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藏
- 剧曲
- 剧说
剧说
剧说 清 焦循着
剧说提要
《剧说》六卷,清焦循着。焦循,字里堂,江苏甘泉人。生于一七六三年(乾隆二十八年)。自幼好学。壮年从阮元灾山东、浙江各处左幕宾。一八○一年(嘉庆六年)中举人。有人劝他去应礼部试,他因生母年老多病,坚辞不往。母丧之后,闭户著书,名其居曰半九书塾,筑书楼曰雕菰,凡十余年,足迹不入城市,一八二○年(嘉庆二十五年)卒。
焦氏精于经学及算术,生平著作有:《雕菰楼易学》、《易于钥录》、《孟子正义》、《六经补疏》、《里堂学算记》等数十种。此外又有《足征录》、《邗记》、《里堂道听录》、《读书三十二赞》、及《雕菰楼集》、《词》、《诗话》。
焦氏尤好戏曲,着有《曲考》、《剧说》及《花部农谭》。《曲考》今补传,但可于《扬州画舫录》所载《曲海目》一条见其大概。《花部农谭》,已收入本编。
《剧说》一书,是辑录散见于各书中的论曲、论剧之语而成。卷前所列《引用书目》共一百六十六种,实际还不止此数,其中并有不少罕见的珍本,为研究古典戏曲汇集了相当丰富的参考资料。
《剧说》流传的版本有:
(一)《读曲丛刊》本。
(二)《曲苑》本。
(三)《重订曲苑》本。
(四)《增补曲苑》本。
(五)《国学基本丛书》本。
(六)《中国文学参考数据小丛书》本《剧说》一种,为第二辑第九种,一九五七年七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
以上各种版本,《曲苑》及《重订曲苑》本是根据《读曲丛刊》本景印,《增补曲苑》本诃《国学基本丛书》本是根据《曲苑》本、《读曲丛刊》本排印,《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本是根据《读曲丛刊》本排印,加以标点,同时还有小部分的校勘。
《读曲丛刊》本,来源未详。《剧说》从未见刻本,《读曲丛刊》所根据的,不是原稿本,就是传钞本了。
北京图书馆藏有焦循《剧说》稿本六卷,有“焦循手录”和“里堂”两图章,确是焦氏手稿,但不如《读曲丛刊》本完整,或许此稿本还不是最后的定稿。
引用书目〔一〕
《乐府杂录》 唐 段安节
《教坊记》 唐 崔令钦
《辍耕录》 元 陶宗仪
《名义考》 明 周祈
《猥谈》 明 祝允明
《道听录》
《庄岳委谈》 明 胡应麟
《复斋漫录》 明 许浩
《谷尘山房笔麈》 明 于慎行
《近峰闻略》 明 皇甫录
《云麓漫钞》 宋 赵彦卫
《应庵随录》 明 罗鹤
《暖姝由笔》 明 徐充
《国初事迹》 明 刘辰
《紫桃轩杂缀》 明 李日华
《宋史新编》 明 柯维骐
《麈史》 宋 王得臣
《霏雪录》 明 镏绩
《四朝闻见录》 宋 叶绍翁
《说圃识余》 王元征
《癸辛杂志》 宋 周密
《齐东野语》 宋 周密
《都城纪胜》 宋 耐得翁
《乐郊私语》 元 姚桐寿
《水东日记》 明 叶盛
《溪山余话》 明 陆深
《汇苑详注》 明 王世贞
《蜗亭杂订》 徐又陵
《客座赘语》 明 顾起元
《眞珠船》 明 胡侍
《警心录》
《西河词话》 毛奇龄
《武林旧事》 宋 周密
《录鬼簿》 元 锺嗣成
《碧鸡漫志》 宋 王灼
《铁围山丛谈》 宋 蔡绦
《嘉佑杂志》 宋 江休复
《知新录》 王棠
《怀铅录》
《古杭梦游录》 元 李有
《闻见近录》 宋 王巩
《唐阙志》 唐 高彦休
《金楼子》 梁 孝元皇帝
《清波杂志》 宋 周辉
《委巷丛谈》 明 田汝成
《闲燕常谈》 宋 董弅
《明史纪事本末》 谷应泰
《宙载》 明 张合
《河上楮谈》 明 朱孟震
《钱塘遗事》 宋 刘一清
《笔谈》 明 张元长
《书影》 周亮工
《旷园杂志》 吴陈淡
《诗辨坻》
《曲藻》 明 王世贞
《南濠诗话》 明 都穆
《留青日札》 明 田艺衡
《大圜索隐》
《真细录》
《闲中今古录》 明 黄溥言
《雕邱杂录》 梁青远
《在园杂志》 刘廷玑
《静志居诗话》 朱彝尊
《茶余客话》 阮葵生
《甄江逸志》 劳大与
《听雨笔记》
《冬夜笺记》 王崇简
《天禄识余》 高士奇
《南窗闲笔》
《谭辂》 明 张凤翼
《洛阳伽蓝记》 后魏 杨衒之
《天香楼偶得》 虞兆漋
《山居新话》 元 杨瑀
《暌车志》 宋 郭彖
《春浮园偶录》 明 萧士玮
《近事丛残》 明 沈瓒
《黎潇云语》
《芳畲诗话》
《邵氏闻见录》 宋 邵伯温
《尧山堂外纪》 明 蒋一葵
《随事讽谏》
《香祖笔记》 王士祯
《涌幢小品》 明 朱国桢
《游宦余谈》 明 朱孟震
《归潜志》 元 刘祁
《疑耀》 明 张萱
《金陵琐事》 周晖
《贯余斋笔记》
《古今女史》 赵世杰
《西阁偶谈》 乔铎
《玉壶清话》 宋 释文莹
《艺苑巵言》 明 王世贞
《南园漫录》 明 张志淳
《洞天玄记》 明 杨慎
《归元镜》
《闻见巵言》
《词苑丛谈》 徐釚
《茧瓮闲话》
《酒边瓒语》 王钟玿
《蕉窗杂录》 宋 稼轩居士
《古夫于亭杂录》 王士祯
《桐下听然》 朱季美
《亦巢偶记》
《秋田闻见录》
《旷园偶录》
《越巢小识》
《四友斋丛说》 明 何良俊
《弇州史料》 明 王世贞
《明史稿》 王鸿绪
《甬上诗传》 李景堂
《毛西河先生传》 盛唐
《只麈谈》 胡承谱
《桯史》 宋 岳珂
《智囊》 明 冯梦龙
《寄园寄所寄》 赵吉士
《鲒埼亭续集》 全祖望
《湖海搜奇》
《池北偶谈》 王士祯
《柳南随笔》 王应奎
《说楛》 明 焦周
《浣水续谈》 明 朱孟震
《鹤林玉露》 宋 罗大经
《箬陂继世纪闻》
《台阁名言》 明 张合
《内省斋文集》
《虎荟》 明 陈继儒
《明诗综》 朱彝尊
《菽园杂记》 明 陆容
《读书堂文集》
《锦绣万花谷》
《续笔谈》 明 胡应麟
《词旨》 明 梅鼎祚
《秦淮剧品》 潘之恒
《宣和遗事》
《西京杂记》 晋 葛洪
《江湖纪闻》 郭霄凤
《邱氏遗珠》
《湖壖杂志》 陆次云
《雨村诗话》 李调元
《此木轩杂着》 焦袁熹
《流寇长编》
《礀房蛾述堂闲笔》
《筠廊偶笔》 宋荦
《西陂类稿》 宋荦
《菊庄新话》 史承谦
《极斋杂录》
《莼乡赘笔》 董含
《宦游纪闻》 明 张谊
《板桥杂记》 余怀
《今世说》 王晫
《西桥野记》 明 侯甸
《边州闻见录》 陈聂恒
《嫏嬛记》 元 伊世珍
《见闻录》 徐岳
《丹铅录》 明 杨慎
《闲居笔记》
《徐文长集》 明 徐渭
《苇航纪谈》 宋 蒋津
《已疟编》 明 刘玉
《操觚十六观》 陈鉴
《露书》 明 姚旅
《谐史》 明 徐渭
《玉剑尊闻》 梁维枢
《谈芬》 明 徐渭
《耳新》 明 郑仲夔
《梦焦诗话》 游潜
剧 说卷一
乾隆壬子冬月,于书肆破书中得一帙,杂录前人论曲、论剧之语,引辑详博,而无次序。嘉庆乙丑,养病家居,经史苦不能读,因取前帙,参以旧闻,凡论宫调、音律者不录,名之以“剧说”云。谷雨日记。
《乐记》云:“新乐进府退府,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注云:“獶,狝猴也,言舞者如狝猴戏也,乱男女之尊卑。‘獶’,或为‘优’。”疏云:“《汉书》檀长卿为狝猴舞,是状如狝猴。”《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庆氏以其甲环公宫。陈氏、鲍氏之圉人为优。庆氏之马善惊,士皆释甲束马而饮酒,且观优,至于鱼里。”《正义》云:“优者,戏名也。”史游《急就篇》云:“倡优俳笑”。是优俳一物而二名。今之散乐,戏为可笑之语而令人笑是也。”《史记 滑稽列传》:“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又:“优旃者,秦倡朱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然则优之为技也,善肖人之形容,动人 之欢笑,与今无异耳。
《乐府杂录》云:“开元中黄幡绰、张野狐弄参军——始自汉馆陶令石躭。躭有赃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经年乃放。后为参军,误也。”
《教坊记》云:“凡欲出戏,所司先进曲名。上以墨点者,即舞。不点者,即否。谓之‘进点’。”按今演戏,伶人呈戏目于尊客,以墨选之,曰“点戏”,仍古之遗称。
《教坊记》又云:“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按:今净称“大面”,其以粉、墨、丹、黄涂于面以代刻木而有是称耶?然戏中亦间用假面。
《辍耕录》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元朝院本、杂剧始厘为二。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鹘能击禽鸟,末可打副净,故云;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孤装。又谓之‘五花爨弄’。或曰:‘宋徽宗见爨国人来朝,衣装、鞵履、巾裹、傅粉墨、举动如此,使优人效之以为戏。’又有‘艳段’,亦院本之意,但差简耳,取其如火焰易明而易灭也。其间副净有散说,有道念,有筋斗,有科泛。教坊色长魏、武、刘三人鼎新编辑。魏长于念诵,武长于筋斗,刘长于科泛。至今乐人宗之。”
《名义考》云:“今角戏有生、旦、净、丑之名,尝求其义而不得。偶思《乐记》注‘如猕猴’之说,乃 知,‘生’,‘狌’也,猩猩也。《山海经》:‘猩猩人面,豕声,似小儿啼。’‘旦’,‘狚’也,猵狚也。《庄子》:‘猨,猵狚以为雌。’‘净’,‘狰’也。《广韵》:‘似豹,一角,五尾。’又云:‘似狐,有翼。’‘丑’,‘狃’也。《广韵》:‘犬性骄。’又:‘狐狸等兽迹。’谓俳优之人如四兽也,所谓‘獶杂子女’也。末犹‘末厥’之‘末’,外犹‘员外’之‘外’。《猥谈》云:“生、净、丑、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也。此本金、元阛阓谈吐,所谓‘鹘伶声嗽’,今所谓‘市语’也。生即男子,旦曰‘妆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尼’,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义理之有!南戏出于宣和以后,南渡时,谓之‘温州杂剧’。后渐转为‘余姚’、‘海盐’、‘弋阳’、‘昆山’诸腔矣。”《道听录》云:“元人院本,打者:一副净,一副末,一引戏,一末泥,一孤装,犹梨园之有生、旦、外、末、净、丑、贴。七字之义,或云:反语。生为‘熟’,丑为‘好’,旦为‘夜’,贴为‘帮’,净为‘闹’,末为‘始’,可也;若外为‘内’,则牵强矣。”
《庄岳委谈》云:“凡传奇以戏文为称也,无往而非戏文也,故其事欲谬悠而无根也,其名欲颠倒而无实也;反是而求其当焉,非戏也。故曲欲熟而命以生也,妇宜夜而命以旦也,开场始事而命以末也,涂污不洁而命以净也:凡此,咸以颠倒其名也。中郎之耳顺而婿卓也,相国之绝交而娶崔也,《荆钗》之诡而夫也,《香囊》之幻〔二〕而弟也:凡此,皆以谬悠其事也。近为传奇者,若良史焉,古 意微矣。古无外与丑,丑即副净,外即副末也。”又云:“今优伶辈呼‘子弟’,大率八人为朋,生、旦、净、丑、副亦如之。元院本止五人,故有‘五花’之目。一曰副净,古之参军也;一曰副末,又名苍鹘,可击羣鸟,犹副末可打副净;一曰末泥;一曰孤装;而无所谓生、旦者,盖院本与杂剧不同也。元杂剧旦有数色:所谓‘装旦’,即正旦也;‘小旦’,即今副旦也;以墨点破其面,谓之‘花旦’——今惟净、丑为之。”
《乐府杂录》云:“苏中郎——后周士人苏葩,嗜酒,落魄,自号‘中郎’。每有歌场,辄入独舞。今为戏者,着绯,戴帽;面正赤,盖状其醉也。”
《复斋漫录》云:“张景交通曹人赵谏,斥为房州参军。累为《屋壁记》,略曰:‘近制,州县参军无员数,无职守,悉以旷官败守、违戾政教者为之。凡朔望飨宴,使与焉。人一见之,必指曰:‘此参军也。’当为其罪矣。至于倡优为戏,亦假为之以资玩笑,况真为者乎。”
《谷城山房笔麈》云:“优人为优,以一人幞头衣绿,谓之‘参军’;以一人髽角敝衣,如僮仆状,谓之‘苍鹘’。参军之法,至宋犹然,似院本及戏文装净之状,第不知其节奏耳。”
《近峯闻略》云:“参军至唐,为故事,名‘副净’。”
《云麓漫抄》云:“近日优人作‘杂班’,似杂剧而简略。金官制有文班、武班;若医、卜、娼、优,谓之‘杂班’。每宴集,伶人进,曰‘杂班上’。故流传至此。”
《应庵随录》云:“古之优人,于御前嘲笑,不但不避贵戚大臣,虽天子后妃亦无所讳,如唐中宗时内宴唱《回波词》是也。”
《暖姝由笔》云:“有白有唱者,名‘杂剧’。用弦索者,名‘套数’。扮演戏文,跳而不唱,名‘院本’。”
《国初事迹》云:“洪武时,令乐人张良才说评话,良才因做场擅写‘省委教坊司’招子,贴市门柱上。有近侍言之,太祖曰:‘贱人小辈,不宜宠用!’令小先锋张焕缚投于水。”
《庄岳委谈》云:“古教坊有杂剧而无戏文者,每公家开宴,则百乐具陈,两京六代,不可备知。唐、宋小说,如《乐府杂录》、《教坊记》、《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编录颇详。唐制,自歌人之外,特重舞队,歌舞之外,又有精乐器者,若琵琶、羯鼓之属;此外俳优杂剧,不过以供一笑,其用盖与傀儡不甚相远,非雅士所留意也。宋世亦然。南渡稍见净、丑之目,其用无以大异,前朝浸淫胜国,《崔》、《蔡》二传奇迭出,才情既富,节奏弥工,演习梨园几半天下,虽有众乐,无暇杂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