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春冰室野乘
春冰室野乘
春冰室野乘 (清)李岳瑞 着
目录
卷上
拣魔辨异录
雍干遗事(二则)
乾隆宫禁遗事(三则)
乾隆朝万寿庆典之盛(二则)
宣宗冲龄神武
德宗皇帝圣德恭纪(二则)
德宗外交之大度
历书异闻
乾隆朝伪皇孙之狱
明太祖御书墨迹
正音书院
福八
明故太子之异闻
交泰殿大钟(三则)
明太傅遗事
徐健庵遗事
郭华野遗事
高文良公夫人之能诗
鸦片遗闻
田文镜之幕客
于文襄出缺之异闻
来文端之知人
大臣微行(三则)
和珅供词
纪和珅遗事(四则)
管韫山侍御之直节
毕太夫人训子诗
杨重英遗事
尹嘉铨罪案异闻
吴谷人遗事
刘文清姬人善书
庞雪崖之遗爱
金简
朱文正之迷信
成得大逆案
林清逆案异闻
汤文端遗事
杨忠武公遗事
梁山舟遗事
李申耆遗事
汤海秋之死
栗恭勤公遗事
前辈爱才之笃(二则)
内务府糜费
道光时南河官吏之侈汰
曹杜两相得谥文正之由
穆相权势之重
张船山侍御之直节
道光朝两儒将
林文忠公遗诗
卷中
林邓唱和诗词 三则
陶文毅识左文襄
桂林寇警轶闻
左文襄轶事
左文襄联语
左文襄遗议
李文忠公遗事
阎文介遗事
倭文端沮开同文馆
恭王用人之公
朱提督洪章遗事
张汶祥案异闻
林夫人书稿
高心夔遗事
延树南宗伯之大节
薛云阶司寇之法学
宝文靖遗事(二则)
多忠勇公轶事
国朝列女传三人
李莲英女弟之指婚
厨役高识
沈副宪之知遇
某太史遗事二则
浙案异闻
镇平王树汶之狱
王可庄太守失欢于宝文靖
挽联
纪马江死事诸将
甲申越南战事杂纪
章高元失青岛之遗闻
服妖
庚子拳乱轶闻
张樵野侍郎遗翰(三则)
中堂之识字
尚书忠爱
刘博泉侍郎之直
张文襄遗事(二则)
卷下
都门词事汇录 七则
半塘老人游仙词
九九销寒图
鹧鸪天咏
咏珍妃殉国事
咏雏伶五九事
纪王焕事
陶农部宫词
纪歙鲍烈士增祥事
纪大刀王五事
南下洼水怪
百年前海王村之书肆 琉璃厂于辽为海王村
燕郊废寺之金炉台
云南铜厂
嘉禾图
知不足斋日记钞本
三进士出身之奇
奏疏纰缪
文牍谬误
明季两烈妇
李奉贞
女子绝技
君杏农侍御
陈子庄明府之外交
王文靖遗文
宰白鸭
史抚部诗
黄公度京卿遗词
周太史(兰)隽语
题壁诗
孙北海雅谑
巧对
国初富室
官书错误
《四库全书》之滥觞
私家藏书楼
闺中经世远识
吴梅村身后之文字狱
吴汉槎髫年能诗
大盲头陀遗诗
孙豹人遗事
吴征君农祥遗事
屈翁山遗诗
钱牧斋诗案(七则)
香冢鹦鹉冢
梦异
洪大全遗事
石达开之日记
吴三桂之逆迹
戈登遗言
丁韪良被骗
赫承先求应乡试
黄靖南遗事
诗钟汇录(三则)
隐语汇录
铁路输入中国之始
乞食制府
时艺余谭
术士能代人饮食
马士英玉佩
●卷上
○拣魔辨异录
《拣魔辨异录》一书,世宗宪皇帝御制,以辟天童僧法藏宏忍师徒之邪说者也。简端列谕旨一道,计四千一百余言,略谓佛道以指悟自心为本,利人接物,直达心原。外道魔道,亦具有知见,因误认佛性,谤毁戒行,故谓之魔。朕览密云《悟天隐修语录》,其言句机用,单提向上,直指人心,乃契西来的意,得曹溪正脉。及见密云之徒法藏所言,全迷本性,无知妄语,不但不知佛法本旨,即其本师悟处,全未窥见。其嗣宏忍,复有《五宗救》一书,造孽无穷。今其魔子魔孙,至于不坐香,不结制,甚至饮酒食肉,毁戒破律,唯以呤诗作文,媚悦士大夫。若不翦除,则诸佛法眼,众生慧命,所关非细。朕既深悉禅宗之旨,豫识将来魔孽之深,不他屏斥,魔法何时消灭?着将藏内所有藏、忍语录,并《五宗原》、《五宗救》等书,尽行毁板,僧徒不许私自收藏,有违旨隐匿者,发觉以不敬律论。另将《五宗救》等书,逐条驳正(案即此书)刻入藏内,使后世知其魔异,不起他疑。天童密云悟派下法藏一支,所有徒众,着直省督抚,详细查明,尽削去支派,永不许复入祖庭。果能于他方参学,得正知见,另嗣它宗,方许秉佛。谕到之日,天下祖庭,系法藏子孙开堂者,即撤锺板,不许说法。地方官即择天童下别支,承接方丈。朕但斥除魔外,与常住原自无涉,与十方参学人更无涉,地方官勿误会朕意。凡常住内一草一木,不得动摇,参学之徒,不得惊扰,奉行不善,即以违旨论。如伊门下僧徒,固守魔说,不肯心悦诚服者,着来见朕,朕自以佛法,与之较量。如果见过于朕,所论尤高,朕即收回原旨,仍立三峰宗派。如伎俩已穷,负固不服,以世法哀求者,则朕以世法从重治罪云云。此旨既出,当时督抚,非皆谙习佛法之人,不知如何遵旨办理。书凡八卷,每条先以小字,低一格录宏忍原书于前,而以大字顶格,书圣制于后,与驳吕留良《四书讲义》体例相同。特彼书为儒臣奉敕编纂,此书则一字一句,悉出圣裁耳(按藏忍之书,既入释藏,其人必非国朝人,但未知其生当何代,当质诸精通内学者)。
书中第六卷有一条涉及儒书,因辨《史记》记孔子事之不可信,恭录于此,以见大圣人读书论世之精识。略云,《论语》言孔子在陈绝粮,不言陈发卒徒围孔子也。孟子曰:「孔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孟子何为有此言哉?盖当时即有陈蔡发兵之说,而孟子辨之,谓陈蔡君臣皆与孔子无交,是以适有绝粮之厄,而非有兵戌之患云尔。历来转以《史记》释《孟子》,而《孟子》之意遂不显。按《史记》所载,吴伐陈,楚救之,军于城父,知孔子在陈蔡间,使人召之。陈蔡之大夫相谓曰:「孔子贤者,其刺讥皆中侯王之疾,恐至楚而发我阴私。」遂相与发卒徒围孔子,绝粮三日。孔子使子贡告于楚,昭王发兵迎孔子,围乃解。此其为子虚乌有无疑。是时陈蔡安敢构怨于楚,且吴伐陈而楚救之,楚迎孔子而陈转围之,陈君臣虽至愚劣,安敢当一大国伐我之时,更得罪救我之大国耶?楚使者与孔子俱,陈其并围之耶,抑解围一角而出之耶?楚王闻之,有不即发兵迎孔子,而必待子贡之来告耶?从者皆病莫能兴,子贡独能溃围而出耶?此事之必无者也。且所记孔子告子贡、颜渊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何以至此?」子贡曰:「夫子之道大,故天下莫能容,盍少贬焉?」颜渊曰:「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夫子。」夫颜渊、子贡之贤,岂得谬戾至此?君子当患难,省躬克己,则有之矣,安得有忽思改弦易操之理?且道大则于人无所不容,而亦无恶于天下,岂有以道大而转致天下莫能容之事?如果至不容于天下,则必于己实有不韪,天下国家,岂有皆非之理?安得漫然曰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夫子?岂圣贤戒慎恐惧之心哉?且孔子于子贡之劝以少贬,则怒而嗤之;于颜渊之言不容何病,则悦而受之。天下有如是好谀之圣人乎?且曰:「回也使尔多财,我为尔宰。」于绝粮三日之时,因一语投机,忽欲为弟子主掌家财,尤可谓无谓之极矣。此又理之所必无者也。然则《史记》之言,好事者为之也。
○雍干遗事(二则)
昔客京师,闻诸故老:世宗、高宗皆好微行,故闾井疾苦无不周知。雍正时,内阁供事有蓝某者,富阳人,在阁当差颇勤慎,雍正六年元夕,同事者皆归家,蓝独留阁中,对月独酌,忽来一伟丈夫,冠服甚丽。蓝疑为内廷直宿官,急起迎,奉觞致敬。其人欣然就坐,问:「君何官?曰:非官,供事耳。问:何姓名。具以对。问何职掌,曰:收发文牍。问同事若干人,曰:四十余人。问皆安往,曰:今日令节,皆假归矣。问君何独留,曰:朝廷公事綦重,若人人自便,万一事起意外,咎将谁归。问:当此差有好处否?曰:将来差满,冀注选一小官。问:小官乐乎?曰:若运好,选广东一河泊所官,则大乐矣。问:河泊所官何以独乐,曰:以其近海,舟楫往来,多有馈送耳。其人笑颔之。又饮数杯别去。明日上视朝,召诸大臣问曰:广东有河泊所官乎?曰:有。曰:可以内阁供事蓝某补授是缺。诸大臣领旨出,方共骇诧间,一内监密日昨夜上微行事,乃共往内阁宣旨。蓝闻命咋舌久之,后官至郡守。
常州人杨瑞莲者,梁文庄诗正之戚也,依文庄京师。杨工篆隶书,会乾隆中开西清古?监馆,文庄因送杨馆中充写官。直八月十三日午后,一伟人科头白袷,徐步而至。杨不知谁何,漫揖之就坐。其人问馆中人皆何往?曰:悉入闱乡试矣。问君胡独不往?曰:恐内廷不时有传写事件,故留此耳。遂问姓名、籍贯,杨具以对。索观所为书,极称赏。忽数内侍闻声寻至,方知是上。亟蒲伏叩头,上笑颔之而去。次日,语文庄曰:汝戚杨瑞莲,人甚诚实,篆隶亦佳,不得预试,殊可惜,可赏给举人。文庄顿首谢。杨后以修书劳绩,议叙选湘潭令,颇自贵其书,尝忤抚军意,被劾,上曰:杨瑞莲老实人,朕所深知,所参不准,掷还原奏。后洊升知州,乃谢病归。
○乾隆宫禁遗事(三则)
乾隆一朝,每岁暮,祀灶于坤宁宫,至中正炕上,设鼓板。皇后先至,上驾继到,坐炕上,自击鼓板,唱《访贤》一曲,执事官鹄立环听。唱华,送神,上起还宫。六十年中,无岁不然,至嘉庆时始罢。
圆明园福海之东,有同乐园,每岁赐内廷诸臣听剧于此。高庙时每至新岁,特于园中设买卖街,凡古玩估衣,以及酒肆茶炉,无所不备,甚至携小筐售瓜子者,亦备焉。开店者俱以内监为之。古玩等器,皆先期由崇文门监督,于外城各店肆中,采择交入,言明价直,具于册,卖去者给直,存留者归其原物。各大臣入园游览,皆竞相购买,或集酒馆饭肆哺啜,与在外等。肆中走堂佣保,皆挑取外城各肆之声音宏亮,口龄伶俐者充之。每驾过肆门,则走堂者呼菜,店小二报帐,司帐者核算,众音杂沓,纷然并作。上每顾而解颐,至燕九日始辍。嘉庆四年,高庙上宾,此例遂停。
高宗幼女和孝固伦公主,下嫁和珅子丰绅殷德。未嫁时,主常呼和相为丈人。一日,上携主游买卖街,和时入直,在焉。售估衣者有大红呢夹衣一领,主悦之。上因语主曰:「可向汝丈人索之。」和亟以二十八金买而进之。主呼和为丈人,未知其故。主少时好衣冠作男子状,或因戏为此称耶?
○乾隆朝万寿庆典之盛(二则)
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为孝宪圣皇后万寿,由西华门至西直门外之高梁桥,经棚剧场,相属于道。各省供奉,皆穷极工巧,而尤以粤鄂浙三省为最巨丽。粤之翡翠亭,高三丈余,广可二丈,悉以孔雀尾为之。鄂之黄鹤楼,形制悉仿武昌,唯稍小耳。最奇者,重楼三成,千门万户,不用一士一木,唯以五色玻璃瓦砌成,日光照之,辉映数里。浙之镜湖亭,以大圆镜,径可二丈许,嵌诸藻井之上,而四围以小圆镜数万,鳞砌成墙垣,人入其中,一身可化百亿,真奇观也。当时街衢中,惟听妇女乘舆,官吏士民皆骑马往来,不得乘车轿,虑拥挤也。熙来攘往,太和翔洽之盛,安得复睹于今日哉?
尝闻诸故老,同宗纯皇帝八旬万寿时,福文襄为两广总督,其进奉之物,系小楠木匣一枚。启之,则一小屋,屋内中置屏风,屏风前一几,几上列笔床砚匣数事。有机藏几上,捩之,则一西洋少女,高可尺许,自屏右出,徐徐拂几上尘,注水于砚,出墨磨之。墨既成,又从架上取朱笺一幅,铺之几上,即有一虬髯客,出自屏左,径就几,搦管书「万寿无疆」四字。书成,掷笔,仍返入屏后。女乃从容收去笔砚,仍置原处,始扃其户而退。闻制此者,为院房一吏。制既成,文襄阅之,踌躇曰:「四字如能作『满汉合璧,』则更佳矣。」吏跽而答曰:「可容归而思之。」既归,即高卧,至夕乃起。起辄以布一匹,紧缠其首,升屋瓦上,坐达旦。如是者三日夜,乃跃然曰:「得之矣。」略增机括数事,于是所书者,居然成满汉文矣。文襄大喜,厚赉之。然其人脑力业已用尽,自此遂不能复记忆一事,平日巧思,皆乌有矣。此事传者未免稍过,然询之内府中人,知当时确有此事,特不如言者之甚耳。孰谓吾国人机巧逊晰种哉?或又云,文襄入都祝嘏,先期以此匣进呈现,内监索重贿,文襄靳之。监即正色曰:「机巧之物,非有知识,有来器愈精,则愈易破损。设书至无字,而机关忽滞,戛然中止,孰则执其咎者?」文襄无以难,竟被摈不得进御,此则更传闻之误。盖文襄宠眷之隆,内监决不敢勒索重贿,即有要求,以文襄之豪侈,亦决不吝此戋戋也。?
○宣宗冲龄神武?
嘉庆癸西林清之变,贼犯大内,宣宗方在智邸,读书上书房。闻变,诸王贝勒皆仓皇奔避,宣宗独亲御鸟枪,连发毙二亲酋,贼错愕不敢前,禁军入,遂悉就擒。仁庙下诏褒异,加封智勇亲王,遂定金匮缄名之局。人皆仰圣武之布昭,而不知智勇天锡,自髫龄时而已然也。乾隆五十四年,高宗木兰秋猕,宣宗以诸皇孙随扈,时圣龄才八岁。一日至张家湾行宫,上亲率诸王校射,宣宗侍侧,俟诸王射毕,亦御小弓矢,连发,中其二。上大喜,拊其顶曰:「儿能连中三矢,当以黄马褂为赉。」果三中之。即置弓矢,跪上前,上问所欲,不对,亦不起。上大笑曰:「吾知之矣。」因命侍臣取黄褂衣之。仓卒间不得小者,即以成人之衣被之,乃谢恩起。而裾长拂地,不能行,乃命侍卫抱之以归。御制诗集中,有诗纪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