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序

●目录

伦明诗序 张子次溪属序所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以诗代之,感旧抒怀,漫成十絶。  意有所触,戏续二首
顾颉刚序
郑振铎序
黄复序
宗威序
郑裕孚序
程砚秋序
王芷章序
张次溪自序
东莞张生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题词
读《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感题一律,即呈次溪姻长兄吟正
次溪仁弟辑《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多种,汇为丛刊,属为题端
东莞张次溪如棣《清代燕都梨园史料》题辞
奉题次溪仁兄所辑《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丛书》

●序

○伦明诗序

张子次溪属序所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以诗代之,感旧抒怀,漫成十絶。

朝衫脱后寄闲情,高下评衡色艺声。自是承平风雅事,不同元老梦东京。【《东京梦华録》,南宋孟元老撰。】

小唱风沿四百年,污泥何碍产青莲。教坊故事旗亭句,不取扶苏山木篇。【歌童侑觞,名为小唱,起于明万历间,朝士多与狎习,因而记之。是编所辑,皆此类也。然旧都名伶,多出其中。宣统间奉令禁止,惟余风至今未絶。】

菊榜随同蕊榜开,但论门第不论才。王郎晚蹇朱郎死,风雪天涯独忆梅。【每逢大比之岁,例开菊榜。犹记最后一榜:王惠芳状元,朱幼芬榜眼,梅兰芳名列第七。幼芬之榜眼与前科王琴侬之状元,皆以门第得上选。】

肯费柔肠赋《凤凰》,刚公气性老逾刚。《断桥》一见魂堪断,欲拟罗敷《陌上桑》【潮阳曾刚甫右丞性孤峻,晚守西山之节,尝作《小凤凰赋》甚工。余最喜罗小宝,尤爱其演《断桥》一剧,旧有诗记之。】

采兰岁晚涉寒江,旅榇萧条剧可伤。散尽黄金不归去,名都无此少年郎。【顺德辛仿苏孝康,嗜书画,尤好交名士。眷姚佩兰,掷资巨万。癸丑寓大吉巷。余时过从,谈宴甚欢。中岁境稍窘,重来都门,视佩兰如旧,未几,病死。佩兰貌姸而艺拙,演花衫无名。】

妙手琵琶说采芝,旧游似梦旧人非。梨园弟子伤头白,一曲当筵泪湿衣。【今岁春间,在万家花园江宅,听唐采芝琵琶 。忆余壬寅初识采芝,距今三十有三年。同时所识旧人,采芝外,惟姜妙香存耳。】

刘家场景楚生腔,十些红儿出粤乡。莺燕年年换春色,寻春忙煞易龙阳。【明清之际尚女戏,刘晖吉家最有名,所演《唐明皇游月宫》布景奇幻,观者骇怪。而朱楚生则以腔调及姿态擅场。他之著者,若李太虚家之冲末,李笠翁之晋兰二姬。至才美而多,则数查伊璜家之十些。十些中有红些,是粤产家伎,不得于广场餍众目。雍干以来亦罕闻之。近时女伶起于沪、津。壬子后故都骡盛,七、八年间,其藉藉者大都见于易实甫诗。花开易谢,月好难留,曾不几时,歌台又换一辈看花者,不能无憾也。】

海外衔膺博士新,有人扫地惜斯文。世无欧九伶官絶,俗手沧江拾细鳞。【某君得博士衔,有绘《葬花图》以谑者,寓意甚巧。向时优与倡同贱,今则尊敬过师儒矣。近日说剧诸着,日出不已,不过掇拾散碎,且乏文采,无足观焉。】

画虎添蛇识者讥,家鸡野鹜并容之。老夫冷眼观时变,落落杨余守旧规。【旧都人喜守旧,于剧亦然。近则竞排新剧,以悦俗目。惟情节散漫,手口生疏,佳者殊鲜。或就旧剧加无谓之前后场,益觉可厌。向所视为外江派,今亦不复排拒矣。笃守宗派,仅小楼、叔岩数人耳。】

瘿公日日溷歌丛,小牧看花有祖风。张子破荒成菊谱,那分越鸟与胡骢。【梅县杨小牧旅长最■〈目匿〉尚小云,卽作《看花记》杨掌生孙也,与罗嘶瘿公俱粤人。古诗:『胡马嘶北风,越鸟巢南枝』。】

甲戌仲冬东莞伦明题

意有所触,戏续二首

曲苑沉沉少作家,笠翁圆海好才华。今人重曲轻文笔,鼠子搬姜一笑差。【审律、填词、搬演分三事,兼之而善者,惟阮圆海、李笠翁。圆海所作曲,有寄托,有讥讽,真不愧作者,但用之不正耳。蒋心余、黄韵珊辈,工词而不识律,至于搬演,一任伶工。伶工有经验无智识。清内府所编诸剧所以不佳也。自白话行,学者不能埶笔为文,求一心余、韵珊且不可得,日言剧学,徒数典而已。所见新排之戏,絶无精采意味,以言改良革故,难矣哉。】

沫土亡于靡靡音,墨家非乐有深心。十年洗净筝琶耳,爱对陶家挂壁琴。【故都玩票之风盛行,上自王公,下至负贩,趋之若鹜。今且染及学子矣。美其名曰『艺』,不思艺有专门,何须人人习之耶?废弦诵而讴歌,易须眉以巾帼,可惜亦可耻。余十年来不甚观戏,而爱读元明曲本,自谓得无弦琴趣,学子青灯,有味胜于观戏,更不必身自为之矣。】


○顾颉刚序

张君次溪辑《梨园史料》若干种,凡干嘉以来有关鞠部之文献搜罗甚备,更殿以其耳闻目见之轶事,纂为长编。搜访之勤,叹观止焉。

尝思清代自中叶以还,习于升平。公卿朝士,竞骛新声。草风之应,于下尤烈。谈者每拟此世为昆乱之开天。然而不数十年,流风余韵,寖就澌灭,今日所见已迥然殊途。倘不卽此乐记未亡、供奉犹在之时,汇集遗闻,着之简册,则不将如雅乐燕声、法曲庙舞与时俱尽,徒令后人追慕承明,兴杞宋无征之慨耶!

然或有疑是书所存日下品花之谱、宣南拾梦之辞,大抵皆文人遣兴寄情之作,逢场作戏,偶留鸿爪,未尝立意以贻后世,不足以言信史。是犹囿于常见,而不知抉精遗粗,固在于用之者之如何着眼也。

夫戏剧之兴,源于巫觋。上古之世,用在悦神。其后流为俳优,渐以娱人。汉之角抵,隋之百戏,唐之歌舞剧,宋之杂剧、南戏,或杂陈伎艺,或间以唱作,极其演变,以恣欢乐,而体制尚未大定。迄元曲出,而戏剧之规模具。明清以来为昆、为弋、为梆子、为乱弹,皆不过其余绪。今古同贯,源流宜寻。然而远古且不论,乃至唐宋之杂戏、大曲,亦惟有于正史《乐志》及少数私家记述,如崔氏《教坊记》、陈氏《乐书》中略觇梗概,粗识名色,更无人能详确言之。至于金元曲学,亦复若存若亡,管色宫商,且有莫审其渊源所自者矣。揆厥所由,皆因历代鸿博之士,视此道为末技,鄙不屑道。学者不谭,谭者不学。遂至今日虽欲追溯古观,而无所考信乃若此。晚近风气稍开,国人颇知一切社会活动皆足表征文化。模声绘色,原非仅以娱人。有如琵琶、羯鼓,可以验六代之胡风;杂剧、套词,可以索宋元之土俗。尤不应以其托体稍卑,弃置而不道也。自王氏《宋元戏曲史》出,学者承风,始有穷智毕力欲探求其究竟者。故于清代梨园史料之裒集,已有人先此着鞭,而网罗赅博如此书者,犹未一觏。然则是书之为艺圃津梁,固无待辞赘矣。而之览者,倘更于考史之余,发吊古之幽情,考雅言之微意,则张君述作之旨,又有同乎永叔之传伶官,所以启示吾人者正多,岂徒供茶余酒后之谈资已哉。

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顾颉刚书于北平淀北寓庐。


○郑振铎序

近二十年来,中国戏曲的研究,有了空前的进步。王国维先生的《曲録》和《宋元戏曲史》,奠定了研究的基础。而最近三五年来,被视为已轶的剧本和研究的资料,发现尤多。中国戏曲史的写作,几有全易面目之概。较之从前仅能有《元曲选》《六十种曲》寥寥数书作为研究之资者,诚不能不说我辈是幸福不浅。惟一般的研究者,往往祇知着眼于剧本和剧作家的探讨,而完全忽略了舞台史或演剧史的一面。不知舞台上的技术的演变,和剧本的写作是有极密切的关系的。如果要充分明了或欣赏某一作家的剧本,非对于那个时代的一般舞台情形先有些了解不可。我们研究希腊悲剧,能不知道那个时代的剧场情形么?清初《劝善金科》《莲花宝筏》《昭代箫韶》《剑锋春秋》等大本宫庭戏的演出,是非需要有比较进步的舞台技术不可的。故舞台方面的种种限制,常支配着各时代的剧本之形式上的变迁。同时,演员们的活动,也常是主宰着戏曲技术的发展。演员是傅播发扬戏曲文学之最有力者。读剧本者少,而看演戏者多。往往有因一二演员的关系而变更了听众的嗜好与风尚的。《卖马》《捉放曹》《四郎探母》诸剧的流行,程、谭辈是有大力的。

惜元、明二代的演戏史未有专者,零星史料见于《青楼集》及诸家曲话、笔记中正待整理。且时代已远,亦多模糊影响之处,未能为我们所深详。清代二百数十年来的演剧史,却比较的还能使我们明了。惟研究资料亦至不易得。往常所见者,不过《燕兰小谱》《京尘杂録》《菊部羣英》等寥寥数种耳。张次溪先生的《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却一旦将所辛勤搜辑的三十八种罕见之书,全部刊布于世,诚是一大快事。研究演剧史得之,尚可有左右逢源之乐。友人王芷章先生正在编辑升平署演剧史料,合之此书,近代剧的演变,始能言矣。抑尚有感者,清禁官吏挟妓,彼辈乃转其柔情,以向于伶人。《史料》里不乏此类变态性欲的描写与歌颂,此实近代演剧史上一件可痛心的污点。惟对于研究变态心理者,也许也还足以作为参考之资。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郑振铎序


○黄复序

张子次溪诞膺天衷,耽学好古,十稔而还,造述不可胜纪,觥觥乎吾党之儁,文章道义之雄也。顷复垂示所纂《燕都梨园史料》,属为喤引。余维有清侈崇声色,轶于前代,降逮咸同,戏剧尤盛。宫廷以内狎事天子,珍秘之闻实导近史。于时搢绅大夫、文学艺能之士,生际昌明,心志无所骋,一托于征歌选色。爰因好事,遂有篇章,托体虽卑,无乖大雅。若《明僮録》《梦华琐簿》《日下看花》《金台残泪》诸记,莫不副在缥缃,传诸苕玉。世易时移,哀来乐往,简帙既伙,放失弥多。张子恫焉,用劳纂集,积时十年,得书三十种。节衣缩食,无吝于购寻;暝写晨钞,靡间乎寒暑。是书既出,凡燕都二百年来剧艺之变迁、士流之品目、风俗隆污兴衰之所禅,莫不隐然有蛛丝马迹可寻。后有君子将欲纲罗前闻,探原究变,以撰为一朝剧史,苟舍斯编,取资奚自?是则张子成功之溥,垂效之宏,信乎为从来所未有也。

自顷言燕都梨园掌故者,嚣然自鸣,多所刊布,坊肆所陈,触目皆是。揆厥陈义,初无足观。不图张子实获玄解,综诸家之遗墨,成一代之雅闻,发愤整理,不诬其志,合于圣人述而不作之旨。殆有所不得已者。若徒夸其搜讨之美富,校订之谨严,此不足以知张子,而亦未可以读斯编者也。是为序。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月吴江黄复撰于宣南行馆


○宗威序

宜春院里,考掌故于梨园;德寿宫中,谱新声于菊部。李仙鹤开元朝士,戏擅参军;赵德麟天水名流,词歌商调。际镜清砥平之世,四海胪欢;入金迷纸醉之场,万花献媚。不有记载,曷广流传?是以《烟花记》标题南部六朝,犹有风流;《梦华録》追述东京三瓦,亦娴伎艺。词流跌荡,平章粉墨之林;光景徘徊,装点升平之象。此皆艺林之佳话,抑亦《乐志》之珍闻。若夫《都门纪胜》,追思极盛之年;宫禁清娱,缅想几余之暇。郎官罢值,最爱看花;亲贵满朝,都呼协律。唱惯《渭城》之曲,未老何戡;闻来栈道之铃,犹宣翻绰。满城歌管,如醉江山。好编侧帽之余谈,合谱群芳之小集。然而春明坊巷,非复从前;北极朝廷,终难不改。歌场变换,竞闻杂奏之筝琶;法曲凋零,尚有留遗之衣钵。虽伶工老去,盛名犹话嘉荣;矧院本常新,曲藻曾编元美。则有便佳簃中名士,莲花庵里诗人,搜集丛残,导扬艺术。蔡中郎入洛阳书肆,祇窥谈助之篇;刘更生然天禄青藜,未见校雠之本。于是亲编韵谱,沈隐侯敛手不遑;罢辑唐文,姚宝之累年未竟。所幸天家供奉,藏书犹在人间;日下见闻,孤本未沦灰刼。倘拟汴京遗俗,中有淘真,敢嗤温郡新讴,盛行杂剧。珍抵相如之完璧,聚如安石之碎金。《艺文志》应补辑歌謡;《伶官传》亦攸关文献。次溪张子追怀师友,雅好词章,守先辈之遗书,熟旧都之故事。吉光片羽,皆风怀潇洒之遗;选舞征歌,固朝市兴衰所系。拟将全録公诸世人,爰以弁言征及下走。仆也久陪汐社,自爱微吟,重到燕都,久疎顾曲。偶展江东遗墨,荡气回肠;时看塞北烽烟,惊心动魄。有郁伊而谁语,辄寥寂而寡欢。聊借妍词,藉干余墨。缘深文字,毋伤故友之先零;价比琼瑶,伫见奇书之晚出。

常熟宗威序于北平旅邸


○郑裕孚序

次溪辑《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既成,持以示余,乃曰:『吾辱与子交久,兹编将授刊,子必有微言深恉可以序吾书者,盍为吾一长言之?』余曰:『君为是书,用力勤而成功溥。序之者亦既扬无余义矣。裕孚梼昧,夙未习故都梨园掌故。卽率尔奋笔,亦未见厘然有当。无已,则述吾两人年来遇合聚散之迹,以复于君其可乎』?始岁戊辰,宁武南公佩兰,受任天津特别市市长。余猥被征辟,总持机要。君适于役津门,因获相见,倾盖若素。同岑聿孚观其操履,侃然有历落崎崟之色,而又敦行孝悌,能急人之急,视友朋如性命,殆古所谓君子人也。越二年,余以母老归养,道经旧都。君见过逆旅,促膝深宵,无离别可怜语,独讶其辞官之速,若重有慨惜者。余因言先公昔任山西阳城典史,殉拳匪之难。不孝赖吾母张太夫人抚教成人。往者历宰神池、和顺、临汾、安邑诸县,皆迎养吾母于官舍。今母八十,惮于远行。每一念至,怦然心动。虽美官重録,匪我思存矣。寻吾母弃养,君以书来,反复千百言,慰藉良厚。癸酉五月,奉简命策士绥远事竣,复经故都,府主南公方谋刊《申叔遗书》,邀留为助。君介余识伦君哲如,从録申叔遗着若干种,始获具基础,自是搜讨斠订,靡不与共。所以襄赞之者,至勤且巨。其时,君方搜辑《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所采至数十种,将勒为丛书,以存一朝掌故。意其卷帙繁富,成书或尚有待,乃未几而君书已先刊行。综菊部之珍闻,垂艺苑之故实,不胫而走,誉重一时。此其蹈厉奋发,兼程并赴,固将追古人于百世之上,而与为揖让,岂仅世其家声,藏诸名山而已哉。世运而往,回翔顿挫,犬马之齿,五十有三,与君交臂,至于盟心。凡所相期,蕲向不二,蓼虫桂蠹,尔我自知。幸术业之无殊,悼文献之将丧。私冀黄馘槁项,大命未至,傥买数亩之宫,长隐宣南坊畔,与君晨夕相共,究论文学之指归,狂胪百代之掌故,或且赖君而有以进乎?古者固未可知。因序斯编,辄抒腷臆,君试览之,知我有深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