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太玄部
- 至言总卷
至言总卷
至言总卷之二竟
#1其分:此二字原倒,据文义乙正。
#2经:《素问》无此字。
#3夫上古圣人之数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素问》作『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
#4不:原夺,据《素问》补。
#5利形:《素问》作『秋刑』。
至言总卷之三
会稽禹穴道士范修然撰
禁忌
王泯山人《养生方论》云:病由口入,节宣方也;生劳败静,养道性也;酸咸以时,礼医具也;补泻以性,草经明也。性调乎食,命延乎药,断可识也。蕨寥害筋,蒜韭伤血,生荤损气,葱躁炙神,理生之明戒也。白蒿芣音下苗地黄苗也、恶实、牛劳、苜蓿四物,济身之要也。
退与不退,寡之於思虑;进与不进,在秉之常志。
凡一切五辛皆害於药力,又熏人神气。
凡桃、李、芸、薹、蒜、韭等,不宜丈夫,亦宜少食渐断。
凡人年四十已下,不宜全食补丸散,为阴气尚未足,阳气尚盛之故也,特宜慎之,就补中有延缓和通者可矣。
酉后不饮食。若冬月夜长及性热,少食温软物,食讫,摇动令消,不尔成脚气。
入春,宜#1晚脱绵衣,令人伤寒霍乱,不消食,头痛。
冲热汗出,不宜洗身漱口,令人五藏乾,少津液。
外不用着灯及被覆头面,兼不用开口。冬夏不用枕玲物铁石等,令人眼暗。
《抱朴子》曰:或问所谓伤之者,色欲之间乎?答曰:亦何独斯哉?然长生之要,其在房中之道。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若年尚少壮,而知还阴丹以补脑,采七液於长谷者,不能服药物,不失三百岁,但不得仙耳。不知其术者,古人方之於冰逐之拒盛汤,羽苞之中蓄火者也。且又才所以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以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深忧重患,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忧,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外,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阳至尽,至尽则亡,非道也。是以养性之方,唾不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疲,卧不至慎,慎,居致反,冀;强也,直也。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不欲渴而饮。食不过多,凡食过多,即结积聚,饮过多则成痰癖。不欲甚劳,不欲甚逸,不欲甚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玲,不欲饮酒当风外,不欲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求,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种温,夏不欲极冻,不欲露星下,不欲外中见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露,皆不欲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即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凡言伤者,亦不便觉,谓久则损寿耳。是以善摄生者,外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而有至和之常制,筋骨有偃仰之方,杜#2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养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将草木以救亏缺,服金丹以定不穷,养性之道,尽於此矣。
黄帝曰:一日之忌,夜莫饱食。一月之忌,暮莫大醉。一岁之忌,暮莫远行。终身之忌,暮莫燃烛。行房勿得起恨於常以息怨仇#3。一切温食及酒浆,临上看不见物影者,勿食,成卒病。若已食腹胀者,急以药下之。诸热食咸物竟j不得饮食玲水、醉浆水,令失声也。
酒可以和诸药物,服气辟谷兼先有宿疾应下药,所须饮三二盏,可通畅。伤多则畅极醉,有腐肠烂脾溃髓蒸筋之毒,伤损寿命,五情昏乱,特宜忌之。颖川韩融字元长,曰:酒者,五谷之华,味之至也,亦能益人,亦能损人。若服散药过饱满失,饥虚,犯风寒触雾露者,节其分剂而饮之,宣消邪气却风御寒。药之效验,莫过於酒。血脉养性者,所宜慎也。又酒令人假健,醒时所以不欲不能,醉皆强为之。积习转久,升量转多,酒热不腹为用,体气渐弱,精神昏乱,害性丧生之所由也。
凡人不得北首而外,外之勿留灯,令魂魄六神不安,多愁恐。亦不可北向吃食,北向尿。北向久坐思惟不祥。起勿北向唾骂,犯魁呈神。勿北向冠带。勿怒目视日月光,令人失明。
凡大汗勿脱衣,得偏风半身不遂。凡热食汗出,勿荡风,发痉,头痛,令人目泄饶外。
睡,勿歌,不祥起。外勿大语,损气力。卧时头边勿安炉火,火气蒸人目赤及鼻乾、目暗。
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足脑俱冻,此圣人之常道。日一起勿慎志,日一下林勿叱呼,勿恶言,勿举足向火对鳌骂晋,勿咨嗟吁奈何声,此名请祸,特忌之。勿坚膝坐而交臂膝上。勿令发覆面,皆不祥。清日一闻诸善事;闻恶事,即於所来方唾之,吉。恶梦旦不用说,以含水向束方喷之,云:恶梦着草木,好梦成宝玉。即无咎矣。
凡上林,先脱左足履,或远行乘车马不用回顾,则神去人。
凡一切邓飞蠢动,不可故杀伤损。至於龟蛇,此二物有灵,异於他族,或误杀他有灵者,或阴精害人,探宜慎。
慎勿阴雾中远行也。
凡行来坐外,常存北斗魁呈星在人头上,所向皆吉。
勿食父母兄弟及自身本命等肉,令人魂魄飞扬,家出不孝悌子息。
凡旦起,着衣误翻着者,云吉利,便着,无苦也。衣有光,当三振之,云:殃去,殃去!则无害。
勿塞井及水沟渍,令人目盲。向午后阴气起,不可沐发,令人心虚、饶
汗、多梦、头风也。
诸应渡溪水,溪中先有沙虱水弩者,勿在水中浴,欲渡时待驴马渡后而渡。有射公者,射人影即死。先以物打水,水弩即发,发后急渡无妨。
夫山有乌土出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瘦病,人不得喜,发卒疮。
诸山有孔,曾采铜宝者,唯三月九月可,余月山闭气,入者卒死。
老子《养生经》曰:人饮食,慎勿伏食,凶。热食勿令汗液流入食中,伤人。食玲物令齿痛,食热物令灼唇。食毕当摩腹二三百下以来,除去百病。水银不得近牙齿,发断肿,善落齿。
矾石不生入药,食之中破人心肝。
凡服仙药,常向本命服。毕,勿道死丧事、凶事,犯伤胎神,徒服无益也。服神药勿北向,亥子日勿服药。
沈义口诀云:道士结头理发及饮食施为,履屐枕褥皆勿令非道者见而
干犯之。
陈安世口诀云:服食药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猜肉、犬肉。
黄石公口诀云:桂不可日日嚼之,损骨坏筋。
空腹不用见臭尸,尸气入脾,令舌上生白膜起,口常臭,宜饮少酒见之稍可。终不如不见。
触寒来寒未解,食热食成刺风。
饱食竟沐发,作头风。
凡铜器盖食,汗出入食中,发恶南阳张衡,字平子日:冬至阳气归,内中热物入胃易消化,夏至阴气潜,内物入脾难消化。距四时不欲食迎节之物,所谓不时伤性,损年。
颖川陈纪字元方日:百病横生,年命横天,多由饮食之患,过於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大,为恶且切。审滋味百品,或气势相代,触其禁忌,便成疹毒。缓者,积而疹,急者,交而暴。至於饮酒啖枣,令人昏闷,此甚验也。
高平王熙字叔食曰:食不欲杂,杂则有相犯者,当时或无灾患,积久为人作疾。又夏至迄缺分节,食肥腻饼跃之属,此物与酒水放果相妨,当时不必皆病,入秋节变阳消阴,寒气总至,辄多诸暴卒病厉,由於涉夏取玲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而惑者,以病至之日便谓是受病之始,不知其所由来者渐矣。
至言总卷之三竟
#1宜:《云笈七签》『宜』上有『不』字。
#2杜:《抱朴子》『杜』下有『疾』字。
#3於:《云笈七签》『於』下有人字。
至言总卷之四
会稽禹穴道士范修然撰
运气
混元之气,自无而生有。有日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既分,四象昭晰,阴阳变化,万物生焉。然后形质成立,而愚智不同,生灵之涯短长区别,盖因受纳元和,清浊损益也。世人多不能顺时和气,理藏安神,信其老衰,任其亡灭,甘为寿命之限,良可悲哉!
夫身之有气,若川之有水。水能覆舟,亦能载舟;气能生身,亦能灭身。运深厚之水,则能载非常之舟;积深厚之气,则能持非常之命。水积深厚,必成泉源;气积深厚,必达精田。精田者,神明也。神存则身立,神去则身亡。故须积运气力,存养精神,长生之道也。
老子《西升经》曰:身之虚而万物至,心之无而和气归。故善养身者,藏身於身而不出,藏人於人而不见。故君子之治也,必先死於国。既死不亡,其国盛也。民不敢散,更复充也。若能知常,施行返。众人欢乐,用生生也。动而失之,寿命竭也。夫天下大物甚绵绵,冥冥.混沌不可知。知之者去之,欲之者离之,近之者远之。是以圣人非托於天下,非托於鬼神,亦非托於万物,常以虚为身,亦以无为心。此两者同谓之无身之身,元心之心,可谓守神。守神玄通,是谓道同。
《黄老经玄示》曰:天地施化,与物无穷;人道施化,形神消亡。转神施化,精竭故衰。形本生於精,精生於神。不以精施,故能与天合德;不以神化,故能与道同域。
又曰:道者,气之率;气者,体之充。善充者,遂其志;恶充者,丧其形。故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因轻而上之勿过失,突复而还之,其状若烟。正体正形,心意专一,固守中外,上下俱闲,神周形骸,涤,畅四溢,修守关元,满而且实,因而推之,众邪自出。
《老子》曰:食气咽精,受明玄经;生道要妙,出幽入冥。上固云门,下固灵根;如云无足,如水无根。元气混沌,变化太清;审而握之,久久自灵。知之甚易,行之甚难矣。夫修生之人,德以形为车,道以气为马,魂以精为根,魄以目为户。形动德散,气越道叛,精消魂损,目动魂乱。是以圣人静形闭气,畜精爱视,道德虚凝,魂魄坚固,守形一神,万道乃成,就道变化,临危不惧。子能修之,得道大要。
夫生不再来,故道之以气也,保气得道则长生。神者,精也。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气行之则为道也,精存之则为宝也。行气一名炼气,一名长息。法正偃外,握固漱口,咽之三咽。行气鼻但内气,口但出气,徐缩鼻引之,莫极满,极满则难还。初为气之时,入五息己一息,可吐之也。每口吐气欲止,转一吐之,乃复鼻纳之,不尔或令人咳逆。
欲行气先安其身,和其气,无与息争。若不和且止,和乃为之。当守之勿倦,气至形安。鼻息和则气来至,自觉形热则汗出,且勿起,安养务欲久,久则三虫自去,意相分明也。常夜鹦呜祝曰:
束方青牙,服食青牙,饮以朝华,三咽止。
南方朱丹,服食朱丹,饮以丹池,三咽止。
中央戊己昂昂,服食精气,饮以醴泉,三咽止。
西方明石,服食明石,饮以灵液,三咽止。
北方玄滋,服食玄滋,饮以玉饴,三咽止。
如此三十日,虫皆死。正神正气自安定,伏尸不复还心中,子自仙矣。
《老子玉历中经》曰:养生之术绝俗事,约归清净养元气。和精蓄神还返生,审欲修道守自然。慎无导引劳尔形,辟谷不食饿子精,六甲阴阳勿扰倾,心狂意乱神去形,枯骨独立归黄泉,静处冥室养尔神,精熟思之道自然。其三一之篇,乃元气之祖,酌自然之和,其要在於抱一而无离矣。
《汉武帝内传》:西王母谓帝曰:《太上真经》所谓行益易之道,益者,益精,易者易形,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离死厄。行益易者,谓常思灵宝。灵者,神也;宝者,精也。子但爱精握固,闭气吞液,气化为血,血化为骨,行之不倦,神精充溢。为之一年则易气,二年则易血,三年则易脉,四年则易筋,五年则易骨,六年则易皮,七年则易貌,八年则易发,九年则易形。易形则变化,变化则道成,道成则位为仙人,吐纳六气口中甘香,饮食灵芝存得其味,则自然轻举矣。凡人为之亦得延年。
山人廖庠《服气诀》曰:凡学服气,先二时斋食,烧香左右,经二七日臧一食,每了良久即安坐闭气,息虑凝神。若不用心刻意,徒劳服气,终无益也。凡言闭气者,外气不入,内气不出,是於其中问自便调息,无令烦闷,·稍觉闷热,以口微微嘘出口中气也,日久月深,气如云行。气既行矣,亦自长久,从此宜令断谷。服气之法,临时口诀所古。闭气静虑,然后鼓口咽气,以饱为度也。不愈,再宿真气便行,更无饥渴。若自看经方必有疑误耳。先须入精思定门,不然者,纵得气皆浊而不精也。若气与心俱炼,一得真气永不失也。设使在官,理据都无所妨,神情不挠,信益清虚。如觉四体赢弱,即吃一顿美食补之,明日即止。服饵如初、常须作意忌咸酸之物、大蒜等,余淡味任吃,仍不得多也。每饮酒无令极醉。锺乳、云母等分,胡麻、地黄、枸杞、麦门冬、狭苓、黄精诸药煎酥蜜枣栗,俱可助气也。纵不俱备,但常得一味药,食即无虚损也。夫真气入口,便不觉饥。其初学之人,未得要妙,以不饥故成,即欲断谷顿绝麻麦,乃不知速受风虚,竟无所成,却招诸疾也。每食饱良久,即闭气,饥即服气,行住坐外,不妨修习。事须腹中常有药,食时时饮少许药酒,以助气也。所谓年月未足,饥肉常疏。若勤着功夫,四五年问谷精方尽,气精渐凝,久久真气自成。若愿住人问,自知道气成就,容颜不衰,志愿兼广,与俗有绿者,长年在人寰,物不能损也,遇食便吃无妨也,不食尤清虚。若速求升仙,必归名山修行道业,永绝攀绿,不过十年,白日轻举,升仙之日,使夫时人知见,无涉暗行之议,可谓真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