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以其好用故尔。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丈夫天癸,八八而终,年居四八,亦村之半也。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一肾主於骨,齿为骨余,肾气既衰,精无所养,故令发堕,齿复乾枯。
  六八,阳气衰竭於上,面焦,发鬓颁白。
  阳气,亦阳明之气,也。《灵枢经》曰:足阳明之豚,起於鼻,交频中,口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康,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故衰於上,则面焦发鬓白也。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肝气养筋,肝衰故筋不能动,肾气养骨,肾衰故形体痕极。天癸已竭,故精少也。匪惟材力衰谢,固当天数使然。
  八八,则齿发去。
  阳气竭,精气衰,故齿发不坚,鸡形骸矣。去,落也。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五藏六府,精气淫溢,而渗灌於肾,肾藏乃受而藏之。何以明之?《灵枢经》曰:五藏主藏精,藏精者不可伤。由是则五藏各有精,随用而灌注於肾,此乃肾为都会关司之所,非肾一藏而独有精。故日五藏盛乃能写也。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所谓物壮则老,谓之天道者也。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言似非天癸之数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所禀天真之气,本自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虽老而生子,子寿亦不能过天癸之数。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是所谓得道之人也。道成之证,如下章云。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
  真人,谓成道之人也。夫真人之身,隐见莫测,其为小也,入於无间,其为大也,遍於空境,其变化也,出入天地,内外莫见,逵顺至真,以表道成之证。几如此者,故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也。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真人心合於气,气合於神,神合於无,故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身肌宗一。《太素》同。杨上善云:真人身之肌体,与太极同质,故云宗一。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体同於道,寿与道同,故能无有终时,而寿尽天地也。敝,皮祭切,尽也。
  此其道生。
  惟至道生,乃能如是。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
  全其至道,故日至人。然至人以此淳朴之德,全彼妙用之道。○新校正云:详杨上善云:积精全神,能.至於德,故称至人也。
  和於阴阳,调於四时,
  和谓同和,调谓调适,言至人动静,必适中於四时生长收藏之令,参同於阴阳寒暑升降之宜。
  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心远世纷,身离俗染,故能积精而复全神。
  游行天地之问,视听八远之外,
  神全故也。《庚桑楚》曰:神全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精照无外,志凝宇宙,若天地然。又曰:体合於心,心合於气,气合於神,神合於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际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吾叉尽知之。夫如是者神全,故所以能矣。睫,音接。
  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於真人。
  同归於道也。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故日圣人。所以处天地之淳和,顺八风之正理者,欲其养正避彼虚邪。
  适嗜欲於世俗之问,无志瞋之心,
  圣人志深於道,故适於嗜欲,心全广爱,故不有患真,是以常德不离,段身不殆。
  行不欲离於世,被服章,
  新校正云:详被服章三字,疑衍。此三字上#5下文不属。
  举不欲观於俗,
  圣人举事行止,虽常在时俗之闲,然其见为,则与时俗有异尔。何者?贵法道之清静也。《老子》曰: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於母。母,亦谕道也。
  外不劳形於事,内无思想之患,
  圣人为无为,事无事,是以内无思想,外不劳形。
  以恬偷为务,以自得为功,
  恬,静也。愉,悦也。法道清静,适性而动,故日而自得也。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外不劳形,内无思想,故形体不敝。精神保全,神守不离,故年登百数,此皆全性之所政尔。《庚桑楚》曰:圣人之於声色滋味也。利於性则取之,害於性则捐之。此全性之道也。敝,疲敝也。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
  次圣人者,谓之贤人。然自强不息,精了百端,不虑而通,发谋铃当,志同於天地,心烛於洞幽,故云法则天地,象似日月也。
  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
  星,众星也。辰,北辰也。辫列者,谓定内外星官座位之所於天,三百六十五度远近之分次也。逆从阴阳者,谓以六甲等法,逆顺数而推步吉凶之征兆也。《阴阳书》曰:人中甲子,从甲子起,以乙豆为次,顺数之。地下甲子,从甲戌起,以癸酉为次,逆数之。此之谓逆从也。分别四时者,谓分其气序也。春温、夏暑热、秋清冻、冬冰冽,此四时之气序也。
  将从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将从上古合同於道,谓如上古知道之人。法於阴阳,和於衍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也。上古知道之人,年度百岁而去,故可使益寿而有极时也。
  黄帝内经素问补住释文卷之一竟
  #1初:原作『素』,据显本改。
  #2者:原作『素』,据顾本改。
  #3篇:此下原有『第一仕』字,『一』字下有『新校正:按全元起注本,王氏重次篇第,移冠篇首。今注逐篇必具全元起本之卷第者,欲存《素问》旧第目,见今之篇次皆王氏之所移也』五十二字注文,循《道藏》本体例刷。
  #4已:颇本作『亡』。
  #5上:原作『一』,据顾本改。
  黄帝内经素问序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於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一禹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日:《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新校正云:详王氏此说,盖本皇甫士安《甲乙经》之序,彼云:《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共十八巷,即《内经》也。故王氏遵而用之。又《素问》外九巷,汉张仲景及西晋王叔和《脉经》只为之九巷,皇甫士安名为《针经》,亦专名《九巷》。杨玄操云:《黄帝内经》二快,快各九卷。按《隋书经籍志》谓之《九灵》,王冰名为《灵枢》。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探,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武,诚可谓至道之宗,养#1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戏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於诂训,未尝有行不由径,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问出焉。则周有秦公,
  新校正云:按别本一作和缓。
  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着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2重迭,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
  难。岁月既俺,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道#3以先针。一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於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还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散於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新校正云:详《素问》第七巷,亡已久矣。按皇甫士安,晋人也。序《甲乙经》云,亦有亡失。《隋书经籍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巷。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无第七。王冰,唐宝应中人,上至晋,皇甫谧甘露中,已六百余年,而冰自为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仍观《天元纪大论》、《五运行论》、《六微旨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正纪论》、《至真要论》七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无《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又按汉张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於《素问》中也。要之,《阴阳大论》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
  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迭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
  新校正云:详王氏《玄珠》世无传者,今有《玄珠》十卷、《昭明隐旨》三巷,盖后人附托之文也。虽非王氏之书,亦於《素问》第十九卷至二十二四卷,颇有发明,其《隐旨》三卷,与今世所谓《天元玉册》者,正相表裹,而与王冰之义多不同。
  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女救切,杂也。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摩濩音莹,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
  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
  #1养:显本作『奉』。
  #2目:原作『日』,据顾本改。
  #3道:颇本作『教』。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四气调神大论篇
  春三月,此谓发陈,
  春阳上升,气潜发,能.生育庶物,陈其姿容,故日发陈也。谓春三月者,皆因节侯而命之。夏秋冬亦然。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天气温,地气发,温发相合,故万物滋荣。
  夜外早起,广步於庭,
  温气生,寒气散。故夜迹早起,广步於庭。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法象也。春气发生於万物之首,故被发缓形,以使志意发生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春气发生,施无求报,故养生者,铃顺於时也。予,音与。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所谓因时之序也。
  然立春之节,初五日束风解冻,次五日垫虫始振,后五日鱼上冰。次雨水气,初五日獭祭鱼,次五日鸿雁来,后五日草木萌动。次仲春惊垫之节,初五日小桃华,○新校正云:详小桃华《月令》作桃始华。○次五日仓庚呜,后五日鹰化为鸠。次春分气,初五日玄乌至,次五日雷乃发声、芍药荣,后五日始电。次季春清明之节,初五日桐始华,次五日田鼠化为驾、牡丹华,后五日虹始见。次谷雨气,初五日萍始生,次五日呜鸠拂其羽,后五日戴胜降於桑。几此六气一十八候,皆春场布发生之令,故养生者叉馑奉天时也。○新校正云:详芍药荣、牡丹华今《月令》无。獭,多达切,驾音如,鹑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逆,谓反行秋令也。肝象木,王於春,故行秋令则肝气伤。夏火王而木废,故病生於夏。然四时之气,春生夏长,逆春伤肝,故少气以奉於夏长之令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
  阳自春生,至夏洪盛,物生以长,故蕃秀也。蕃,茂也,盛也。秀,华也,美也。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举夏至也。《豚要精微论》曰: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由是则天地气交也。然阳气施化#2阴气结成,成化相合,故万物华实也。《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
  夜卧早起,无厌於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缓阳气则物化,宽志意则气泄,物化则华英成秀,气泄则肤胜宣通。时令发阳,故所爱亦顺阳而在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