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藏
- 诗话
- 蜗牛舍说诗新话
蜗牛舍说诗新话
昔人云:诗者志也,持也。(刘熙《释名》)此音训也,即子夏“在心谓志”之谓。“志”必赖于持,故又可训为“持”。予为补训之曰:“诗,事也,誓也。”诗必有为而作,无事不必有诗,故曰“事”也;诗中之言即其人之言,根于心,发于情,成于声,不啻其人之自誓,故曰“誓”也。世间之誓在信他,诗人之誓在信已,信而有誓,非持志而何?
或曰:诗之为用,可得闻欤?曰:诗无用。曰无用胡必作?曰:宇宙间固有无用而不得不作者。落日照大旗,东风吹野草,作也,用何有焉?雨中果落,镫下虫鸣,谁作之而谁用之?天之远也,作苍苍然;星之高也,白晶晶然,不知其用何在也。如有作之者,用即是作者之用,他何用焉。且诗不可作,而诗人自有诗,不得以无用而咎作者。向来诗界有一种恶习,不但下品诗人假诗为干进之阶,且学诗者及评论家亦往往为藉此标榜之具。故真能作诗及真能读诗者,亦不多见。其胸中横梗一名心、荣誉心,甚至利禄卑污心,如何能作得好诗?又如何能识得好诗?其原因在不知诗之为物,本不是世间物,是比世间高一等之物。但亦不是出世间物,是在世间背后之物,西人所谓背景是也。要言之,是无世间地位者。不明乎此,而但以世间美好之物当之,则种种名利之见,随之生矣。顾此物亦非绝无名利者,名利自名利,作者更无容心,识者亦绝不重视。世间学术上原有此美,随境地而转移,治世有太平雍和之美,乱世有伟大高华之美。富贵之美,寒俭之美,劳苦之美,闲适之美,凄恻之美,沈雄之美,审美者均能一一描出。然无论若何种性,美之分量不殊。既无高下,何分轩轾?不明乎此,则见有优绌、利钝、升沈、得失、哀乐之不同,而行藏、趋就、进退、取舍种种滥说,纷然起矣,说诗、学诗者不能免此因也。最可惜者,作诗者或亦不能澹然忘之。何耶?诗本是退一步说话,惟退至若何程度始说,则各因其时,而决非热烈营生计者所得藉口于风雅,而别有希冀可言也。作诗者但不犯诗人本位,文字并无限制。讽人对物,意所欲言,则言之可也,穷通利害,何足动其毫末哉!诗在环境上是退后一步说话,在学业上是离开一步说话。研究学问时,无诗可做也。非无诗也,无好诗也。今之学者以科学为职志,科学虽是万能,然未必能入诗。而真正精于科学者,亦必可转而为诗人,其诗亦必奇工,可断言者,所谓离开一步说话耳。如精于名数之学者,当其分别名实,考验原代之时,其符号圈点之中,诗无一字可为立足之地。同一玄学也,彼之玄在刻意,而诗之玄在抒情,心理绝殊,诗不寓焉。但一旦脱离习缚,看花走马,吟兴忽生,则前此精刻过人之脑想,必尽量输入于五七字中,而成为细组,其美亦必逾恒美,谁谓名数枯稿之学去诗远耶!又如精于形气物理等学者,当其试验声光之速率,水火之原行,诗不能占其时间之一刹那,空间之一隙罅。盖物理之分量有定限,诗之分量无定限,手法不同,诗亦无与焉。苟使笃好此诸科之学者,暂置严密之心思,陶写片时之愉适,则前此之物情纠绕,试术变化,又必一一穷形尽相,输之于此五七字中,而呈一种灼丽煌之怪物,然则物理学家,一变而为诗人,可也。故在科学界谈诗,即不当以诗为本位,而仍以科学为本位,于是有美术家之诗,政治家之诗,教育家之诗,哲学家诗,物理学家诗,名数学家诗。以此推之,顾论诗之价格,仍在诸科之上,而决非科学所能拟议者也。
人未有肯尽弃世好而为诗者。既不能离世独立,故诗之美,亦必有所制限,否则当有奇情怪美、绝世惊人之伟作出现于世。大抵求智识必须入世,求真美反在旁观。如光之射物,响之应声,反映之声光,必较本体为尤美。诗亦如是,旁观则知之至,言之真,取之近而譬之远。语犹人语也,而平俗之说弗能至也;声犹人声也,而咿扰之响弗能效也。有韵节使人步趋焉,而非韵节;有文字使人摹拟焉,而非文字。同此意理,而过而不存;同此律法,而入而复出。激为音浪,雷霆不能驱之使平;发为光明,星日与之同其照耀。分而剖之,则电子非其原质;纵而放之,则以太即其径途。甚有情也,而非个情之主客;维世教也,而无独断之争持。世主利其柔嘉,劫佛收为弟子。世果有其人乎?吾尸祝之矣。
诗虽不论语体或文体,然雅俗宜辨。善诗者雅亦可,俗亦可,不善诗者反此。何谓雅?曰正也。择语精明,而无词浮于意之病,谓之雅语。何谓俗?曰不经意之话言,或无意而藻饰及貌为奥衍者,均得谓之俗。唯善使用之,则俗亦雅,雅不外俗。不善使用之,则雅亦俗,而俗更俗。故雅要大雅非小雅,俗要通俗非土俗。何谓大雅、小雅?曰:意雅是大雅,词雅是小雅。何谓通俗、土俗?曰:谐则通矣,僻则土矣。浅言之,一乡一邑之语,断不可入诗,诗不独为一乡一邑人诵也。若古之方言见诸载籍者,则不妨入诗,盖同一俗语,而流传较久,一般人仍用之者,可谓通矣。例如“生怕”、“生受”等字,唐以后诗人屡用之,虽俗而无人不晓,故曰通俗。何谓大雅、小雅?曰:大雅如陆游《登民山楼诗》云:“姓名未死终磊磊,要与此江注东海”,虽狂而不失为大雅。刘迎诗有云:“妾身有愿化春草,伴君长亭更短亭”,词采虽佳,终落小雅矣。
无论何种著述,凡成一家之言者,必多古今共由之普通文句。作者以信今传后立言,无事矫揉造作,而其独见独到之处,即在此等普通文句之中。惟诗亦然,凡古人之作,必须潜心玩索,不可因其陈熟而忽视之。
可以政治言诗乎?曰:否。作诗说到政治,但寓远忄旨,假一事而若美若刺,俱无不可。如以政治智识眼光入诗,则反累诗矣。曰:何也?曰:政治无善者,无善可言,则诗不托讽。曰:古人亦多有以诗谏者,曷为不可?曰:古人之行政也以教,政教未分离也。今世之行政也以政,则教义离矣。教必有一贯之正义为之终始,诗志寓之以尽其善善恶恶之义趣。政出于政,则皆一时之策略,本无善足称。且大利所寄,机智凭生,此起彼落,无用施其褒贬。欧美哲学家有言,无论何国,均无良政治。所谓良者,彼善于此而巳。既无是非足生诗人之观感,亦更无成败可资咏叹之诗材。假令作诗者,以纯善之道妙策进当时,何异向釜鱼而说大海!若党同伐异,又非诗人所宜然,故诗不与政治通也。曰:然则政治遂无可言乎?曰:亦非也。政治之最上一步,亦即教之最高一步,但教义可以尽言,政不可以速成。浑沌穷奇,千回万转,尚不知操之者何氏,效之在何年,不言可也。诗属于教,不属于政也。曰:然则先生自作之《商战》、《覆车引》等诗,不关于政治耶?曰:否。《商战》乃恶奢崇俭,《覆车引》悼乱哀时,仍属教化问题,非政治也。曰:先生所谓“教”者,何教也?曰:诗教也。我国非无教者,诗其一耳。
以佛说诗可乎?曰:否,佛非诗。杜甫句云:“问法诗皆妄。”知其妄,而以妄为游戏,可耳。学佛者,不敢以佛为诗也;未学佛者,不说佛也。以儒言诗可乎?曰:亦不可。儒在行,不在诗。韩愈云:“余事作诗人。”诗是余事,非儒者所必为,顾儒优为之。然则以诗言诗可乎?曰:亦非也。陆游云:“所学在诗外。”予前既言之矣,诗依世法而立,无自体之存在,何多说为!然则四五七言非诗欤?曰:四五七言乃文字之堆积,声音之符号,可用为载诗之器,而非即诗。诗终不可言说乎?曰:然。诗不可言说,与禅家同;而可歌可泣,则与禅家异。可泣则近佛矣,可歌与儒为近。曰:歌泣何事?曰:宜问歌者、泣者。诗亦不定可歌可泣,而知其音者能为之歌,且能为之泣。曰:如是则以声音说诗可矣。曰:音可诵而得,可闻而觉,说之未尽也。然知其为声音之学,则思过半矣。曰:诗有色乎?曰:然。文字为色。有味乎?曰:然。意趣成味。色外而味内,而声为主。然三者虽诗所必要,而实非诗之蕴。西人之言诗也,曰:诗之要素有三:活力也,热情也,音韵也。斯言当矣。无情不得谓之诗,情之发于外者为声,音韵是矣。情因连续发动而成为气,气即活力矣。我国文学家谓之气势,(诗文均所必要。)谓之情韵,亦当。逊于西人者,歉明显之界说耳。诗要成于活力,故死字、死句、无生气者非诗。诗要有热情,故槁寂冷淡者不尽诗量。热情是活力之本体,音韵是活情鼓荡之波文。情之活力,可以王阮亭之“神”字当之。力变为气,气之充溢者为神,其实一物而已。王但言“神韵”,而不提出情字。二者皆自情发,不言可喻。故诗之真蕴,可以中西两家之言概之矣。但予尚谓诗之一物,终有其不可说者在,即诗能肖其人是也。一诗人之作,无论若何变更其活力,伸缩其热情,抑扬其音韵,而终非他诗人所得比拟,意志之殊也,格态之异也,人各有其一焉,固不能尽同。即同矣,而诗之各肖其人仍如故也。活力、热情、音韵,可以云诗之蕴,而不可谓诗人之蕴。千途百虑,而终于不可思议,吾乌从而详说之哉!
力、气、神三者,是诗之生命;志、意、情,是诗之质性;声、音、韵,是诗之行为。分言之为九,合之则三,而文字其末也。无力则气不昌,而神则气之精者也。无志则意不立,情者意之动者也。无声则无音,韵者音之著者也。作诗工夫,不仅链文字,链字往往伤气,链句往往伤神。要链意链声。字从声出,则气自调;句从意出,则神完足。诗至于神,则又无工夫可言矣。
所谓诗之退一步说话者,去欲、去俗也;离一步说话者,去著也。但诗之身分,初不嫌高大。故一切豪迈奋进之气,自不妨有,但要有趣味耳。如左太冲《咏史》云:“左顾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四句,何等精壮!陆剑南《山楼诗》云:“禹迹茫茫始江汉,疏凿功当九州半。丈夫生世要如此,持志空死能无叹”四句,何等雄健,固不暇与麻木凡夫较温柔也。
学佛所以治病。人苟无病,似亦无须学佛。吾观世人之无病者少矣。作诗所以移情,人苟属无情之物,则亦无用作诗。吾见万物中金石水火之外,均有情物也。佛虽治人病,而不善学者,亦可以生病,佛不受咎也。诗亦是病,然此等病犹胜于不学,既学而又无病,斯善学者矣。说佛不如学佛,学诗不如作诗。
凡作诗专在文字上涂饰,不从根本上修养,无论学唐,学宋,学汉魏,均落下乘。大抵后世诗人所以不及古人者,正蹈此弊也。古人所谓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所谓意内言外,皆就诗之本源立论,非仅文字已也。后世人诗上文字,确有两种殊胜,一是以浅语说深义,一是以文语饰常辞。有哲理者属前,工词藻者属后。诗而及此,亦可谓难能矣。但终属文义,而于意内言外、足志足言之训,仍隔一层。盖诗者不离文字,亦不尽文字也。果是长歌咏叹,何妨大朴无华,果能风讽动人,亦无妨穷妍极丽。要之,不失诗之真谛,可也。不然者,虽至言妙道,何足动人观感,而绮辞华句,适足令诗人捧腹已耳。
前人说诗有精到处,语虽简浑,不合现代学者之心理,然不可否认,□□□□□□□□如王子猷借屈原句释七言曰:“昂昂如千里之驹,泛泛若水中之凫。”此两语何以包括七言无遗蕴?盖七言全要神气贯注,韵味悠长,动荡之处,□于五言,故以二物为喻,一喻诗之神,一喻诗之韵也。但亦可分为阳刚、阴柔二种,“昂昂”属刚,“泛泛”属柔,论七言之美备矣。又严沧浪云:“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乃喻诗之妙。而此语尤妙,盖诗到无迹可求境地,方是好诗。诗自有迹,露其一端,慧人自得之矣,求何为焉。如羊之迹不可求,而角则挂矣。因见角而知其为羊。不因见角而求羊,斯慧人矣。虽然,必其人先已识羊,方可挂角以示之,否则角亦何用挂耶!
作诗之法与作文同,不外议、叙、写三事。属学,议属识,写属才,三者具而后可以成章。但文重在叙与议,而诗则重在写。内写意,外写物。不工于写者,未见其能为诗也。
三者均忌单,忌正,忌顺。昔人有逆叙、倒叙、补叙、插叙、及起议、中议、后议等法。议亦有夹叙,有夹写。写亦有议中写,叙中写种种分别。此是普通方法,诗之胜处绝不在此。工力到者,首尾衔接,呼吸相通,捆载而来,包裹而去,更无迹朕可见。叙则亦议亦写,议则亦写亦叙,写亦然。吾无以名之,名之曰“三至”,即叙至、议至、写至也。但此犹工力可能到者,若工力所不能到者,尚有说焉。作诗第一要链字,字不链则诗不工,固也。然为何要链,不可不知。有为题目链字以衬题字者,有为平仄链字以防失律者,有为对仗而链者,作旧时应制诗或律体皆如是。此下层工夫也。若为作意而链字,则高手也。上等工夫则因声链字,因声链字,乃真作诗矣。盖诗中之字均声也,虽不尽如词之倚声,而自然有声,应乎作者临时之驱策。词中之声,乃假他人已成之声,作诗者之声是自声。善诗者能顺一己之声势,于一群可用之字中,慎择而耦合之,则字应声至,自律成矣。吾故曰:链声乃作诗之最上乘工夫也。人皆知意与声皆出于字,而不知声可以召字,意更可以随声造字。死者活之,旧者新之,惟意所使,亦惟声所转。故诗至好处,意到,声到,字亦到,所谓神韵者全赖此耳。此种工夫,非学力所至,而无学力亦不能至。吾故于三至之外,复名之曰“三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