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拳学

  第二章 入门三害
  三害者何?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用努气者,太刚则折,易生胸满气逆,肺炸诸症。譬之心君不和,百官自失其位。
  用拙力者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经络不能舒畅,阴火上升,心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为病,轻者肉中发跳,重者攻之疼痛,甚之可以结成疮毒诸害。
  挺胸提腹腹逆气上行,不归丹田,两足无根,轻如浮萍,拳体不和,即万法亦不能处时中地步。
  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必精心果力,剔除净尽,始得拳学入门要道,故书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练习诸君,慎之慎之。
  第三章 入门练习九要
  九要者何?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要起躜落翻分明。 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提者,谷道内提也。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朝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垂者,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及力往下垂劲也。缩者,两肩与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起钻落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所练之要法,与形意拳无异也,譬之易经方圆二图,方圆乾始西北,坤尽东南,乾坤否泰居外四偶,震巽恒益居内四角,其阳自西北而逆气退于中央,生气在中也,阴自中央而顺于东南,阴气在外也,其生卦而恒益否泰。如形意拳,起手先进左足,以右足为根,身子看正是斜,因此形意拳与方图皆属地,在地成形,所以形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也。圆图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左阳升,右阳降,阴来交阳,一阴生于天上,阳来交阴,一阳生于地下,阳生阴生,皆在图之正中,圆象天,天一气上下,上而阳,下而阴,象一气运,阴阳相交,即太极一气也。八卦拳左旋右转,两胯里根,如圆圈里边无有楞角,两眼望着前手食指稍,对着圆圈中间看去,旋转不停如太极一气也。八卦拳与圆图皆属天,在天成象,所以八卦拳在圆图虚中求玄妙也。又譬之奇门,有飞九宫一至九之数皆圆形属天,与八卦拳理相合也。易经虽有方圆二形,其理无非逆中行顺,顺中用逆,以复先天之阳也。奇门有飞九宫转盘二形,其理无非奇逆仪顺,奇顺仪逆,以还一元之气也。形意八卦虽分方圆二派,其理无非动中缩劲,使气合一归于丹田也。所以大圣贤正心诚意,无不与拳术之道息息相通。大英雄智勇兼备,亦必明于数学之理。大技艺家格物致和,亦必先明于意气力之用。以上诸理,形名虽殊,其理则一。练拳术者,明乎此理,以丹田为根,以意气力为用,以九要为准则,遵而行之,虽不中不远矣。
  第四章 四德八能四情
  四德者,顺逆和化。四者,即拳中合宜之理也。顺者,手足顺其自然往前伸也;逆者,气力往回缩也;和者,气力中正无乖也;化者,化其后天之气力归于丹田而返真阳也。
  八能者,乃搬拦截扣,推托带领。八者,即拳中之性也。搬者,搬敌人之手足肩胯是也;拦者,拦敌人之手足如研肘是也;截者,突住敌人之手足胳膊腿是也;扣者,扣敌人之两手并胸小腹是也;推者,推敌人之两手并身,其中有单手推者,有双手推者(即双撞掌也)是也;托者,托敌人之两手,有平托者,有望高托者是也;带者,敌人抓住我手,极力往回带,或挂敌人之手皆是也;领者,领敌人之身,或敌人之两手,往左右领去,或往上领,或往下领,即使敌人不得中正之劲也。
  八能者,内含六十四事,合六十四卦也。八者,正卦也,即上乾下乾之类;六十四者,变卦也,即上乾下坤,否泰互卦之类。所谓八搬八扣,各有八,合而为六十四者,则谓拳中之性也。
  顺逆合化,为六十四卦之德也。六十四卦含之于顺逆合化四者之中,而为德行,行之于身而为道,用之于外而为情。情者,即起落钻翻也。且八能用时,或明而用之,或暗而用之,或打破彼之身式而用之。或化开彼之法式而用之,或刚进而用之,或柔进而用之,或进而用之,或退而用之,或诱而用之,或指上而用之下,或指下而用之上,或指左而打右,或指前而打后,或指此而打彼,或彼刚而我柔,或彼柔而我刚,或彼矮而我高,或彼动而我静,或彼静而我动,或看地之形式,伸缩往来分别而用之。地形者,远近险隘,广狭死生之类也,且身式将动而未动时,务要周身一家,合外内一道,再观彼之身式高矮,量彼之情形虚实,察彼之气质薄厚,将彼奸诈虚实,等等得之于心,随便酌量用之,而能时措之宜,至于拳内用法名目虽广,然无论如何动作变化,总以四情为表则也,四情用的合当,则能与性德合而为一道也。
  第五章 八卦拳左右旋转与往左右穿掌之分别
  起点转法,无论何式,自北往东走,旋之不已,谓之左旋。自北往西走,转之不已,谓之右转。凡穿掌往左右换者,无论在何方,换掌换身,若望着左胳膊穿者,谓之往左穿手,望着右胳膊穿者,谓之往右穿手。此谓左右旋转,与左右穿掌之分别也。
  第六章 无极学
  无极形式者,当人未学之先,心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举动之间,但由天然之性也,而旋转无度,起落无节,外失诸修,内失诸养,知顺之所往,不知逆之所来,以至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死,往往归于无可如何之地。是摄生之术,讲求无方,良可慨也,惟圣人知逆运之机,修身之本,还元之道,总之不外形意、太极、八卦诸拳之理,一气伸缩之道,明善复初之功,求立于至善之极点,以复先天之元气,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可与后世作法,亦可为万物立命,此之谓无极而生太极之式也,李东垣先生曰:人自虚无而生神,积神而生气,积气而生精,此自无而之有也;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此自有而之无也。拳术之道,生化之理,其即此意也夫。
  第一节 无极学图解
  起点面正,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足为九十度之形式,两足尖不往里扣,两足后根亦不往外扭。两足如立在空虚之地,动静不能自知也。静为无极体,动为无极用。若言其静,则胸中空空洞,意向思想一无所有,两目将神定住,内无所观,外无所视也;若言其动,则惟顺其天然之性,旋转不已,并无伸缩往来节制之意思也。然胸中虽空空洞洞,无意向思想之理,但腹内确有至虚至无之根,而能生出无极之气也。其气似雾,氤氤氲氲;黑白不辨,形如湍水;混混沌沌,清浊不分。惟此拳之形式未定,故各谓之无极形式。此理虽微,但能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到极处自能知其所以然也。
  第七章 太极学
  太极之形式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左旋之而为阳,右旋之而为阴,旋转乃一气之流行。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也,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之活活泼泼,有无不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也。这一点子即是拳中左旋右转,开合动静,阴阳相交之中枢也。中枢者为人性命之本,造化之原。丹田之气,八卦拳之根蒂也,此气是天地之根,阴阳之母,即太极是也,故两仪由此而生焉。
  第一节 太极学图解
  起点先将腰塌住。[身向左偏转45度,右脚尖稍上翘,用脚跟随着身子一同向左扭转,左脚尖向左摆动45度,两脚跟仍靠拢]再将右足直着往前迈去,落下两足形式如斜长方形。两腿里曲均要圆满,不可有死弯子,两足后根均向外扭劲,两腿如骑马式,一齐扣劲之意,不可显露往一处扣的形式。两腿之形式,未转走时,左胯与左足后根相齐;既转走时,可胯尖扭至与前手食指并圆圈中间相对为标准。前右腿形式,膝与足后根上下如一条线相齐。再将右手顺着右足后根如锐角形式,手直着如画一半圆形抬起,抬至手虎口与眼相齐停住。两肩要松开,两肘均往里裹劲,裹至肘尖朝下垂。两手指张开,不可并拢。两手腕均往外极力拧劲,拧至食指直立,虎口撑开如半月形,无各指与小指均有往回钩劲的意思。两手心不可往外挺劲,两手如同抓着圆球相似。手腕极力往上挺劲,手虎口亦极力往前推劲,上下挺推要均停方为正劲。两眼看前手食指稍为准则。或有看虎口者,气不中也。后胳膊靠着身子,极力往上如画半圆形,虎口至前胳膊肘子停往。两肩均往回抽住劲(此是顺中求逆如卦位顺行,卦序逆行之意也),两肘极力往下垂劲。两手极力一气往前推劲,两手心随着两肩极力往回缩劲,腰随着两手腕往外拧劲时如拧绳子极力拧去,拧至前手食指与两眼对着圆圈中点为止。[两手贴着两肢外侧慢慢向上提至两胁间,身子同时缓缓下坐,左大腿与身体约成75度,两手慢慢向身前伸出,边伸边朝外翻,翻成手心朝上,右手在前,左手稍后。同时右脚亦向身前迈出一步,右膝与右脚后根上下相对。再身体右转45度,两手随身子向右转时向右划一半圆,划时两手向上穿并向里拧,右手拧成立掌,右肘尖与左脚跟上下相对,左手拧成手心朝下的俯掌,屈肘环抱在胸前,身坐。]
  此式名为横走竖撞,两胯里根极力往回抽劲,里胯根抽至如圆圈里边圆线,如⌒是也。所谓在圆图乾坤中虚处求玄妙,是此意也。头要往上顶劲,口似张非张,似合非合,舌要顶上腭,呼吸要从鼻孔出气,久之消息之理自然通矣。谷道要往上提,项要竖着劲,心不要用努力,扣胸不可往里显着扣。只要两肩齐往回缩力,自然而然就内开外合,是谓之扣胸也。功久胸前亦自然而有圆含之形式也。转走时身子不要快。意气力并手足肩胯腰肘内外务要合成一气。身中不可有一处散乱,如有散乱处即是身中之劲不合。即于腰胯肩肘并四稍求之。四稍者牙为骨稍,舌为肉稍,手指足趾为筋稍,浑身毛孔为血稍是也。求之务将心气沉住,归于丹田。身子高矮要一律,转走时身子不可有左斜右歪之形,使内中之气不稳也。行起时总似鸟之束翅频频飞去之形,又如平水漂流一物,不见水流,只见物行,有安稳自然之象。两譬语是此拳形式之意义也。
  两足前后相离远近,随乎人之高矮,总要后足往前迈步不费力为至善处。初练时,身子不可过矮,微须高点,过矮甚为费力,迨至日久功纯,则高矮随便不拘矣。
  第八章 两仪学
  两仪者,是一气伸缩之理,左旋之则为阳仪,右旋之则为阴仪也。前太极之式,一气走去,如图流行不息者,则为太极阳仪,是为气之伸也。至练时圆圈之大小,转数之多寡,皆以地之形式为准则,可大则大,可小则小。若论通便法,尤不拘地式之长短宽窄。亩数之地不为大,圆三径一不为小,诚以功夫深纯,即周围数里,亦能循环数匝,不停式子,而片席容足,亦可以来往转身而有余也。先哲云:“道之伸缩流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亦即此拳之意义也。若是回转身式(即单换掌),勿论大小圈循环多寡,酌量自已之气力而行,半圈可以换身,数十圈亦可以换身,倘转数甚多,天地万物亦随着身子一气翻转,此时换身更当要紧,若任一式转去,恐功夫不到,则有头眩眼昏,足底无根之弊,所谓极必后阴,阴极必生阳也,譬如圆图八卦,阳左升为日,阴右降为月,日来则月往,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四时生焉,换身右转流行不已,如图则为太极阴仪是气之缩也。圣人云:鬼神之为德,日月之升降,皆属天地自然之变化。而拳中两仪右转,左右有序,何莫非一气之往来屈伸乎?故两仪再生而四象出焉。
  (一) 左青龙转身:起点时譬如一气左旋流行不已。拟欲换身右转,是一气生两仪也。其法右足先起至前边落下。
  (二) 左青龙缩尾:随后,左足再往前迈时,足尖极力往里扣。落下与右足尖相齐。远近相离二三寸许。两足后根均向外扭劲。两膝相离似挨未挨之意。两胯里根均向回抽劲,又兼向外开劲。此式是内开外合之意。腰要塌住劲,此时上身两手仍合住劲不动,两肩似乎有往回缩劲之意,亦谓之含胸,稍微稳住。[眼看前掌。]
  (三) 左青龙返首:即将右掌伸直,极力往外拧劲,拧至大指朝下,小指朝上,[中、食和无各指朝前,手心朝右外的反掌,]停住。右足在右手拧时,一齐随着往外[向右摆步]迈出。足落下与右手上下相齐。其时身子微微有往下遁缩之意。左手紧靠着身子在胳膊根窝下边。手心仍朝外往前推住劲。
  (四) 左黑虎出洞:[右足稍右撇,]再将左足迈至前边,仍与右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仍二三寸许。两足后根仍往外扭劲。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两手极力均往回裹劲[两小臂里裹,两手外翻],裹至两手心朝上,裹时两肩极力往回抽劲,又兼往下垂劲式,似停未停之时,即将腰向右边极力拧去,如拧绳子之意。左手心朝上肘往下垂着,极力挺往劲勿动。左手心朝上随着腰拧时徐徐往右胳膊根外边,与右胳膊成为丁字形。又往前往高斜着穿出。左肩如同穿在右胳膊根窝下之意[两手心逐渐拧成手心朝里,手背朝外,手指朝上的仰掌]。头项竖住劲。随着腰向外扭劲。两眼看所穿之左手。左手穿至极处为止。此劲之理如同上满表条,不留余隙,外劲形式似合而内中心气似开,似虚之意,若其不然,胸中恐内挤气努胸隔心痛之患。此时面向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