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岭北纪行足本校注
岭北纪行足本校注
张德辉岭北纪行足本校注 (金元)张德辉 撰
●纪行本文
(二)纪行本文
——时在公元一二四七到一二四八——
1.镇阳首途
岁丁未 【(公元一二四七年)】 夏六月初吉,赴召北上 【苏天爵元名臣事略(十),宣慰使张德辉事略说:「上(元世祖,忽必烈)在王邸,岁丁未(公元一二四七),遗使来召。」元史(一六三)张德辉传也说:「岁丁未(一二四七),世祖在潜邸,召见」。至于张德辉被召的原因,元史本传虽未明言,而名臣事略(十),则有间接的透露。名臣事略(十)说:「汴都下(一二三三),(张德辉)北渡,侨居成安(今河北省县,在邯郓大名之间),故相史公(天泽)开府真定(今河北正定,旧真定府治),闻其名,聘充经历官(掌出纳文稿,犹今之总务处长)。乙未(一二三五)从开府南征,凡筹划调度,倚公为重。……升真定府参议;兴滞补弊,多所裨益。由是声望隆于诸镇,而上达于阙庭矣。」这里「声望隆于诸镇,而上达于阙庭」,应当是丁未(一二四七)年张德辉被蒙古亲王忽必烈召见的近因。另一原因,即是由于元初勋亲旧臣史天泽的荐举。一因史天泽通蒙古文;(见王恽中堂事记)二因史天泽的姑姑是当年蒙古国王木华黎的如夫人。(事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五),史氏墓三碑)史家既与蒙古贵臣接近,且有姻亲,自易有荐贤的机会。(说详拙著封龙山三老元好问李治与张德辉对于保全中原传统文化的贡献)按张耀卿被召以前,元遗山(好问)曾有耀卿西山归隐诗三首,见于今元遗山先生集,卷十四。诗云: (1) 「静里箪瓢不厌空,北窗元自有清风。傅岩只道无人识,已落君王物色中。」(2) 「马卿似与物为春,难状灵台下笔亲。预拂青山一片石,异时真是卷中人。」(3) 「冠剑云台大县侯,富春渔钓一羊裘。山林钟鼎无心了,谁是人间第一流」。题目下原有小注说:「马卿为耀卿张君写真,未几被召北上。」是张德辉第一次被忽必烈可汗召见时,元遗山实详知其事。名臣事略(十)说:德辉到和林王邸时,「王访问中国人材,公因举魏璠、元好问、李治等二十余人。王屈指数之,间有能道其姓名者。」合而观之,后来壬子年(一二五二)德辉与元好问同时北觐,奉启请王为儒教大宗师,王悦而受之,实有前后因果的关系。马卿即马云卿,为名画家马天騋的弟弟;三人皆善画,见画史会要。施国祁氏认为或者即是宋史(四一二)孟珙传中的马天章(诗注十四页八),也很有可能。】 。发自镇阳 【(宋真定府的别称,今河北正定县)】 。信宿 【(再宿曰信宿)】 过中山 【(今河北定县)】 【依据清末(一九一一)到现在,旧式人坐骡车,每日按站驶行的路程计算,自正定府到定县,实需要三天。驿程如下:自正定恒山驿,五十里到橐城;再北行九十里到新乐县;又五十里到定县,即古时的中山。这是路上经两宿(信宿)后,方纔到中山的实证。】 ,时积阴不雨;有顷开霁,西望恒山之绝顶,「所谓神峰者」 【恒山,属阴山山系的支脉,绵亘于河北省西北旧保定府西境,主峰在定县西曲阳县的西北,一名大茂山,世以为五岳中的北岳。(北宋(九六○到一一二七)时,恒山没于契丹,乃以山西浑源县的玄岳代替,明清因之。但祀典所记与世俗所信,则仍以曲阳的恒山为正)方舆纪要(十)恒山下,引地志云:「恒山高侵霄汉,顶名天峰岭,下建北岳观。观前风出如虎吼,名虎风口。其余峰岩洞壑,随地立名者,以数百计。」又纪要(十四):「大茂山,即恒山之岭,一名神尖石。」这里所谓神峰,殆即指天峰岭、神尖石说的。】 ,耸拔若青盖然。自余诸峰,历历可数;因顾谓同侣 【时被召者自不祇张耀卿一人,据浅学所知,李德辉(元史一六三,事略十一)、张文谦(元史一五七,事略十一),都是在丁未(一二四七)年被召的。张氏为顺德沙河人,沙河在正定之南,可能当时即与张氏同行。余俟徐考。元史(四)世祖本纪:「岁甲辰(一二四四),帝在潜邸,(时忽必烈年三十岁)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学之士,问以治道。」可知当时正是忽必烈思大有为于天下的时候。从正定史天泽那里被召北上的人,当然不在少数。】 曰:「吾辈此行,其速返乎?此退之衡山之祥也。」 【韩退之「衡山之祥」,是指韩愈(字退之,七六八到八二四,旧唐书卷一五六,新唐书卷一七六有传,谒湖南衡山南狱庙诗所表现的一时高兴,认为「默祷有应,云开山出」说的。原诗见韩文公诗文集卷三(四部丛刊本):「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这首诗到了宋朝苏轼(东坡,一○三六到一一○一)的潮州韩文公庙碑里,就成为:「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了。因为韩、苏两公的诗文,是旧日文人学者一向所喜欢阅读的,所以张德辉谈论及之。】
2.自中山到扼胡岭 【自中山到扼胡岭,即是从现在河北省的定县,绕北平,到张家口西北万全县旧治以北的野狐岭。这一节所说的路线,大概就是:(1)沿现在的平汉线,从定县起,到北平止。(2) 再由北平沿平绥路,从北平到张家口西北的万全县。著者曾从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二帙内)找到京师驿站路程,所以对第一段从定县到北平,大致已考查清楚。第二段从北平到张家口,虽然也找到了民国二十年出版的平绥路游览指南和民国二十四年新编的察哈尔通志,但因边区城镇变迁剧烈,现在只能说个大概,其详容异日再行补考了。】
翌日出保塞,过徐河桥 【(今徐水县西南)】 【读史方舆纪要(十二),保定府辖下的安肃县;徐水,在县(旧安肃,今徐水县)南四十里,与清苑(保定府旧日首县,今仍名清苑)分界上有徐桥。这里的徐河桥,应当即是徐桥。按旧日驿站路程,自定县六十一里到望都(即旧日的庆都),四十五里到满城,四十里到清苑的金台驿,又五十里到安肃(今徐水)。今平汉路线稍直,不经满城,由望都直达保定到徐水。】 ,西望琅山 【(即狼山,易县西南)】 【琅山,纪要[十二]清苑县下作郎山,一名狼山在清苑徐水的西面。纪要说:「狼山山岑竞举,若竖鸟翅,立石崭岩,亦同剑杪。」和这里所说的琅山山景,甚相符合。】 ,森若剑戟,而葱翠可挹。已而由良门 【(应即梁门,在定兴县南)】 、定兴 【(今县)】 抵涿郡 【(今县)】 ,东望楼桑蜀先主庙 【楼桑蜀先主庙。兹据沔阳卢弼新着三国志集解,卷三十二,蜀书先主传注文所引材料,简述如下: (1)蜀志原文:「先主姓刘讳备,涿郡涿县人。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隐蔽貌)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据汉晋春秋:涿人李定云:「此家必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坐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车!」所谓黄屋车也。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2)后人因纪念先主,乃于原地立庙,表彰其事。立石最早者为唐干宁四年(八九七),「则血食于此久矣」。(金王庭筠重修汉昭烈帝庙碑记) (3)今地考:[1] 赵一清曰:「水经:巨马小注督亢沟水,东经涿县,郦亭楼桑里南,即刘备之旧里也。」[2] 方舆纪要(十一):「楼桑村在涿州西南十五里。」】 ;经良乡 【(今县,在北平西南七十里)】 ,度卢 【(原作泸)】 沟桥 【泸沟桥,今日作卢沟桥,在北平西南三十里。民国十九年(一九三○)九一八以后,抗战初其(一九三○到一九三七),宛平县兼河北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即设于此。抗日全面战争,起于日军在卢沟桥的寻隙,因而此地大为著名。兹略考之: (1) 正名:卢沟桥的卢字,有三种写法: [1]无草字头,也无水旁,如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及乾隆御笔写的「卢沟晓月」碑,今犹立于原处者,均是。通行的辞海等也均作卢。 [2]加草字头,辞海以为是卢字的通俗写法,因说:「卢,俗作芦。」 [3]本文作泸,道藏本西游记也作泸,与金史(九)章宗纪:大定二十九年(一一八九)六月丁酉(九日),「作泸沟石桥」同。三者当以泸字为正。惟近年自王静安先生注西游记起,通写作卢,今也作卢,以求画一。 (2) 意义:卢沟,为河名,是桑干河的支流,源出山西马邑县北的雷山。至宛平境东北流,经卢师山之西,下流为卢沟,自是水名卢沟河。俗呼小黄河,以其流浊而易淤。一说:「卢沟,言其黑也。」「洪沟东注,若迅雷奔马,不可测识。」康熙时,因河决为患,大加疏浚,赐名永定河。 (3) 卢沟桥跨卢沟河上,创始于金章宗的大定二十九年(一一八九,即章宗即位之年,大定犹是世宗的旧年号)六月,明昌三年(一一九二)三月完成。后屡有修建。今桥东西长六百六十尺,幅宽二十六尺,共有十一孔。平汉铁路未筑成以前,南十九省赴北平者,悉经由此桥,达于燕京。桥两边有石栏干,上镌石狮数百个,殊形异态,无一同者。 (4) 现状:桥头有城名拱极城,现为宛平县县署。今平汉路的铁桥,旁石桥而过,为西南两路入北平的冲途。每当晨初,残月映波,荡漾有致,名曰「卢沟晓月」,为旧京八景之一。(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北平市政府编印的旧都文物略,精装一巨册,「名迹略下」有卢沟桥照片数幅,甚可宝贵。就中卢沟桥全景,与「卢沟晓月碑」等,尤为难得) (5) 元时意大利大马哥孛罗(Marco Polo),着有东方见闻记,记中曾说到此桥,故也称为「马哥孛罗桥」(Marco Polo Bridge)。】 ,以达于燕 【公元一二四七年的燕京,当时仍是金海陵贞元二年(一一五四)改建后的中都大兴府。用旧称,名为燕京路。忽必烈至元四年(一二六七)始于旧城东北区,增筑新城,(今土墙故址一部分尚有存留)九年(一二七二)始名曰大都。张德辉经过燕京时,在乃马真皇后摄政时期,情势当仍如太宗朝一样。 依据上述铁路未修筑以前的「驿站路程」,旧日由徐水(即安肃)到经平的驿站,约述如下。从徐水旧安肃县的白沟驿,北行七十里,到定兴县,当年名宣化驿。又七十里到涿州,旧名涿鹿驿。又北七十里到良乡县,旧日驿站名固节驿。又七十里到北平。】 。
居旬日而行,北过双 【(原作?又,今依利病书)】 塔堡、新店驿 【在今河北昌平县西南沙河岸上。缪荃孙氏等合修光绪顺天府志,疆域编昌平州图中尚有「新店」地名,仍为冲要的乡镇。】 入南口,度居庸关 【南口与居庸关: (1) 南口、在今河北昌平县西二十四里,地当居庸关南端之口,故名南口。为北平北方险要名胜之一,今城内尚有居民千余家,商业颇盛,平绥铁路经过之。 (2) 居庸关,盖因居庸山(一曰军都山)而得名,在今河北省昌平县西北二十四里。「关有南北二门,南曰南口(见上),北曰北口(即八达岭),相距约四十里,两山夹峙,下有巨涧;县崖峭壁,称为绝险。」(方舆纪要卷十,直隶重险下)「又自南口而止,两山之间,一水流通,道出其上。十五里为关城,跨水筑成,亦有南北二门。又八里为上关,有小城,南北亦各有门。又七里曰弹琴峡,水流石罅,声若弹琴。又七里为青龙桥。道东有小堡,又三里,即延庆州(今为延庆县)之八达岭矣。岭上有城,亦有南北二门,元人以此为居庸关的北口。」(同上、卷十一昌平州,居庸关条)又南口居庸关,元代建有过街塔,巨石筑成,上刻畏兀字母写的蒙古文、蒙古新字、梵文、西夏文、藏文、汉文六种字体,佛经「陀罗尼」文,在国际间,甚为有名。(日人村田治郎先生主编的「居庸关」两巨册,有图片,有解说,昭和三十二年,一九五七年出版,可参看)(又国内辞典(如辞源辞海等)与日本诸桥辙次等的大汉和辞典等,解释居庸关六种文字,均误。他们说有女真字,没有说到梵文、西夏文、蒙古新字,实属不合。当以村田等居庸关中所释为是)】 。出关之北口,则西行经榆林驿 【(1) 榆林驿,在今察哈尔怀来县东南三十里。读史方舆纪要(十八)怀来卫下称为榆林驿堡,即元朝的榆林驿,东至居庸关五十八里。 (2) 雷家店,读史方舆纪要(十八)作雷家站,一作??累家站,即明朝的保安州治,今为涿鹿县治所。 (3) 怀来县,今犹为察哈尔省的一县。唐曰妫州,契丹曰可汗州,元曰奉圣州,明永乐十六年(一四一八)改为怀来县。清属宣化府,民国初属口北道,后又改属察哈尔省。「怀来密迩居庸,为关门之外卫;河北襟要,宣镇咽喉」。今平绥铁路经过之。】 、雷家店,及于怀来县 【(1) 榆林驿,在今察哈尔怀来县东南三十里。读史方舆纪要(十八)怀来卫下称为榆林驿堡,即元朝的榆林驿,东至居庸关五十八里。 (2) 雷家店,读史方舆纪要(十八)作雷家站,一作??累家站,即明朝的保安州治,今为涿鹿县治所。 (3) 怀来县,今犹为察哈尔省的一县。唐曰妫州,契丹曰可汗州,元曰奉圣州,明永乐十六年(一四一八)改为怀来县。清属宣化府,民国初属口北道,后又改属察哈尔省。「怀来密迩居庸,为关门之外卫;河北襟要,宣镇咽喉」。今平绥铁路经过之。】 。县之东有桥,中横木,而上下皆石 【平绥路游览指南(民国二十年出版)页三十七,有鶏鸣古桥遗基,甚与此处所说相似。古桥在鶏鸣山麓右侧的洋河山,有石柱七十五,东西横列,长百余步,阔数步,柱高一丈,围如之。相传为汉王霸建桥未成的遗址。】 。桥之西有居人聚落,而县郭芜没。西过鶏鸣山之阳,有邸店曰平舆,其巅建僧舍焉 【在今平绥路的「下花园站东约三里处」。山势高耸,危崖陡绝。山上有永宁寺,竣宇巍然,与山色相映,恍若画图。所说僧舍,当即是永宁寺。据云寺建于辽圣宗的太平四年(一○二四)。】 。循山之西而北,沿桑干河以上;河有石桥,由桥而西,乃德兴府 【德兴,即现在的涿鹿县,明清两朝曰保安州,今平绥铁路经过县境。现在的涿鹿县城,在平绥铁路下花园车站西南四十里;「城内屋宇比鳞,街市亦整齐,古迹尤多。」】 道也。北过一邸曰定防,水经石梯子,至宣德州 【今察哈尔省的宣化县。金朝,宣德州,元为宣德府治。城濒洋河北岸,为平、津、蒙古间的交通孔道,国家边关的重镇。平绥经过县城,为全路大站之一。】 。复西北行,过沙岭子口 【沙岭子口,今平绥路宣化府下有小站曰沙岭子,当是由旧日的沙岭子口而来。以下再经由一宁远小站,方到张家口。它原是万全县的一镇,因为是外边长城南下的重要口子,有上下两堡,贸易兴盛,遂取万全而代之,县治也移于下堡。】 及宣平县驿 【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县废,二十六年(一三九三)始置万全左卫。万全县在今张家口西北三十里。按自居庸青龙桥(八达岭,居庸关的北口)起,西抵黄河东岸,长城又分为「外边的长城」与「内边的长城」,因而形成一大长圈;张家口即是位置在内边长城的旁边的。】 ;出得胜口,抵扼胡岭 【得胜口与扼胡岭: (1) 得胜口,为明万全卫(今张家口西北三十里)的北门,有山曰翠屏,在旧治城北三里,距今张家口三十三里。旧时曾置德胜关于此,俗称得胜口。(察哈尔通志卷二疆域编,民国二十四年,宋哲元、梁建章主修) (2) 扼胡岭,即野狐岭。王国维先生说:「野狐、扼胡,一声之转。今地位于现在张家口西北六十里,膳房堡的西北二里许。高约一千一百八十余尺,面积约五千一百平方尺。有大水泉,可以灌溉少数山地。」一二二○年全真教第二代大师邱处机奉召西赴中亚,所著西游记中,曾说到当年经过野狐岭的情形。「(庚辰)(一二二○)二月十日,宿翠■〈巾屏〉口,明日(十一日)北度野狐岭。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寒烟衰草,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可与此处所述,互相印证。又,读史方舆纪要(十八)说:「野狐岭,在万全卫(今张家口西北三十里万全旧城)东北三十里。势极高峻,风力猛烈。雁飞遇风,辄堕地。」十三世纪蒙古,女真两民族接触之初,曾决战于此。元史(一一九)木华黎传:「金兵四十万,陈于野狐岭北。木华黎曰:『彼众我寡,弗致死力战,未易破也!』率敢死士,筑马横戈,大呼陷阵;帝(成吉思汗)麾诸军并进,大败金兵。追至浍河(堡名,位置在万全旧城的西方),僵尸百里。」金之精兵,几全殁于此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