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总目

《崇文总目》宋_王尧臣等编



卷一


  易类

  共一十八部,计一百七十一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七十一作七十八,云始于归藏,终于言象外传。
 
  又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每类小叙及总数皆在目后,旧唐书经籍志、唐书、宋史艺文志无叙而总数亦列于后,惟文献通考经籍类叙数并在目前,此书、天一阁钞本但有总数在前,而叙久散佚,今从欧阳文忠公集辑录各叙,因依前志之例,次每类后,其总数则编次时已列于前,故仍旧本录之。〕
 
  归藏三卷 原释晋太尉参军辞正注,隋书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详解。(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马贵与所引总目,玉海艺文类引作中兴书目,未知孰是,辞正本名贞,此避仁宗嫌名。〕
 
  周易一卷 原释郑康成注,今惟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合四篇,余皆逸,指趣渊确,本去圣之未远。(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汉志十二篇,旧唐志十二卷,隋志九卷,经典释文叙录、唐志并十卷。〕
 
  周易十卷 原释王弼注。(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隋志、释文叙录并六卷。〕
 
  周易十卷 原释李鼎祚注。(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诸家书目并作集解,唐志作集注周易十七卷,考鼎祚自叙,但云十卷。〕
 
  易纬九卷 原释宋均注。(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厚斋易学引总目云,周易纬九卷,汉郑康成注,与此互异,考今存易纬皆康成所注,然北宋宋均注犹存,玉海引崇文目亦系于均注之下,疑旧本不误。〕
 
  周易乾鉴度二卷 原释中述阴阳日辰数谶。(见经义考易类。)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郡斋读书后志云,坤鉴度,隋、唐志及崇文总目皆无之,旧本乾下有坤字,乃后人妄加,今校删。〕
 
  元包十卷 原释卫元嵩撰,元嵩,唐人,武功苏源明传赵郡李江注元包,以坤为首,因八纯之宫以生变,极于六十四自系其辞,言外卦体不列爻位,以谓易首乾尚文,包首坤尚质,夏连山商归藏,周易唐包,其实一也,虽欲驰骋而放言,趋理近正,易家之区比云,(见文献通考。)元包十卷,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仲阴、仲阳、孟阴、孟阳、运蓍、说原。(原注一本无说原第十卷,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郡斋读书志作元命苞。〕
 
  周易新论传疏十卷 原释唐阴洪道撰,洪道世其父显之学,杂采子夏、孟喜等十八家之说,参订其长,合七十二篇,于易有助云,(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周易正义十四卷 原释孔颖达等,(见天一阁钞本。)唐太尉长孙无忌与诸儒刊定,宋朝端拱初国子司业孔维等奉诏是正其言,主申王学云。(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此二释,撰人互异,然诸家书目及今本皆题孔颖达等,疑以旧本为正,今两存之,唐志十六卷误,考颖达等叙但称十四卷,旧唐志亦同,直斋书录解题十三卷,引馆阁书目亦云今本止十三卷,通考同,今学官本皆十卷,盖又为后人所并。〕
 
  周易传十卷 原释此书篇第,略依王氏,决非卜子夏之文,又其言近而不笃,然学者尚异,颇传习之,(见献通文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晁以道传易堂记云今号为子夏传者,崇文总目亦斥其非是,而不知其所作之人,予知其为唐张弧之易也,又经义考,吕祖谦曰,崇文总目剟去子夏名以祛误惑,最为有理,今本十一卷。〕
 
  周易传二卷 原释唐右拾遗陆希声撰,希声作易传十篇,易图指说释变微旨四篇,初陇西李阮学其说,以为上下经传二篇,思属甚妙,故希声自为之解,余篇差显,不复为注,盖近世之名家欤,今二篇外余篇逸。(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读书志、通考并十卷,宋志十三卷。〕
 
  周易举正三卷 原释唐苏州司户参军郭京撰,京世授五经,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易经、比世所行,或颇差驳,故举正其讹而著于篇。(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周易物象释疑一卷 原释唐东乡助撰,取变卦互体开释言象,盖未始见康成之学而著此书焉。(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尤延之遂初堂书目作辨疑,书录解题作东阳助,云馆阁书目又云守江陵、尹东阳。〕
 
  周易甘棠正义三十卷 原释任正一撰,以孔颖达为本,甘棠者,正一为陕州司马,故名其书。(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按:通考无周易二字,引崇文总目云,梁陕州大都督府左司马任正一撰,以孔颖达正义申演其说,与此稍异。〕
 
  周义口诀义六卷 原释河南史证撰,不详何代人,其书直抄孔氏说,以便讲习,故曰口诀,(见文献通考。)阙。(见一阁钞天本。)
 
  〔东垣按:通志艺文略作史之证,书录解题作史之征,云避讳作证字,宋志作史文徽。〕
 
  周易正义补阙七卷 原释邢璹,(见天一阁钞本。)不著撰人名氏,其说自谓裨颖达之阙。(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作周易正义补缺略例疏一卷,引不著撰人名氏云云,而旧本有邢璹二字未知孰是,今姑两存其说,陈诗庭云,前周易正义孔颖达等四字,下卷尚书断章成伯玙三字,及此邢璹,并与通考所引互异,疑世所传天一阁本即朱锡鬯所钞,而此数条皆其增加者,锡鬯曾撰经义考,故旧本于经部注释,撰人独多。〕
 
  易论三十三卷 原释王昭素。(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周易言象外传十卷 原释皇朝王洙原叔撰,洙以通经侍讲天章阁,鸠集前世诸儒易说,折衷其理,依卦变为类,其论以王弼传为内,故自名曰外传。(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作外集误。〕
 
  原叙,前史谓秦焚三代之书,易以卜筮而得不焚,及汉募群书,类多散逸,而易以故最讹,及学者传之,遂分为三,一曰田何之易,始自子夏,传之孔子,卦象爻彖与文言说卦等离为十二篇,而说者自为章句,易之本经也,二曰焦赣之易,无所师授,自言得之隐者,第述阴阳灾异之言,不类圣人之经,三曰费直之易,亦无师授,专以彖象文言等参解卦爻,凡以彖象文言杂人卦中者,自费氏始,田何之学,施、孟、梁邱之徒最盛,费氏初微,止传民间,至后汉时,陈元、郑众、康成之徒,皆学费氏,费氏兴而田学遂息,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其本,及王弼为注,亦用卦象相杂之经,自晋以后,弼学独行,遂传至今,然易比五经,其来最远,自伏羲画卦,下更三代,别为三易,其变卦五十有六,命名皆殊,至于七八九六筮占之法亦异,周之末世,夏商之易巳亡,汉初虽有归藏,已非古经,今书三篇莫可究矣,独有周易,时更三圣,世历三古,虽说者各自名家,而圣人法天地之缊,则具存焉。(见欧阳文忠公集,玉海艺文类引田何之易至易之本经也,无始自子夏句,又引汉初以下四句。)
 
  〔东垣按:以上原卷一。〕
 
  书类

  共七部,计八十一卷。
 
  《古文尚书》十三卷。
 
  《尚书》十三卷 孔安国传。
 
  《尚书大传》三卷 原释汉济南伏胜撰,后汉大司农郑元注,伏生本秦博士,以章句授诸儒,故博引异言,授受援经而申证云。(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云,《隋志》,《大传》三卷,郑元注,《崇文目》同,《书录解题》、《通考》并四卷,今本亦分四卷。〕
 
  《尚书正义》二十卷 原释孔颖达等。(见天一阁钞本。)
 
  尚书广疏十八卷 原释伪蜀冯继先撰,以孔颖达正义为本,小加己意。(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十卷,通考不著卷数。〕
 
  《尚书断章》十三卷 原释成伯玙,(见天一阁钞本。)不著撰人名氏,按其书略叙众篇大旨。(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此条旧本与通考所引互异,说见前。〕
 
  尚书释文一卷 原释陆德明撰,皇朝太子中舍陈鄂奉诏刊定,始开宝中,诏以德明所释乃古文尚书。
 
  与唐明皇所定今文驳异,命鄂删定其文,改从隶书,盖今文自晓者多,故切弥省。(见文献通考。)
 
  原叙书原于号令而本之史官,孔子删为百篇,断尧讫秦,序其作意,遭秦之故,孔子末孙惠与济南伏胜各藏□本于家,楚汉之际,胜失其所藏,但口以传授,胜既耄昏,乃缪合二十四篇为二十九,欧阳夏侯之徒皆学之,写以汉世文字,号今文尚书,至武帝时,孔惠之书,始出屋壁,百篇皆在,而半已磨灭,又皆科斗文字,惠孙安国以隶古定之,得五十八篇,为之作传,号古文尚书,至陈隋之间,伏生之学废绝,而孔传独行,先是孔传亡其舜典,东晋梅赜乃以王肃所注伏生舜典足其篇,至唐孝明不喜隶古,始更以今文行于世。(见欧阳文忠公集。)
 
  诗类

  共八部,计一百一十五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毛诗古训传二十卷 毛亨撰。
 
  〔东垣按:汉志三十卷,或作故训,古字通。〕
 
  韩诗外传十卷 韩婴撰。
 
  〔东垣按:汉志六卷。〕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 原释吴太子中庶子乌程令陆玑撰,世或以玑为机,非也,机自为晋人,本不治诗,今应以玑为正,然书但附诗释谊,窘于采获,似非通儒所为者,将后世失传不得其真欤。(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书录解题、通考、鸟兽二字并在草木上,今本标题与此同。〕
 
  毛诗正义四十卷 原释唐国子祭酒孔颖达撰,太尉长孙无忌诸儒刊定,国朝端拱初,国子司业孔维等奉诏是正,诗学之家,此最为详。(见文献通考。)
 
  毛诗小疏二十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因孔疏为本,删取要义,辅益经注云。(见文献通考。)
 
  毛诗指说一卷 原释唐成伯玙撰,略叙作诗大旨及师承次叙。(见熊克毛诗指说跋及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
 
  毛诗断章二卷 原释唐成伯玙撰,大抵取春秋赋诗断章之义,钞取诗语,汇而出之。(见熊克毛诗指说跋及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作汇章,不著卷数。〕
 
  毛诗解题二十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篇端总叙诗义,次述章旨,盖近儒之为者欤。(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宋志,解作释,通考不著卷数。〕
 
  原叙,昔孔子删古诗三千余篇,取其三百一十一篇著于经,秦楚之际亡其六,汉兴,诗分为四,一曰鲁人申公作训诂,号鲁诗,二曰齐人辕古生作传,号齐诗,三曰燕人韩婴作内外传,号韩诗,四曰河间人毛公作故训传,号毛诗,三家并列学官,而毛以后出,至平帝时始列于学,其后马融、贾逵、郑众、康成之徒,皆发明毛氏,其学遂盛,魏晋之间,齐鲁之诗废绝,韩诗虽在而益微,故毛氏独行遂传至今,韩婴之书,至唐犹在,今其存者,十篇而已汉志婴书五十篇,今但传其外传,非婴传诗之详者,而其遗说,时见于他书,与毛之义绝异,而人亦不信,去圣既远,诵习各殊,至于考风雅之变正,以知王政之兴衰,其善恶美刺,不可不察焉。(见欧阳文忠公集三家诗考,引韩婴之书至与毛之说绝异,无汉志婴书五十篇句。)
 
  〔东垣按:以上原卷二。〕
 
  礼类

  共三十三部,计一千九十七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云周礼至谥法。〕
 
  周礼十二卷 郑康成注。
 
  仪礼十七卷 郑康成注。
 
  礼记二十卷 郑康成注。
 
  大戴礼十三卷 原释三十五篇。(郑元祐引见经义考礼类。)
 
  〔东垣按:朱锡鬯云,戴德礼记十三卷,崇文总目云大戴礼记十卷三十五篇,又一本三十三篇,郑元祐曰,其为书凡十三卷,总四十篇,若崇文总目则十卷,而云三十五篇者,无诸本可定也,东垣考大戴礼诸家书目并作十三卷,据朱氏及郑明德所述,则总目实止十卷,旧本亦作十三卷,疑后人以臆增改,附辨于此。〕
 
  周礼疏五十卷 原释贾公彦。(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今本四十二卷,陈诗庭云,此北宋以后所并,书录解题犹作五十卷,下仪礼、礼记并同。〕
 
  仪礼疏五十卷 原释贾公彦。(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云,旧史四十卷,今本十七卷。〕
 
  礼记正义七十卷 原释孔颖达。(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今本六十三卷。〕
 
  三礼义宗三十卷 原释梁明威将军崔灵恩撰,其书合周礼、仪礼二戴之学,敷述贯串,该悉其义,合一百五十六篇,推衍闳深,有名前世云。(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梁书本传四十七卷。〕
 
  江都集礼一百四卷,原释隋诸儒撰,初炀帝以晋王为扬州总管,镇江都,令诸儒集周、汉以来礼制因袭,下逮江左先儒论议,命潘微为之叙,凡一百二十卷,今亡阙仅存一百四卷。(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诸儒牛宏等也。隋志一百二十六卷。〕
 
  三礼图九卷 原释梁正撰,(见玉海艺文类凡两引。)阙(见天一阁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