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读书记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十
  义门读书记      杂家类二【杂考之属】提要
  【臣】等谨案义门读书记五十八卷
  国朝蒋维钧辑録何焯校正诸书之文也焯字屺瞻长洲人康熙四十一年用直巡抚李光地荐以拔贡生入直
  内廷寻
  特赐进士出身改庶吉士授编修后坐事禠职仍校
  书
  武英殿康熙六十一年复原官
  赠侍读学士焯文章负盛名而无所著作传于世没后其从子堂始裒其防校诸书之语为六卷维钧益加搜辑编为此书凡四书六卷诗二卷左传二巻公羊谷梁各一卷史记二卷汉书六卷后汉书五卷三国志二卷五代史一卷韩愈集五卷栁宗元集三卷欧阳修集二卷曽巩集五卷萧统文选五卷陶潜诗一卷杜甫集六卷李商隠集二卷考证皆极精审其两汉书及三国志乾隆五年廷臣奉
  诏校刋经史颇采用其説焉乾隆四十三年九月
  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义门读书记卷一
  翰林院侍读学士何焯撰
  大学
  圣经章第一节 语类云天之赋于人物者谓之命人与物受之者谓之性主于一身者谓之心有得于天而光明正大者谓之明徳按此解明徳比注更优 止字本在事物上说然必其本体无有不尽故能立事理当然之极则止至善自须兼体用乃是易艮背有不见之止体也又有止所之止用也又即是周子主静人极之意
  第二节 知止只是识得大段定静安是入道之始一段涵养徳性工夫有此基址然后可为致知力行之本虑字则便是从致知做将去知所先后则条理脉络一一分明前知止是向道而行此下便循途而至矣定而后能静 静只是此心更不动揺走作非虚静之谓也如明徳便以圣人为必可学而不惑于异端虚无寂灭之教新民便以三代为必可复而不惑于后世术数功利之卑
  虑而后能得 知止是先知事之理如此如平日知得为子当孝为臣当忠虑是临事亲事君之时更研穷其精微曲折使此理无一毫欠缺故知止仅云有定到虑后便云能得脱却注中处事二字则知止时岂未曾思虑耶
  注安谓所处而安 言随其所之此心只安在这里今人将安字讲做安土敦乎仁光景则岂止能得地位哉
  第三节 所字是着力字知其当先当后而即如此以从事也故近道
  第四节朱子云知主别识意主营为知近性近体意近情近用 诚者真实无妄全尽天理之谓故必推极其知于天理之极处也天下无性外之物而万理同出一原格者物物必至其物与无妄之极也看得诚字真则致字格字皆是推到顶上不泛然说向汗漫处去矣致知次第当由外以及内盖随事精察而忽焉贯通
  则性无不在而天下无性外之物矣如小徳之统于大徳也 博我以文到如有所立卓尔地位亦今日格明日格脱然贯通之极致也
  注意者心之所发也 有主之心所发也故好者必善恶者必恶
  欲其必自慊 必自慊宋元板作一于善
  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是言其根柢之处无不到乃穷源之意非汗漫博求之谓也 极犹太极皇极之极非北极之极证以无所不用其极句自晓
  第五节注物格知至四句 但可如此收转照应不可作知止节正解
  第六节 由上文观之必至于脩身而已之明徳始明由脩身推之而后能明明徳于天下是故皆以脩身为本 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士有家又佐天子诸侯治国平天下者庶人虽无国天下之责然亦必有家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岂不均以脩身为本哉
  末节 又言家者此则自天子至庶人所同也只从末不治中推以示人见当脩身以为家之准则不如此则国与天下更无可言耳
  传首章第一节 此节本是着力之辞次言顾諟则涵养工夫终言峻徳则逹天徳之妙也
  第二节 存其心所以养其性也存心养性所以事天也顾諟明命实际不外此
  第三节 峻字见至善意黎民于变皆克明中事即含下新民意
  末节 自字是非于所性之外有加毫末之意所谓明命峻徳即是这个也
  传二章第一节 一层进一层即此之谓极
  第二节 作字是又从而振徳之意思已经咸与维新再造四海之民彜复加鼓舞作兴之不已乃是极字意第三节 旧邦非衰敝之谓言先世积徳累仁太王王季肇基而文王之徳又能克享天心也
  注能新其徳三句 能新其徳句顶首节以及于民句顶次节始受天命句贴本节即起下极字
  末节 新命不过新民之极至处故注中只言两项传三章第三节 作为人君五段题不细贴缉熙敬止着语无由说着
  与国人交止于信 当就邦交说即朋友之道也国人若仍作庶民则是为人君一项内事不必分五者矣注则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所止而无疑矣 缉熙是知承上节知字来
  第四节 瑟僩是敬以直内赫喧是义以方外 恂栗威仪是成徳后培养功夫
  末节 君子二句即是平天下传中政事盖必至此而后为新民之止至善也 贤贤亲亲则有所师法乐乐利利则从善也轻 注咏叹淫泆 泆宋本液
  传四章 易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畏民志者谋始之道也 上三章皆明新平说此章承上起下又见脩身以上一截尤为用力之地所谓六分是内四分是外也
  补传以求至乎其极 极是根本非泛滥周详之谓传六章首节 意是好善恶恶之发非一念善恶之发真西山曰自慊是为己言己之所以为善者乃自我合当如此若不为善则此心自不快足自不能安非是为他人而为善也自欺是为人本无实意为善但外面若假借以欺人欲人讲好而已自慊是诚自欺是伪 注自脩之首也按此句贯注徳润身二句 以徇外而为人也按外字人字即对独字看 他人不及知按不及二字是几 以审其几焉按独字只是对人说几是为己为人之几只在好一邉说但审好之实与不实耳第二节 其始为人则其继必至欺人故复以小人警之 厌然身不泰如见肺肝心不安
  第三节 此节只是证上人之视己二句指视乃言其形外之实严字即指形外之可畏非形容揜着时自苦如是也 十目十手是实事 揜其不善而着其善即注中所谓善恶也歴来讲章认得不清所以有兼指善恶及重恶一边之纷纭
  传七章第一第二节 二节分有心之病无心之病本是但语未圆不如云心有偏倚之病心无存主之病耳有所即不在朱子未定之说不可从观或问自明 此章是说正心故上节先从感于物而用心偏倚处说起若未感之时先无主而昏则此身日用动静之间尤无往而可矣上节是随事反求下节是涵养大本但说有所即不在道理狭矣圣贤岂如此其辞费哉 忿等字与下亲爱五者同 注盖是四者皆心之用按心之用是已发下节心有不存是未发
  末节 正心是敬以直内孝弟慈是义以方外
  传八章首节 私笺云上章忿四者自其主乎心而有所系累则以言心之病此章亲爱五者自其发于事而有所偏向则以言身之病按偏向之根在不正心病而事从之也 好恶是情情之发是意 注辟犹偏也按偏对正字 而不加察焉按病在心上
  末节 此二句反覆言之者对经文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下章先反喝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对经文其所厚者薄三句所藏身三句又廽顾
  传九章 此章只说教家故以身之感发言之下章说治国故必以政事言之乃家人国人之分今人误以为国与天下之分不可通矣【闻之李世得】
  首节 孝者三句顶上不出家而成教只讲理之相通方不预夺后三节教国人一层 注身脩则家可教矣按此跟身脩来则所藏乎身句亦极要 此所以家齐于上二句按此乃推开说以起下文不是孝者三句本位
  第二节 世得云此节是鞭防人致力于本之词按引书之意只以母子之心不逺喻家国之心无二觉于上下文义更为贯穿且不费力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此养字即上保字近文多用姜嫄生民等诗谬甚 注又明立教之本按如此说恐单就教家上说亦得 不假强为二句按孝弟慈乃心之同然所得于天也识其端谓孝弟慈推广则所令皆是
  第三节 仁让又从孝弟慈推开说是因三者又推类以尽其余也让兼节文言之 注此教成于国之效按效犹云实迹也
  第四节 上文言家齐而即成教于国此以下又言教国非本之身脩家齐不可三引诗反覆咏叹皆以足上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之意 按其所令二句打转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第六第七第八节 三节中皆暗伏一个身字在内桃夭节刑于寡妻宜兄节至于兄弟其仪节以御于家邦【本或问】
  传十章首节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一句领起通章所言絜矩同好恶皆治国之事观所谓得国失国及结处此谓国可见 上老老三句与孝者三句分别处只是彼但言其理之相通此则有国者所行之政事如恤孤便是指慈己之防说不倍谓不倍死忘生也 注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按醒得此句是以二字乃分明
  第三节 此节正絜矩之实盖既有教化以兴起其善而乂必好民所好恶民所恶使获遂其善也泛说以欲从人不得 君子自任如是不谓民之爱之而加以是名也 注而民爱之如父母矣按爱之亦如父母不可落空须照为天下僇矣下以得失对言
  第四节辟则为天下僇矣 辟字反对均齐方正 抚则后而虐则雠既为民所雠疾则危辱随之矣僇字亦不必说出身弑国亡来
  第十节 有徳有人顺而入者也外本内末悖而入者也 只说到争民施夺民散上悖出却只论其理不可铺张其事圣贤论理极透快而仍有余地
  第十二节 惟字本是谦词却是极郑重要从心里透出来
  第十三节 此是舅犯教公子之词作公子辞秦使语者非
  第十五节此谓唯仁人 新安陈氏谓此引孔子之言故着此谓二字
  第十八节 前所云慎徳及所云仁皆忠信实际工夫注君子以位言之按君子指有国者
  第十九节 蓝田解中四句皆专责之在上者方是絜矩之大道也王政固因民所利而利之然岂听其自生自为哉 注朝无幸位按出荀子王制篇
  第二十二节 前言以财发身以身发财此二节又言非独其身为之所用之人亦不容于不审本节眼目在不畜聚敛之臣下节则畜聚敛之臣者也
  伐冰之家 左传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杜注在朝廷治其职事就官食者孔疏在官之食有冰下云自命夫命妇无不受冰谓赐之受以归在家用者也是伐冰得兼食言之周礼云春始治鉴凡内外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注中独言祭乃举食之重者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二句 此节就义理以明用心之公下复举利害以明择术之审 注不忍伤民之力按不忍二字从好仁来




  义门读书记卷一
  钦定四库全书
  义门读书记卷二
  翰林院侍读学士何焯撰
  中庸
  中庸全旨 朱子云中庸当作六节看首章是一节说中和自君子中庸以下十二章是一节说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以下八章是一节说费隐哀公问政以下七章是一节说诚大哉圣人之道以下六章是一节说大徳小徳末章是一节复申首章之义
  第一章第一节天命之谓性 私笺云注兼人物然只以人为主与诚者自成皆不必兼物按诚者自成可不兼物盖成物之物亦人也此处不兼物说则末节注中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句无根矣
  率性之谓道 朱子云此率字不是用力字按未有不离道工夫只是言道之本然故章句亦云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
  脩道之谓教 注中所当行三字承第二句所固有承第一句脩之则于道无复乖戾于性亦无复昬蔽错杂矣双承上文即涵下致中致和根脉
  注天以阴阳五行【至】所谓性也 阴阳五行是气健顺五常是理
  第二节 安溪先生云上节是在性上做功夫而本文却就道字说起故注云日用事物当然之理先解释道字接云皆性之徳而具于心便已引归到性上又曰无物不有不是指道之散在事物者乃顶性之徳而具于心一句言无不有是性也无物不有是性而性体无时不存此所以不可放肆而离之也自大全小注以来解说多错遂使日用事物当然之理及无物不有两句皆成剰语矣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不可者人不可离道也不然只是离不脱耳杨氏以饥食渇饮夏葛冬裘讲不可离不几似异学所云作用是性乎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二句 须看注中存天理之本然句非寂守也欲使具于心者清明昭著不至于昬则天命之本体常存有以为酬酢万变之本尔故或问亦云了然心目之间常若见其不可离者不当疑其说成睹乎其所不睹闻乎其所不闻也此节或问之语实与太极图解中惟人得其秀而最灵二节相为表里 或问云学者当无须臾毫忽之不谨而周防之以全其本然之体也按此二句则该贯覩闻而言之矣曰周防则是该乎动静而慎独则尤遏乎人欲之初萌也慎独固方动之时而遂以戒慎恐惧二句为主静则愚所不解也 图说曰主静立人极非偏于静也静中涵得动之理及动而止其所这静的道又常在故定性书又云静亦定动亦定 注无物不有按言无不有是性也第三节 其所以一念之萌而知之若是其审者亦由平日养之已熟 慎独是义以方外事贵于博学问辨可见致和中自有知底工夫集义少不得精义一段事也不然大学首一章推本于致知格物为大学始教何缘中庸开卷第一章不及致知一段工夫 注不曰幽独之中而曰人所不知己独知之者以应物之处言也第四节 不曰仁义礼智而曰喜怒哀乐者性皆善而情易流也
  末节 前是下学此是上逹 致字只是涵养纯熟使无一息间断之意工夫固不外上二节也注中两无少二字极重 注戒惧二字指睹闻至静之中指不睹闻谨独二字指隐微应物之处指见显四句皆上二节事不得误看至于二字作致字注脚
  总注 首明道之本原四句按道也者三句郑氏自为一节惟章句防求两故字语脉截分二节总注则尚与先儒节解略同盖亦未及脩改之故 以去夫外诱之私二句按不可分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