘念,乃是修行。如行持,做神仙指日矣。苟或亏功失行,怎得了达。我观汝辈十二时中,未有一个时辰专心在道,将来怎得神仙。受了十方供养,如何还得?一朝合眼,死堕邓都,长劫受苦,永无出期。我今叮咛,说与汝等如何是道。但澄心遣欲,万绿不挂,神气冲和,便是道也。依此行持,不到错了。你每行持不到,却不得言掌教真人不是。岂不念七祖生前造无边之业,受无极之苦,望子孙成道,凭天赦救拔生天。吾稽首门下弟子,自今后不可虚度,耐久不退,抱道而归,此所谓愿也。
又曰:薄滋味所以养气,去慎怒所以养性,处污辱卑下所以养德,守清静所以养道,名不系於簿籍,心不在於世。此所以出人之壳,与天为徒。
又曰:专一学道,人人可得。人仙不同世俗,进取有黜落也。但清静无为,最为上乘省力。
又曰:道人要妙,不过养气。夫人汨没於利名,往往消耗其气。学道者别无他事,只在至清至静,颐神养气而已。心液下降,肾气上升至於脾,念想绝,神自灵,丹自结,仙自做。若行不得挟泰山,超北海,非道也。
又曰:夫道者,但清静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着,十二时中,但能行彻,必不误尔。
又曰:气难住,迅若奔马,惟静可以御之。当先去其外,傥若在众人中,如在探山谷裹,方是道人。若不到无心田地,难以制御。
又曰:守清静恬淡,所以养道;处污辱卑下,所以养德;去瞋怒灭无明,所以养性;节饮食薄滋味,所以养气。然后性定则情忘,形虚则气运,心死则神活,阳盛则阴衰,此自然之理也。
又曰:道者行住坐卧,不可须臾不在道。行则措足於坦途,住则凝神於太虚,坐则调息於绵绵,卧则沉神於幽谷。久久无有间断,终日如愚。
又曰:每日只要头头无事,万绿都放下,六门下不人。少语言,不着一物,十二时中常要不昧,臧省睡眠,一齐放下。虽是六门,只是一个主人,常常无物,便是补也。
又曰:初学入道之人,截自今日已往,俗事不挂心,专心至志,始终如一,切莫中路而废之。若有毫末不除,则道不固。已往之事不可思,未来事不可念。且据日前为见在,便是无事之人。儿女情多,姻霞志少,则非学道者也。
又曰:汝等听予言,不可忘内日用,外日用。外日用,大忌见他人过,自夸己德,拓贤嫉能,起无明俗念,欲心种种之过。内日用,真清真静,不染不着,调气养神,逍遥自在,暗积功行,不求人知,惟望天察。诗曰:大道人情远,无为妙本基。世问无爱物,烦恼不相随。
又曰:清静者,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故澄心如澄水,万物自鉴。养气如护婴儿,莫令有损。气透则神灵,神灵则气变,此清静所到也。
又曰:无为者不可思虑爱念慎患,益积利害,其问虽有为而常无为,虽涉事而常无事。何况专一清心静意,养气全神,飘飘然游於逍遥之场,适於无何有之乡也。
又曰:人若行有心有为之功,尽是术法,若行无心无为之功,乃无尽清虚也。
又曰:酒为乱性之浆,肉为断命之物,直须不吃为上。酒肉犯之,愆犹可恕,若犯色欲,罪不容诛。生皿色之害人,甚於狼虎,败人美行,损人善事,亡精灭神,至於损躯,故为道人之大孽也。
又曰: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若施於心身,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然以养气。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后灭情於虚,宁神於极,可谓不出户而妙道得矣。自古神仙不敢跳过澄湛二字,乃妙言也。经云:澄其心而神自清。修行之人多言澄心,不识澄心之理。如何是澄心之理?只要一念不生,性体真空,杳然湛然,似天澄虚不别,是真澄心也。无心可澄,是名澄心。且夫灵源妙觉,本来清静,因为万尘污其定水,尘多则水浊,心多财性暗。所以澄心损事,其水自清,其性自明。澄光浅者,动则尘生,澄光深者,纵有风浪动摇,其水不浑。譬喻人之功夫大小,学道不贵实功实行,不验自己清浊,多将古人言句为用,便说本来无修无证。且道性虽无修无证,尘心日要损消,到忘心忘性,方契无修无证。故《道德经》云: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是也。
自古学道之人,体到实际真空,得无心真定,才说自然。且道如何是体空处?夫体空者,心体念灭,绝尽毫思,内无所知,外无所觉,内外俱寂,色空双泯,目视其色,不着於色,耳听其声,非闻於声。故声色不能入者,自然摄性归性,混合杳冥,化为一点灵光,内外圆融,到此处方契自然体空之道也。夫自然体空者,若有所体,即是所不体;若无所体,即无所不体。岂不闻《学仙记》曰:殊不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门无旁,四达皇皇,若有所在,即有所不在,若无所在,即无所不在。
又云:身不劳而功不大,行不广而心不死。或於教门用力,大起尘劳,或於心地下功,全抛世事,此两者於道最上。然既出家,心却未死,中问不可虚费光阴,积功累行,一志无私,至死不退,向教而忘,休生妄想。师祖云任从天断,是也。
师在华亭曰:道者何物?即气便是根元,岂不知鼻中出者是也。又曰:夫道但务清静无为,逍逼自在,不染不着。此十二字若能咬嚼得破,便做个彻悄道人。但信老人言,行之自当有益,必不误尔诸年少。
又曰:师在县西高马从仁庵,高唱:纵日消万两黄金,止好粗衣淡饭。言去岁过关外,闻人诵此语,喜其有理,故记之。
师曰:《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言天地者,非指外覆载之天地也,盖指身中之天地。人之身以上为天,以下为地,若天气降,地脉通,上下冲和,真气自固矣。
又曰:儒家云: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晋真人云:以信结交,以恩复条。可以至矣。
又曰:无心者,非同猫狗木石,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於清静之域,而无邪心也。故俗人无清静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猫狗一般也。
又曰:不生不灭见如来,悟了之时,免却再投胎。丘君曰:此乃出阴神,若到天庭,忽有天花飞,方出阳神。此乃初地也。
龚道升问曰:湛然常寂如何?师曰:将来和湛然都不用。
于清风问曰:弟子修行数年,道眼不明,心地不灵何也?师曰:别无他事,行道不精尔。
师曰:学道者不须广看经书,乱人心思,妨人道业。若河上公注《道德经》,金陵子注《阴符经》,时看亦不妨也。不如一切不读,赀卢都地养气,最为上乘。
又曰:身中之气不可散,心中之神不可昧。或问曰:何由得气不散?师曰:身无为。又问:何由得神不昧?师曰:心无事。
师曰:张润子有一句甚好。每道往来,但要照顾润身之宝。师自笑曰:他开铺席,话却劝别人。
又云:诗日深藏白雪非为贵一广种黄芽不属贫。欲要养气全神,须当屏尽万绿,表裹清静,绵绵固守,用之不勤。三年不漏下丹结,六年不漏中丹结,九年不漏大丹结,圆备是九转丹成,亦名三千功满。
又《十劝》云:一不得犯国法。二见教门人,须当先作礼,一切男女如同父母,以至六道轮迥,皆父母也。三断酒色财气,是非人我。四除忧愁思虑,攀绿爱念,如有一念才起,速当拨之,十二时中常搜己过,稍觉偏颇,即当改正。五遇宠若惊,不得诈作好人,受人供养。六戒无明业火,常行忍辱,以恩复伟,与万物无私。七慎言语,节饮食,薄滋味,弃荣华,绝憎爱。八不得学奇异怪事,常行本分,只要吃化为生,莫惹纤毫尘劳。九居庵不过三问,道伴不过三人,如有疾病,各相扶持,尔死我埋,我死尔埋。或有见不到处,递相指教,不得生异心。十不得起胜心,常行方便,损己利他,虽居暗室,如对圣贤,清贫柔弱,恭顺於人,随绿度日,绝尽贪慎,逍遥自在,志在修行。始终如一,慎勿息惰,心清无为是真,意净无恶是善,养气全神,常起慈悲,暗积功行,不求人知,惟望天察。
长真谭先生示门人语录
凡人轮回,生死不停,只为有心。德山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一念不生,则脱生死。何为有心?盖绿众生贪瞋痴三毒孽,〔起〕无明心火。师云跳出三山口,是也。所以悟人修行,割情弃爱,摧强判锐,降伏除灭众生不善心,要见父母未生时真性,本来面目是也。何为不善心?一切境上起无明怪贪嫉拓财色心,种种计较,意念生灭不停,被此业障旧来熟境,朦昧真源,不得解脱。要除灭尽,即见自性。如何名见自性?十二时中念念清静,不被一切旧爱境界蒙昧真源,常如虚空,逍遥自在,自然神气交娠冲和。修行如了此一事,更有何生死可怖,更有何罪业可惧。如稍生一念,不为清静,即是坚碍,不名自在。如何到得?只要诸公一志如山,不动不摇,向前去逢大魔,尽此一身永无回顾,前期必了。晋真人云:心清意静天堂路,意乱心荒地狱门。
长生刘真人语录
心上通得一物,出得一物壳;通得万物,出得万物壳,证得虚无之道。若不通便处无为,心名顽空,既为圣贤,天下皆知。
太上云:能乞食者,是吾弟子。乞中有益蒙人恩,身不自在,旷劫以来,贩骨如山,心猿未曾暂歇,业消尽见功也。自觉气和神定,得自然真常之道也。若执一卷经做修行,然是亦未是,欲要心无碍,千经万论都要通,却不得执着,心神明都照破也。道为无形无影,往往人多疑有始有终,若心上无私常清静,做彻便是道人,只清静两字都包了。太上云:吾尚自头白,谁能形完全。身属万物之数,怎生凭假身要长生不死,有形则有坏,无形则无坏,心悟则邪欲不生,心慧则常照不灭,元神自见,然后保命长存,三才虚无混而归一,成自然之功。
又云:修行人如神气相见,得做神仙。问众曰:如何得神气相见?众人各说异端,俱不达理。师言:要明万法,出得万物之壳,一分尘尽则明一分道,十分尘尽则明十分道。如尘心绝尽则可全於性,色心绝尽则可全於命,无明心尽则可保於冲和。修行人十二时中,只要内搜己过,方可得神气内安,神气安则为真功,不见他人非则为真行。天长地久,入道多年,内养精气,精气盛则神思气,气思神,自然神气相见。如水土和为泥,造成器物,若未经真火缎炼,土再见水,复化为泥也。如经真火缎炼成器,则不坏矣。如砖瓦曾经火炼,亦可千年不坏,何况性命炼成至宝。
长春邱真人寄西州道友书
大抵修真慕道,须凭积行累功,若不苦志虔心,难以超凡入圣。或於教门用力,大起尘劳;或於心地下功,全抛世事,但克己存心於道,皆为致福之基。然道包天地,其大难量,小善小功,卒难见效。所以道:剎那悟道,须凭长劫炼磨;顿悟一心,必假圆修万行。今世之悟道,宿世之有功也。而不知宿世之因,只见年深苦志,不见成功,以为尘劳虚诞,即生退怠,甚可惜也。殊不知坐卧住行,心存於道,虽然心地未开,时刻之问皆有阴功积累。功之未足,则道之不全。如人有大宝明珠,价直百万,我欲买之而钱虽未足,须日夜经营,勤用俭求,积聚财物,或三千五千,或三万五万,钱数未足而宝珠未得,其积聚钱物,应急且得使用耳。比於贫娄之家,云泥有隔,积功累行者无,然虽未得道,其善根深重,今世后世,圣贤提挈。方之无宿根者,不亦远哉。惟患人心退息,圣贤不能度脱。若不退息,今世来世,累世提挈,直至了达耳。我无宿骨,虽遇明师,万苦千辛,至今未了。丹阳、长真,皆是宿绿,则十年五载之问,天外飞腾自在。我虽未了,所受艰难亦与常人异耳。祖师云:无为道者,先舍家而后舍身,病即教他病,死即教他死,至死一着,抱道而亡,任从天断。斯为至言,学者其审之。
又曰:汝等又不端的做修行,更不打些尘劳,如何消得十方饮膳?若有福出家,左右退不得,若无福出家,宛宛转转,须教退了,不能成就。
于清风曰:一意不离方寸,如何?师曰:此真空也。难言难说,待尔心上除了一分功,除了十分有十分功,除了九千九百九分,只有一分不除,不名清诤,直须除尽,圣贤向汝心上校勘,自有真师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