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台故事

先是,有秘书省正字邵焕乞于秘阁读书,尝从其请。天圣四年,枢密副使张士逊请其子大理评事友直为校勘,上曰:「馆职所以待英俊,可以恩请乎?」止令于馆阁读书。因诏自今馆阁校勘,毋得增员。明道元年冬,以太常博士杨伟、郭稹并为集贤校理,殿中丞宋祁、太子中允韩琦为太常丞直集贤院,大理评事石延年、赵宗道为秘阁校理。又诏自今须召试,无得陈乞。明年,光禄寺丞盛申甫、马直方犹自陈在馆读书岁久,愿得帖职。上止令大官给食,候三年与试。因诏后毋得置。申甫先以其父翰林侍读学士知河阳府盛度之请,得读书馆阁云。他日,上谓辅臣曰:「图书之府,所以待贤隽而备讨论也。比来公卿之族多以恩泽为请,殆非详慎之意也。其诏自今辅臣、两省、侍从不得陈乞子弟亲戚为馆职,进士及第第三人以上亦考所进文,召试入等者除之。」
嘉佑三年,以光禄卿张子宪、赵良规、掌禹锡、齐廓、张子思并直秘阁。先是,张子宪等皆为太常少卿直秘阁,当迁谏议大夫,而中书以为谏议大夫不可多除,故并迁正卿。而故事,大卿监无带馆职者,至是,特为请而还之。四年,三馆、秘阁各置官编校书籍,率常除足。
仁宗谓辅臣曰:「二府政事之臣既日谋谟于前,至于侍从之臣亦间尝访对。朕设三馆以育才,当有通明边防攻御之宜、国家利病之要者,然而未闻有所言,岂以违远而难于自达耶?其诏自今三馆臣僚各上封事,如须面陈,并许请对。」
嘉佑中,以太子中允王陶、大理评事赵彦若编校昭文馆书籍,国子博士傅卞编校集贤院书籍,杭州于潜县令孙洙编校秘阁书籍;其后又以太平州司法参军曾巩编校史馆书籍。六年,以洙为馆阁校勘,于是诏编校书籍供职及二年,得补校勘,盖自洙始。后吕惠卿、梁焘、沈括皆自编校为馆职。至熙宁中,以前河南府永安县主簿邢恕为崇文院校书。先是,御史中丞吕公着荐恕,以为贾谊、马周之流,召对而有是命。乃诏今后应选举可试用人,并令除崇文院校书,以备访问任使;候二年取旨,或除馆职,或合入差遣。
英宗尝谓辅臣曰:「馆阁所以育俊才,比欲选人出使无可者,岂乏才耶?」参知政事欧阳修曰:「取才路狭,馆阁止用编校书籍选人,进用稍迟,当广任才之路,渐入此职,庶几可以得人。」赵?曰:「养育人材,当试其所长而用之。」上曰:「公等为朕各举才行兼善者数人,虽亲戚世家勿避,朕当亲阅可否。」宰相曾公亮曰:「使臣等自荐而用之,未免于嫌也。」韩琦曰:「臣等所患,人才难以中选,果得其人,议论能否,固何嫌也。」上固使荐之。于是琦、公亮、修、?所举者凡十余人,上皆令召试。琦等又以人多难之,上曰:「既委公等举,苟贤岂患多也?」乃先召尚书度支员外郎蔡延庆,尚书屯田员外郎叶均,太常博士刘攽、夏倚,太子中允张公裕、大理寺丞李常,光禄寺丞胡宗愈,雄武军节度推官章惇,前密州观察推官王存等十人,余须后试。已而召试学士院,夏倚、章惇虽入等,以御史有言,倚得江西转运判官,惇改著作佐郎而已;以刘攽、王存为馆阁校勘,张公裕、李常为秘阁校理,胡宗愈为集贤校理。治平四年,御史吴申言:「先诏十人试馆职,渐至冗滥,兼所试止于诗赋,非经国治民之急,欲乞兼用两制荐举,仍罢诗赋,试论策三道,问经史时务,每道问十事,以通否定高下去留。其先召试人,亦乞通新法考试。」诏两制详定以闻,其后翰林学士承旨王珪等言:宜罢试诗赋如申言。于是诏自今馆职试论一首、策一道。至元佑中,复举试馆职,则试策一道而已。元丰官制行,始以龙图阁直学士判将作监王益柔为秘书监,明年出知蔡州,以司勋郎中叶均为秘书少监。不阅月,会李常为礼部侍郎,太常少卿孙觉有亲嫌,遂以觉为秘书少监,而均为太常少卿。明年,右谏议大夫赵彦若以越职言事,降为秘书监,然亦皆一时之选也。均,故翰林学士清臣之子,治平初以宰执荐,召试馆职入等。秘书省建,初以奉议郎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林希为承议郎行秘书省著作佐郎,后迁礼部郎中,仍兼著作,盖史官难其人如此。元丰五年六月,以通直郎监察御史丰稷为秘书省著作佐郎。先是,稷言:方官制施行,而执政、尚书、侍郎、郎官、丞簿或以欺罔赃私之徒预选,何以示四方?故有是命。顷之,为吏部员外郎。崇宁初,王沩之为司谏,以避妻父张商英为著作郎兼国史馆;其后曾楙为监察御史,以避妻父吴执中为著作佐郎。宣和中,潘良贵以主客员外郎对不合旨为著作,亦清选也。
祖宗时,有大典礼政事讲究因革,则三馆之士必令预议,如范仲淹议职田状、苏轼议贡举者,即其事也。详议典礼,率令太常礼院与崇文院详定以闻,盖太常礼乐之司,崇文院简册之府,而又国史典章在焉。合羣英之议,考古今之宜,则其施于政事典礼,必不诡于经理矣。熙宁中,轼任直史馆,尝召对,亲奉德音,以为「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指陈得失,无有所隐」。然则承学之士,其有不思所以竭忠图报者乎!
元丰七年,叶祖洽除知湖州,上批以「祖洽熙宁首榜高第,可与秘书省职事官」,遂除校书郎。初,邢恕、王仲修并以秘阁校勘除校书郎,范祖禹以修《资治通鉴》成纔得正字。后邢恕迁著作佐郎,再迁为都司,祖禹至元佑间方为著作郎兼侍讲,盖吝选如此。故事,馆阁兼职与迁转不同。景德初,直秘阁杜镐、秘阁校理戚纶皆以旧职充龙图阁得制。后数年,镐以司封郎中直秘阁充龙图阁待制,迁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亦异恩也。其余大率秘阁校理迁直秘阁,集贤校理迁直集贤院,或迁直龙图阁,至和中如张子思、赵良规、钱延年是也。直史馆迁直昭文馆,淳化中如吕佑之、赵昂、安德裕、句中正是也。直馆、直院有除知制诰者,吕佑之以直昭文馆,和?、王安石以直集贤院,皆除知制诰。至于校理、校勘,往往随其领职之高下而迁之,如吕溱、李绚以直集贤院,余靖、彭乘、蒲宗孟、孙洙、安焘、黄履、曾巩、赵彦若以集贤校理,皆为同修起居注,蔡襄以校勘迁直史馆知谏院,邓润甫以检正中书户房公事为集贤校理直舍人院,未几知制诰,常秩以大理评事特起为左正言直集贤院,未几直舍人院,亦异恩也。毕仲衍以秘阁校理除左史,王安礼以校勘迁直集贤院,王震以校勘为检正礼房公事迁右司员外郎,仲衍、震皆更官制之初也。官制既行,秘书省官异于故时,馆职惟兼经筵,国史实录院官则其迁稍异。元佑中,张耒、黄庭坚皆以著作佐郎。绍圣中,邓洵武、吴伯举皆以校书郎,迁左右史,以兼国史院官故也。



卷四
官联
宋集贤院大学士一人,以宰相充。学士无定员,以给谏卿监以上充;直学士不常置。掌同昭文。判院事一人,以两省五品以上充,或差二人。
三馆通为崇文院,别置官吏。有:检讨,无定员,以京朝官充;校勘,无定员,以京朝幕府州县官充。掌聚三馆之图籍。监一人,内侍充,兼监秘阁图书。天禧五年,又置同勾当官一人。
秘阁至端拱二年,于崇文院中堂建,择三馆书籍真本,并内出古画墨迹等藏之。淳化元年,诏次三馆、直阁以朝官充,校理以京朝官充。掌缮写秘藏供御典籍图书之事。判阁一人,旧常以丞、郎、学士兼秘书监领阁事,大中祥符九年后,以诸司三品、两省五品以上官判。国初又置秘阁校理,通掌阁事。咸平后者皆不领务。
史馆旧寓集贤院,监修国史以宰相充。开宝中,薛居正以参知政事监修。自后参知政事亦有管勾修国史者,不常置。景德中,又有同修国史之名,史毕即停。修撰以朝官充,直馆以京朝官充。又有检阅、编修之名,不常置。掌修国史、日历及典图籍之事。判馆事一人,以两省五品以上充。后改官制,日历隶国史案,每修前朝国史、实录,则别置国史、实录院。国史院以首相提举,翰林学士以上为修国史,余侍从官为同修国史,庶官为编修官。实录院提举官如国史,从官为修撰,余官为检讨。
咸平五年八月,以秘书丞直史馆判三司度支局院孙冕为左正言,度支判官仓部郎中直秘阁潘慎修为考功郎中,都官郎中直史馆刘蒙叟为职方郎中。先是,京朝官任中外职事受代者,考课引对,多获叙迁,而计司、三馆不预兹例,有久次者。内出姓名,故有是拜。
咸平六年十月辛酉,翰林学士承旨宋白等言:「奉诏详定浴堂五院、宣徽、学士院、馆阁、客省、合门职授勒留及出官条制。馆阁孔目官、书直官、书库、表奏、守当官四年授勒留,遇恩二年授勒留。后守当官八年,书直、书库、表奏官七年,孔目官六年出职。其职次迁补者许通计年考,授料钱官者更留三年。典书、楷书五选赴集格。三馆入流,岁数已少,不得以诸色优劳减选。」
大中祥符二年十一月,令史馆别置楷书二人,专掌抄写日历,月给钱一贯五百、米二石,春、冬赐衣。实理五选,候年满日授外官勒留,遇恩重与迁转,永不出外官。时朝旨以所修日历多涉机秘之事故也。
《国史》、《会要》:昭文馆孔目官一人,书库官一人,守当官三人,楷书五人;史馆孔目官一人,四库书直官一人,表奏官一人,书库官四人,守当官三人、楷书十三人。大中祥符中又置写日历楷书二人,集贤院孔目官一人,表奏官一人,掌舍一人,秘阁典书三人,楷书七人,写御书十人,装裁匠十二人,秘书省书令史一人,楷书六人。
熙宁八年,诏职司资序以上及带馆职人降差遣者,令每任取旨。旧制,馆职出补外官代还,径供职馆下,元佑时尚复举行。其后亦罢其贴职,任京师宫观及外任代还与外补未行者,惟车驾出端门,则赴省迎驾起居而已。
元丰五年,官制行,即崇文院为秘书省,以寄禄官易监、少至正字,以秘书监、少监、承、郎、著作郎、佐郎、校书郎、正字为职事官。馆职不复试除,见带馆职人依旧如除职事官,校理以上转一官,校勘减磨勘三年,校书减二年,并罢所带职。
元丰官制:秘书监、少监各一人,或少监二人,丞二人,秘书郎二人,通掌省事。著作郎、佐郎各二人,专修日历。校书郎四人,正字二人,校对书籍。政和末,无复定员,官冗且滥。至宣和三年,论事者屡以为言,上亦厌之,乃诏三省定员数,且清其选。于是仿元丰之制,止增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各二员,监、少之外,定为十八员,以仿有唐登瀛之数,其溢员皆外补。
祖宗时,馆职到馆一年理通判资序,三年理知州,已系通判者二年理知州,关升不用举主。及元丰肇新官制,改崇文院为秘书省,诏书虽称「凡厥恩数,悉如旧章」,然理资序法无复昔时。至元佑间复置馆职,因再举行,绍圣旋罢。至重和元年十二月,诏参酌旧法立为定制:应著作郎到任及一年,承务郎以上任校书郎;及二年,与通判资序,著作佐郎以上满三年,与理知州资序,即已系通判资序及二年、校书郎已系通判资序及三年者准此。行之逾年,御史以谓均为职事官,而秘书省官所理资序特异,非是,遂格不行。
崇宁中,以元丰法参立孔目官等品、从条:昭文馆孔目官、书库官、头名守当官、史馆孔目官、四库书直官、表奏官、上二名书库官,集贤院孔目官、书库官,为流外从九品。
政和四年,点检措置秘书省官以旧条参定吏领及迁补法:投名人旧以三百五十人为额,遇守阙系名有阙,即试补;至是,以不系迁与请给,遂不限人数。守阙系名五十人,遇正系名有阙,即补填,更不试。正系名五十人,遇守阙有阙,即试补。并试补、迁补,并依旧法;守阙旧以二十五人为额,三馆各五人,秘阁十人,省五人为二十人,试中守阙人分探归三馆、秘阁。
昭文馆守阙五人,遇本馆正名楷书或守当官有阙,即迁补。据所见阙,分两头项迁补出职:一项补正名楷书,以五人为额,至头名及四年出选人,自补正名楷书至头名共及二十年出官;一项守当官三人递迁书库官,书库官一名递迁孔目官,孔目官一名旧法四年半出选人,自补守当官递迁至孔目官出职共及二十二年半,至是人减半年,为四年出选人,自补守当官至孔目官年满出职共二十年。
史馆守阙五人,遇本馆正名楷书或守当官有阙,即迁阙。据所见阙,分两头项迁补出职:一项补正名楷书,以十三人为额,至头名及一年半出选人,自补正名楷书至头名出官共及十九年半;一项补守当官,递迁转补,守当官三人递迁书库官,书库官四人递迁表奏官,表奏官一名递迁四库书直官,四库书直官一人递迁孔目官,孔目官一名旧法二年满出选人,自补守当官迁迁至孔目官出职共二十二年,今减作一年一十个月出选人,自补守当官至孔目官年满出职共二十年零两个月。
集贤院守阙五人,遇本院正名楷书或守当官有阙,即迁补。据所见阙,分两项迁补出职:一项补正名楷书,以七人为额,至头名及二年十个月出选人,自补正名楷书至头名出官共及十九年零十个月;一项补守当官,递迁转补,守当官二人递迁书库官,书库官一名递迁孔目官,孔目官旧法五年半出选人,自补守当官递迁至孔目官出职共及二十二年,今减作五年出选人,自补守当官至孔目官年满出职共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