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南遗老集引

滹南遗老集引
  黄鸟止于邱阿,流丸止于瓯叟,羣言止于公是。夫言生于人心,心既不同,言亦各异。其在彼也一是非,其在此也一是非。左右佩剑,其谁能正之?必有大人者出,独立当世,吐辞立论,扫流俗之所徇,取古今天下之所共与者与诸人,有以塞其口而厌其心,而后呶呶之说息矣。自秦火以来,汉武帝表章六经,不谓无功于圣人。然诸儒曲学,往往反为所汨。陵迟至于唐、宋,人自为说,虽其推明隐奥为多,其间踳驳淆混,诖误后生,盖亦不少。顾六经且如是,况百家乎?子长实録也,刘子元黜其烦;孟坚巨笔也,刘贡父刋其误;子京俊才也,刘器之病其略。頋史氏且如是,况雑述乎?然则有人于此品藻其是非,覼缕(注:委曲详述,极力刻划。)其得失,使惑者有所释,鬰者有所伸,学者有所适从,则其泽天下也不既厚矣乎!今百余年,鸿生硕儒,前后踵相接,考其撰着,訇礚彪炳,今文古文,无代无之。惟于议论之学,殆为阙如。岂其时物文理相与为污隆耶?其磊落之才,闳大之器,深识英眄,为世檦表者不常有耶?抑亦有其人遭世多故,不幸而无以振发之也?滹南先生学博而要,才大而雅,识明而逺,所谓虽无文王犹兴者也,以为传注六经之蠧也,以之作六绖辨;论孟圣贤之志也,以之作论孟辨;史所以信万世,文所以饬治具,诗所以道情性,皆不可后也,各以之为辨。而又辨歴代君臣之事迹,条分区别,羙恶着见如粉墨然,非夫独立当世,取古今天下之所共与者与诸人,能然乎哉。呜呼,道之不明也久矣。凡以羣言揜之也,故卑者以陷,而髙者以行怪;拙者以惛,而巧者以徇。欲传者如是,受之者又如是。尖纎之逞,而浮诞之夸,吾将见天下之人一趋于壊而巳耳。如先生之学,诚处之王公之贵,赖以范世填俗,其庶乎道复明于今日也。先生今已矣,后百年千年得一人焉,食先生之余,广先生之心,能使斯文之不坠,则虽百年、千年,吾知其为一日也。栾城李治引。
  
  滹南遗老集引
  予以剽窃之学,由白衣入翰林,当代巨公如赵闲闲、杨礼部、滹南先生,皆士林仪表,人莫得见之,而一旦得侍几砚,浑源雷晞颜、良乡王武升、河中李钦叔亦称天下之选,而十年得遇从游。故予尝自谓叨取科第未足为幸,而沗厕英游之末,兹所以为幸也欤。玉堂、东观侧耳髙论,日夕获益实多,然爱予最深,诲予最切,愈乆愈亲者,滹南先生一人而已。先生性聪敏,蚤岁力学,以明经中乙科。自应奉文字至为直学士,主文盟几三十年。出入经传,手未尝释卷,为文不事雕篆,唯求当理,尤不善四六,其主名节,区别是非,古人不贷也。壬寅之春,先生归自范阳,道顺天,为予作数日留,以手书四帙见示,曰:吾平生颇好议论,尝所雑着,往往为人窃去,今记忆止此,子其为我去取之。予再拜谢不敏。明年春,先生亡矣。越四年,其子恕见予于燕京,予尽以其书付之。又二年,稾城令董君彦明益以所蔵厘为四十五卷,与其丞赵君寿卿倡议,募工将镂诸板以寿其传,嘱为引。予为先生之学之大本诸天理,质诸人情,不为孤僻崖异之论。如三老、三宥、五诛、七出之说,前贤不敢訾议,而先生断之不疑。学者当于孔、孟而下求之不然,殆为不知先生也。先生讳若虚,慵夫其自号云。岁屠维作噩闰月初吉日后进东明王鹗敛袵书。
  
  古之君子学博矣,犹以为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惟然。故博而非杂,乃其善学。经若史羣书论议记释具存,而世有博雅之士潜心焉者,又详说,将考核而求其是。是殆前乎诸老先生所望乎来者之盛心,而余于滹南遗老集读而知之者,以此所尊者经。而于传记百氏弗尽信,见到处摆脱窠臼,而不依随以为是非。以是谈经与史,则诗文以下可知也。非其学之博而蕲乎辨之明畴克尔。呜呼,中原文献之邦,诸老而后百余年未知隔宇宙有可慨者,滹南生乎其间,必有遗风余泽之沾,丐者未冺,故所学论说源委则然。方将抄其会余意者,随可读书附记同异,切磋究之。值风雪冻指,欲坠握笔。复已里兴贤书院行且镂梓,喜而为之识于帙之初。阏逢涒滩冬至日前,荆台冷官彭应龙翼夫序。
  
  滹南辨惑一书,初江左未之闻也。至元二十年,古沧王公时举来丞是邦,出于行箧始得见之,兴贤书院誊録刋行,迨今十年。其极为复翁所得,以字多差舛,恐误读者,欲得元本证之,而王公去此升行台监察御史,寻柄文广东,宦辙无定。虽欲求之末由也。已既幸任回,道过庐陵,吾州士夫以棠阴之旧候,迎公来就,乞校正出脱漏差错字四百余,公因得改的付局刋换。公又以元遗山中州集所载滹南古律诗仅二十萹,俾续卷末收书,君子幸加详焉。大徳三年二月中和莭,双桂书院王复翁谨书。
  滹南遗老集目録
  一卷
  五经辨惑上
  二卷
  五经辨惑下
  三卷
  论语辨惑序总论
  四卷
  论语辨惑一
  五卷
  论语辨惑二
  六卷
  论语辨惑三
  七卷
  论语辨惑四
  八卷
  孟子辨惑
  九卷
  史记辨惑一采摭之误
  十卷
  史记辨惑二采摭之误
  十一卷
  史记辨惑三取舎不当
  十二卷
  史记辨惑四议论不当
  十三卷
  史记辨惑五文势不相承接
  十四卷
  史记辨惑六姓名冗复
  十五卷
  史记辨惑七字语冗复
  十六卷
  史记辨惑八重叠载事
  十七卷
  史记辨惑九疑误
  十八卷
  史记辨惑十用虚字多不安
  十九卷
  史记辨惑十一杂辨
  二十卷
  诸史辨惑上
  二十一卷
  诸史辨惑下
  二十二卷
  新唐书辨上
  二十三卷
  新唐书辨中
  二十四卷
  新唐书辨下
  二十五卷
  君事实辨上
  二十六卷
  君事实辨下
  二十七卷
  臣事实辨上
  二十八卷
  臣事实辨中
  二十九卷
  臣事实辨下
  三十卷
  议论辨惑
  三十一卷
  著述辨惑
  三十二卷
  杂辨
  三十三卷
  谬误杂辨
  三十四卷
  文辨一序附
  三十五卷
  文辨二
  三十六卷
  文辨三
  三十七卷
  文辨四
  三十八卷
  诗话上
  三十九卷
  诗话中
  四十卷
  诗话下
  四十一卷
  雑文 诗附
  揖翠轩赋 并序
  瑞竹赋 并序
  寕晋县令吴君遗爱碑
  真定县令国公徳政碑
  王氏先茔之碑
  李仲和墓碣铭
  故朝列大夫刘公墓碣铭
  四十二卷
  千户贾侯父墓铭
  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
  清虚大师侯公墓碣
  赠昭毅大将军髙公墓碣
  四十三卷
  进士彭子升墓志
  保义副尉赵公墓志
  焚驴志
  哀鴈词
  髙思诚咏白堂记
  门山县吏隐堂记
  恒山堂记
  四十四卷
  鄜州龙兴寺明极轩记
  茅先生道院记
  赵州齐参谋新修悟真庵记
  答张仲杰书
  道学发原序
  扬子法言微旨序
  送王士衡赴举序
  送吕鹏举赴试序
   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
  四十五卷
  祖唐臣愚庵序
  复之纯交说
  移刺仲泽虚舟堂铭
  四醉图赞
  林下四友赞
  王士衡真赞
  跋寳墨堂记
  跋王进之墨本孝经
  上周监察夫人生朝
  贫士叹
  白髪叹
  题渊明归去来图
  题赵内翰城南访道图
  答郑州辨禅师见戏代髙防御
  再到故园述懐
  评东坡山谷四絶
  评王子端四絶
  题宫人围碁图
  续附一卷
  
  
  
  
  
  
  
  
  
  
  
  
  
  
  
  
  
  
  
  
  
  
  
  
  
  
  
  
  滹南遗老集卷之一 五经辨惑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所以羙仲山甫也。疏云:既能明晓善恶,又能辨知是非,以此明哲,择安去危,而保全其身无有祸败。其说甚为明白,盖人之所以陷于祸败以至失身者,由其愚暗妄行不知理义故耳。然世之学者皆认为逺害自全之意,凡以刚直谏诤不容于时者,辄持此说以律之。呜呼,山甫以忠臣遇明主,一篇所颂无非建功立事以自効于公家者,且此语之下,以夙夜匪?以事一人继之,何尝有逺害自全之意哉。予尝深推之,盖中庸有云: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黙足以容。而引此诗为证,学者因之错会耳,殊不知中庸所以引之者,总结上文而非专举一句之义也。
  
  书?无逸言:祖甲知小人之依,享国长久。孔氏以为太甲 ,郑氏以为帝甲,而疏从孔义。盖以因国语说殷事云:帝甲乱之,七代而殒。史记云:帝甲?(淫)乱,殷道复衰也。且曰:太甲称祖者,殷家亦祖其功,故尔子谓。此说未安也。按史记,祖甲,武丁之子,与太甲分明是两人。周公所引自中宗、髙宗以及祖甲,而继之曰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其次第,不应为太甲。然国语、史记皆言其淫乱而致衰陨,周公奚取焉,是不然。书,圣经也。史传出于雑说者也。周公去殷为近,知其事为详;左氏、司马迁为逺。其传闻容有妄焉,与其变易姓名以迁就其事,寕舍史传而从经可也。
  
  左氏立弑君之例,曰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杜注曰:称君者唯书君名而称国以弒言众所共絶也;称臣者谓书弑者之名以示来世终为不义。斯圣人之意乎?曰:非也。以臣弑君,岂复有例?称臣为臣之罪,则称君者非臣之罪乎;称臣为不义,则称君者果臣之罪乎?君非上圣,谁无失徳?使此说果行,皆可指为无道而杀之矣。长奸?之志,生簒逆之阶。禁其一而开其一,圣人之立教不如是也。论天下之事者,亦权其轻重而巳,人之无道,孰有大于弑君者?释乎此而惩乎彼,是何轻重不伦,所得之不偿所失也。孟子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所贵乎春秋者,正名分,别嫌疑,为乱臣贼子设耳。今乃妄生义例,以为之资不亦垂乎。许悼公之卒也,经言世子止杀之,而三传皆以为进药不尝而已。信斯言也,其防于疑似者一何严耶。至于推刄之贼例,以一已之私而敢为大逆。天地之所不容,禽兽之所不忍者,乃或得以幸免而没其名。春秋人情之书也,若是之类可谓近于人情乎。自传考之称国者,未必无道;称臣者岂皆有道?参差不齐,自相为戾者多矣。姑以一二明之。晋灵之不君,淫刑而厚敛,愎谏而贼贤,传所载也兹不为无道乎,而经书赵盾之名何耶?楚灵之无厌,民怒而叛,从乱如归,兹不为众所絶乎。而经书公子比之名何耶?陈恒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请讨者且曰民之不与者半,陈氏务施而结民心久矣。然而不与者半,则齐侯之恶未为众所絶也,而称国以杀又何耶?经书薛侯弑其君比,而左氏无传。夫既称国以弒薛侯之罪,安得畧而不载。使其无事可载,则孔子之例何为而发哉。宋昭之殒,传言其无道矣。然荀林父伐宋而立文公,则曰以失所称人。晋侯平宋而不讨贼,则曰以无功不叙。杜注曰:昭公虽以无道见弑,而文公犹宜以弑君受讨。君虽不君,臣不可不臣。所以督大教,盖其意亦有所不安者,故反复自救如此。莒弑纪公,左氏谓公生太子仆,又生季佗,爱季佗而黜仆,且多行无礼于国,故仆因国人以弑之。公、谷于此意亦同左氏之例,而皆不着其事。啖助曰:弑君例惩暴君也。施于君臣犹恐害教,但虑暴君无所忌惮,不得已而立此义。岂有父为不道,子可致逆?圣人训典,故当不然。遂削左氏之说,然终不以其例为非也。夫经于被弑之君皆书其名,初无不称君之辨,葢称字不可也,称谥不可也,书其人而不以名繋之,则所称者为谁耶。左氏徒见有时而不着臣之名,遂以有名者为称臣,而无者为称君,亦妄意耳。杜注求合其例,而有不得者皆迁就而为之说。至薛侯无传,则亦漫曰无道而已。近代胡安国既不废此例,而随事揣量,卒无定论,是皆不足据焉。或曰如子之说,则暴君无道,终不当惩乎?曰:此圣人不得已之变,而非所以为训也。以汤、武之徳,对桀、纣之罪,然后可耳。易所以有革命之文,而孟子所以有天吏之论也,春秋之君罪不至于桀、纣,而为逆者皆乱臣贼子也。圣人顾肯于此为训哉。书之称汤、武,盖曰放桀伐纣,而孟子则以为闻诛一夫,而不闻弑君。使春秋果有意焉。其文自当有别。夫既均称为君而加之以弑,岂得以一失臣名而生此义例哉。然则何为有时而不称臣,曰:吾不敢必也。意者文之脱误耳,不然则实出于众意,而不可以一人当之也。要之,既曰弑君则罪有所归矣。一人弑之,罪在一人;众弑之,则罪在众,不容有轻重于其间也。王通曰:三传作而春秋散。欧阳子亦讥学者不从圣人,而从三子。君子之学,亦求夫义理之安而巳。圣人之所必无也,传为经作,而经不为传作,信传而诬经,其陋儒巳矣。
  
  左氏称颕考叔纯孝,爱其母施及荘公,得诗人锡类之义。予谓舍肉遗母,特以发荘公之问而为入言之机耳。而遽谓之纯孝,何也。岂考叔素行别有可见者耶。抑观其为人谋者如此,足以知其孝于亲也耶。不然誉之太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