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藏
- 诗话
- 蜗牛舍说诗新话
蜗牛舍说诗新话
蜗牛舍说诗新话 民国 范罕撰
或问予曰:古人之诗传至今日者,大底属高贵者居多;若平民之作,即工而获传,亦必附于贵人之后。所以今日新学家,谓国诗均属贵族产物,而一般滥迹风雅者,又往往借此为攀援利器,以实其言。由此观之,诗之为值益可见矣。岂古时民间制作传者少乎?抑高贵大人之诗果无足道欤?先生尊诗而重国体,对此宜作何解?予曰:否。诗乃平等法,决由民间创造,不以地位高下论也。顾亦不限富贵者流,不过地位高工诗者少而易传耳;然必真工者始传之远。若孤贫之士,能诗者自较贵之为多;然取之不多,用之不宏,真好者亦不数见。若有鸿篇杰构,亦断不俟贵人而传,而贵人往往争传之。此种原因,实因我国历朝皆右文之世,文字优美者,无不见贵于朝。傥非废弃中途,亦无不见贵于俗。今之新文人得其形似,遂误视为贵族文字,岂不知欧洲十九世前,无论何国,均以文学为唯一生命,往往一编甫出,价夺公卿。而科学之兴,亦基于此。此虽由在位者提倡之力,实亦举国民气所锺。盖上无倡者,下无由兴;民无作者,则上亦无由倡。要之文艺一道,真赏不虚,直接国民之精神,断非权势所得参与。作者未必即欲其传,传者亦不自知其所以传。盖亦作者自作,传者自传之而巳矣。
或曰:近人如胡适之诸君,提倡新体解放,已将前人五七言古律诸体一概置诸不论;而先生仍作五七言,将弁髦其学说耶?抑别有他说以自伸奥衍乎?曰:皆非也。胡之新诗,非胡自创之。当今欧美学者均倡自由诗,解放前人一切束缚。而胡归国后适逢国变,将顺潮流,故亦力倡新说。就诗之本源论,胡君之说是也。诗之本质尚离文字,何况区区五七言。有新体解放之说,学者始知作诗之本能。否则浩如烟海之陈篇烂语,堆砌满纸,以此云诗,诗亡不更速乎!胡君虽主张新体,乃借新体作后来真正国诗之发轫耳,非谓五七言不成诗体也。就胡君之意释之,既可任意发挥情趣,又必专专学步于过去之五七言者,其事倍难,而成功尤不可期,不若一例解放为佳。故其同人中,亦有诋斥白话诗而劝学生攻习旧诗以养才识者,固不尽如胡说。否则陈腐虽去,而乱谈瞽说,又遍塞士林矣。总之作诗不拘何体,皆能见谛,但不可无体,新诗亦诗体也。吾之所以仍作五七言者,殆欲于难中就易。倘令我改作新体者,正是易中求难矣。所谓难中求易者,吾得古人之消息较多于青年,诗体不能加予以束缚。不于易中求难者,予于新诗之体裁构造形式上多费一番工夫,即于吾诗之本能上多一妨碍也。以诗之实质论,予与胡君之志本无不同,但胡狡狯而我诚实耳。
诗之声出于辞,辞发于意,意根于心,故诗者心声也。若词家则依谱填辞,辞出于声,意会于辞,而心声不可见。然声之长短高下宏纤曲折,亦自能随作者心意而曲肖之。善此者亦可到至处,但究竟为声所缚,拘滞形式,方之诗歌,终有一鸿沟不能越过。非关工力,实因拟像多耳。若作者不依旧谱,任意构造,即与诗之长短句无异。顾长短句要有真气盘互,词则不须,结果必成为非词非诗之怪品。傥再不限韵,又不成声,即等于剧本上说白之词,所谓国诗恐不若斯之简易也。须知词之成立,本由长短句而来。天然妙好之辞,所谓诗人偶然得之者,后人就声势立为不变之谱。然长短句排列之格式,至无穷也,则谱亦无穷也。假令作诗者临时造谱,其事固难,而实无当于作诗之旨趣。与其费无用之探索,终不成为诗,又不成为词,莫如严格区分之无谱者诗,有谱者词,犹为当也。诗之有四五七言,元音之节奏也,非谱也。三言促,九言长,四言庄重而不灵,宜于古乐分章奏之;八言即两句四言,尤重滞,六言亦然。然则最适于作诗之用者,孰有善于五七言乎。五言比四言只多一字,虽仍庄重而灵便多矣。七言比六言多一字,比八言少一字,辞气已能畅达。故五七言者声数也,非字数也;节奏也,非律缚也。单音文字之国语固有如斯之结晶体,可以寄诗声,可适诗人絮意修辞之用,不必与自由诗较量短长,亦不必与词家强分优劣矣。
五七言格(谓古体)在国诗上占有优胜卓越之地位,不仅历史上之关系,实由语言文字之性质使然,前已略论之矣。今之学者所最不满意而以为束缚思想者,要不在五七言之句格,而在句句用五言或七言也。此亦未尝无理由,盖句句同样,似无作者自由之余地,而实大谬也。诗未有无形式者,英国诗形式甚多,我国词曲亦然。作诗者既不能离形式,而又生造一形式,则莫如仍以五七言为标准。束缚仅此一项,固所以限制诗人之流情,而又能促成诗之整个精神、整个韵味。无斯二者,终不成诗也。而此两种格式,亦刚到好处,不放亦不拘,作者可以运转词华,回翔情志,此惟我国语中饶此性质,英美诗殆不如也。长短句则七言之变体,仍属七言部分,古人亦多为之。要无妨于诗之整个精神与韵味可矣,非独立体裁也。“英雄欺人”一语,阮亭之言,至今犹可味也。
近人说诗常以主观客观对待立论,未尝不明晰,但亦就诗之品类加以界说耳。实则诗之真际,厥在主观。我国自汉魏以来早经发达,西人才萌蘖耳。客观诗重要者为乐府,后世诗人亦往往因袭旧制,创立新调,顾精采已不及古诗之多。史诗除所谓《焦仲卿》、《木兰诗》外,更是绝无仅有。至于剧诗虽多佳制,而去古愈远,淫哇杂进,固不得与真诗并列。盖所谓主观诗者,必能表示诗人个体,而诗之价值亦因其人。所谓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不可者,已将诗之一艺借重于作诗之人。必如是而后诗道始尊,诗学乃可得而论。魏晋后著名诗家,大都出于学者,其人其学足法,不仅其艺足称也。故有因艺而其人传,亦因人而其艺乃传。我国诗教之转移如是,否则玩物丧志,亦学者所深戒矣。就实际言,所谓诗者,独有主观,此外皆其支流余裔也。当清末时,士夫已有醉心欧制者。黄公度作乐府新曲,学者都传诵之,格调雄伟,颇类军歌。后继者乃无闻焉。此亦属客观诗,而伟丽实非前人所有,亦时世造之。然犹不适于学者研究讽诵之用,况其他乎!今之学者专就形式立论,鲜有潜心于古大家之制作洗涤心神发扬志气者。动必以西人为法,而于单音文字之体势,诗教之源,一慨漠然置之,殊可怪也。
欧洲十九世纪以来,学术思想迥异古昔。我国承其波,驯至今日,尤为奇幻。学者拘于一曲,不见大方,鲜不嗒然若丧者。顾历世千年以上之国语尚在,十七朝之诗统犹存,此种文艺,固已卓绝人寰矣,况其间伟人哲士,学业勋名,炳炳麟麟,昭然史乘。诗之一艺,实能引发国故,鼓舞民风,亦今日我国学者应有之思想也。但又不徒矜持一国之文明,拘拘步武前人,依傍门户。先当置身于世界之广场,放大眼光,抛弃从来诗人恶习,然后探元索隐,择术立言,性情之余,兼通利济,则艺之为用,亦何尝不宏。如必效儿女呻吟,方成绝唱,或则谓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抑又过矣。
自唐宋以至清末,诗人之集多如牛毛,诗人亦等于瓦砾。新学家既难其格而畏之,复惊其多而贱之。无怪也。顾印版之作虽多,而真诗仍是代不数人,人不数篇也。诗教未尝一日熄,时近则作者之名未灭,流通之籍尚存,多无足异也。但诗之本身,自有万劫不磨之高境,始终一贯之真传,初不因烂纸陈篇,稍贬其价值。佳篇偶尔一见,正赖有此万纸之流传,作者如林,乃克造成绝群之伟制。宗支蔓衍,应时迁变,神奇化为腐臭,腐臭复化为神奇,诗之进步,殆如此也。此岂浅见好奇之士所能共语者哉!不俟其徐化,而假手于急就之章,无异绝其根株,而望萌蘖也,焉能绝之哉!
诗在我国学术上是进化者,后胜于前,毫无疑义。前人每教人学古,又教人超俗者,亦未尝误。学古乃多识前言以畜德,非谓今人必不及古人也。诗本是超俗之物,学古人正在此处。至于诗之进步,是专就取材言。其经过之时代斑斑可考。周人以诗为教,诗与诸经并行;至汉始有诗学,而五七言亦同时继经学而大兴,顾所谓诗人者枚、傅、苏、李外,尚属寥寥;建安以后,诗人始盛,诗派益多,然无所谓诗家也;至唐宋乃有大家,专家之诗动至千百篇,汪洋恣肆,包众有而各自成派。此国诗进步之大概也。顾诗之为物,依世法而立,与禅家相似。周诗时代,同时有大家庭礼教制度,而诗亦成为礼教时代之诗。秦汉时,诸子百家大骋辞说,诗亦变而为楚词。汉人辞赋宗之,乃于诗外别成一系,而同时诗亦带楚声。厥后庄老学说盛行,浸至魏晋,清谈遂为诗人之干,至此诗界新辟一涂径矣。嗣后陶公以田舍一派,卓绝后先。所谓“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者,陶公实开其端。而同时佛学已大昌于我国,一得之士,终不能出其范围。故六朝以来之诗人,又开一新涂径矣。当佛老时代,文学界之词赋仍行,分流为骈体,华辞隽旨,俱足以粉饰诗界,诗至此可谓取精用宏矣。唐以后文一变而为八家,儒释道三教并行,诗派之多,前古未有。至宋儒以性理代佛老,影响于诗者益大,自是重主观,言意境,词曲亦于斯时寝盛,割诗人一席,如汉赋然。自是诗声之趋势,大变前人,声病之后,继之以放,而元陆诸家并兴矣。降至明清,诗人均不出唐宋二代范围中。清末西教东渐,科学勃兴,诗之地盘,自当有一番变化,无足异者。要之诗依世法而立,曰诗教也,诗学也,诗家也,庄老也,性理也,辞赋也,骈文也,词也,散文也,皆诗材也。兹后科学之入诗,亦理所当有,英国沙雷早开其端。但我辈须知诗之为物,自有其特性,决非以上各类之所能拘束。独来独往,今古一声。纵复万国不同之语言,万世不知谁何之物质,此物依然潜在,且愈进而愈精,可断言也。
旧诗人所谓诗之分类、诗之作法、诗之功用,均就其一身之经历或一时之风气为言。说虽多方,但适怡悦,要不可据为典要。若新学家所云诗之起原、诗之定义、诗之原则等名词,亦不过集古人成语,借科学方法分析,次第之而已。学说愈多,去诗愈远。至于教人作诗之法,亦自不可少。我国只有根本学术,无良善教本,不独诗为然,而诗尤甚。无已,只得采取欧美学说,加以我国已往陈绩而条理整顿之,庶几便于初学。惟不可将此等书作为诗之命脉,盖诗之真谛在国语,而价值则在其他学术。故山歌野语,不得据诗人之席;徒事藻绩,亦不得进诗人之堂。故凡关于诗之品评、论说及其事迹,不过学术之一端,初学者不妨涉猎证明,工夫所至,视为诗典可也。
校生某,学作诗而苦无善本资探讨。予告之曰:书本之用有限,近人著有《诗经学》,古诗之源流略具矣。《诗学大纲》是新书,而引证旧说最富,可供流览。《诗学指南》虽为初学说,而取材精当,要是善本。美国人所著《诗之研究》,近有译本,关于诗之理想亦新颖可观。惟此等诸书,均属智识问题,非诗之本身问题。若欲作诗,则此等书都无用。作诗第一义要从修养起,次则多读前人佳作,工夫先做,作诗时无工夫可言也。有固定书,有流通书;有经常书,有应用书。今人所著书,大抵流通应用之物,书商也;其文字,书工也。根本固定之书,为古今所不可少者,书中之农也。唯诗亦然,要自能生产,自生之,自鬻之。工虽不良,行虽不远,无伤也,本源立矣。
诗有别才,非开学识,前人既言之矣。然非有学有识者为之,诗虽佳,可兴观者少矣。此学者之诗与诗人之诗之所以分也。但与其分而二之,不如合而一之。曰诗必出于学者而后工,如是则诗有学处矣。虽然,所谓学诗,依然其迹精到处仍无可学,亦无可教。譬如驰马射矢然,发矢者人,所中者鹄,而马行勿顾也。弓也,矢也,皆学也;鹄也,马也,皆识也;驰马者应之以心,瞄之以目,纵之以手,皆才也。马疾行而人中鹄,乃诗也。弓、矢可习,鹄、马可择,而一时之心手目不可得而言传也。马调矣,弓矢良矣,并得之于心,得之于手与目矣,中否尚不可知。而马行之疾徐,发矢之迟速,均在射者一瞬之心目中,自觉之。力到而不中者又往往矣。当此飞腾瞬息之中,万缘毕集而偶一中,射者乐矣;而屡屡中,观者惊矣。于是学矢者来矣。所学唯何?弓也,矢也,鹄也,马也,学识备矣;心也,目也,手也,才全矣。而此一瞬间之独觉,亦终于不可传而已矣。吾故曰:有学处非学中。孟子之言曰:其至,尔力也:学力也,识力也,才力也;其中,非尔力也,诗自中之也。
诗出乎“空”、“有”两界。有情识,非空也;无窒碍,非有也。情以经之,声以纬之,文以出之,作诗之能事毕矣。诗不可说理,故哲学非诗;不可解剖分析,故科学非诗。质言之,既不到形上之道,亦不丽形下之器。可以悦目而非绘画,可以悦耳而非音乐,可以思考而不落言铨,一切形器不足喻也。可以默会而不由了解,可以警惕而非关遏抑,可以讽劝而无俟多辩,道力不足论也。无用之用,亦伟矣哉。
西人亦以音乐绘画喻诗之美感。音乐之美属耳觉,绘画之美属目觉,诗之美不仅属耳目,兼属心意,固也。予谓乐以时间著,画以空间著,诗则兼而有之。诗之时间,节奏也;空间,影像也。而真诗之节奏及影像,均不属物体,而属于作诗之人。诗之影像,即作者之灵魂,其节奏亦即其人之音响。(学者多以五七言古诗为无声律,独律诗有之,不知沈约之发明四声,凡诗皆然,律体特其模形耳。)西儒之说,尚近科学,予则竟以诗人说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