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书通释


  李后主云:书有七字,谓之拨镫法,擫、压、钩、揭、抵、导、送。

  翰林密论十二种隐笔法:迟、疾、顺、逆、涩、倒、转、涡、提、啄、罨、趯。

  李华云:予有二字之诀,至神之方,所谓截、曳是也。

  苏子瞻云:把笔无定法,要使掌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予:当使腕运而指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抑诚悬之语良是也。

  莆田郑子经云:小字法在掌指,大字法兼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魏、晋间帖,掌指字也。

  陈伯敷执笔法: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捺。食指着中节旁,此下二指主力。钩。中指着指尖,钩笔下。揭。名指着指外爪肉际,揭笔上。抵。名指揭肇,中指抵住。拒。中指钩笔,名指拒定。此上二指主运转。导。小指引名指过右。送。小指送名指过左。此上二指主来往。

  又云:拨镫法者,笔管着中指名指尖,圆活易转动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开如马镫也。又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手执笔管亦欲浅,则易拨动也。又云:写字有枕腕,以左手枕右手腕。有提腕,肘着案而虚提手腕。有悬腕,着空中,此最有力,今代唯鲜于郎中善悬腕书,馀问之,瞋目伸臂曰:胆胆胆。又云:凡书有撮管,以拨镫指法撮管头,大字草书宜用之,书壁尤佳。有扌族管,以大指小指倒垂执管,三指攒之,就地书大幅屏障。有捻管,大指与中三指捻管头书之,侧立案左书长幅子。有握管,四指中节,沉着有力,书诰敕榜疏。又云:字有筋骨血肉,字之筋,笔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肥者毫端分数省也。字本无骨,谓之骨者,大指下节骨是也,提之则字中骨健矣,纵之则字中骨有转轴而活络矣。提者,大指下节骨下端小竦动也,纵者,骨下节转轴中筋络稍和缓也。血者,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笔尖受水,一点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提之则水皆入纸矣。捺以匀之,抢以杀之,过以补之,衄以圆之。过贵乎疾如飞鸟惊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滞,成不复重改。

  右案:用笔有报答,有顾盼,有逆顺,有迟滞,有迅疾,有劲险,有飞动,有猛锐,有棱利,有筋节,有牵引,有战行,有揭腕,有暗筑,有鳞勒,有藏头,有护尾,有打有飞,有直笔,有竖笔,有仰笔、覆笔、侧笔、转笔、卷笔、卧笔、卓笔、驻笔、按笔、顿笔、筑笔、衮笔、抬笔、翻笔、耸笔、奋笔、抽笔,有出锋、藏锋、折锋、搭锋、衄锋、簇锋、抢锋、挫锋、竖锋、潜锋、仰锋、侧锋、蹲锋、收锋、■〈走歴〉锋、筑锋、回锋、驻锋、蹙锋、摆锋、隐锋、揭锋。学者潜心而求其说,执之道备矣。

  ○篇段篇第四(变化、风神)

  古人写字,政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起伏隐显,阴阳向背,皆有意态。至于用笔用墨,亦是此意,浓淡枯润,肥瘦老嫩,皆要相称。故羲之能为一笔书,盖谓褉序自永字至文字,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人不能也。书评称褚河南字里金生,行间玉润,以为行款中间所空素地亦有法度,疏不至远,密不至近,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得宜耳。笔势图云: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用,十起五伏。智果心成颂曰:统视连行,要在相承起伏。

  张怀瓘云:随字转变。谓如兰亭之字,各变体也。

  孙过庭云: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又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张彦远云:草书体势,一笔而成,血脉隔行不断。王子敬明其深旨。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此知书画用笔同矣。

  张敬玄云:法成之后,字体各有管束。一字管两字,两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递相管束,不论多少。

  蔡希综法书论云:每书一纸,或有重字,亦须字字意殊。故何延之云:右军兰亭,每字皆构别体,盖其理也。又云:夫始下笔须藏锋转腕,前缓后急,字体形势,状如虫蛇,互相钩连,勿令其断。

  姜尧章云:下笔之初,有搭锋,有折锋,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是折锋,应左其故也。又有平起如隶画,藏锋如篆画,大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

  陈伯敷云:篇段平起伏,六分之,一平,其三起,最后二分伏。平者圆稳而平画多也,起者振起而仰画多也,伏者收敛而偃画多也。

  ○从古篇第五

  自苍颉始造书契,而古文篆隶,相滋以生。今之真书,即古隶法,行草二体,皆自此生。故善书者笔迹皆有本原,偏旁皆从篆隶。智者洞察,昧者莫闻。是以法篆则藏锋,折搭则从隶,用笔之向背,结体之方圆,隐显之中,皆存是道。人徒见其规模乎八法,而不知其从容乎六书。近时吴兴赵公为能如此,其他往往皆工点画,不究偏旁,古法荡然,非为小失。然而古人秘此,论堤覯罕闻,间有二三,为著于此。

  孙过庭云:故亦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又云:镕铸虫篆,陶钧草隶。

  宋高宗云: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至侧字亦可正读,不渝本体,盖篆隶之馀风,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自然臻妙。

  书学纂要云:右军父子破体,实法篆隶,其异同隐显,伏于纤微,非精察者,未易知也。

  姜尧章云:真行草书之法,其原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圆劲古淡,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疾快,则出章草。

  宋太常博士黄希先云:学书先务真楷,端正匀停而后破体,破体而后草书。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开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左欲重,右欲轻,古从之笔,莫不皆然也。

  余尝以诸帖中之破体字萃为一编,可见古人多从篆隶。又以说文字原五百四十字详察用之,则可追踪先哲。然切忌走失本体,则又不善取法者,如虞永兴书孔子庙堂记内雨中四点,不用字挑剔,水字左畔分为两笔,不相连属,皆是从善。它如此者甚众,学者当详之。

  ○立式篇第六

  凡写字,先看文字宜用何法。如经学文字,必当真书,诗赋之类,行草不妨。又看纸笔卷册合用字体,大小务使相称。然后寻古人写过样子,如小楷有黄庭、乐毅、画赞、曹娥,各自法度不同。今所写当用何者为法,凝神存想,乘兴下笔,立一字为一篇之主,分其章,辨其句,为之起伏隐显,为之向背开合,为之映带变换,情状可以生,形势可以定,始可言书矣。唐韩方明授笔要说云: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目相称,以何等书与今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有难书之字,预须心中布置。今择汉魏而降,以及晋唐遗刻之美者,真行草书,以类相从,列为十等,具录于后。

  真书

  古无真书之名,所谓隶书、楷书、正书是也。锺、王楷书,皆是隶法,唐之欧、颜,犹存此意。近代不知此法,俗札生矣。

  茹府君碑(欧阳率更猛锐处似之。)

  锺太傅戎路表

  锺太傅力命表(真、行)

  荐焦季直表

  王廙祥除表

  王右军曹娥诔

  王右军乐毅论

  王右军黄庭经(真、行)

  王右军画像赞

  王大令洛神赋(真、行)

  陶隐居瘗鹤铭

  王玄宗王先生碑(一刻作徐峤之书)

  萧子云书列子

  虞永兴破邪论

  欧阳率更心经

  欧阳率更姚筛恭公碑

  欧阳率更尊胜咒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

  褚河南孟法师碑

  褚河南阴符经 (真、行)

  张良史祝府君碑

  颜光禄中兴颂 (已上小楷)

  锺太傅宣示帖

  陶隐居旧馆坛碑

  王玄宗王先生碑

  欧阳率更化度寺碑

  欧阳率更虞温公碑

  欧阳率更西林寺碑

  颜光禄麻姑坛记

  颜光禄多宝塔铭

  柳谏议王播碑 (已上中楷)

  陶隐居瘗鹤铭

  欧阳率更九成宫碑

  欧阳率更丹州刺史碑

  欧阳率更皇甫君碑

  欧阳率更温彦博碑

  虞永兴孔子庙堂碑

  虞永兴孔颖达碑

  虞永兴昭仁寺碑

  褚河南孟法师碑

  褚河南圣教序

  褚河南倪宽赞

  张长史郎官石记

  颜光禄中兴颂

  颜光禄放生池

  颜光禄离堆记

  颜光禄画像赞

  颜光禄颜夫人碑

  颜光禄麻姑坛记大中小三等

  柳谏议魏谟碑

  柳谏议头陀寺碑

  柳谏议玄秘铭 (已上大楷)

  章草

  史游急就章

  永初竹简

  张芝八月九日

  韦诞七月帖

  皇象文武帖

  索靖月仪

  索靖急就章

  王右军三月廿四日

  王大令豹奴

  孤不度德

  亮曰董卓

  荆州

  七月廿六日

  曹子建赋

  萧子云出师颂

  飞白

  真行字虽真书,而笔意行动。

  锺太傅力命表

  锺太傅墓田丙舍

  锺太傅昨疏忧虞

  王右军兰亭记

  王右军黄庭经

  王右军霜寒

  王右军告誓文

  王大令保母砖

  王大令洛神赋

  永裈师归田赋

  王僧虔刘伯宠帖

  李北海娑罗树

  李北海岳麓寺

  李北海云麾将军

  行书

  锺太傅雪寒

  锺太傅白骑遂

  王右军旦极寒

  王右军玉树

  王右军快雪

  张从申玄静碑 (又福兴寺碑)

  唐明皇脊令颂

  僧怀仁圣教序

  行书以行为草,盖结体错综,似乎草书结体起止。行书此体最少,欧、颜草书多是此种。

  王右军奄至

  王右军慈阴

  王右军穆松

  王右军宰相安和

  王大令阮新妇

  颜光禄争坐位

  虞永兴汝南公主墓铭草

  颜光禄祭伯侄文起草

  行兼草

  王大令相过

  王大令授衣帖

  王大令鄱阳帖

  王大令鹅群帖

  王大令辞尚书令表

  谢太傅八月五日

  颜光禄鹿脯帖

  草书

  王右军十七帖

  王右军破羌帖

  阁帖诸草书 (内除伪帖)

  永禅师归田赋

  永禅师千字文

  孙过庭书谱

  李怀琳绝交书

  唐人月仪

  逸草。此类多是张史书。

  王大令鄱阳

  鹅群

  知汝殊愁

  玄度时来往

  桓江州助汝

  张华得书为慰

  奉对

  承足下

  奉黄柑

  小佳等大字草书

  (以上前辈鉴出,非大令书,然可为今日吊字之法。)

  藏真自叙千文

  杂体。此等不可为法。

  宋儋接拜

  智果

  ○辨体篇第七

  自鸟迹科斗之后,创制大小二篆。二篆之后,始有隶法。锺、王以来,又复变为今体,为之真。楷隶以降,乃有行狎之变,又为草书。世有后先,体多殊异,皆为论著,所以各体可知矣。

  真书 楷书 正书 隶书

  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吾衍字原云:隶有秦汉之分。秦隶者,程邈减小篆为之者,势若汉款识篆字相近,非有挑法之隶也即是。秦权量上刻字,世多以为篆,误矣。汉隶者,蔡邕石经及汉诸碑是也。此体最后出,皆是挑法,与秦隶同名而实异。然则今之真书,即是此法,但自锺繇之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真书,执笔之际,不知即是隶法别为构体。流传既久,失其本原,乃至日趋妩媚,恶俗之札,不可追改。今观欧、颜而上,往往皆从隶古,学者但不详察耳。字原谓隶有秦隶汉隶,灼是至论。今当以晋人真书谓之晋隶,则自然易晓矣。诀云:本于篆法,学如真书,但变隼尾激石二波也。

  章草

  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损隶规矩,纵任奔逸,因草创义谓之草。建初中,杜度善此,见称章帝,使草书上事,盖因章奏,谓之章草。即隶书之捷草,又章草之捷也。诀云:章草其隶字八分,谨严如真,用其一趯二波也。

  行书 即稿书 行狎书

  后汉颍川刘德昇,即真书之少变,务从简易,相间流行,谓之行书。昔锺元常善行狎书是也。尔后羲、献并造其极。献之尝白父曰: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挥运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于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观其腾烟扬火,则回禄丧精;覆海倾河,则玄冥失御。天假其魄,非学之功。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虽其家之法悉殊,而子敬以为遒拔。诀云:行笔而不停,着纸而不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