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部碑文集成

台湾中部碑文集成-- 

天后宫田产碑记
   太极亭碑记
   重修关帝庙碑记
   古月并记
   重修天后宫碑记
   东螺西保北斗街碑记
   制圣庙礼乐器碑记
   建明伦堂碑记
   重修仁和宫碑记
   重修鹿溪圣母宫碑记
   彰化县城碑记
   重修文武两祠碑记
   修建螺青书院碑记
   建北斗街碑记
   北斗街义塚碑记
   新建忠烈祠碑记
   新建鹿港文开书院碑记
   鹿溪新建凤山寺碑记
   重修龙山寺碑记
   重修邑学碑记
   新建南投蓝田书院碑记
   重建浯江馆碑记
   重修天后宫碑记
   奠安宫香资斋粮碑记
   东门义路碑记
   重建观音亭碑记
   重修彰化县学碑记
   善养所碑记
   社寮圣蹟亭碑记
   重造利济桥碑记
   永济义渡碑记
   重修邑学碑记
   重修文祠碑记
   国姓井碑记
   竹城旌义亭碑记
   乙、示谕
   养鸭示禁碑
   侵垦牛埔谕示碑
   勒买番谷示禁碑
   勘定民番地界碑
   水圳杜讼碑
   阻滞圳道示禁碑
   分争水利示禁碑
   感恩社民番业佃谕示碑
   燕雾全保界址碑
   鹿仔港船只勒索示禁碑
   丧事过庄示禁碑
   东势角圳谕示碑
   三块厝义塚示禁碑
   沙连保地棍阻垦示禁碑
   官山义塚示禁碑
   征收完课谕示碑
   万春宫庙产谕示碑
   和溪厝圳水份谕示碑
   沙辘牧埔示禁碑
   沙辘牛埔示禁碑
   东势角义渡示禁碑
   埔盐庄占垦短纳谕示碑
   武庙抬弃病人示禁碑
   诬控肆毒示禁碑
   顶下圳私行垦筑示禁碑
   筏夫勒索示禁碑
   漳泉械斗谕示碑
   大甲义学租谷谕示碑
   德化社番租谕示碑
   德化社存剩租谷谕示碑
   水沙连社丁首索诈示禁碑
   私人番境撤禁告示碑
   买补仓粮示禁碑
   迁善社番勒索示禁碑
   兴安宫公业示禁碑
   长济义桥田产谕示碑
   五福圳结状谕示碑
   五福圳争水示禁碑
   小险圳水份谕示碑
   岸里社西界址碑
   丙、其他
   养济院菜园碑
   留养局捐题碑
   新社宫天上圣母碑
   仁和宫捐题碑
   重兴敬义园捐题碑
   开漳圣王油香碑
   福德爷香灯碑
   观赢桥捐题碑
   重修彰化县学题捐碑
   虎山岩充业配祀碑
   重修观赢桥捐题碑
   文开书院公业条款碑
   龙山寺捐题碑
   福宁宫祀田碑
   贞节坊捐题碑
   重修城隍庙捐题碑
   重修浯江馆捐题碑
   贤德可嘉碑
   德山岩香灯碑
   养济院园租碑
   德山岩油香碑
   超然社重修文祠捐题碑
   德遍山陬碑
   福宁宫祀田碑
   镇兴庙祀田碑
   社寮五谷王祀田碑
   受天宫褒善碑
   附录 未录碑文存目表

  ●甲、记
  关帝庙碑记
  重修邑学碑记
  武庙碑记
  敬义园碑记
  敕建天后宫碑记
  天后宫田产碑记
  太极亭碑记
  重修关帝庙碑记
  古月并记
  重修天后宫碑记
  东螺西保北斗街碑记
  制圣庙礼乐器碑记
  建明伦堂碑记
  重修仁和宫碑记
  重修鹿溪圣母宫碑记
  彰化县城碑记
  重修文武两祠碑记
  修建螺青书院碑记
  建北斗街碑记
  北斗街义塚碑记
  新建忠烈祠碑记
  新建鹿港文开书院碑记
  鹿溪新建凤山寺碑记
  重修龙山寺碑记
  重修邑学碑记
  新建南投蓝田书院碑记
  重建浯江馆碑记
  重修天后宫碑记
  奠安宫香资斋粮碑记
  东门义路碑记
  重建观音亭碑记
  重修彰化县学碑记
  善养所碑记
  社寮圣蹟亭碑记
  重造利济桥碑记
  永济义渡碑记
  重修邑学碑记
  重修文祠碑记
  国姓井碑记
  竹城旌义亭碑记
  关帝庙碑记(雍正十三年)
  关帝者汉寿亭侯,讳羽、字云长,河东解梁人。初与蜀汉之昭烈帝及桓侯张(飞讳)为布衣交,恩同兄弟。后因汉室陵替,一片赤心,寝食不宁;昭烈欲伸大义于天下,帝与桓侯为左右翼,君臣之分定焉。帝喜读「春秋」,梗亮有雄气。下邳之役,王臣分离。帝不得已,因故人张辽而有「降汉不降曹」之约;操阳许之,阴欲以恩结帝心,礼遇甚隆。帝斩将以谢之,遂弃其所赐而奔昭烈。迨昭烈收蜀,帝坐镇荆、襄,威震许、洛,势成鼎足。天不祚汉,帝殉大节,而英灵之丕显,万古凛如一日;故历代递加对号,易侯而王、易王而帝,推崇无以复加。普天之下,像帝而庙祀者,难以更仆数。
  而我彰邑,荒昧初开,民番杂错,沐圣朝雍熙之化,渐知服教畏法。若更感之以帝德、慑之以帝威,则其鼓舞更神。前之宰是邑者,创立庙基于城南,而经营未就,殿宇仍缺。予不自揣,竭蹶踵事,庀材鸠工,五阅月而庙成。后殿位以木主,以祀帝之三代祖弥;前殿镌帝金像,冕旒端凝,宛然如生。一切陈设之具略备,复延戒僧觉钦为住持,以奉香灯。
  夫自古忠臣义士,生为正人、没为明神,皆足以奠俎豆、享血食;然或祀隆于一代、或庙建于一方,求其比户尸祝,海隅禋祀,自汉迄今,日新月盛,惟帝一人。论者谓:『其德配尼山,圣分文武,忠同日月,气塞天地』;其言庶几有当也。兹之草创殿宇,聊竭予诫,未满予志;至于后此之规模何以开扩、风雨何以无颓?则不得不厚期于来者。
  大清雍正十三年(岁次乙卯)七月中浣,福建台湾府彰化县知县睢阳秦士望谨撰并书;彰化县儒学训导署教谕事陈梯、猫雾拺巡检司巡检杭国荣、鹿仔港巡检司巡检王洪仁、典史邢继周同立。
  按:碑在彰化市关帝庙内右墙,高一三一公分,宽五九公分;花岗石。上端浮雕「关帝庙碑」四大字,字迹整齐。此系台湾中部仅存古碑之一,而「彰化县志」「艺文志」所载秦士望撰「关帝庙碑记」乃摘录原碑,并擅改字句,以致出入匪鲜;兹悉掳原碑而录之。
  重修邑学碑记(乾隆二十五年)
  半线旧隶诸罗,雍正甲辰始置邑;而建学立师以彰雅化,夫子庙屹然作焉。其时草昧初开,因陋就简。岁辛未,绅士施士龄、张方大等始有重修之议,各输金为资;益以张达京庚午报捐之项,得白金七千有奇。请于县,经前县程君运青具情以闻;报可,兴工。旋以他故,中辍。癸酉秋,淡分府王公鹗摄县篆,兼得岁贡生吴洛,使卒其事;朴斲丹雘,备极经营。复以资用告乏,仅及棂星门而止;外无泮池、无屏树。舆马往来,日杂遝于其前。此外,缺略不如式者尚多。崇圣佑文之谓何,而亵越一至此哉!
  戊寅春,世珍调任莅兹;睹泮宫之荒陋,不揣绵力,以为己任。工未及举而风雨为灾,坍者、损者以时闻,明伦堂复全圯焉。工钜费繁,不得不为将伯之呼;而邑人好义急公,卒莫我拒。于是涓吉命匠,棂星门易旧为新,覆以屋,防风雨也。其外为泮池;池开有泉涌出,题于石曰「芹泉」,取「泮水釆芹」之义也。又外为照墙,旁列短垣,涂以丹。移礼门、义路于泮池左右,符体制也。殿前后筑甬道各三,砌以砖,以便趋跄。他若坍者补之、损者完之,俾各焕然改观,昭诚敬也。明伦堂仍故址而增高二尺余,堂及头、仪门皆三楹,规模宏敞,视昔有加。其后训导署、后左教谕署,悉更新焉。左为白沙书院,列宫墙之恻;绦帐青灯,书声彻夜,又其相附而成者也。再糜番银三千有奇,始于己卯十月,七越月而告竣。费不动帑、力不役民而大役以举,义不可无一言纪其事,且思有以进诸生矣。
  「源头活水」,紫阳之诗也。君子之学,触物能通,头头是道也。矧兹泉出泮池中,发自然之派,成不渣之源;意者夫子在天之灵,秘启其钥,将以指迷而觉悟欤!且夫天地磅礴之气,郁极必通。泉之伏土埋沙,不知几千百年,而至今乃出;而彰之人士,应时而起,遂夺台额于卯、辰两榜中。天时人事,适相符而不爽,非其明验耶!所期诸生体大圣示教之意,应天地方亨之运,笃志力学,以培其基;正谊明道,以定其趋;求至圣贤之域,以要其归。学问裕而经济成,由是掇巍科、膺大任,上副天子侧席之求,以鼓吹乎休明,吾安量所至哉!
  抑是役也,分司劝捐者学博萧君际恩、林君虎榜,稽查省视者尉张君峻业,督率指示、刻日就工者贡生吴洛。而协力董成,则先后题捐诸绅士咸有功:依例并列于左。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台湾府彰化县知县张世珍撰文,董事岁贡生吴洛、绅士张方大、吴浚之、张达京、施士龄、林秀录、杨士申、蒲希日、林世浚、黄绍辉、吴文汉、江廷清、张承祖、黄榜、吴必□、吴南左、李大成、陈宗器、翁家□、陈国辉、□□国、洪廷梯、蔡长浩、张启发、周士显、曾光祖、吴学问、郭屓、吴南明、施士鸿、潘士万、周世濯、吴南金、钟声□、蓝日晃、詹动、□□宜、施国□、□滨、施国培、谢英、吴南□、施国□、王国□、黄必显、施元绳、施元进、林志忠、黄连生、许殿经、□□□、赵□□、李□□、洪道登、李庆□、赵□宏、□□修、(下阙三人姓名)、黄文□、黄仕□、黄□□、刘正春(下阙五人姓名)、陈□。
  乾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六月谷旦立。
  按:碑在彰化市文庙内,仆于大成殿西北隅。高二○七公分,宽七五公分;花岗石。字迹稍漫没;上端有「重修邑学碑记」六大字,碑前作「重修邑学记」。「彰化县志」「学校志」「学宫」云:『彰化县儒学,在县治东门内;南向。雍正四年,知县张镐建。中为大成殿,东西两庑,前为甬道、为戟门,东为义路,西为礼门,又前为棂星门,后为崇圣祠,右为明伦堂,堂后为学廨。乾隆十六年,知县程运青捐修;旋以他故,中辍。十八年,同知署县事王鹗续成之;因费不足,及棂星门而止。二十四年,知县张世珍重修。砌甬道以砖,移礼门、义路于棂星门外;凿泮池,外为照墙,护以短垣。明伦堂仍故址,增高二尺余;堂右建白沙书院,其后训导署、后左教谕署,悉更新焉』。惟「彰化县志」「艺文志」所载张世珍撰「重修邑学记」稍予更改、且有舛错失实之处;兹参校两者而录之。文中甲辰系雍正二年,庚午乾隆十五年、辛未十六年、癸酉十八年、戊寅二十三年、己夘二十四年。
  武庙碑记(乾隆二十六年)
  孔子作「春秋」者也,褒以华衮、贬以斧钺,作焉而不以为罪,圣人之微权也;关帝读「春秋」者也,日在天上、心在身中,读焉而能见诸行,圣人之大节也。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其道同、其心一也。我朝崇功报德,荣及前代,故祀关帝者称武庙,与尼山俎豆并分日月之光。盖其大节凛凛,经百折而不回、亦历千载而未泯有如斯也。
  彰之设治四十年,其帝庙建南门内,地本卑下,而台地风雨靡常,摧残更甚。自始建迄今,前令秦君士望仅一葺之后,无施寸木撮土者;日剥月蚀,至于颓然不可支。每岁时展谒,警心怵目,盖非一日。诸绅耆感予意,环向而请,愿各输金以助并劝未及在事者;予从之。募者四出,人无不应。乃用诹吉,命匠兴工。维时选料物、司出入,督率指画,则有候选分州杨志申、生监吴南光、李安善、翁家骥、郭朝荣、陈刚中等职其役;而朝夕省视以惩游惰,尉张君峻业实身任之。由殿庑以洎门楹,经营相度,罔不如式;金漆丹垩,惟其称。落成之日,会文武僚属祭告于庙,相与称庆。诸绅耆进而请曰:『是役也,计工三十旬、糜金四千员,克新庙貌,用光祀典,实赖侯力,愿纪其事』。嘻!予小子,何敢当哉!
  夫以帝之忠义圣武,扶彼炎汉、翊我皇清,尊亲之戴,华夏一心。台虽海外荒服,而犹是天地覆载之区,与日月霜露照坠之地,神灵之呵护,人被其赐;其贤者达于义理,其匹夫亦动其愚诚。以故人乐捐输襄兹钜工,与文庙先后观成,克修祀事。予小子得假手而告无忝,而以为我功,何敢当哉!至于修建之序,帝庙既成,乃营泮宫;则以工有缓急,非敢意为先后也。是为记。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俸满彰化县知县关中张世珍薰沐敬题,耆老林福、陈恰、欧容,董事黄振源、陈□□、姜□□。
  干陆辛巳年瓜月谷旦。
  按:碑在彰化市关帝庙内,嵌于右墙。高一六二公分,宽七五公分;花岗石。字迹整齐,但下部剥泐,上端有「武庙碑记」四大字。「彰化县志」「祀典志」「祠庙」云:『关帝庙,在县治南门内。雍正十三年,邑令秦士望捐建;乾隆二十四年,邑令张世珍修』。惟「彰化县志」「艺文志」所载张世珍撰「重修关帝庙碑记」,稍予更改,致与原文略有出入;兹参校两者而录之。又耆老、董事等人名,原在碑前;兹移于题撰人之后,以便阅读。文中辛已,系乾隆二十六年。
  敬义园碑记(乾隆四十二年)
  敬义园者,鸣欲了素愿而首事建之者也。夫敬以持己、义以及物;苟存敬义,则人己一体。见义之不容已者,必兢兢焉亟欲行之。予命不辰,奔走衣食数十年矣。癸巳,东渡台阳,寄足郡治;有时出郊,见字纸秽亵、骸骨暴露及道路桥梁之难行,每怦怦动念也。迨乙未年,为他人作嫁衣裳,复驻鹿港。忆曩时所触目动念者,港中犹是;顿觉欲了之愿,愈怦怦动焉。第客囊薄蓄无几,何若众擎易举;爰商诸东家王君坦、绅士林君振嵩及泉厦郊户,咸乐捐助汇集。数载得以有成。鸣喜且感,遂议条规,备案司牧,名曰「敬义园」;良以敬义立,则德不孤也。于是拾字纸、收遗骸、置义塚、修桥梁、平道路,鸠工兴事,次第具举。将未了之素愿,其得了于偶然者,实赖诸君子之共襄耳。然犹有未了者,无恒产,势难经久;无董事,责无攸归。乃置市廛以生息之,举老成以主持之,司其出入,谨其收发;无虚耗、无侵渔。按时会计,造册报官,历久勿替,庶乎未了之愿亦几可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