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交南录

  是岁大诏天下,以平安南复古郡县之故, (‘以平安南复古郡县之故’,原脱‘南’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并敕有司,为陈王赠谥。凡其宗亲为贼所害者,各赠以官。又为之建祠立碑,葺坟墓,禁樵采,各给户三十。凡黎贼苛政暴敛,悉皆除之。擢用贤能,优礼耆老,赈恤穷独,革去夷俗,以复华风。使秦、汉以来之土宇陷于夷狄者四百四十六年一旦复入中国版图,诏布天下。文武群臣、亲王藩服咸上表称贺。
  六年春,班师入朝。秋七月,策功行赏,进封王英国公,西平侯黔国公,清远伯王友进侯爵,都督柳升升安远伯,余擢官赠禄有差。赐王诰券、玉带、金帛,命子孙世袭,加禄米三千石。既大宴,上亲制平安南歌以褒嘉之。
  是年冬,安南余孽简定作乱。定自称陈姓。本前陈旧官,先已降附,既而遁于乂安府,与其党邓悉、邓镕、阮师、陈希葛等谋反, (‘与其党邓悉邓镕阮师陈希葛等谋反’,‘阮师’原作‘阮帅’,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今献汇言本、清胜朝遗事本及本录下文改。按明史卷三二一取‘阮帅’说,存疑。) 伪称曰南王。既而僭号大越,称兴庆年号。朝命黔国公充征夷将军,从云南往征之。久不能遏绝,廷议谓非王不可。
  七年正月,乃命王佩征虏副将军印,往共剿之。王以四月至南宁会兵,五月入境。王躬督战舰,破孔目栅,再破碱子关,斩俘无数。贼退保黄江,乘胜击之于太平海口,贼窜乂安茶偈江。冬十二月, (‘冬十二月’,原脱‘二’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师至清化。越四曰,生擒简定于吉利栅之山,并其党陈希葛等,槛送京师。
  明年二月,王还朝。上嘉劳之。未几简定余党陈季扩复啸聚,僭称重光年号。季扩乃简定从子。简定为阮师等所废,而立季扩。定败,潜远窜。闻王班师,复与陈景异等同反。
  九年春正月,复授王前印,往督师征之。夏五月,师次东关。六月,进兵。贼闻王至,以石填神头海口,三十丈许设拒木以抗。王督将士悉起其石,以通舟楫。贼惧,立堡常月江。王戒众曰:‘此堡不足攻。其山南险阻,彼必设伏以挠我。’乃使骁将率土兵搜山,果得其伏者,斩之,遂夺其堡。贼遂远遁,王随所至而追之,贼或聚或散,竟莫得其要领。
  时关以东群盗蜂起,所完者交州一城耳。盖新设州县军卫太多,交人久外声教,乐宽纵,不堪官吏将卒之扰,往往思其旧俗。一闻贼起,相扇以动,贼首所至,辄为之供亿隐蔽。以故贼溃复聚。朝廷屡下诏招抚之,授季扩以布政使。 (‘授季扩以布政使’,原脱‘季扩’二字,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补。) 彼欲受命,制于其党,服而复叛,伪称王孙以复陈氏为辞。大军至,则深入山海避之,军退复出,用是官军不能成功。
  王既莅军,始大明赏罚。而诸将疲于奔走,往往因循玩寇。都督黄中不用命,王以军法从事,由是人人知惧,不敢辞难避险。是时,贼恃荷花海险,谓我师不能渡,于曰丽海口立堡以守之。王率舟师自奇罗海口洋过荷花海口,直抵曰丽,贼焚堡而遁。至茶偈江,连进兵破之。贼惊曰:‘天兵飞来也!’遂大溃。夺其化口城,谍知贼悉众守爱子江,复追至其境。贼伏巨象数十以为前敌, (‘贼伏巨象数十以为前敌’,‘伏’原作‘复’,据明纪录汇编本、清借月山房汇钞本改。) 列人马于后,尽力以抗我师。王戒将校曰:‘擒贼在此一举,机不可失。’乃鞭马先进,象伏突起,王一箭落其象奴,再箭中其象鼻,象叫号退走,自蹂其众。乘胜击之,斩艾僵仆,填满山涧,贼徒散遁暹蛮等处。王部分将领随处搜捕。 (‘王部分将领’,‘部’原作‘韶’,据明纪录汇编本、清胜朝遗事本改。) 至暹蛮、蒲干等栅, (‘至暹蛮蒲干等栅’,‘干’原作‘余’,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清借月山房汇钞本改。) 山径崎岖,林菁阴翳,马不能前。王乃下马徒步,履险兼程趋之。士卒不能从,惟将校百余人仅属。
  与贼遇,杀数千人。贼首陈季扩暨其妻子皆就擒,时十一年冬也。明年,班师还京。自王出师,至是首尾踰三年始获首虏。说者谓王此役较之前平定之功为难云。十三年四月,朝命王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往镇交阯。又有平陈月胡之功。十五年,上以王久劳于外,诏还京师。
  王以正统己巳殁于王事,至是三十有七年矣。 (‘于王事至是三十有七年矣’,‘三十有七’原作‘四十’,据明纪录汇编本、清借月山房汇钞本改。) 嗣子太子太傅, (‘嗣子太子太傅’,此句原作‘嗣子太傅兼太子太师’,据明今献汇言本、清胜朝遗事本删改。) 袭封英国公懋出其家阍者福住所禄王平安南时前后所上奏启见示, (‘懋出其家阍者福住……’,‘阍’原作‘阉’,据明纪录汇编本、清借月山房汇钞本改。) 属予次第之。予因参考交阯郡志所载露布榜文,及胡文穆公奉敕作平安南碑, (‘及胡文穆公奉敕作平安南碑’,‘胡文穆’原作‘明文移’,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今献汇言本改。) 杨文贞公撰东平武烈王及定远忠敬王神道碑,附以所闻,以为此禄云。
  大明弘治元年龙集戊申春二月初吉,赐进士第、资善大夫、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国史副总裁、前翰林学士、国子祭酒、经筵官琼山丘浚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