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六字课斋卑议
六字课斋卑议
言语章第九
昔周之季,诸子竞鸣,学有是非,文皆精妙,各抒心得,所谓"文质彬彬"者也。汉、唐作者,尚多如是。
宋、元以降,浮伪日滋:摹昌黎之词,例辟佛老;学彭泽之句,矫慕耕桑;质之不存,文类俳矣。千年积重,牛耳争持,丹素相非,迄无定论。骈散异制,同归诬民;"无题"入集,自命才人;谀墓之外,宁有余业?昔人比文章于郑卫,贱庶子之春华.非无故矣。
洋务章第十
趋时之子,竞谈洋务,高官厚禄,反手得之。然苏、张腾说,借为官媒,桑、孔理财,终挟市气。苟利吾身,遑恤其他,强夺民便,不顾邦本。岂无贤者,十乃一焉。
夫洋务于今日,至重也。西国之内治,至密也。良法美意,勿讲勿讨,皮毛影响,岂得为通?
甚至耳未闻周、汉、唐、宋之号,目不见光、声、化、电之书,以衣冠败类,求终南捷径:颇谐哀、比之音气,遽负通今:能言欧、美之土风.即称时杰。如斯人物,宁济艰难?
岁月章第十一
人之建立,气为之先。气之为物,有若潮汐:当其盛时,殆不可遏;及其既衰,欲振良难。故及锋而用,则懦者亦奋;过时而试,则奇者亦庸。
今京外各官,多苦需次,或数十年,不得升阶补缺。沦落之贤,何署蔑有?或蕴良、平之智而不得参一议,负颇、牧之能而不得乘一障,名登仕版,实同寒贱。慷慨抑郁,流涕叹息,朝朝览镜,夜夜抚剑,日月逝矣,岁不吾与!门房萧条,深以炎凉之态;室人交谪,疲以米盐之谋;冯唐易老,贾谊早衰,驱边之气,何得不挫!既挫之后,乃始任之,循常守故,遂同碌碌;大言无实,世人交病,原其致此,情实可悲。
用违章第十二
人各有能,官贵量授。用当其才,则意升事举;用违其才,则纲弛目乱。故滕、薛大夫,不宜于公绰,汉家丞相,无取于绛侯。
昔在帝尧之代,益、稷并称。若使益教稼,则树谷之效未必如稷也;若使稷掌火,则烈泽之效未必如益也。及观仲尼之门,由、求齐誉。若使由为宰,则足民之效未必如求也;若使求治赋,则有勇之效未必如由也。
近世人才,每伤用违,精神弗出,功业弗彰,用之者之过欤!
更调章第十三
春秋之世,去古未远;尼父之圣,绝后空前;故三年有成,可以自信。世异春秋,圣非尼父,欲以仓卒,有所移易,其又焉能!是以久任边将,致戎亭之息警;增秩不徙,获吏治之日上。
今京朝部堂,忽刑忽礼;外省督抚,乍楚乍秦;下至州县,大率如斯。岂无豪英,意图兴革?旧案如山,未易遍阅;属官如海,未易周察;军民利病,未易灼见;水土美恶,未易洞悉;勉强引端,求行其素志;从容竟绪,难望于后人。
昔子产为郑,孔明治蜀,舆人之情,先怨后德。盖凡近之举,奏功可速;远大之谋,收效必淹。向使子产、孔明不久其职,则千载之下视同酷吏。
今官如传舍,仕多贾心;有创无继,适成弊政;与他人以口实,抱遗恨于毕生;是以才敏之士,惧来轸之不遵;自便之流,奉因循为至诀,更调频数之病,盖罔得而罄焉。
精力章第十四
亲民之官,莫如县令;苟天下县令,皆尽其职,则院、司、道府,坐观其成矣。然今之县令,非尽无才,而特出之治,寂寂希闻,其故何哉?冲要之区,冠盖多经;上官所驻,罪尤易触;往来如织,疲于迎送;监临如麻,劳于伺候;辨星而出,戴星而入,无聊酬应,纷繁已甚。
夫光阴不留,孰抱延晷之术;精力纵强,宁非有限之物;权侵于家丁,政委于署友,势固然矣。专城而居,较易为治;然赋税、词讼,责备于一身,农桑、学校,举难于咸尽,虽有贤者,得半而已。
昔在三代,侯国之大,不过百里;伯及子男,仅乃数十。今县令所治,较古侯国或数倍之,耳目难周,案牍太繁,地广之病,亦一端欤!
山林章第十五
禄利之途,奔走豪杰,孤芳自赏,代不乏人。被褐怀玉,羞于求贵,饭蔬饮水,安于处贫。如斯之流,良宜搜采。
夫虚声纯盗,诚哉可轻;然抱道自尊.固有其辈。古先哲王.首隆隐逸,卑辞厚币,惟恐拒招:非但假其风节以励贪顽,固将用其谟猷以新治化。自蒲轮之典,久绝于林野,旷世之才,多老于岩穴;友麋鹿以毕生,与草木而同腐,弃置不收,可为叹惜!
昔尹耕莘野,遭三聘而始出;说筑傅岩,经图求而乃来。向使尹、说生于今世,游公卿之间以为深耻,应有司之试又所不屑,必将长为农夫,永作贱事。由古推今,安知必无?漫不加意,宁非缺憾!
变通篇
小学章第一
宜令儒臣撰《蒙师铎》、《小学必自》二书。《蒙师铎》宜寥寥数章,极琐极要,不可入空阔语。《小学必自》宜采古今名人平止通达、切实明显语,及中外地图情形略说、西国各种新学大意。亦以简为妙,不得过三万字。颁行天下。
每县城各设延师公所一区。经费派捐,县贫者暂借神庙。着本县议院绅生[议院别章]公举品学兼优者:大县五人、中县三人、小县二人为师童。欲为蒙师者.无论土著、流寓,着向公所报名,候师董按期面试史论一首、律诗一首,文理谬者不取。取者分四等,榜之公所,差其脩额;欲延蒙师者着向公所指延。师董分别着购《蒙师铎》、《小学必自》二书。该师到馆后,如有显背《蒙师铎》中语,及不以《小学必自》教学徒确情,许该东告董逐师,公所摘出其名。如公所无名之人敢行私教十六岁以内子弟,倘有与该东及学徒口角相殴等情到官,但取凡判,不以师论。其品学特著,人所共知,不来报试者,师董径列其名。
大学章第二
各处书院师宜改由本处议院绅生公延,无论大绅、布衣听择,不归官延。
官师课题,改分经、史,西、律四门。经趣出诸《十三经》及《内经》、《水经》;史题出诸周秦以后编年、纪传各史,及国朝掌故、外国记载;西题出诸近译西国天文、地理、光声化电各书;律题出诸《大清律例》、《洗冤录》、通商条约、万国公法。四门轮月课士,文体不拘骈、散。
举、贡、生童及有职衔者均许应课,统称院生。院师许用公文与督抚以下、州县以上相往来,不分尊卑,彼此俱称"照会"。
院生中如有四门连课八次上二名、三门连课十二次上二名、二门连课十八次上二名、一门连课二十四次上二名者,由院师开单照会督抚、学政:童生升作附生,一体乡试;附增生升作廪生,监生升作贡生。如系省城及口岸大书院,则贡、监、廪、增附均升作举人,一体会试;举人升作进士,一体殿试。有职衔者升半品,再登照会,依此递升。膏火奖赏,听各地自酌多寡之数,不通定。所谓连课几次上二名,皆专就师课起算。
西文章第三
今京师及通商大埠虽有教习西文之馆,而各处人士颇多愿学甚切而为境所缚,其势万不能游学京师及通商大埠,又无力延师于远地,遂至废然者。
今宜令各督抚通饬属府知府:立即择董筹捐,于各府城建西文馆一区,内分英文、法文两斋,限二年内办竣;取各知府请验切结,即由各督抚委员查验。倘限满不具结申院,或以捐项难筹等假仁义语禀请缓办,即将该府记大过一次,摘顶留任,仍勒限催办;其已具结申院而验属虚诬者参革。
师徒之数,听各知府与本地人视捐项多寡而酌定之。延师自以西人为妙;惟西师脩价极昂,捐项不多者,可暂延华师。至荒僻瘴疠府分,西师、华师均不肯来者,着将延师钱项分给愿学人士自行游学。
每县创置西文生.归提学考取入学,一律应岁科考、乡试。目前无可考之县分多,先就有可考之县分示考;有可取则取,无则否,暂缓立额。既入学,欲应岁科考、乡试者,着认应经、史、西、律一门,与附生、武生一体补增、廪,充贡、举,不另分场榜。[互见下生员章]
村学章第四
西国识字人多,中国识字人少,一切病根,大半在此。
今宜敕纂《康熙字典约编》一书,取切用者三、四千字,每字下除音切外略注浅显数语,颁行各省,以课农民。
每保由保正谕众公择一人为保师。倘保内无其人,或有其人而不愿为保师,听向别保择延。每保择一公所为村学馆,或即设保师家。保师脩金,按户派捐。
民年六岁至十三岁,除绅衿、童生户及不在本保、或自延师者外,每岁定须到馆二百日,不者罚其家长。初入馆者,着先购《字典约编》习之;习毕,再习《小学必自》。十三岁以外者,到馆不到馆听便。乡正不时查访,倘有保师系保正私人,非真公择,不称其职者,将保正革职,谕众改择。[保甲别章]
女学章第五
西国女人皆识字,中国则绝少。人之生也得母气居多,其幼也在母侧居多;故使女人皆读书明理,则人才、风俗必大有转机。
今宜每保设女学馆一区,公择识字女人为师,一切如村学法,惟到馆以百日为限。中国惑于"无才便是德"之谬说.女人不重识字,风气已数千年。穷乡僻壤,除绅宦大家外.往往数百千里求一粗通文字者而不可得。举创女学,若必求女师,势将十席九虚,宜暂行通融办理。果求女师不得.准归保师兼摄,或另延一男师;惟系男师之馆,不许十三岁以外女人到学。[缠足之风,盛于近代.非但古时所无,实亦显背国制。残苦女人,莫此为甚!体残气伤,生子自弱,士夫奄奄,此实其源。今宜以变通之年为始,永禁缠足.敢私缠者,重惩家长。旧缠女人,年未满十六者悉勒解;十六以外者听便,不勒解。]
生员章第六
文童姑照旧试《四书》文、六韵诗,但禁试官命搭截题;武童姑照旧试弓箭刀石,但增洋枪;入学仍称附生。增置西文生一门,无定额;[互见西文章],-体由提学考试入学。岁科考、乡试,照旧举行。惟三门入学生员并归一宗考试.附生不用《四书》文及诗,武生不用弓箭等,西文生亦不用西文,一律由各该生认应经、史、西、律一门[详见上大学章],一体补增、廪,充贡、举。不能于该四门认应一门者,听其以一衿列学。[宜除娼、优、隶、卒等家不准应试之例]
举贡章第七
乡试照旧举行三场,惟并三门生员[详见上生员章],分经、史、西、律命题。[详见上大学章]四科取中之孰多孰寡视应四科者之孰多孰寡,总数则依旧额。除糊名易书法。中式者之三场文字宜由监临悉行发刊印布,不许遗落一首。不中式者取主考、分校批尾刊布,亦不许遗落一批。除考差法:提学、主考改由四品以上京官及各省督、抚、布、按疏荐,与被荐多者。主考每省四人,分阅四科卷。[有能兼阅者,不必满四]除调帘法[外帘仍调],分校改由监临礼请通人。优拔贡除朝考外,改与举人一体会试。
进士章第八
会试总裁及分校亦宜改由疏荐、礼请,[礼请归知贡举]一如乡试;余亦悉依乡试新法[详见上举贡章]。榜后复试,用英、法文试译,洋枪试放,不能者停殿试一科。[行此法以变通后五年为始]
殿试一甲三名改由四品以上京官各就新进士中疏荐所知,与被荐多者。二甲、三甲照旧分点,惟宜痛除崇尚小楷之积习,专以文理为差。
至授职旧法,尤不可不改:一甲第一名,宜以道员即选;第二、三名,宜以知府即选;二甲五十名,上十名以大县知县用,中二十名以中县知县用,下二十名以小县知县用[详见下知县章];余列三甲,分以主事、内阁中书用。
翰林章第九
宜改翰林院大小职名为清华之虚衔以宠赐京外各官之治行优异者,不设实员。所有该院列办事宜,概归内阁。以变通之年为始,进士分七等用[详见上进士章];不复授修撰、编修及选庶吉士。其现居翰林者,照旧分别课散授,改内升外放,惟永罢考差[详见上举贡章]。馆课改用时务策、史论、史论。[京外大小冗员.均宜逐渐量裁。]
知县章第十
审分各省县为大、中、小三等。定大县知县正五品,中县从五品,小县正六品。直隶厅州之大者升为府,小者降为县,与属县分属近府。散厅州概改为县,一城二三县者悉并为一。分天下为东、西、南.北、中五路[详见下督抚章];知县必用本路人,但避本府。其在变通之前,南人以知县分发北路,东人以知县分发西路,如是等者,照旧任职候补。
凡县缺出,无论补署均由院司先开合例人员或十名、或五六七八名,照会、谕令该县议院绅、生指请补署[代理定归本县县丞]。
除民间尽习官话县分外,所有土话与官话歧异县分,知县到任,着延方言师一人;由议院公举,每日从学土话二点钟,成而止。
除本管上司外,一切过境人员,无论大小文武,送迎之事一律归驿曹长,不许知县亲出。来拜者虽系尊戚.亦不许亲答拜;违者降为驿曹长,撤任候举。[互见下曹长章]
每逢寅、午、戌年,着天下知县,无分实、署,各行疏陈本县利病,或言职外事,或荐山林隐逸,无疏者革职。
直隶散州既废,其知州分别改归知府、同知、知县班[同知升.与知府同品.县丞视本县知县低半品]。
曹长章第十一
县胥之首,改为职官,名曰"曹长"。分户、农、礼、乐、工、商、兵、刑、驿、外十曹,各设长一,列品正八。[驿曹长掌送往迎来,外曹长掌与外国人来往、议办交涉事宜:县分无外国人,不必设]由议院绅生公举本县举、贡、生员充补;供职有功,分别升用。在任候补.仍许应试。曹属听其长自择平民,如今胥吏;其举、贡、生员愿充者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