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韩非子
经名:韩非子。韩非着。二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遗藏》太清部。
目录#1
  韩子序
  卷一
  初见秦第一
  存韩第二
  难言第三
  爱臣第四
  主道第五
  卷二
  有度第六
  二柄第七
  扬权第八
  八奸第九
  卷三
  十过第十
  卷四
  孤愤第十一
  说难第十二
  和氏第十三
  奸劫弒臣第十四
  卷五
  亡征第十五
  三守第十六
  备内第十七
  南面第十八
  饰邪第十九
  卷六
  解老第二十
  喻老第二十一
  卷七
  说林上第二十二
  说林下第二十三
  卷八
  观行第二十四
  安危第二十五
  守道第二十六
  用人第二十七
  功名第二十八
  大体第二十九
  卷九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卷十
  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卷十一
  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卷十二
  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
  卷十三
  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
  卷十四
  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
  卷十五
  难一第三十六
  难二第三十七
  卷十六
  难三第三十八
  难四第三十九
  卷十七
  难势第四十
  问辩第四十一
  问田第四十二
  定法第四十三
  说疑第四十四
  诡使第四十五
  卷十八
  六反第四十六
  八说第四十七
  八经第四十八
  卷十九
  五蠹第四十九
  显学第五十
  卷二十
  忠孝第五十一
  人主第五十二
  饬令第五十三
  心度第五十四
  制分第五十五
  #1目录原缺,据正文标题补。
  韩非子卷之一
  初见秦第一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燕北,故曰阴。魏南,故曰阳。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知三亡者得天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1。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闻战,顿足徒禓#2,犯白刃,蹈炉炭,断死於前者皆是也。夫断死与断生也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谓五破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为乐毅破齐於济西。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言祸败之迹,削去本根,则无祸败。言秦宜以齐为戒。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於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刻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波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刑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刻、赵之意绝,刑、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3。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穰侯营私邑,谋秦,故非讽云两国。是故兵终身暴露於外,士民疲病於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所居也。赵居邯郸,燕之南,齐之西,魏之北,韩之东,故曰中央。兼四国人,故曰杂。其民轻而难用也。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萌,悉其士民,军於长平之下,以争韩上党。大王以韶破之,拔武安。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然则邯郸不守,拔邯郸,筦山东河#4闲,引军而去,西攻修武,踰华,绛上党。代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以代、上党不战而毕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毕反为齐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战而毕为燕矣。然则是赵举,赵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5、燕,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也。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赵氏为和。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弃霸王之业,地曾不可得,乃取欺於亡国,是谋臣之拙也。且夫赵当亡而不亡,秦当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谋臣一矣。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竦而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军乃引而复,并於孚下,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运,罢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难#6矣。言诸侯知秦兵顿民疲,则从益坚固,曰不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左饮於淇溪,右饮於洹溪,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知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於晋阳,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筮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乃使其臣张孟谈於是乃潜於行而出,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7此与天下,天下#8可兼有也。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9,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也。
  存韩第二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出贡以供,若席荐居人下#10。秦特出锐师取韩地,而随之怨悬於天下,功归於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赘,缀连也。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韩为内臣,秦犹灭之,则天下从赵攻秦,计为得矣。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修守备,戒强敌,有畜积,筑城池以守固。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则权轻於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韩叛则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若山原然。如此,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则陷锐之卒、勤於野战,负任之旅,罢於内攻,劳饷者。则合群苦弱以敌而共二万乘,非所以亡赵之心也。均如贵臣之计,均,同也,谓同其计而用之。则秦必为天下兵质矣。既进退不能,则同於为质者。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弊,尽也,尽以召士。则兼天下之日未也。今贱臣之愚计,使人使荆,重币用事之臣,明赵之所以欺秦者,与魏质以安其心,从韩而伐赵,赵虽与齐为一,不足患也。二国事毕,齐、赵。则韩#11可以移书定也。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荆、魏又必自服矣。故曰: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审用也。以秦与赵敌,衡加以齐,今又背韩,而未有以坚荆、魏之心。夫一战而不胜,则祸构矣。计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韩、秦强弱,在今年耳。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夫一动而弱於诸侯,危事也。为计而使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见二疏,非所以强於诸侯也。臣#12窃愿陛下之幸熟图之。夫攻伐而使从者闻焉,不可悔也。
  诏以韩客之所上书,书言韩子之未可举,下臣斯甚以为不然。秦之有韩,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虚处则然,,妨也,腹虚也,而病为妨,喻秦虚心待韩,韩终为妨。,音艾。若居湿地,着而不去,以极走则发矣。谓疾得冷,卒然而走,必发矣。喻秦虽加恩於韩,有急,韩之不臣之心必见矣。夫韩虽臣於秦,未尝不为秦病,今若有卒报之事,韩不可信也。秦与赵为难,荆苏使齐,未知何如。以臣观之,则齐、赵之交未必以荆苏绝也。若不绝,是悉赵而应二万乘也。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於强也。今专於齐、赵,则韩必为腹心之病而发矣。韩与刑有谋,诸侯应之,则秦必复见崤塞之患。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於韩也。辩说属辞,饰非诈谋,以钓利於秦,而以韩利窥陛下。窥陛下之意,因隙而入说,以求韩利。夫秦、韩之交亲,则非重矣,见重於二国。此自便之计也。臣视非之言,文其淫说,靡辩才甚,臣恐陛下淫非之辩而听其盗心,因不详察事情。今以臣愚议,秦发兵而未名所伐,则韩之用事者以事秦为计矣。疑伐己也。臣斯请往见韩王,使来入见,大王见,因内其身而勿遣,稍召其社稷之臣,以与韩人为市,则韩可深割也。因令象武发东郡之卒,窥兵於境上而未名所之,则齐人惧而从苏之计,是我兵未出而劲韩以威擒,强齐以义从矣。闻於诸侯也,赵氏破胆,刑人狐疑,必有忠计。荆人不动,魏不足患也,则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愿陛下幸察愚臣之计,无忽。
  秦遂遣斯使韩也。李斯往诏韩王,未得见,因上书曰:昔秦、韩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如此者数世矣。前世五诸侯尝相与共伐韩,秦发兵以救之。韩居中国,地不能满千里,而所以得与诸侯班位於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先时五诸侯共伐秦,韩反与诸侯先为雁行以向秦军於关下矣。诸侯兵困力极,无奈何,诸侯兵罢。杜仓相秦,起兵发将以报天下之怨,而失攻荆,荆令尹患之,曰:夫韩以秦为不义,而与秦兄弟共苦天下。已又背秦,先为雁行以攻关。韩则居中国,展转不可知。天下共割韩上地十城以谢秦,解其兵。夫韩尝一背秦而国迫地侵,兵弱至今。所以然者,听奸臣之浮说,不权事实,故虽杀戮奸臣不能使韩复强。今赵欲聚兵士卒,以秦为事,使人来借道,言欲伐秦,欲伐秦,其势必先韩而后秦。且臣闻之:唇亡则齿寒。夫秦、韩不得无同忧,其形可见。魏欲发兵以攻韩,秦使人将使者於韩。今秦王使臣斯来而不得见,恐左右袭曩奸臣之计,使韩复有亡地之患。臣斯不得见,请归报,秦、韩之交必绝矣。斯之来使,以奉秦王之欢心,愿效便计,岂陛下所以逆贱臣者邪?臣斯愿一得见,前进道愚计,退就菹戮,愿陛下有意焉。今杀臣於韩,则大王不足以强,若不听臣之计,则祸必构矣。秦发兵不留行,而韩之社稷忧矣。臣斯暴身於韩之市,则虽欲察贱臣愚忠之计,不可得已。边鄙残,国固守,鼓铎之声於耳,而乃用臣斯之计晚矣。且夫韩之兵於天下可知也,今又背强秦。夫弃城而败军,则反掖之寇反掖者,谓麾下反以禽君掖也。必袭城矣。城尽则聚散,聚散则无军矣。使城固守,则秦必兴兵而围王一都,道不通,则难必谋,其势不救,左右计之者不用,愿陛下熟图之。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於前,乃就吏诛不晚也。秦王饮食不甘,游观不乐,意专在图赵,使臣斯来言,愿得身见,因急与陛下有计也。今使臣不通,则韩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释赵之患而移兵於韩,愿陛下幸复察图之,而赐臣报决。
  难言第三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13以为华而不实。言顺於慎,比於斑。洋洋,美;纚纚,有编次也。敦只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拙而不伦。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想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譖而不让。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於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性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诵,说旧事。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