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阳见闻录

台阳见闻录 清 唐赞衮撰



   自序

   卷上

   建置

   通商

   洋务

   田赋

   盐政

   筹饷

   刑政

   政事

   水利

   卷下

   文教

   防务

   山水

   胜景

   人物

   庙宇(城池附)

   器用

   衣服

   风俗

   时令

   食物(器用参)

   天文

   榖米

   竹木

   蔬菜

   花卉

   果品

   草部

   鳞介

   兽类

   禽鸟

   虫类

   番部

  ●自序

  台湾在大海中,本一大山,横峙南北,延长一千二百余里。山后略短,南北不及千里。自山前之西,尽山后之东,连山腹最宽处约数百里。山前面西,开设各县,与福、兴、泉、漳四府对峙。山后西东平埔之地颇狭,以外榛莽四塞,土旷人稀,率皆番地。自明末郑成功逐荷兰而有之,辟草莱,启山径,因俗为治,始与番通。

  国初,流寇甫平,民未安堵,海洋险恶,远涉维艰,不忍劳师袭远。是以,郑氏据偏隅,传四世,与海外不宾之国,无异。康熙间,三藩既殄,督师施琅尝为郑经属将,洞悉台湾虚实。因其时郑克塽幼年,刘国轩秉政,一战而捷,遂克澎湖。郑克塽举族来降,全台大定;建置府县,收入版图。设立重镇,水陆十六营,弁兵一万四千,调自内地,三年更易。盖台地非外侮之惧,而内讧是虞。鸡笼、鹿耳诸海口,有险可恃,第使负嵎固守,虽以十万之师攻之,而未必克。荷兰精制兵舰,驾驶涉海,而成功驱之若犬豕。终郑之世,不敢与争。此外侮所以无惧也。然草泽枭雄,乘间伺隙,率群不逞之徒,弄兵潢池,屡歼屡变。如朱一贵、林爽文、陈(周)全、蔡牵诸逆,先后作乱,几无宁岁。其意正以有险可恃;苟能窃据一隅,即可抗拒。此内讧所以堪虞也。

  自中国与东西亚通商立约,而时势大异。洋枪火炮,摧枯拉朽,所向无坚城。轮船铁舰,冲风破浪,履重洋如平地。向之所谓险者,均无足恃。假令十万之师守台,而以万人攻之,倏来倏去,忽东忽西,虽有智士,不能为之计矣。况饷有不继乎?

  赞衮于辛卯岁奉权道篆,入境问俗,凡一民一物,兢兢焉不敢忘于心。偶于公暇,咨访旧章,甄搜事类,殚经月之力,综要备录,虽自设行省,而土地之扩辟、疆域之改隶,与夫人物之乘时蔚起、风俗之渐次转移,日新月盛,今昔情形固有不同;而涉览之余,辄以所见、证之所闻,悉笔志而论列之,曰「台阳见闻录」,以备来自海外者可资谈柄而考故实。然迩年叛番纷扰,征烽未息,而外夷鹰瞵虎视、环伺我者,不一其国。外侮之乘,更甚于内讧矣。而能免杞人之忧哉?

  光绪十七年辛卯岁,钦加二品衔、署理台澎道兼按察使衔、福建补用台南府知府唐赞衮撰。



  ●台阳见闻录卷上

  善化唐赞衮韡之编辑

  建置

  通商

  洋务

  田赋

  盐政

  筹饷

  刑政

  政事

  水利

  。建置(疆域附)

  台湾

  台湾不知所自始,地迤长千余里,诸番种类不一。诸罗县志据马贵与通考纪流求国,其略云:流求国诸海岛,在泉州之东,有岛曰澎湖,水行五日而至。隋大业中,曾令羽骑尉朱宽入其国,取布甲而归。时倭国使来朝,见之,以为彝邪久国人所用。旁有毗舍耶国,袒裸盱睢,殆非人类。宋淳熙间,其国酋豪尝率数百辈猝至泉州水澳、围头等村,多所杀掠。喜铁器,掠取门环及剜甲取铁。今考诸番俗,多与台类。且东洋诸番,惟台地不产铁。而郡南有小琉球山。今琉球国距泉州甚远,或元以前,台与澎湖共为一国,而与琉球同名。其所记毗舍耶国,或系诸番内一种,亦未可知。

  至蓉洲文稿,则据名山藏为乾坤东港华严婆娑洋世界,名为鸡笼。考其源,则琉球之余种,自哈喇分支,近通日本,远接吕宋,控南澳,阻铜山,以澎湖为外援。是皆臆度之词,未可据为信也。

  府旧志云:台湾古未隶中国版图,明宣德间,太监王三保舟下西洋,因风泊此。天启元年,汉人颜思齐为东洋国甲螺(东洋即今日本,甲螺即头目之类),引倭屯于台。郑芝龙附之。寻弃去,久之,荷兰红毛舟遭飓风飘此,爱其地,借居土番,不可,及绐之曰:「得一牛皮之地足矣」,遂许之。红毛剪牛皮如缕,圈匝已数十丈。因筑安平镇、赤嵌城,漳、泉商贾集焉。

  「台湾纪略」云:先是,北线尾日本番来此搭寮经商,盗贼出没其间,为沿海之患。后红毛乃荷兰种,由咖■〈口留〉吧来,假地日本,遂奄为己有。筑安平、赤嵌二城,各社土番听其约束。辛丑岁,伪郑成功败自长江归,土人勾之往,由鹿耳门入,潮水忽添数尺。红毛战败逃归。成功因名台湾为伪东都,设一府、二县。府曰承天。县曰天兴、曰万年。壬寅岁,成功卒,子郑经嗣。改东都为东宁。康熙辛酉,经预立其庶子郑钦为监国,退闲洲仔尾。未几,经卒,众惮钦之严,迫之缢死,遂立郑克塽为主。年幼,政出多门。福建总督姚启圣知之,密请东征。朝廷可其奏,命靖海将军施琅为提督,与巡抚吴兴祚同讨之。二十二年癸亥六月十四日,大师由铜山进发。二十二日,克澎湖。克塽缮表归诚。台湾遂平。设一府、三县。府名台湾,县名台湾、凤山、诸罗。纪略所言如此。

  康熙五十年,命大臣涉海勘定疆界。雍正九年,割诸罗北境为彰化县。通计版图所隶,南此纵长约千余里。东界崇山,山内尽生番。西临大海,横阔不踰百里。地形如湾弓,故名台湾。外环七鲲身,又名沙线。缭绕断续,约百余里。环围内河,与府治相向。其外长沙线,自南港口起,至淡水海外止,不知其几千里。复有大线头、海翁崛为台湾之外障,沙线系海边石矗露波面,高不寻丈。

  改设行省

  台湾为南洋门户、七省藩篱。有事之秋,非但闽、台唇齿相依、不容稍分畛域,即沿海各省亦相维系,虽以两府之地、设立行省、名实不称,然前明京北宣大两府曾设总督,国朝湖南曾设偏沅巡抚,皆因地制宜、随时变通、以期尽善。今为筹办台防计,非设大员、驻札其地,终恐心力不专、作辍无常,难收实效。

  光绪十一年,由杨制帅奏准改设行省,一切改设事宜,由巡抚督同司道筹议在案。查改设行省,必与福建联成一气,庶可内外相维。自分治以来,经营建置,整饬海防,急应请闽省先筹巨款,尽力筹解足数,五年后,台湾可以自立,即请毋庸协济。

  省城基址,屡经相度,自以中路彰化所属之捒东保地方为合宜。然于荒烟蔓草之间,建造城郭,又系省会,凡有关祀典之坛庙、文武大小官员之衙署、试事之考棚、兵勇之营房,缺一不可。且如嘉义、彰化、新竹、淡水,地方辽阔,近日降番益多,须分治建城。约略计数,亦须二百万两。且一经分治,亟须先讲土地之辟,乃能裕课养民。查前后山之膏腴旷土极多,均未抚垦。今欲为一省筹自立之方,必以招垦为急务。而综计垦费又不下百万。此款统俟田园成熟,照则升科,以期递年弥补。

  台北工程

  查台北自光绪初年分设郡治,仅将城垣、文庙、试院、府署陆续营建,其余地方工程,因民力不逮,多未兴办。其时,城内尽属水田,不特屋宇无多,并无舆马可通之路。先经饬据淡水县勘购民田,按折方论丈给价,砌筑横直官道。一面招商盖造铺面,阛阓渐兴。

  嗣议筹办分省,中路省会,一时骤难猝办。抚藩大吏以及各局执事员役,不能不先营办公之地。且台北踞上游海口,形势吃重,将来或须添设道员或巡抚,随时分驻;地方公廨,以后亦不能少。爰于城之西北隅,勘建巡抚行署,并造亲兵营房,即于附近添造藩司行署、银库、库大使署、各局局所。

  至淡水改厅为县,旧治现为新竹县所驻,淡水县所暂住城外民房。先未有署,因于城东勘建,并造监狱及典史官廨。其艋舺营参将,有城守之责,旧署隔城,办事不便,一并并移驻城中。

  此外,地方庙祀,如关帝庙、天后宫、大士殿、风神庙、龙神庙,沿海胥资护佑,尤不可阙。并经兴建,次第蒇工。所需料件,分批由官轮运自福州,较之就地购用,稍为节省。

  埔里社

  台湾北路理番同知,原驻鹿港,旋因内山开辟日广,番民交涉事件日多,奏准将北路同知改为中路,移驻埔社。查埔社居鹿港之东南,万山层叠,素为生番巢穴。自枫硿口起,至埔社止,绵长六十里,内有平埔,足以开辟;因系番业,故屡议而未成。

  鹿港

  鹿港为沿海南北通衢、水陆码头,人烟稠密,为全台重镇。前经设立巡检驻守。自干隆五十三年地方日益繁盛,改设同知。嘉庆二十五年,复加「总捕」字样。

  其地有三大姓,人数约有四、五万丁,每因强大,致启争斗。产米八、九十万石。此外零星之糖、麻、豆饼等项,约计米数之半。

  鹿港沿海一带,港道分歧;南则王功番、挖西港、麦寮、五条港、下湖等澳,北则草港、福安港、水里港、梧桐、高密等澳,绵延百余里。轻货重偁,皆由鹿港配运。光绪五年,奏定开垦埔社,将鹿港同知移驻埔社,又将南投县丞移设鹿港,再将罗汉门巡检改移南投。经彰属绅士丁寿泉等联名签禀:鹿港同知请照基隆之例,将彰化沿海一带割归专防;刘爵帅将原禀发交彰化县掷还,议遂寝(续经奏准:埔社改设抚民通判,南投县丞仍循其旧,罗汉门巡检移设澎湖,名曰八罩巡检)。

  澎湖

  澎湖一岛为闽、台咽喉,地不产榖,民皆仰食台郡;而四面环海,为海防最要之地。形势散漫,无险可守。

  光绪十一年,闽督杨石泉制帅会同台抚刘筹办防务,到澎湖相度地势,奏请于妈宫地方凭海筑城,联络炮台,以资捍卫。现已工竣,咨部立案。其地旧隶晋江县;「台湾纪略」以为属同安县,考诸府志,以属晋江县为允。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平定,始归台湾县;共三十六岛,皆平冈小阜而童,惟妈宫屿最大,广延各三十余里。台湾府志云:总澎湖之屿计之,实四十有五,而相传为三十六屿者,特举大概言之耳。周历覆勘环海四面,南北长约七十里,东西宽约三十余里,东至台南一百七十里,西至泉州同安灌口三百二十里、漳州府海澄县鼓浪屿三百三十里。东北至鹿港一百九十里。前有副将署,现改作厅署。又另起盖化善所,禁押各属人犯。嗣因犯所拥挤,即经赞衮禀请停解。

  安平县

  光绪十二年七月,案准霍领事照会,安平哨船港一带、海关之东所砌石岸,近为港水冲击,已经损坏;该港系为秃头,其去路仅有一线,潮水进港,入多泄少,倘遇风浪紧急,必致水涨堤溃。议塞此秃港,以成有用之地基。当饬县会营覆勘,谓:该港为营中收泊师船而设,现须建造龙艚快哨停泊该处,自未便将港填塞,有碍船坞。

  安平修路

  安平公路,不测风潮,倘不随时修补,须费浩繁。公议:每年小修一次。其经费即照此次各股所出之资十分之一,共集百五元。复由道按年向台南盐余项下提给七三洋四十八元应用。

  蛤仔难

  蛤仔难在台湾之东北,淡水之背也。台湾绵亘千余里,背阳向阴,水皆西流,而蛤仔难则背阴向阳,水皆东流;故其地当为台湾之正面。自大鸡笼山居台湾之极北,有双峰陡高不可极者,为三貂山(一作山朝)。三貂之支,东入于海,如象之弯其鼻也。蛤仔难居三貂之南,弯环之内,迤北有港曰:「蛤仔难」。港南一望平旷,水丰土腴,草木鲜润。番人居者旧有三十六社,多在海口。自台湾初开后,已与内地人通往来;番乘艋舺(凿大木为小舟)出贸易。其时半线以北,尚未设官,此地属诸罗后山之北境。

  康熙五十六年,金筑周宣子为诸罗令作邑志,蛤仔难之名始见于策。宣子作三貂蛤仔图,虽甚简略,然其中之三港合流,其东三沙洲、龟屿,其内山之黑沙晃,南境之直加亘五社,并详于志。盖其时国威既讫,诸番向化,其声息固无所不通者。惜乎,其急抚之也。内地人民蕃庶,地力已尽,蛤仔难番既通贸易,漳、泉、广东之民多至其地,垦田结庐,以居、以食,蚕丛未辟,官吏不至,以为乐土,闻风者接踵以至。于是,围堡御患,自北而南,为头围、二围、三围,又南为四围。漳人有吴沙者,遂统其事,遂推为长。沙有才略,能识经纪,设立乡勇,以防生番。内地来者,入饼银一、二十,助乡勇费,任耕其地。陆路由三貂入,其初,险径仅容一人行,牛不得度。以后,渐辟以广。然阒寂无人,生番伏路,行者多中伤。沙乃定为一期,率乡勇迎外入者以益众,且通有无。

  嘉庆三年间,有龙溪萧竹者,颇能文章,喜吟咏,究于堪舆之术,自谓得异传。竹从其友,遍游台湾,穷涉至蛤仔难,吴沙疑之。居且久,乃为标其胜处为八景,且益为十六景;今所传兰城拱翠、龙潭印月、曲径香泉、浊水涵清之类者皆是也。竹悉为赋诗,或论述其山水脉络甚详。然其时未有五围、六围者,要其可以建围之地,竹于图中皆递指之。当竹之时,垦耕居民,至四围而止。吴沙既富,自恨不为良民供租税,且百货不通于彼,乃阴以图求敢言于当事者:得奏报升科,愿出赋,为请设官建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