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艺藏
- 书法
- 书法离钩
书法离钩
古文
秦火灭经除典,古文绝矣。汉文时,博士伏胜献古文尚书。魏文时,乐人窦公年二百八十岁,献古文乐书。武帝时,鲁共王坏孔子宅,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孝经。北平张仓献左传。宣帝时,河内女子坏老子壁,得古文二篇。晋熙宁一作咸宁五年,汲郡人发魏襄王一作安釐王冢,得册书千馀万言。又云:冢书石铭,人无识者。叔孙通云:科斗文也。
学古编云:科斗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简上,竹刚漆腻画不行,故首重腹圆尾轻,似其形耳。
大篆(籀文、奇字)
周宣王太史籀变科斗,著大篆十五篇。汉艺文志云:凡九千字,赵高以教胡亥。说文云:秦学僮试讽籀书。又云:与古文或异。又云:孔子六经、左传皆以古文。又云:奇字即古文,而异者则籀文也,其迹石鼓文存焉。字源云:汉元帝、王遵、严延年并工史籀。秦焚书,惟易与史篇得全。吕氏春秋云仓颉大篆,非也。
学古编云:款识文者,列国之文。薛尚功集古钟鼎文为五声韵。
李斯既作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篆法匾者佳,谓之(音蜗,书谱讹为,后人以蜾字代之,益非。)匾。徐铉曰石鼓文是也。
小篆
小篆,秦篆也。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七章,郎中令赵高作爰历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章,皆损益大篆也。始皇并六国,罢不合秦文者。其画如铁石,势若飞动。隶、楷之祖。铭题钟鼎符节,至今用焉。
学古编云:汉篆变古法,许氏作说文以救其失也。兼考通释,复古篇得矣。
舒元舆云:秦相变仓籀为玉箸篆,成一家之法。历汉至隋八姓,无出其右。唐李阳冰宗之。
八分
八分,秦羽人上谷王次仲作也。序仙记云:次仲少有异志,变仓颉书为八分。萧子良云: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蔡邕云:次仲初变古形,非效程邈隶也。小篆古形犹存其半,八分又减小篆之半。蔡琰云:吾父割隶字八分取二分,割篆字二分取八分。隋志云:魏世有八分书。王愔云:建初中以隶字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法书苑云:八体之后又分此法。
隶书
隶书,秦下邽人程邈作也。初为狱吏,得罪始皇,入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易大小篆方圆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用为御史。以奏事烦多,为隶人佐书,趋省易也。八分乃小篆之捷,隶又八分之捷也。秦隶近款识篆,即秦权量上刻字,未有挑法也。汉隶蔡邕石经诸碑皆有挑法矣。
宣和书谱云:后人发临淄冢,得齐太公六世孙胡公棺,有字同今隶。胡公先始皇四百馀年。岂与篆籀相生,特未行世,邈以此解云阳之难耳。
飞白
飞白,后汉左中郎蔡邕作也。王僧虔云:灵帝熹平中,蔡邕作圣皇篇,待诏鸿都门,见役人方修饰,以垩帚成字,心悦而归为飞白。卫恒祖述飞白而造散隶,开陈隶体,微露其白,潇洒于隶书,扬采于飞白。梁武帝谓王献之书白而不飞,萧子云书飞而不白,宜斟酌得衷。后子云以篆为之,雅合帝意。虽创法于八分,实穷微于小篆,后欧阳询得焉。王愔云:体势劲,大字轻微不满,变楷制以题署。书指云:飞白是分隶间入以行草而笔势轻淡者,汉魏署榜多用之。盖字形既大,患在填实,故使透漏见素地耳。
东坡飞白赞云:微微乎若轻云之蔽月,翻翻乎若长空之卷旆;猗猗乎若游丝之萦柳絮,袅袅乎若流水之舞荇带;离离乎其远而相属,缩缩乎其近而不迫。
楷书
楷书,真书也。蔡邕云:隶减八分之半而通于楷。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时人用写篇章法令,亦谓之章程。梁鹄云:锺繇善章程。姜尧章云: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真书无出锺元常,其次王逸少,二家潇洒,何拘平正?唐人以书取士,故有科举气习,颜鲁公干禄书是也。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风矣。
张怀瓘书断云:后汉王次仲为上谷太守,楷隶初制,六范几同,故后人惑之。按次仲秦人,作八分,合蔡邕、萧子良诸说,怀瓘误矣。或云:次仲作八分,即今之古隶。程邈作正隶,即今之楷书。至东汉渐至讹异,蔡邕作石经正之。而书指亦以程邈正隶为楷,且古人书谱无专举正楷为言者。此说近是。
行书
行书,后汉颍川刘德昇作也。即真书之少纵,以从简易,相间流行,锺繇善行押书是也。张怀瓘书断云: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兼真者谓之行楷,带草者谓之行草。献之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挥运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行草之间也。姜尧章云:魏晋行书,自有一体。右军兰亭记及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所贵秾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
急就(章草)
章草,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凡三十二章,杂记姓名,诸侯五官以教童蒙,绶急可就而求之,谓解散隶体,粗略书之,汉书简堕,渐以行之是也。唐颜师古为之注。后汉北海刘穆始善。建初中,杜度善章草,帝诏使草书上事。魏文亦使刘广通上事。盖因章奏用之,谓之章草。章草乃隶楷之捷,草书又章草之捷也。
诀云:章草草其隶字,八分谨严如真,用其一趯二波也。
草书
徐锴云:按书传多云张并作草,又云齐相杜深作。说文云:汉兴有草书,则张并之前有矣。卫恒云:杜度善草书。崔瑗崔寔父子继能。杜氏结字甚安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弘农张芝因而变之。转精其妙。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于隔行。故王子敬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自伯英始也。
卫瓘、索靖俱尚书郎。善草。时称一台二妙。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骨。怀素工瘦。张颠工肥。瘦硬易得。肥劲难工。皆草圣也。
卷二
取法
学贵取法,则可以见古人于寸楮而臻其妙。蔡邕入嵩山学古,于石室得素书,八角垂芒,颇似篆籀,写史籀李斯等书笔势。邕得之,三日不食,大叫欲狂,若对千人。遂读三年,妙达其理,后笔特异,遂作笔论。
锺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自捶胸尽青,因呕血。诞死,繇令人盗发其墓,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王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及渡江北,见李斯书,之许,见锺繇、梁鹄书;之洛,见蔡邕书张岳碑,始悔学卫夫人徒废年月。又云:顷寻诸名书,锺、张洵为绝伦,馀不足观。
詹孟举云:李阳冰见潭州碧落碑,寝碑下数日,不忍去。
欧阳询见索靖古碑,驻马观之。去数步复还,下马观之。倦则布毡坐观之,宿碑旁三日乃去。
张怀瓘云:上则法于自然,次则归于篆隶,又次师于锺、王。夫学锺、王尚不继虞、褚,况冗冗哉。
唐舒元舆阳冰篆志云:今世所重,秦斯之迹,岂能尽辨别之。以秦古斯邈矣。况今去古愈远,晋、魏真迹尚不可见,篆隶之风不益遐哉。宜其日流而日弊也。
初学
笔势论云: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圆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缓展毫端。
张敬玄云:初学必先真书,若便学纵体,则真体难成矣。
虞永兴云:掇笔往来,悬管自在,但使体势雄壮,不可拘其小节。若畏惧生疑,否臧不决,运用迷于笔前,振动惑于手下。师心因乎独见,弟子执其寡闻,耻请问于智人,忌艺能之胜己,若欲造玄,未之见也。
孙过庭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东坡云: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能走也。
山谷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作以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晋、魏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
书指云:善学书者,其初不必多费楮墨,取古人之书而熟观之,闭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后举笔而追之。字成而以相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然后多书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为不远矣。
执笔
卫夫人云:学书先学执笔。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行草去笔头三寸一分。下笔点画,波掠屈曲,须尽一身之力送之。
虞世南云:笔长不过六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
韩方明云:五指撮管末,可大草书。
姜尧章云:真书执笔近头;行书宽纵,执宜稍远,草书流逸,执宜更远。远取点画长大,易于分布齐匀。
张怀瓘云:若执笔浅,则坚掣打劲,三寸而一寸著纸,势则有馀。若执笔深,则束牵,三寸而一寸著纸,势已尽矣。笔在指端则掌虚,运动适意,腾跃顿挫,生意在焉。笔居半则掌实,如枢不转,制岂自由,乃成棱角,笔则死矣。
韦荣夫云:搦破管,画破纸,飞锋结体。
山谷云:能使笔力悉从腕中来,笔尾上,直当得意。
东坡云: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欧阳公云: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操手
卢隽云:拓大指,擫中指,敛食指,抵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以大指节外置笔,令转动自在,名指抵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细要也。
唐太宗云:腕竖则锋正,正则四面锋全。次实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虚则运用便易。
张敬玄云:运腕不可太紧,紧则腕不能转,而字体粗细上下不均。不可悬臂,气力有限。若行草须悬腕,大草书须悬臂,笔势无限也。
韩方明云:双指包管,五指共执,实指虚掌,钩撇托送。若以单指包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
姜尧章云:浅其执,牢其笔。实其指,虚其掌。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故孙氏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浅深长短,使谓纵送牵掣,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
祝枝山云:擫、捺、钩、揭、抵、拒、导、送八法,谓拨镫法。拨者,笔管者(俗作着)中指名指尖,圆活易转动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间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手执笔管亦欲浅,则易拨动也。擫者,大指骨下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捺者,食指著中节旁,此二指主力。钩者,中指著指尖钩笔下。揭者,名指著指外爪肉际揭笔下。抵者,名指揭笔,中指抵住。拒者,中指钩笔,名指拒定,此二指主运转。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送者,小指送名指过左。此二指主来往。枕腕者,以左手枕右手腕。提腕者,肘著案而虚提手腕。悬腕者,悬著空中,最为有力。
用笔
纂要云: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
右军云: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使左先右,至回左亦然。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当画中行。
虞世南云:覆腕上抢掠毫开,下撇拨历锋转有筋骨,指端横钩蹲踞之状。行书则覆腕抢毫,乃按锋直进,其绾也内拓外旋,结锋环转。结者上促,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容曳而来往,劲而复虚。
书法云:夫用笔之法,须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雕逝,信其自然,不得重改。送笔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若深思此,理当自见。
又云: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不欲太瘦,瘦则形枯。太露锋芒则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则体不精神。
山谷云: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
笔锋
右军云:每作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草则纵心奔放,覆腕转促,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拓,右为内伏。连卷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但先援笔引兴,心逸则急接锋以取兴,兴尽则已。又生扌族锋,任毫端之奇妙,象兔丝之萦结,转剔刓角,多勾篆体,或如蛇形兵阵,无常定也。
张旭云:褚河南论书,用笔如印泥画沙。始不悟,后于江岸以锥画沙,始信其言,贵藏锋也。
蔡希综云:始下笔,须藏锋转腕,前缓后急,形势相连莫断,简略为上。至如棱侧起伏,随势所立,圆规为妙。其有误发,不可再模,恐失笔势。如放箭不欲迟,如高峰坠石也。
姜尧章云: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侧,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失矣。下笔之初,有折锋,有搭锋,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搭锋,应其左故也。又有平起如隶,藏锋如篆。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
定心
书者,心画也,必先乎心而后乎手。内而理乎己之心,外而尽乎古之法。心而致乎手之正,法而致乎笔之妙。
蔡邕云:写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口不出言,气不盈息,沈密神采,如对至尊,则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