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注太玄经


  集注太玄经
  经名:集注太玄经。西汉扬雄撰,北宋司马光集注,六卷。补襄陵许翰注,四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清部。参校版本:一、百子全书影写宋抄本,(简称全书本);二、四部备要,上海中华书局据明刻本校刊,(简称备要本);三、明万玉堂翻宋本,晋范望注,(简称范本)。
  目录
  读玄(司马光)
  说玄(司马光)
  集注扬子太玄经序(司马光)
  集注太玄经卷之一(司马光注)
  太玄
  玄首
  玄测
  中
  周
  礥
  闲
  少
  戾
  上
  干
    
  羡
  差
  集注太玄经卷之二
  童
  增
  锐
  达
  交
  徯
  从
  进
  释
  格
  夷
  乐
  争
  务
  事
  集注太玄经卷之三
  更
  断
  毅
  装
  众
  密
  亲
  敛
  疆
  睟
  盛
  居
  法
  应
  集注太玄经卷之四
  迎
  遇
  灶
  大
  廓
  文
  礼
  逃
  唐
  常
  度
  永
  昆
  集注太玄经卷之五
  减
  唫
  守
  翕
  聚
  积
  饰
  疑
  视
  沈
  内
  去
  晦
  瞢
  穷
  集注太玄经卷之六
  割
  止
  坚
  成
  失
  剧
  驯
  将
  难
  勤
  养
  踦赞一
  赢赞二
  太玄首测冲错摛莹注卷第七(襄陵许翰注)
  玄首都序
  玄首
  玄测都序
  玄测
  玄冲
  玄错
  玄摛
  玄莹
  太玄数卷第八
  玄数
  太玄文掜卷第九
  玄文
  玄掜
  太玄图告卷第十
  玄图
  玄告
  太玄历附
  读玄
  余少之时,闻《玄》之名而不获见,独观扬子之《自序》称《玄》盛矣。及班固为《传》,则曰:刘歆尝观《玄》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笑而不应。诸儒或讥,以为雄非圣人而作经,犹春秋吴楚之君僭号称王,盖诛绝之罪也。固存此言,则固之意虽愈於歆,亦未谓《玄》之善如扬子所云也。余亦私怪扬子不赞《易》而别为《玄》。《易》之道,其於天人之缊备矣。扬子岂有以加之,乃更为一书?且不知其焉所用之,故亦不谓扬子宜为《玄》也。及长学《易》,苦其幽奥难知,以为《玄》者贤人之书,校於《易》,其义必浅,其文必易。夫登乔山者,必践於坱埤#1;适辽海者,必沿於江汉。故愿先从事於《玄》,以渐而进於《易》,庶几乎其可跂而望也。於是求之积年,乃得观之。初则溟涬漫漶,略不可入。乃研精易虑,屏人事,而读之数十过,参以首尾#2,稍得窥其梗概。然后喟然置书叹曰:呜呼!扬子直大儒者邪#3。孔子既没,知圣人之道者,非扬子而谁?孟与荀殆不足拟#4,况其余乎?观《玄》之书,昭则极於人,幽则尽於神;大则包宇宙,细则入毛发。合天地人之道以为一#5,刮其根本#6,示人所出#7,胎育万物而兼为之母#8。若地履之而不陷也,若海挹之而不可竭也。天下之道,虽有善者,其蔑以易此矣。考之於浑元之初,而玄已生。察之於当今,而玄非不行。穷之於天地之末,而玄不可亡。叩之以万物之情而不漏,测之以鬼神之状而不违,概之以六经之言而不悖。藉使圣人复生,视《玄》必怿然而笑,以为得己之心矣。乃知《玄》者所以赞《易》也,非别为书以与《易》竞也。何歆、固知之之浅而过之之深也?或曰:《易》之法与《玄》异,扬子不遵《易》而自为之制,安在其赞《易》乎?且如与《易》同道,则既有《易》矣,何以《玄》为?曰:夫畋者所以为禽也,网而得之与弋而得之,何以异哉?书者所以为道也,《易》,网也,《玄》,弋也,何害?不既网而使弋者为之助乎,子之求道亦胶矣。且扬子作《法言》,所以准《论语》;作《玄》,所以准《易》。子不废《法言》而欲废《玄》,不亦惑乎?夫《法言》与《论语》之道,庸有异乎?《玄》之於《易》,亦然。大厦将倾,一木扶之,不若众木扶之之为固也。大道将晦,一书辨之,不若众书辨之之为明也。学者能专精於《易》,诚足矣。然《易》,天也,《玄》者所以为之阶也。子将升天,而废其阶乎?先儒为《玄》,解者多矣。然扬子为文既多训诂,指趣幽邃,而《玄》又其难知者也。故余疑先儒之解未能尽契扬子之志,世必有能通之者,比老终且学焉。
  #1『埤』原作『理』,据四部备要本(以下简称备要)、百子全书本(以下简称全书)改。
  #2『参以』原作『盖以』,据备要、全书本改。
  #3『扬子」原作『扬人』,『直』原作『善』,据备要、全书本改。
  #4『孟』原脱,据备要、全书本补。
  #5『为一』原作『为之』,据备要、全书本改。
  #6『刮其』原作『 刮兵』,据备要、全书本改。
  #7『 所出』 原作『下出』,据备要、全书本改。
  #8『母』原作『毋』,据备要、全书本改。
  说玄
  《易》与《太玄》,大抵道同而法异。《易》画有二:曰阳,曰阴。《玄》画有三:曰一,曰二,曰三。《易》有六位,《玄》有四重。
  最上曰方,次曰州,次曰部,次曰家。《本传》所谓叁摹而四分之,极於八十一者也。
  《易》以八卦相重,为六十四卦。《玄》以一、二、三错於方、州、部、家,为八十一首。
  凡家,每首辄变,三首而复初,如中、周、礥之类是也、部,三首一变,九首而复初,如中、闲、上之类是也。州,九首一变,二十七首而复初,如中、羡、从之类是也。方,二十七首一变,八十一首而复初,如中、更、减之类是也。八十一首以上,不可复加,故曰自然之道也。
  《易》每卦六爻,合为三百八十四爻。《玄》每首九赞,合为七百二十九赞。
  《图》曰:《玄》有二道,一以三起,一以三生。以三起者,方、州、部、家也。以三生者,叁分阳气,以为三重,极为九营。是为同本离生,天地之经也。《本传》曰雄潭思浑天,叁摹而四分之,极於八十一者,谓《玄》首也。又曰旁则三摹九据,极於七百二十九赞者,谓《玄》赞也。首犹卦也,赞犹爻也。又曰:观《易》者,见其卦而名之;观《玄》者,数其画而定之。《玄》首四重者,非卦也,数也。故《易》卦六爻,爻皆有辞;《玄》首四重,而别为九赞,以系其下。然则首与赞分道而行,不相因者也。皆当期以日。
  《易》卦气起中孚,除震、离、兑、坎四正卦二十四支爻主二十四气外#9,其余六十卦,每卦六日七分,凡得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中孚初九,冬至之初也。颐上九,大雪之末也。周而也届复始。《玄》八十一首,每首九赞,凡七百二十九赞。每二赞合为一日,一赞为昼,一赞为夜,凡得三百六十四日半。益以踦羸二赞,成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中初一,冬至之初也。踦羸二赞,大雪之末也。亦周而复始。凡《玄》首皆以《易》卦气为次序,而变其名称。始者,中孚也;周者,复也;礥、闲者,屯也;少者,谦也;戾者,睽也。余皆仿此。故《玄》首曰:八十一首,岁事咸贞。测曰巡乘六甲,与斗相逢。历以纪岁,而百谷时雍。皆谓是也。
  《易》有元、亨、利、贞,《玄》有罔、直、蒙、酋、冥。
  五者,《太玄》之德。罔,北方也,於《易》为贞。直,东方也,於《易》为元。蒙,南方也,於《易》为亨。酋,西方也,於《易》为利#10。冥者,未有形也。故《玄》文曰:罔蒙相极,直酋相敕,出冥入冥,新故更代。《玄》首起冬至,故分贞以为罔冥。罔者,冬至以后;冥者,大雪以前也。
  《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玄》天地之策,各十有八,合为三十六策。地则虚三,用三十三策。《易》揲之以四,《玄》揲之以三。
  《太玄》揲法:卦一而中分其余,以三揲一作搜,一作换。之,并余於苕,一苕之后,而数其余,七为一,八为二,九为三。
  《易》有七、九、八、六,谓之四象。《玄》有一、二、三,谓之三摹。皆画卦首之数也。
  《易》有彖,《玄》有首。彖者,卦辞也。首者,亦统论一首之义也。
  《易》有爻,《玄》有赞。《易》有象,《玄》有测。测所以解赞也。
  《易》有文言,《玄》有文。文解五德,并中首九赞,文言之类也。
  《易》有系辞,《玄》有摛、莹、掜、图、告。五者皆推赞《太玄》,系辞之类也。
  《易》有说卦,《玄》有数。数者论九赞所象,说卦之类也。
  《易》有序卦,《玄》有冲。
  冲者序八十一首,阴阳相对而解之,序卦之类也。
  《易》有杂卦,《玄》有错。错者,杂八十一首而说之。
  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皆本於太极、两仪、三才、四时、五行,而归於道德仁义礼也。
  #9『坎』原作『招』,『爻』原作『支』,『主』原作『於』,据备要、全书本改。
  #10『利』原作『和』,据备要、全书本和『《易》 有元、亨、利、贞』改。
  集注扬子太玄经序
  汉五业主事宋衷始为《玄》作《解诂》,吴郁林太守陆绩作《释正》#11晋尚书郎范望作《解赞》,唐门下侍郎平章事王涯注《经》及首、测,宋兴都官郎中直昭文馆宋惟干通为之注,秦州天水尉陈渐作《演玄》,司封员外郎吴秘作《音义》。庆历中,光始得《太玄》而读之,作《读玄》。自是求访此数书,皆得之,又作《说玄》。疲精劳神,三十余年,讫不能造其藩篱。以其用心之久,弃之似可惜,乃依《法言》,为之《集注》。诚不知量,庶几来者或有取焉。其直云宋者,仲子也;云小宋者,昭文郎中也。元丰五年六月丁丑序。
  #11『释正』原作『释失』,据备要、全书本改和晋范望注《太玄经》(明万玉堂翻宋本,以下简称范本),陆续述玄:『其失者,因释而正之』改。
  集注太玄经卷一??
  集注太玄经卷之二
  一方二州一部三家童
  阴家木,准蒙。阳气始窥,物僮然成未有知。范曰:立春之节,万物孚甲始出,枝叶未舒,故谓之童。光谓:阳气微见地上,故曰始窥。初一,颛童不寤,会我蒙昏。测曰:颛童不寤,恐终晦也。一为思始,而当夜,颛童之人,不寤於学,终亦归於蒙昏而已。次二,错于灵蓍,焯于龟资,出泥入脂。测曰:错蓍焯龟,比光道也。王本龟资作元龟,而注云:灼于元龟,资取吉凶之兆。盖经误也。焯,与灼同。比,频寐切。泥,滞泥之象。脂,所以为明也。二为思中,而当昼,能以暗求明,如错蓍焯龟以决其疑,出於滞泥而入於光明,故曰比光道也。比,近也。错者,错综蓍数以筮也。次三,东辰以明,不能以行。测曰:东辰以明,奚不逝也?小宋本奚不逝作奚不可逝,今从诸家。三为成意,如东方已明,可以行矣,而不能以行,失时不学者也。次四,或后前夫,先锡之光#1。测曰:或后前夫,先光大也#2。次五,蒙柴求兕,其得不美。测曰:蒙柴求兕,得不庆也。次六,大开帷幕,以引方客。测曰:大开帷幕,览众明也。帷幕,蔽明之物也。六为上福,又为盛多#3,如人君延纳四方之士,无有雍蔽也。舜宾于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次七,修侏侏,比于朱儒#4。测曰:侏侏之修,无可为也。侏,音株。修,长也。侏侏,长大貌。七为七十,年已长矣,而当曰之夜,虽侏侏然长大,於其智识乃比侏儒,不免童蒙也。以象居君子之位,行小人之道也。次八,或击之,或刺之,修其玄鉴,渝。测曰:击之刺之,过以衰也。刺,七亦切。不学而愚,以至衰老,陷於祸中,故曰或击之,或刺之。然当曰之昼,若尚能从学,修其玄鉴,犹足以变祸为福也。晋平公问於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曰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上九,童麋触犀,灰其首。测曰:童麋触犀,还自累也。诸家累作景,今从小宋本,力遂切。王曰:处童之极,当夜之位,昏昧之甚,不能自反者也。童麋,无角之麋。光谓:犹糜碎也#5。九居童之极,逢祸之穷。如童麋触,縻碎其首#6,不量其力,愚之甚也。
  一方二州二部一家增
  阳家金,准益。阳气蕃息,物则增益,日宣而殖。宋、陆本阳气蕃息作阳气兹蕃息,王、小宋本作阳兹蕃息,今从范本。陆、范、王本增被作益增,今从二宋本。二宋、陆、王本而作如#7,今从范本。初一,闻贞增默,外人不得。测:曰闻贞增墨,识内也。王本闻作间,今从诸家。墨,当作默。一为思始,而当画,君子多闻正道,以益其德,默而识之,不见於外也。次二,不增其方,而增其光,冥。测曰:不增其方,徒饰外也。范曰:方,道也。冥,晦也。王曰:不增益其道,而外自夸耀,欲增其光,反自冥也。光谓:君子增修其道,而荣名从之。小人舍内而饰外,求光而愈晦也。次三,木以止,渐增。测曰:木止渐增,不可盖也。范本盖作益,今从宋、陆、王本。王曰:盖,掩也。光谓:君子之学,如木根止於所生之土,而枝叶浸长。君子止於所守之道,而德行曰新。《法言》:请问:木渐。曰:止於下而渐於上者,其木也哉!亦犹水而已矣。次四,要不克,或增之戴。测曰:要不克,可败也。四为下禄,而当夜,无德而享其禄,如要弱而增戴,必不胜任矣。次五,泽庳其容,众润攸同。测曰:泽庳其容,谦虚大也。王曰:如泽之庳下,众润所归。光谓:五,增之盛也。众共益之,非谦虚何以摊哉?次六,朱车烛分,一曰增我三千。君子庆,小人伤。测曰:朱车之增,小人不当也。次七,增其高,刃其峭,丘贞。测曰:增高刃峭,与损皆行也。七居上体,而为祸基,可惧之地也。家性为增,增而不已,必受其殃。七,当曰之画,君子之道也,故能每自栽损,以保其安。夫丘之所以倾者,峭也。若能每增其高,辄刃其峭,使之陂陀,则终无倾矣。此丘之正道也。正考父三命,兹益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次八,兼贝以役,往益来 。测曰:兼贝以役,前庆后亡也。 ,他历切,削也。贝,富资也。役,贱事也。以富资而为贱事,贪求不已。往虽得益,来必被削,故曰前庆后亡也。,上九,崔嵬不崩,赖彼坱埤。测曰:崔嵬不崩,群士 也。宋、陆本坱埤作岟崥,今从范、王、小宋本。崔,徂回切。坱,於两切。埤,必弭切。 ,渠良切。范曰:坱埤,山足也。王曰: 者,扶助之貌。光谓:九处增之极,逢祸之穷,然而免咎者,以群士为之助。如高山之不崩,以坱埤为之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