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近事会元
近事会元
近事会元 (北宋)李上交 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臣等谨案:《近事会元》五卷,宋李上交撰。上交赞皇人,始末未详。是书成于嘉祐元年,前有上交自序。陈振孙《书录解题》曰:《近事会元》五卷,李上交撰。自唐武德至周显德,杂事细务皆纪之。钱曾《读书敏求记》曰:上交退寓钟陵,寻近史及小说、杂记之类凡五百事,厘为五卷,目曰《近事会元》。《唐史》所失记者,此多载焉。此本末题万历壬午元素斋录副本,犹明人旧钞,卷数与二家所记合。其纪事起讫年月与振孙所言合,条数及自序之文亦与曾所言合,盖即原本。惟振孙以为皆记杂事细务。今观其书,自一卷至三卷首载宫殿之制,次载舆服之制,次载官制、军制,其次亦皆六曹之掌故。四卷为乐曲,为州郡沿革。惟五卷颇载琐闻,然如妇人檐子、兜笼、线鞾、线鞋、亲迎、举乐、障车、公主事姑舅、公主赐谥、山川岳渎封号、国忌行香、上元点灯、散从亲事官、处士谥先生、律格、赦书、投匦、刑统、律令、死罪覆奏、断狱禁乐、逐旬问罪人、表状、书奏、制敕及始流沙门岛、始配衙前安置、始贬厓州诸条,亦皆有关于典制。大抵体例在崔豹《古今注》、《高承事物纪原》之间,其中如《霓裳羽衣曲》考证,亦极精核,不可徒以杂事细务目之。振孙殆未详核其书,但见其标题列说如《云仙杂记》、《清异录》之式,遂漫以为小说欤。
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 昀 臣陆锡熊 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原序
儒家者流,诚资博洽,天下之事,故有本原。苟道听之未详,则宾围而奚解。实繁广记,以避无稽。尝谓经籍之渊,颇易探讨;耳目之接,或难周知。上交以退寓钟陵,静寻近史及诸小说杂记之类,起唐武德而下,尽周显德之前。撷细务之所因,庶闲谈之引据,如曰小不足讲,懵则包羞,聊此篇联,无诮丛脞,凡五百事,厘为五卷,曰《近事会元》尔。时丙申嘉祐改元长至日也。
●近事会元卷一
太极殿
唐高祖于隋义宁二年五月,受隋禅,改大兴殿为太极殿。
翠微宫(长安)本太和宫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四月,营太和宫于终南山,寻改为翠微宫。
玉华宫(坊州)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七月,建玉华宫于坊州宜君县之凤皇谷。
玉华寺
唐高宗永徽二年,废玉华宫为玉华寺。
八关宫 合璧宫(雒阳)
唐高宗显庆五年四月,造八关宫于东都苑内,五月复改为合璧宫。
天宫寺(洛阳)
唐高祖潜龙时旧宅。
蓬莱宫(洛阳)
唐高宗龙朔二年四月造。
乾元殿(雒阳)
唐高宗麟德二年三月造。
紫桂宫(雒阳)
唐高宗仪凤四年五月,造于沔池之西。
龙尾道 含元殿(长安)
唐高宗咸亨元年三月,改长安蓬莱宫为含元殿。侧有龙尾道,自平阶至地,凡诘曲七转,曰丹凤门。北望宛如龙尾下垂于地焉。两垠栏悉以青石为之,至今石柱犹有存者。
万年宫 九成宫(长安)
唐高宗永徽二年九月,改九成宫为万年宫。
集贤殿 丽正殿 集贤殿书院(长安)
唐明皇开元十三年四月,改集仙殿为集贤殿,改丽正殿书院为集贤殿书院。
广花萼楼 勤政楼 筑夹城芙蓉园(长安)
唐明皇开元二十年六月,长安广花萼楼,前面题曰勤政楼,又筑夹城芙蓉园。
太清宫(亳州)
唐明皇天宝二年九月,敕谯郡紫极宫,宜准西京为太清宫。
观风楼(长安)
唐明皇天宝八载四月,于华清宫作观风楼。
再广(长安)夹城(长安)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八月,广夹城。
华清宫 温泉宫(长安)
唐明皇天宝六载十月,改温泉宫为华清宫。
紫极宫
唐明皇天宝二年,诸州置紫极宫。
集灵台 长生殿(长安)
唐明皇天宝元年十月,新成长生殿,名曰集灵台,以祀天神也。
明皇归西内 兴庆宫(长安)
唐肃宗上元元年七月,上皇自兴庆宫移归西内,李辅国迁之兴庆宫,即南内也。
延英殿
唐传载云:肃宗以苗晋卿年老艰步,故设之也。后来臣僚得诣便殿,多以私自集,希求恩宠,欲进其身以此为望焉。
都亭驿 上元驿(汴)
晋高祖天福五年八月,改东京之上元驿为都亭驿。
至德宫(雒阳)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六月,以旧宅为至德宫。
紫宸殿 万岁殿
周世宗显德六年十二月,改内万岁殿为紫宸殿。
改宫殿门名(雒阳)
唐哀宗天祐二年五月,延喜门改为宣仁门,重明门改兴教门,长乐门改光政门,光范门改应天门,应天门改为乾元门,宣政门改为敷政门,宣政殿改为贞观殿,日华门改为左延福门,月华门改为右延福门,万寿门改为万春门,积善门改为兴善门,含章门改为膺福门,含清门改为延义门,金鸾门为千秋门,延和门为彰善门。
帝王服赤黄袍衫
唐太宗贞观中,制翼善冠;朔望视朝,以常服,及白练裙襦通著之;若服裤褶,又与平巾帻通用,著于令。其常服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于戎事。贞观己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皆常服而已。《志》云:中宗景龙二年七月,太子左庶子刘子元,进议曰,燕服,盖古之亵服也,今亦谓之常服,江南则以巾褐裙襦,北朝则杂以戎衣之制。爰自北齐,有长帽短鞾,合裤袄子,朱紫元黄各任所好,虽谒见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会,一切通用。高氏诸帝,尝服绯袍;隋代帝王贵臣,多黄服、文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天子朝服亦如之,惟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盖取其便事。其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其制,周武帝建德年所造也。晋公宇文护,始命袍加下襕。及大业元年,炀帝始制诏吏部尚书牛宏等,宪章古则,创造衣冠。自天子逮于胥吏,章服皆有等差。始令五品以上,通服朱紫,已后用兵,及车驾行幸,百官虽服裤褶,而军间不便。六年复诏从驾远者,皆戎衣,贵贱异等,杂用五色。五品已上,通著紫袍,六品已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白,屠商皂,士赤黄。武德初,因隋旧制,天子燕服,亦名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
幞头 帽子 腰带 靴 公服
右五事,上官详前帝王服色赤黄之说,下文幞头乃乌纱帽耳。当时必垂其帽之余者,故前说云渐废,是废其制度也。又云,贵贱通服折上巾,只是以其帽之余帛,折而上系之,俗谓幞头小脚,以便事也。似谓无巾子时为帽,冒其头也,有巾子时为巾也。今之小纱帽子者,亦似因幞头而生其制,又去其巾子耳。何者?其帽之余帛,亦折而上缀之,俗曰帽檐是也。腰带,乃是九环十三环带也。言环,即今之带上金玉等名具也,俗曰裤具,言在裤具之上。有眼目曰左眼,是不忘其本,存古之环象也。环以佩鱼龟算袋等也。鞾即六合鞾也,以六片缝合而成。公服即宇文护加襕之袍也。
笏
唐高祖武德四年八月,敕五品已上象笏。三品已上,前挫后直;五品已上,前挫后屈。自有唐已来,一例上员下方,曾不分别。六品已下执竹木为笏,上挫下方。
手巾 算袋 刀子 砺石 ■〈韋古〉韘
唐高宗上元元年八月制,凡一品已下并带之,武官欲带者听之。睿宗景云元年七月,诏一品已下,带手巾、算袋,其刀子、砺石等,不许佩。武官五品已上,佩■〈韋古〉韘七事。七事谓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也。开元初复罢之。
幞头巾子
唐制云:武德已来,始有巾子。文官名流,尚平头小样者。则天朝贵臣,内赐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中宗景龙四年三月,因内宴,赐宰臣已下内样巾子。开元以来,文官仕任,多以紫皂官絁,为头巾平头子,相效为雅制。开元十九年十月,赐内供奉官,及诸司长官罗头巾及宫样巾子,迄今服之也。今宋朝所谓头巾,乃古之幅巾,贱者之服,非此所论者也。
金银铜鱼袋 龟袋 特进佩鱼 散职佩鱼
唐高宗永徽二年五月,开府仪同三司及京官文武职事,四品、五品,并给随身鱼袋。至咸亨三年五月,五品已上赐新鱼袋,并饰以银;三品已上各赐金袋、刀子、砺石。至垂拱二年正月,诸州都督刺史,并准京官带鱼袋。至天授元年九月,改内外所佩鱼作龟。久视元年十月,职事三品已上龟袋并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上守下行,皆从官给。神龙元年,内外官五品已上依旧鱼袋。六月,嗣王、郡王特许佩金鱼袋。景龙三年八月,令特进佩鱼。散职佩鱼,自此始也。自武德已来,皆从正员带阙官,始佩鱼袋。员外判试检校,自则天中宗后始有之,皆不佩鱼。虽正员官得佩,亦去任及致仕,即解去。鱼袋,至开元九年,张嘉贞为中书令,奏诸致仕,许终身佩以为荣宠,以理去任,亦听佩鱼袋。自后恩制,赐赏绯紫,例兼鱼袋,谓之章服。因之,佩鱼袋服朱紫者甚众。
改铜鱼袋
唐则天嗣圣元年,诏五品佩铜鱼袋。中宗返正从旧。
佩 龟
唐则天天授元年九月,改内外官所佩鱼作龟。
乘舆案褥床帷用赤黄
唐明皇天宝六载,礼仪使太常卿韦绦,奏旧用紫,今请依御袍赤黄色,敕从之。
银菟符
隋义宁二年三月,封唐祖为相国,总百揆。四月,停竹使符,颁银菟符于郡国。
银鱼符
唐高祖武德元年九月,改银菟符为银鱼符。
笏 囊
唐传云:故事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开元二十四年,宰相张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腰 舆
唐则天神功元年,幸万安山玉泉,以山径危,欲御腰舆而上,以王庆谏而止。
皇亲禁人出入掖庭
唐明皇开元十年九月,禁诸王、公主、驸马、外戚家,除非至亲以外,不得出入门庭,妄说言语。
亲试举人
唐高宗显庆四年二月,上亲试举人,凡九百人,内五百人登上第。
真宰相
唐高祖武德初,至长安四年已前,仆射并是真宰相。
专知枢密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正月,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专知枢密。
知门下省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郑国公魏徵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三月,以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为太子詹事,同知中书门下三品。
参预朝政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八月,以刑部尚书张亮参预朝政。
左右相
唐明皇天宝元年二月,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
宰相以平章事为名
唐高宗永隆二年,以中书侍郎郭正一与魏待举,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官自正一始也。
参知机务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以崔仁师为中书侍郎,参知机务。
仆射始带同中书门下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高宗嗣位。至七月,以李勣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参知政事
唐高宗显庆四年五月,以兵部尚书任雅相,度支尚书卢承庆并参知政事。
平章事
唐高宗永淳二年四月,上谓参知政事崔知温曰:郭正一、魏待举等,历任尚浅,且令预闻政事,未可与卿等同名称。自是外司四品已下知政事者,遂以平章事为名。
文昌台 鸾台 凤阁 左右肃政台
唐则天光宅元年九月,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吏部为天官,户部为地官,礼部为春官,兵部为夏官,刑部为秋官,工部为冬官,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御史台为左肃政台,专知京师百官及监诸军旅,并承诏出使;更置右肃政台,专知诸州按察。
鸾台侍郎 都台 麟台 控鹤
唐则天垂拱元年二月,改黄门侍郎为鸾台侍郎,文昌都省为都台,秘书省为麟台,左右监门率府为控鹤禁卫率府。至神龙二年二月,诏并却依旧,依永淳已前官名。
赐宰相生日器币
晋少帝天福六年七月,赐宰臣冯道生辰器币。道辞以幼失父母,不记生日,坚让不受。生辰赐物始此也。
前八司
《唐志》云:吏、兵、礼部、考功、都省、御史台、中书、门下,谓之前八司,其余则曰后行。
中书草制
唐宪宗元和八年,罢朔方灵盐节度使王佖为右卫将军。凡将相出入,翰林草制,谓之白麻。至佖责罢,中书草制,因为例也。
沙堤(长安)
唐李肇《国史补》云:拜宰相礼绝班行,府县填路,自私第至于子城东,街名沙堤。
火 城
李肇《国史补》曰:宰相元日冬至立仗,太官皆备珂繖,列烛有五六百炬,谓之火城。宰相将至,则皆灭,以避宰相也。
两省 四孔炙 宰相判官 屧脚 挞额裹头
唐《卢氏杂说》云:谏议无事不入,宰相每遇入省,有厨食四孔炙。中书舍人,时谓宰相判官,宰相亲嫌,不拜知制诰为屧脚。又云:不由三省,直押中书舍人者,谓之挞额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