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太玄部
-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经名: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为先秦着作,撰人不详,唐·王冰注释,宋·林亿等校正。五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参校本:明·顾从德仿宋刻本,简称顾本。
目录
黄帝内经素问表
黄帝内经素问序
卷一 上古天真论篇
卷二 四气调神大论篇
卷三 生气通天论篇
卷四 金匮真言论篇
卷五 阴阳应象大论篇
卷六 阴阳离合论篇
卷七 阴阳别论篇
卷八 灵兰秘典论篇
卷九 六节藏象论篇
卷十 五藏生成篇
卷十一 五藏别论篇 异法方宜论篇 移精变气论篇
卷十二 汤液酿醴论篇 玉版论要篇 诊要经终论篇
卷十三 脉要精微论篇卷
卷十四 平人气象论篇卷
卷十五 玉机真藏论篇
卷十六 三部九候论篇
卷十七 经脉别论篇 藏气法时论篇
卷十八 宣明五气篇 血气形志篇 宝命全形论篇
卷十九 八正神明论篇 离合真邪论篇
卷二十 通评虚实论篇 太阴阳明论篇 阳明脉解篇
卷二十一 热论篇 刺热篇
卷二十二 评热病论篇 逆调论篇 疟论篇
卷二十三 刺疟篇 气厥论篇 咳论篇
卷二十四 举痛论篇 腹中论篇
卷二十五 刺腰痛篇 风论篇
卷二十六 痹论篇 痿论篇
卷二十七 厥论篇
卷二十八 病能论篇 奇病论篇
卷二十九 大奇论篇 脉解篇 刺要论篇
卷三十 刺齐论篇 刺禁论篇
卷三十一 刺志论篇 针解篇 长刺节论篇
卷三十二 皮部论篇 经络论篇 气穴论篇
卷三十三 气府论篇
卷三十四 骨空论篇
卷三十五 水热穴论篇
卷三十六 调经论篇
卷三十七 缪刺论篇 四时刺逆从论 篇标本病传论篇
卷三十八 天元纪大论篇
卷三十九 五运行大论篇
卷四十 六微旨大论篇
卷四十一 气交变大论篇
卷四十二 五常政大论篇(上)
卷四十三 五常政大论篇(下)
卷四十四 六元正纪大论篇(上)
卷四十五 六元正纪大论篇(中)
卷四十六 六元正纪大论篇(下)
卷四十七 刺法论篇(缺) 本病论篇(缺) 至真要大论篇(上)
卷四十八 至真要大论篇(下)
卷四十九 着至教论篇 一不从容论篇 疏五过论篇
卷五十 征四失论篇 阴阳类论篇 方盛衰论篇 解精微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表
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痪,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於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痒,国家代有。将欲叙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后世。於是雷公之伦,受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於左史。厥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西汉仓公传其旧学,束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次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育之,去圣已远,其卫#1暗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殊不知三坟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修六府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叔卦气,伊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奈何以至#2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顷在嘉佑中,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将坠於地,乃韶通知其学者,俾之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遂乃搜访中外,裒集众本,浸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窃谓未足以称明诏,副圣意,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於世者,得数十家,叔而考正焉。贯穿错综,磅砖会通,或端本以寻支,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缪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於是详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於未兆,施於有政,可以广生於无穷。恭惟皇帝抚大同之运,拥无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兴微学而永正,则和气可召,灾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跻於寿域矣。
国子博士臣高保街、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等谨上
#1原作『述』,据顾本改。
#2原作『致』,据顾本改。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一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新校正云: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起於何代。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甲乙经》序,晋皇甫谧之文,已云《素问》论病精辩。五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是则《素问》之名,着於《隋喜,上见於汉代也。自仲景已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存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也。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日《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1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2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疳疗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上古天真论篇#3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徇,疾也。敦,信也。敏,达也。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珍灭蚩尤。以土德王,都轩辕之丘,故号之日轩辕黄帝。后铸鼎於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於桥山,墓今犹在。徇,徐闰切。
乃问於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天师,岐伯也。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阴阳,和於术数,
上古,谓玄古也。知道,谓知修养之道也。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衍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铃馑先之。《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此之谓也。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食饮者,充虚之滋味,起居者,动止之纲纪,故修养者馑而行之。《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生气通天论》曰: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是恶妄动也。《广成子》曰:叉静叉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故圣人先之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太素》同。杨上善云:以理而取声色芳味,不妄视听也。循理而动,不为分外之事。
故能形与神俱乃去。
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形与神俱,同臻寿分,馑於修养,以奉天真,故尽得终其天年。去,谓去离於形骸也。《灵枢经》曰:人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以其知道,故年长寿延年。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尚书洪范》日一日寿,百二十岁也。
今时之人不然也,
动之死地,离於道也。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
以酒为浆,溺於饮也。以妄为常,寡於信也。醉以入房,过於色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乐色日欲,轻用曰耗,乐色不节则精竭,轻用不止则真散,是以圣人爱精重施,髓满骨坚。《老子》曰:弱其志,强其骨。河上公曰:有欲者亡身。《曲礼》曰:欲不可纵。○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耗作好。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言轻用而纵欲也。《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言爱精保神,如持盈满之器,不慎而动,则倾竭天真。《真诰》曰:常不能慎事,自致百疳,岂可怨咎於神明乎。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别本时作解。
务快其心,逆於生乐,
快於心欲之用,则逆养生之乐矣。《老子》曰:甚爱爻大费。此之类欤。夫甚爱而不能救,议道而以为未然者,伐生之大息也。
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亦耗散而致是也。夫道者不可斯须离,於道则寿不能终尽於天年矣。《老子》曰: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4。此之谓离道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邪乘虚入,是谓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避之有时,谓八节之日,及太一入从之於中官,朝八风之日也。《灵枢经》曰:邪气不得其虚,不能独伤人。谓人虚乃邪胜之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太素》、《千金》同。杨上善云:上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日下皆为之。太一入从於中官朝八风义,具《天元玉册》中。
恬檐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怆虚无,静也。法道清静,精气内持,故其虚邪不能为害。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内机息故少欲,外纷静故心安,然情欲两亡,是非一贯,起居皆适,故不倦也。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志不食故所欲皆顺,心易足故所愿叉从,以不异求,故无难得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
美其食者,顺精粗也。任其服者,随美恶也。乐其俗者,去倾慕也。○新校正云:按别本美一作甘。
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
至无求也,是所谓心足也。《老子》曰: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盖非谓物足者为知足,心足者乃为知足矣,不恣於欲,是则朴同,故圣人云:我无欲,而民自朴。○新校正云:按别本日作日。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目不妄视,故嗜欲不能劳,心与玄同,故淫邪不能惑。《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又曰:圣人为腹,不为目。
愚智贤不肖,不惧於物,故合於道。
情计两亡,不为谋府,冥心一观,胜负俱捐,故心志保安,合同於道。《庚桑楚》曰:养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合於道数。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不涉於危,故德全也。《庄子》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又曰:无为而性命不全者,未之有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村,谓村干,可以立身者。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老阳之数极於九,少阳之数次於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数偶之,明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其形体,故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癸谓壬癸,北方水干名也。任豚、冲豚,皆奇经脉也。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天真之气降,与之从事,故云天癸也。然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所以谓之月事者,平和之气,常以三旬而一见也。故愆期者谓之有病。○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及《太素》、《甲乙经》俱作伏冲,下太冲同○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真牙,谓牙之最后生者。肾气平而真牙生者,表牙齿为骨之余也。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女子天癸之数,七七而终。年居四七,村力之半,故身体盛壮,长极於斯。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阳明之脉气营於面,故其衰也,发堕面焦。《灵枢经》曰: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交频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康,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手阳明之脉,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侠口,故面焦发堕也。类,於葛切。侠,胡荚切,颇,落胡切。
六七,三阳脉衰於上,面皆焦,发始白。
三阳之脉,尽上於头,故三阳衰,则面皆焦,发始白,所以衰者,妇人之生也,有余於气,不足於血,以其经月数泄脱之故。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经水绝止,是为地道不通。冲任衰微,故云形坏无子。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老阴之数极於十,少阴之数次於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合之。《易系辞》曰:天九地十。则其数也。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男女有阴阳之质不同,天癸则精血之形亦异,阴静海满而去血,阳动应合而泄精,二者通和,故能有子。《易系辞》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