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易心法

  古今传易,舛讹为多。履畜八体,最为害义。二十三章
  按卦序,当先履而后小畜。今小畜在先,则二卦画象反对,文义缪乱,而不可考。又以八卦本对八体,独阕其鼻。乃以巽言股,股即系是也。若股可言,则又遗其肱,且与羲皇八卦不相应也。兹盖传者舛误耳,能不害义乎?试辨之,一柔自姤变同人,同人变履,履变小畜,小畜变大有,犹之一刚自复变师,又变谦,又变豫,又变比,皆自然之序不易也。今谦既在豫上,则知履不当在小畜下。当密探宣尼述九卦,以履为用九,谦用十五,复用二十四,皆《龙图大衍》定数。则履在小畜上,为第九卦也明矣。又履与无妄对义,既以大畜反无妄而居下,则知小畜反履而居下无疑矣。今序卦非宣尼旨,失其本真也。八体,乃艮为鼻,巽为手耳。《传》曰:“鼻者,面之山也。”又曰:“风能鼓舞万物,而手之所以舞也,”盖乾为首,坤为腹,天地定位也。坎为耳,离为目,水火相逮也。艮为鼻,兑为口,山泽通气也。巽为手,震为足,雷风相薄也。此羲皇八卦之应矣,其理昭昭。但学者承误效尤,见不高远,其失至此。真人闵之,故开其眼目。

画卦取象,本为特物。见于曰用,无所不合。二十四章
  羲皇画卦,非谓出私意。撰写一《易》道于方册上,以诲人也。特以顺时应物,则以见于曰用之间耳。以粗迹言之,如以钱博,六纯字,乾也。六纯背,坤也。差互,六子也。若反则未胜,至纯则乾坤成矣。又如优人呈伎,壮者任其难,六子也。老者敛其利,乾坤也。此皆理之自然。即此理以察其余,则是行止坐卧纤悉举天下皆《易》,无可拣择者。但百姓昏昏,曰用之而罔觉矣。
  中爻之义,足为造化。纳音为切脚,其理则一。二十五章
  纳音,甲为木,子为水,甲子交合则生金。切脚,如德为父,红为母,德红反切即东字。卦体亦然。上体为乾,下体为坤,交错乃生六子,即中爻二三四五也。二三四五,造化之气,参互成卦。如屯中有剥,蒙中有复,主此一卦每具于四卦中,皆得祸福倚伏之象。如屯、比、观、益中皆有剥、蒙、师、损中皆有复是也。
  反对正如,甲子乙丑。有本有余,气序自然。二十六章
  大凡一物,其气象必有本有余。余气者,所以为阴也。本,其阳也。如十干甲乙,乙者甲之余气也。丙丁,丁者丙之余气也。如十二支子丑,丑者子之余气也。寅卯,卯者寅之余气也。卦亦由是。坤者,乾之余气也。蒙者,屯之余气也。讼者,需之余气也。痹贿,师之余气也,且乾而后坤,屯而后蒙,需而后讼,师而后比,虽故有其义,然其所以相次者,皆其余气也,自然之理耳。学者不悟,谓圣人固以次之,是未知反对关键之键也,失之远矣。
  每卦之体,六画便具。天地四方,是为六虚。二十七章
  初爻为地,上爻为天,二爻为北,五爻为南,四爻为西,三爻为东。天地四方,每卦之体,皆具此义,是为六虚。《大传》:“变动不拘,周流六虚”正谓此耳。学者不悟,谓六虚天地四方,乃六画也,殊不知六画乃天地四方之象。此之谓纸上工夫,不知落处也。
  乾坤六子,其象与数。乾坤之位,皆包六子。二十八章
  象谓坤卦上中下加三乾画,便生三男。以乾卦上中下加三坤画,便生三女。乾坤之体,皆在外,六子皆包于其中也。数谓若画乾数三,巽离兑四,震坎艮五,坤六。坤数六,震坎艮七,巽离兑八,乾九。乾坤之策皆在外,六子皆包于其中也。此象之自然,有不可得而容心者。
  爻数三百八十又四,以闰求之,其数吻合。二十九章
  爻数三百八十又四,真天文也。诸儒求合其数而不可得。或谓一卦六曰七分,或谓除震离坎兑之数,皆附会也。倘以闰求之,则三百八十四数,自然吻合,无余欠矣。盖天度或嬴或缩,至三年,乾坤之气数始足于此也。由汉以来不悟,惟真人得其说。
  二十四爻,求之八卦。画纯为叠,是为闰数。三十章
  一岁三百六十,而爻数三百八十四,则是二十四爻为余也。以卦画求之,是为叠数。何以言之?夫既有八卦矣。及八卦互相合体,以立诸卦。则诸卦者,八卦在其中矣。而别又有八纯卦,则其合体八卦为重复,而二十四数为叠也。是以三百六十为正爻,与每岁之数合。而三百八十四,与闰岁之数合矣,则是闰数也。岂惟见于数,亦见于象。人知之该鲜矣。
  一岁之数,三百六十。八卦八变,气数已尽。三十一章
  乾、 姤、遁、观、剥、晋、大有,八变而复乾,则天之气尽。坤、复、临、泰、大壮、夬、需、比,八变而复坤,则地之气尽。震、豫、解、恒、升、井、大过、随、八变而复震。则雷之气尽。艮、贲、大畜、损、睽、履、中孚、渐、八变而复艮,则山之气尽。离、旅、鼎、未挤、蒙、涣、讼、同人、八变而复离,则火之气尽。巽、小畜、家人、益、无妄、噬嗑、颐、蛊。八变而复巽,则风之气尽。兑、困、萃、咸、蹇、谦、小过、归妹,八变而复兑,则泽之气尽。凡此八卦,各八变,八八64数,则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气无余蕴矣。是为一义。
  数成于三,重之则六。其退亦六,是为乾坤。三十二章
  夫气之数,起于一,偶于二,成于三,无以加矣。重之则为六也。然三,少阳也。六,太阳也。三,春也。六,夏也。此乾之数也,是为进数。其退亦六。三,少阴也。六,太阴也。三,秋也。六,冬也。此乾坤之数也,是为退数,三画为经卦,六画为重卦者,凡以此而已。
  凡物之数,有进有退。进以此数,退以此数。三十三章
  大抵物理,其盛衰之数相半。方其盛也,既以此数。及其衰也,亦以此数。若一岁十二月,春夏为进数,秋冬为退数。昼夜十二时,自子为进数,自午为退数。人寿百岁,前五十为进数,后五十为退数。以至甲为进数,乙为退数。子为进数,丑为退数。细推物理,无为然。世儒论教,但衍为一律,殊不明阴阳进退之理,惟真人独得其说。
  凡具于形,便具五数。五数既具,十数乃成。三十四章
  凡丽于气者,必圆,圆者,径一而围三。天所以有三时者,以其气也。凡丽于形者,必方。方者,径一而围四。地所以有四方者,以其形也。天数三,重之则六。地数五,重之则十。何谓十?盖有四方,则有中央,为五。有中央四方,则为四维,复之中央,是为十也。菲特地为然,凡丽于形,便具十数,解若此也。
  大衍七七,其一不用。凡得一数,理自不动。三十五章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卦一而不用。不用之学,学者徒知一为太极不动之数,而不知义实落处也。何则?一者,数之宗本也。凡物之理,无所宗本则乱,有宗本焉,则不当用,用则复乱矣。且如轮之运,而中则止。如铬之行,而大者后。如网之有纲,而纲则提之。如器之有柄,而柄则执之。如元首在上。手足为之举。如大将居中,而士卒为之役。如君无为,而臣有为。如贤者尊,而能者使。是知凡得一者,宗也,本也,主也,皆有不动之理。一苟动焉,则其余错乱,而不能有所施设者矣。
  策数六八,八卦定数。卦数占卦,理之自然。三十六章
  八卦经画二十四,重之则四十八,又每卦八变,684十八。则四十八者,八卦数也。大衍之数五十者,半百一进数也。其用四十九者,体用全数也。五十除一者,无一也,易无形埒是也。四十九有卦一也者,有一也,《易》变为一是也。一不用者,数之宗本也,可动也。用四十八者,取八数变以占诸卦也。一变为七,七变为九。此之谓也。今筮者于五十数,先置一于前,乃揲之以四十九。或先去其一,欲于四十九数中除一,而终合之。是二者皆全用四十九数,曾不知本卦之本数也。以致误置一于本卦数中,遂有五与九之失也。且以揲之寄数,但论其多少,而五与九,则无损益于多少之数。而于阴阳正数,亦自无碍。揲法不取其正数,而取其余数,盖从其简便也,简便,谓一见多少。若待视正数,则烦难矣。又多少之说,无所经见,知古人但以记数也。《大传》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谓大衍数本五十,而止用四十九,则其一己先除矣,更无五十全数。分而为二以象四,谓止于四十九数中分而为二也。挂一象三,挂为悬,谓之四十九数中悬挂其一而不用也。筮法,一揲得五与四,四谓之三少。得九与八,八谓之三多。二揲,则五与九已矣。但得三个四,亦谓之三少。得三个八,亦谓之三多,方初得五与久也。而老阳之策三十六,老阴之策二十四,及次正得四与八也,而阴阳之策数如前。则是五九固无损益于多少数,而于阴阳之策正数亦自无伤也。因知四十八数而误用其九,断然而明矣。或者又谓揲法得奇偶数。殊不知二揲则五豫九已尽。所以观其余数,而不观其正数,特以从其简便也。
  五行之数,须究落处。应数倍数,亦明特时。三十七章
  天一生水,坎之气孕于乾金,立冬节也。地二生火,离之气孕于巽木,立夏节也。天三生木,震之气孕于艮水,山高地厚,水泉出焉,立春节也。地生四金,兑之气孕于坤土,立秋节也。天五盛土,离寄戊而土气孕于离火,长夏节也。凡此皆言其成象矣。天一与地6合而成水,乾坎合而成水于金,冬至节也。地二与天七合二成火,巽离合而火成于木,夏至节也。天三与地八合而成木,艮震合木成于水,春分节也。地四与天九合而成金,坤兑合而金成于土,秋分节也。天五与地十合而成土,离寄于己而土成于火也。凡此,皆言其成形矣。夫以五言相成数,虽儿童亦能诵。要其义实。纵老壮亦不知落处也。是之谓盲随古人,何以见《易》乎?以至先天诸卦,初以一阴一阳相间,次以二阴二阳相间,倍数至三十二阴三十二阳相间。《太玄》诸首,初以一阴一阳相间,此以三阳三阴相间,倍数至二十七阴二十七阳相间。此其理何在哉?以时物推之,自祖父子孙,有众寡之渐。自正二三四五六月,有微盛之滋,皆数之所以明理也。应数见前说。
  卦位生数,运以成数。生成之数,感应之道。三十八章
  生数,谓一二三四五,阴阳之位也,天道也。成数,谓六七八九十,刚柔之德也,地道也。以刚柔成数,而运于阴阳生数之上,然后天地交感,吉凶叶应。而天下之事,无能逃于其间矣。阴阳之位,有所无形,在天也。刚柔则形,而以其在地也。
  一变为七,七变为九。即是卦妄,宜究其实。三十九章
  《冲虚经》曰:《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究也,复变而为一。盖卦爻自一变、二变、三变、四变、五变、六变、至七变,谓之归魂,而本宫之气革矣。更二变而极于九,遂复变为一而返本也。学者不悟经意溺空泛说,失之甚矣。
  名易之义,非训变易。阴阳根本,有在于是。四十章
  《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见气也。视之不见,所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易》者,希微玄虚凝寂之称也。及易变而为一,一遍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也。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中为人。谓之《易》者,知阴阳之根本有在于是也。此说本于《冲虚真经》,是为定论。学着盲然不悟,乃作变《易》之《易》,即是字言之,非宗旨之学也。唯扬雄为书,拟之曰:《太玄》,颇得之。道家亦以曰月为古之易字,盖其本阴阳而言也。
  《易》道弥漫,九流可入。当知活法,要须自悟。四十一章
  《易》之为书,本于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何适而非阴阳也?是以在人惟其所入耳。文王、周公以庶类入,宣父以八物入,斯其上也。其后或以律度人,或以历数人,或以仙道人。以此知《易》道无往而不可也。苟惟束于辞训,则是犯法也,良田未得悟耳。果得悟焉,则辞外见意,而纵横妙用,唯吾所欲,是为活法也。
故曰:“学《易》者当于羲皇心地者弛聘,无于周、孔言语下拘挛。”
  世俗学解,浸渍旧闻。失其本始,《易》道浅狭,四十二章
羲皇氏正《易》,《春秋》比也。周、孔明《易》,作传比也。左氏本为《春秋》作传,而世乃玩其文辞,致左氏孤行,而《春秋》之微旨泯矣。《易》之有辞,本为羲皇发扬。学者不知借辞以明其画象,遂溺其辞,加以古今训注而袭谬承误,使羲皇初意不行于世,而《易》道于此浅狭矣。呜乎!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后序
  麻衣道者《羲皇氏正易心法》,顷得之庐山一异人。或云许坚。或有疑而问者,余应之云:“何疑之有?顾其议论可也。”昔皇帝《素问》,孔子《易大传》,世尚有疑之,尝曰:世固有能作《素问》者乎?固有能作《易大传》者乎?虽非本真,亦皇帝、孔子之徒也。余于《正易心法》,亦曰:世固能有作之者乎?虽非麻衣,是乃麻衣之街徒也。胡不观其文辞议论乎?一滴千金,源流天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翩然于羲皇心地弛聘,实物外真仙之书也。读书十年方悟,浸渍触类,以知《易》道之大如是也。得其人,当与共之。


           崇宁三年三月九曰,庐峰隐者李潜几道书。


  五代李守正叛河中,周太祖亲征。麻衣语赵韩王曰:“李侍中安得久?其城中有三天子气。”末岁,城陷。时周世宗与宋朝太祖侍行。钱文僖公若水,陈希夷每见,以其神观清粹,谓可学仙,有升举之分。见之未精,使麻衣决之。麻衣云:“无仙骨,但可作贵公卿耳。”夫以神仙与帝王之相,岂可识哉?麻衣一见决之,则其识为何如也?即其识神仙、识帝王眼目以论《易》,则其出于寻常万一也,固不容于其言矣。


           乾道元年冬十有一月初七曰,玉溪戴师愈孔文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