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集解三家注索隐正义

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
行见中外曰悫。表里如一。
状古述今曰誉。立言之称。
昭功宁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杀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贤。
安心好静曰夷。不爽政。
执义扬善曰怀。称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怀。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义不克曰丁。不能成义。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伐功也。
思虑深远曰翼。小心翼翼。
外内贞复曰白。正而复,终始一。
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
死而志成曰灵。志事不?命。
死见神能曰灵。有鬼不为厉。
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
好祭鬼怪曰灵。渎鬼神不致远。
极知鬼神曰灵。其智能聪彻。
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刺。去谏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爱曰刺。忘其爱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
好变动民曰躁。数移徙。
不悔前过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损不凌。
蚤孤铺位曰幽。铺位即位而卒。
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质受谏曰慧。以虚受人。
名实不爽曰质。不爽言相应。
温良好乐曰良。言其人可好可乐。
慈和遍服曰顺。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闻多能曰宪。虽多能,不至于大道。
满志多穷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虑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
去礼远众曰炀。不率礼,不亲长。
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义揜过曰坚。明义以盖前过。
华言无实曰夸。恢诞。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
择善而从曰比。比方善而从之。
隐,哀也。景,武也。施德为文。除恶为武。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僖。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乱而不损为灵。由义而济为景。余皆象也。以其所为谥象其事行。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秉,顺也。就,会也。锡,与也。典,常也。肆,放也。康,虚也。叡,圣也。惠,爱也。绥,安也。坚,长也。耆,强也。考,成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速也。载,事也。弥,久也。
以前周书谥法。周代君王并取作谥,故全写一篇,以传后学。
列国分野
汉书地理志云:「本秦京师为内史。」颜师古云:「京师,天子所居畿内也。秦并天下,改立郡县,而京畿所统,时号内史,言其在内,以别于诸郡守也。」百官表云:「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左内史名冯翊。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治内史,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也。」
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嶲、益州。
魏地觜觿、参之分野。其界自高陵以东,尽河东、河内;南有陈留及汝南之召陵、濦强、新汲、西华、长平,颍川之舞阳、郾陵,河南之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卷,去权反。
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今之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
韩地角、亢、氐之分野。韩分晋,得南阳郡及颍川之父城、定陵、襄城、颍阳、颍阴、长社、阳翟、郏;东接汝南,西接弘农,得新安、宜阳、郑,今河南之新郑及成皋、荥阳,颍川之崇高、阳城。
赵地昴、毕之分野。赵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真定、常山,又得涿郡之高阳莫州乡;东有广平、巨鹿、清河、河闲,又得渤海郡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
燕地尾、箕之分野。召公封于燕,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鴈门;南有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有新成、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渤海之安次,乐浪、玄菟亦宜属焉。
齐地虚、危之分野。东有菑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渤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
鲁地奎、娄之分野。东至东海;南有泗水,至淮得临淮之下相、睢陵、僮、取虑。
宋地房、心之分野。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今之睢阳。
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今之东郡及魏郡之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
楚地翼、轸之分野。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后陈、鲁属焉。
吴地斗、牛之分野。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
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今苍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真、南海、日南。
以前是战国时诸国界域,及相侵伐,犬牙深入,然亦不能委细,故略记之,用知大略。

史记三家注
三家注序
史记集解序
史记索隐序
史记索隐后序
史记正义序
史记正义
论史例
论注例
论字例
论音例
音字例
发字例
谥法解
列国分野
本纪
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黄帝
帝颛顼
帝喾
帝尧
帝舜
卷二夏本纪第二
卷三殷本纪第三
卷四周本纪第四
卷五秦本纪第五
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
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历术甲子篇
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世家
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五行
五事
八政
五纪
皇极
三德
稽疑
庶征
五福
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列传
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管仲
晏平仲
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老子
庄子
申不害
韩非
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孙子
吴起
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樗里子
甘茂
甘罗
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白起
王翦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平原君
虞卿
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范睢
蔡泽
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鲁仲连
邹阳
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屈原
贾生
卷八十五吕不韦生列传第二十五
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曹沫
专诸
豫让
聂政
荆轲
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魏豹
彭越
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韩王信
卢绾
陈豨
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樊哙
郦商
夏侯婴
灌婴
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郦生
陆贾
朱建
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傅宽
靳歙
周?
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刘敬
叔孙通
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季布
栾布
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袁盎
晁错
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张释之
冯唐
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万石君
卫绾
直不疑
周文
张叔
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扁鹊
太仓公
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本纪

史記卷一 1
五帝本紀第一 1
史記卷二 21
夏本紀第二 21
史記卷三 37
殷本紀第三 37
史記卷四 45
周本紀第四 45
史記卷五 69
秦本紀第五 69
史記卷六 88
秦始皇本紀第六 88
史記卷七 114
項羽本紀第七 114
史記卷八 131
高祖本紀第八 131
史記卷九 151
呂太后本紀第九 152
史記卷十 158
孝文本紀第十 158
史記卷十一 167
孝景本紀第十一 167
史記卷十二 171
孝武本紀第十二 171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集解凡是徐氏义,称徐姓名以别之。余者悉是骃注解,并集众家义。索隐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又纪,理也,丝缕有纪。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正义郑玄注中候敕省图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称帝。」又坤灵图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案: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谯周、应劭、宋均皆同。而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孙氏注世本,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裴松之史目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第者,次序之目;一者,举数之由:故曰五帝本纪第一。礼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正义云:「左阳,故记动。右阴,故记言。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案:春秋时置左右史,故云史记也。
黄帝者,〔一〕少典之子,〔二〕姓公孙,名曰轩辕。〔三〕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四〕幼而徇齐,〔五〕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六〕
〔一〕集解徐广曰:「号有熊。」索隐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此以黄帝为五帝之首,盖依大戴礼五帝德。又谯周、宋均亦以为然。而孔安国、皇甫谧帝王代纪及孙氏注系本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亦号轩辕氏。皇甫谧云:「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又据左传,亦号帝鸿氏也。正义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案: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黄帝。封泰山,禅亭亭。亭亭在牟阴。
〔二〕集解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又案:国语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如帝王代纪中闲凡隔八帝,五百余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又案:秦本纪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修,吞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国号,非人名也。黄帝即少典氏后代之子孙,贾逵亦谓然,故左传「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亦谓其后代子孙而称为子是也。谯周字允南,蜀人,魏散骑常侍征,不拜。此注所引者,是其人所著古史考之说也。皇甫谧字士安,晋人,号玄晏先生。今所引者,是其所作帝王代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