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明梦余录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十
  春明梦余録      杂家类三【杂説之属】提要
  【臣】等谨案春明梦余録七十卷
  国朝孙承泽撰承泽有尚书集解已着録是书首以京师建置形胜城池畿甸次以城防宫殿坛庙次以官署终以名迹寺庙石刻岩麓川渠陵园似乎地志而叙沿革者甚畧分列官署似乎职志每门多録明代章疏连篇累牍又似乎故事体例颇为厐襍且书中标目悉以明制为主则不当泛及前代既泛及前代则当元元本本丝牵绳贯使端委粲然不当挂一漏万每门寥寥数语或有或无絶不画一即如礼部第一子目标曰礼制而首以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一条次以呉澄三礼考注一条又次以朱子家礼一条此儒者之着述非朝廷之典章不当系于礼部又周与宋之旧文非明代之新制尤不当系于明之礼部是何义也太医院自叙官一条外皆杂録古人医书序文及诸脉论以足一卷此无论不能徧载即徧载之何预明太医院然则翰院门将备録歴代制诰诗赋耶又承泽沿门户余波持论皆存偏党如万厯以后厯法差舛众论交争至崇祯中西法中法喧呶弥甚此沿革之大者乃钦天监门于郑世子载堉诸说今见于明史者悉删不録于徐光啓等改法之事亦仅存其畧且谓旧法不过时刻之差不害于事又谓新法将来亦必差殊有意抑不为平允葢其时论者多攻大统厯而大统厯曽经许衡叅修承泽以讲学家宗派所系故为之左其反覆以衡为词宗防了然可覩也又周延儒招权纳贿赐死非枉承泽乃于内阁门中録其直房记一篇以为羙谈复于刑部门中以阁臣公救延儒揭列之慎刑条下益乖是非之公矣其好恶性情往往如是葢不足尽据为典要然于明代旧闻采摭颇悉一朝掌故实多頼是书以存且多取自实録邸报与稗官野史据传闻而著书者究为不同故考胜国之轶事者多取资于是编焉乾隆四十二年三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十
  春眀梦余録目録    杂家类三【杂说之属】卷一
  建置
  卷二
  形胜
  卷三
  城池
  卷四
  畿甸
  卷五
  城防
  卷六
  宫阙
  宫官
  内官监
  卷七
  正殿
  卷八
  殿门
  卷九
  文华殿
  卷十
  文华傍室
  卷十一
  武英殿
  仁智殿
  卷十二
  文渊阁
  卷十三
  皇史宬
  卷十四
  天坛
  祈谷坛
  神乐观
  牺牲所
  卷十五
  山川坛
  神祗坛
  太岁坛
  先农坛
  旗纛庙
  卷十六
  地坛
  朝日坛
  夕月坛
  卷十七
  太庙
  卷十八
  奉先殿
  景神殿
  玉芝宫崇先殿
  卷十九
  社稷坛
  先蚕坛
  髙禖台
  西海神祠
  卷二十
  帝王庙
  卷二十一
  文庙
  卷二十二
  三皇庙
  都城隍庙
  汉寿亭侯庙
  宋丞相文信国祠
  于少保忠肃祠
  卷二十三
  内阁一
  卷二十四
  内阁二
  卷二十五
  六科
  卷二十六
  尚宝司
  卷二十七
  光禄寺
  卷二十八
  中书科
  卷二十九
  宗人府
  卷三十
  五军都督府
  卷三十一
  戎政府
  卷三十二
  翰林院
  卷三十三
  詹事府
  卷三十四
  吏部
  卷三十五
  戸部一
  卷三十六
  戸部二
  卷三十七
  戸部三【仓塲】
  卷三十八
  戸部四【宝泉局】
  卷三十九
  礼部一
  卷四十
  礼部二
  卷四十一
  礼部三【贡院】
  卷四十二
  兵部一
  卷四十三
  兵部二
  卷四十四
  刑部一
  卷四十五
  刑部二
  卷四十六
  工部一
  卷四十七
  工部二【宝源局】
  卷四十八
  都察院
  卷四十九
  通政司
  卷五十
  大理寺
  卷五十一
  太常寺
  卷五十二
  四译馆
  卷五十三
  太仆寺
  卷五十四
  国子监
  卷五十五
  府学
  卷五十六
  首善书院
  卷五十七
  太医院
  卷五十八
  钦天监一
  卷五十九
  钦天监二【观象台】
  卷六十
  鸿胪寺
  卷六十一
  行人司
  卷六十二
  上林苑
  卷六十三
  锦衣衞
  卷六十四
  名迹一
  卷六十五
  名迹二
  卷六十六
  寺庙
  卷六十七
  石刻
  卷六十八
  岩麓
  卷六十九
  川渠
  卷七十
  陵园













  钦定四库全书
  春眀梦余録卷一
  吏部左侍郎孙承泽撰
  建置
  昔黄帝建都于涿鹿卽京师地史称帝都涿鹿之阿往来迁徙以兵爲营衞盖燕地在汉以前通名爲涿至汉髙帝六年始分燕置涿郡水经注引应劭云涿水出上谷涿鹿县按涿水自涿鹿东注湿水湿水东南迳广阳郡与涿郡分水涿郡受其称矣今保安州西南九十里有涿鹿山黄帝破尤于此州东南四十里有轩辕城尧建都于冀燕冀地也古者中国之地分爲九州大河以北爲冀尧都平阳此其甸服也及舜卽位以冀地太广始分冀东恒山之地爲幷州东北医无闾之地爲幽州又分辽东等处爲营州皆冀也汉末曹操领冀州牧又统名爲冀昌平有汉人张纯碑称冀州从事循古称也
  周礼职方东北曰幽州释名曰在北幽昧之地故曰幽也又曰燕之爲言燕也其气内盛而燕宛也尔雅曰两河间曰冀又冀近也
  周封召公奭于燕封尧之后于蓟史记注云蓟今涿郡蓟县是也卽燕国之都水经注蓟城西北隅有蓟邱故以名之犹鲁之曲阜齐之营邱
  燕有二国一称北燕姬姓召公所封一称南燕姞姓黄帝之后地里志曰东郡燕县南燕国无世家不知其君諡号惟鲁隐公五年衞人以燕师伐郑杜云南燕国庄公二十年郑伯和王室不克执燕仲父杜云南燕伯见传耳此据左传及注防之文是以北燕爲召公所封南燕爲黄帝之后也按史记武王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注今涿郡蓟县是也卽燕国之都孔安国司马迁皆云燕国召公与周同姓黄帝姓姬君奭盖其后也或黄帝之后封蓟者灭絶而更封燕郡乎
  秦始皇二十三年灭燕以爲广阳郡汉髙祖封卢绾爲燕王汉光武封叔父良爲广阳王其城有万载宫光明殿王莽改曰广阳县
  广阳水名水经注云广阳水东南至阳鄕县右注圣水圣水又东南迳阳鄕城西县故涿之阳亭也志云阳鄕城在今府治西南二十五里
  京西南有卢王屯在安次县常道鄕二十五里汉燕王卢绾屯军与刘贾夹攻燕者今名卢绾屯按常道鄕在耿就桥西去安次县五里唐贞观中县治也魏燕王宇子奂封常道鄕公卽此
  幽州在唐爲范阳郡置卢龙军节度使石晋天福元年割山后十六州赂契丹燕土遂为辽有至金天辅五年以燕京及涿易檀顺景蓟六州还宋宋宣和四年改燕山府爲永清军郭药师叛金金人复取之地复归金先是显德中周世宗亲策兵复瀛鄚诸州将抵幽病还宋太祖置封椿库曰晋割幽燕以遗契丹使一方限于境外朕甚悯之俟库满则以此酬之不然散滞财募勇士以图攻取然终宋之世未能复也
  宋太宗垂拱中吏部尚书宋琪请复幽燕疏其言幽燕情形甚悉疏畧曰大举精甲以事讨除灵旗所指燕城必降但径路所趋不无险易必若取雄霸路直进不免更有阳城之围盖界河之北陂淀坦平北路行师非我所便况军行不离于辎重贼来莫测其浅深欲望回辕西适山路令大军会于易州循孤山之北涞水以西挟山而行援粮而进渉涿水并大房抵桑干河出安祖砦则东瞰燕城裁及一舎此是周德威收燕之路自易水距此二百余里并是沿山村墅连延溪涧相接采薪汲水我占上游东则林麓平冈非戎马奔冲之地内排枪弩歩队实王师备御之方而于山上列白帜以望之戎马之来二十里外可悉数也从安祖砦西北有卢师神祠是桑干出山之口东及幽州四十余里赵德钧作镇之时欲遏西冲曾堑此水况河次半有崖岸不可轻度其平处筑城防之守以偏师此断彼之右臂也仍虑步奚爲寇可分雄勇兵士三五千人至青白军以来山中防遏此是新州嬀川之间南出易州大路其桑干河水属燕城北隅绕西壁而转大军如至城下于燕丹陵东北横堰此水灌入髙梁河髙梁岸狭桑水必溢可于驻跸寺东引入郊亭淀三五日弥漫百余里卽幽州隔在水南王师可于州北系浮梁以通北路贼骑来援已隔水矣视此孤垒浃旬必克初宋太祖欲取幽蓟以地图示赵普普曰图必出曹翰帝曰然又曰翰可取否普曰翰可取孰可守帝曰以翰守之普曰翰死孰可代帝不语久之曰卿可谓远虑矣帝自此絶口不言伐燕及太宗平河东出讨幽蓟久未班师普手疏极谏甚谓陛下信邪謟之徒又谓望陛下精调御膳保养圣躬其言极切帝报曰将帅不遵成算往复劳爲辽人所袭此责在主将也朕踵百王之末粗致承平盖念彼民陷于涂炭将救焚而拯溺匪黩武以穷兵卿当悉之也疆场之事已爲之备卿勿爲忧遂罢进取之兵而宋之弱实基于此
  辽会同元年立爲南京开泰元年号燕京金海陵贞元元年以燕乃列国之名不当爲京师号称中都元太祖于贞祐乙亥平中都金主奔汴至至元四年城京师称大都
  燕之称京不始于辽也宋人方回曰燕将臧荼王燕都蓟今燕京大兴府东北有蓟县又曰陶渊明咏荆轲曰提剑出燕京盖燕之名京久矣按燕京易州西北乃金坡关卽紫荆关昌平之西乃居庸关顺州之北乃古北口景州东北乃松亭关平州之东乃榆关卽山海关自后唐属契丹安巴坚都于此其地平州爲要害至辽天祚时其将张防守平州以平州降宋金人取之并擒天祚而辽亡时宣和七年乙巳也至绍兴二十年金主亮以上京僻在一隅城燕京徙居之改析津府爲大兴府号中都以中京会宁府爲北京汴京开封府爲南京而旧辽阳府爲东京大同爲西京如故元世祖问刘秉忠曰今之定都惟上都大都耳何处最佳秉忠曰上都国祚短民风淳大都国祚长民风遂定都燕之计
  明洪武元年改大兴府爲北平府二年立北平行中书省三年封燕王九年革行省设承宣布政使司初欲建都于此以修撰鲍频力谏而止永乐元年正月礼部尚书李至刚言北平布政司实兴王之地宜遵太祖中都之制立爲京师制曰可其以北平爲北京上虽临御犹称行在十八年宫殿成去行在之号洪熙元年复称行在正统六年复去之以应天府爲南京
  洪武元年改北平府诏一海宇以安人心正国统而君天下理势所在古人皆然自羣雄乘乱以来四方思治惟切元纲已隳疆土遂分孰拯斯民以定于一顾予非德造此丕图荷上天眷祐臣邻翊赞肇基江左平定中原睠惟幽蓟实彼根本命将北伐列郡皆顺已于洪武元年八月初二日克取燕城兵无犯于秋毫民不移于肆市防音来奏殊副朕怀今改燕城爲北平府命官屯守海宇旣同国统斯正方与生民共享安平之福尚赖内外臣僚夙夜公勤匡朕不逮
  永乐十八年建北京诏开基创业兴王之本爲先继体守成经国之宜尤重昔朕皇考太祖髙皇帝受天明命君主中华创立江左以肇邦基肆朕缵承大统恢鸿业惟怀永图眷兹北京实爲都防地势雄伟山川巩固四方万国道里适均惟天意之所属实卜筮之攸同乃仿古制狥舆情立两京置郊社宗庙创建宫室上以绍皇考太祖髙皇帝之先志下以开子孙万世之规且于巡狩驻守实有便焉爰自营建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臻今工已告成选以永乐十九年正月朔旦御奉天殿朝百官诞新治理用致雍熙于戯天地清宁衍宗社万年之福山河绥靖隆古今全盛之基
  永乐十九年北京御朝诏朕荷天地祖宗眷祐继承大统抚驭万方夙夜祗勤率遵成宪乃者绍皇考太祖髙皇帝之志效成周卜洛之规建立两京爲子孙帝王万世之基爰自经营以来赖天下臣民殚竭心力渉寒暑冐风霜趋事赴工勤劳匪懈朕心眷念拳切不忘今宫殿告成朕已御正朝祗祀天地祖宗社稷懋图治理嘉与维新重怀寛恤之仁用广好生之德大赦天下
  史记天官书云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唐书天文志云箕尾析木津也初尾七度余二千七百五十杪二十一少中箕五度终南斗八度自渤海九河之北得汉河间涿郡广阳及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乐浪元菟古北燕孤竹无终九边之国尾得云汉之末派龟鱼丽焉当九河之下流滨于勃碣皆北纪之所穷也京师地最髙去通州四十里地高五丈河中置十闸始可行舟去上都一千里地高四十丈
  洪武初定淮甸得冯国用问以定天下大计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真帝王之都愿先渡江取金陵置都于此然后命将出师扫除羣寇倡仁义以收人心天下不难定也上曰吾意正如此及克太平召陶安问之对如国用且曰据长江之险出兵以临四方何向不克此天所以资明公也上嘉纳之遂定计取金陵擒元将陈埜先等入其城遂置都焉其后旣定中原复以汴梁爲北京以临濠爲中都逮平陜西欲置都关中后以西北重地非自将不可议建都于燕以鲍频力谏而止金陵北阻长江南挹吴会虽称华丽然风气之厚形势之雄终不如西北扼天下之喉而拊其背爲最胜昔孙吴东晋以迄宋齐梁陈皆偏安江左迭兴迭废何能爲帝王孔明所云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者盖当时欲与孙吴结好姑爲此言以广其意未必然也其后成祖改都燕京而以金陵爲南京爰致太平垂三百禩可谓善继先志矣
  建文初户部侍郎卓敬密奏曰燕王智虑絶人酷类先帝夫北平者强干之地金元所由兴也宜徙燕南昌以絶祸本夫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爲者势也势非至劲莫能断几非至明莫能察建文不能用夫使卓司农之説行宁有靖难之事乎其后徙宁王于南昌及其叛也灭之不旋踵文皇盖隂用其言也
  郭子章都论古今论形势之都曰秦曰洛而洛不如秦则自汉以来言之娄敬说汉髙曰洛阳天下之中有德易以兴无德易以亡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爲国案秦之故地搤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张良曰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国关中左殽函右陇蜀阻三面而易守敬说是也汉竟都关中二百年而王莽簒宋艺祖欲都长安晋王谏曰在德不在险艺祖曰吾将西迁者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都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宋竟都汴百五十年而徽钦掳议者谓洛不如秦似矣顾辟雍之诗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则周之都镐卜也周书曰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则周之都洛亦卜也夫周卜镐西东南北无思不服矣而复惓惓营洛者岂知其子孙终东迁耶镐距秦咫尺当其时何不卜秦而卜洛耶舎秦营洛周公未爲无见不徒专恃其德已也周歴八百都洛五百岂洛之王气或加于镐秦耶防独周也都秦者西汉二百余年唐二百八十年秦隋俱二世亡其长短之数可睹已都洛者东汉百九十五年魏晋百年唐末徙洛至宋靖康在汴洛间二百二十年拓跋完顔又百年其长短之数又可睹已则洛何以不如秦哉夫秦天下之首也洛天下之腹也首之爲体尊而腹之受大其可以都一也明兴定都金陵似若循六朝之旧洪武初营汴爲北京则亦周公意也末年东宫营秦则亦娄敬张良艺祖意也而卒不果岂天将以待燕耶成祖之营燕也当时台谏交口不便主事萧仪言之尤峻岂不以燕爲金元故都非明所宜都乎岂不以金祚仅百年元祚不盈百年非宜都乎盖未识上意所属也成祖曰北平之迁吾与大臣密计数月而后行今其所密计者卽不得闻以愚度之其説有四燕非金元始也周爲召公封国由召公传丹喜歴四十三世九百余年眎周歴且过之宜迁一古享国长久者靡不迁都商始亳迁耿迁相周始镐迁洛汉唐始秦迁洛宋始汴迁杭然皆廹于兵戈旤于侵逼不得已而后去故靖难之后因而迁徙亦以爲子孙长久计耳宜迁二西汉起汉中都秦东汉起南阳都洛唐起太原都秦宋起宋州都汴元起开平都燕明太祖起鳯阳都吴成祖曰吾起燕都燕耳宜迁三天下之祸莫烈于卤吾令子孙自当之庻几四海豪杰辐辏都下足与卤角宜迁四成祖密计或不出此四者彼书生之见岂足以逹英雄之畧哉虽然北敌隔一边垣正统己巳之变嘉靖庚戌之突可鉴也漕河仅一衣带水元人海运之制脱脱水田之议当讲也果兵足以制卤食足以自固则太行易水之间卽国家亿万禩无疆之宅也又何必问秦洛之强弱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