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今言
今言
五十
国初立大都督府,皇侄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以其权太重,寻设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洪武十三年又以其权统于一衙门,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在外都司、卫所。其在京锦衣等亲军上直卫,又不隶五府。若有征讨之役,以公、侯、伯及三等真署都督充总兵官,名曰「挂印将军」。其在外镇守地方武臣,原无挂印,至洪熙元年二月,始领各镇总兵参将佩印。总兵六人,云南黔国公沐晟、征南将军大同武安侯郑亨、征西前将军广西镇远侯顾兴祖、征蛮将军辽东武进伯朱荣、征虏前将军宣府都督谭广、镇朔将军甘肃都督费瓛。平羌将军参将四人,交趾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征夷副将军宁夏保定伯梁铭、都督陈怀征西将军。后设蓟州、淮安总兵,皆在畿内,不得挂印,称将军。
京营操练之法,洪武时止为五军营,分大小教场与城外城内操练。永乐初分为三大营:曰「五军营」,有步队、马队,专教阵法。曰「神机营」,皆步队,隶习火器。曰「三千营」,皆马队,专扈从出入,管车辇宝纛等事。每营以公、侯、伯二人充提督某营总兵官。景泰三年,于肃愍公建议立团营,拣三大营中壮健士卒团练。就于三营六提督中拣二人,充提督团营总兵官,即于五府中莅事。文臣提督以兵部尚书。是年团营总兵武清侯石亨,遂请故都察院改为帅府。天顺元年罢团营。成化元年复立团营,寻罢。成化三年又复团营,团营之兵名为「头拨」。
初,团营分为十营,后增为十二营。一营以侯、伯、都督等官一人为坐营官。有事出征,不必拣选,但拨某营出征,则某营将领其营士卒启行。承平日久,团营非复操练之旧,又立东、西官厅,名为「听征」。盖三营变为团营,团营变为东、西厅也。
祖宗微意,不欲武臣权重。在内营操官,止管操练者,无开设衙门,亦无印信。在内五府,有衙门印信,理常行政务。至于营操,非特命不得干预。盖五府、三营、十二营,职掌不相侵也。至于出征,亦不止大将一人,必选二三人名位谋勇相等者,相参用之。出师之日,赐平贼、讨贼、平虏、平胡、征夷、征虏等印,或将军,或副将军,或大将军,随时酌与。必由兵部题请,五府亦不得干预。事平之日,将归于府,军归于营,印归于朝,其意深矣。
今考洪武三年征胡,以信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李文忠、右詹事冯胜为左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汤和为左右副副将军[四]。是时,达未封魏国公。文忠曹国公,胜宋国公,愈卫国公,和中山侯,皆未封也。四年伐蜀,以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江夏侯周德兴、德庆侯廖永忠为左右副将军,入瞿塘。颍川侯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济宁侯顾时为左副将军,出秦陇。永乐四年征安南,以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张辅为左右副将军。是时晟未封黔国公,辅未封英国公。永乐十二年征胡,安远侯柳升领大营,都督马旺、陈翼、程宽、金玉副之;宁阳侯陈懋左哨,襄成伯李隆、都督朱崇副之;丰城侯李彬右哨,遂安伯陈瑛、都督费瓛、胡原副之;城山侯王通左掖,保定侯梁瑛、都督曹得副之;都督谭清右掖,新宁伯谭忠、都督马震副之。是时上亲征,故不立将军、副将之号。宣德五年御胡,以阳武侯薛禄为镇朔大将军、总兵官,恭顺侯吴克忠为副总兵,武进伯朱冕、奉化伯藤定为左右参将。此意又非但欲分其权,盖亦难其人。以一将将十万,其材岂易得哉!
嘉靖庚戌,虏窥京师,朝廷厘革营务,罢团营,仍为五军营,内分十二小营。改三千营为神枢营。神机营仍旧。三营共设总督。京营戎政公、侯、伯一人,协理文臣一人,五军营副将二人,练勇参将二人,参将四人,游击将军四人。神枢、神机营各副将一人,练勇参将二人,佐击将军六人。以昌国公故宅为戎政厅,给戎政之印,柳叶篆文,虎钮,如将军所挂印。通计京操凡大营三,内分为小营三十。副将以后三十人,人坐一营。副将用真署都督,参、游、佐、击用真署都指挥,或都督。大抵统军不专于一人,练军不专于一人,行军不专于一人,皆为有意焉。
五十一
洪武三年冬,儒士魏俊民、黄箎、刘俨、丁凤、郑思先、郑权上大明志,命秘书监梓行,授俊民等官。先是,上令俊民等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始末为书,凡行省十二,府一百二十,州一百八,县八百八十七,安抚司三,长官司一。东至海,南至琼崖,西至临洮,北至北平。六年,令州府绘上山川险易图。十六年,诏天下都司上卫所、城池、地理、山川、关津、亭堠、水陆道路、仓库。十七年,令朝觐官上土地人民图。十八年夏,上览舆地图,侍臣有言「舆地之广,古所未有」者,上曰:「地广则教化难周,人众则抚摩难遍,此正当戒慎。天命人心,惟德是视。纣以天下而亡,汤以七十里而兴,所系在德,岂在地之大小!」
五十二
永乐至正统间,诸老臣在政地既久且专,忠定秉铨、忠靖握利权皆二十七年。忠宣尚书两京三十九年,而在交南者十有九年。忠安为礼部尚书三十二年,文襄巡抚江南二十二年。以故用人、理财、礼乐、征伐诸大政,文经武纬,各尽其长,章程故在,后鲜能及。
五十三
洪武三十五年,文皇即位。开内阁,召七臣入预机务,名直文渊阁。盖自壬午至嘉靖,百六十年间,凡六十八人。直隶十人,南直隶八人,浙江八人,江西十六人,河南七人,山东四人,福建二人,湖广四人,四川四人,山西一人,广东三人,广西一人。
五十四
异姓追封王者,杨王、徐王、滁阳王皆外戚。天造之初,滁阳又有先路之功。诸功臣家,徐氏中山王,常氏开平王,李氏岐阳王,邓氏宁河王,汤氏东瓯王,沐氏黔宁王、定远王,张氏河间王、定兴王、宁阳王,公朱氏东平王、平阴王,朱氏宣平王,岐阳父陇西王,凡十四人。以子孙王推恩追封者,不与焉。又有降虏也先土干,赐姓名金忠,封忠勇王。
五十五
正统己巳孟冬,虏犯京城。石亨欲尽闭九门,以待勤王之兵[五]。于肃愍公力争,请同亨率兵出营德胜门外,与虏对垒。已而虏被我炮击死者近万人,大沮退。石亨奋欲摄击,肃愍公又力争,纵虏令北去。出战所以护京师,纵虏所以安上皇也。
五十六
吴元年,太史院使刘文成公率其属高翼等上戊申大统历。洪武元年改院为司天监,又置回回司天监。是年十一月,征元太史院使张佑、张沂,司农卿兼太史院使成隶,太史同知郭让、朱茂,司天少监王可大、石潭、李义,太监赵恂,太史院监候刘孝忠,灵台郎张容,回回司天监黑的儿、阿都剌,司天监丞迭里月实十四人,二年又征元回回历官郑阿里等十一人至京,议历法,占天象。三年定为钦天监,掌察天文、定历数。
五十七
洪武二十七年,寰宇通衢书成。书分为八目,东距辽东都司,又自辽东东北至三万卫;西极四川松藩卫,又西南距云南金齿;南踰广东崖州,又东南至福建漳州府;北暨北平大宁卫,又西北至陕西、甘肃。为驿九百四十。浙江、福建、江西、广东之道各一;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北平、湖广、广西、云南之道各二;四川之道三,为驿七百六十六。凡天下道里,纵一万九百里,横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四夷之驿不与焉。
五十八
外夷封王,如朝鲜、安南、占城海岛诸国来朝贡者,各以其国名封。惟琉球封中山、山南、山北三王,今存中山王。北虏封王者四人:鞑靼阿鲁台和宁王,瓦剌马哈木顺宁王,太平贤义王,把秃孛罗安乐王。西域二人:哈密忠顺王;阿端安定王。西番七人:正觉大乘法王,如来大宝法王,阐化王,阐教王,辅教王,赞善王,赞化王。
五十九
内官之制定于洪武二十八年,凡监十一,曰神宫、曰尚宝、曰陵神宫、曰尚膳、曰尚衣、曰司设、曰内官、曰司礼、曰御马、曰印绶、曰直殿。凡门四,曰奉天门、曰午门、曰端门、曰承天门。凡司二,曰钟鼓、曰惜薪。凡局六,曰兵仗、曰内织染、曰针工、曰巾帽、曰司苑、曰酒醋面。凡库三,曰内承运、曰司钥、曰内府供应。其正官,监有太监,门有门正,皆正四品。司有司正,局库有大使,皆正五品。洪武三十年增都知监、银作局。东宫六局,曰典玺、曰典药、曰典膳、曰典服、曰典兵、曰典乘。各正官局郎正五品。王府承奉司典宝、典膳、典服三所,各有正官,正六品。又有内使门正,公主府中使司,司正司副皆杂职。
六十
洪武五年,上令定女职。礼部具陈,周制后宫设内官,以赞内治。汉设内官一十四等,凡数百人。唐设六局二十四司官,凡一百九十人,女使五十余人,皆选良家女充。上曰:「古者所设过多,宜防女宠,垂法将来。」命重加裁定,遂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曰宫正,俱正六品。尚宫总司纪、司言、司簿、司闱。尚仪总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尚服总司宝、司衣、司仗、司饰。尚食总司馔、司酝、司药、司供。尚寝总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尚功总司制、司、司彩、司计。凡二十四司。宫正掌戒令责罚之事。二十二年,令六尚局官服劳既多,或五载、六载归其父母,从宜婚嫁。年高者许归,以终天命。愿留者听。其在宫闱及见受职者,家给与禄,视外品。
六十一
建文时改官制,升六部尚书正一品,设左右侍中各一人,位侍郎上。诸司去清吏字。改户部为民部,度支、金、帛、仓庾四司。刑部为详宪、比议、职门、都官四司,罢左右都御史。设都御史一人,副佥都御史各一人。又改都察院为御史府,设御史大夫,正二品。革十二道,置察院一,定御史二十八人。改诸御史为拾遗补缺,改通政司为寺,通政使为通政卿、通政少卿、参议。寺丞增置左、右补缺,左、右拾遗各一人。复大理寺改为司,又改卿为大理卿,左右寺正都评事,寺副副都评事,司务都典籍。太常寺改卿为太常卿、少卿。寺丞分左右。天坛祠祭署为南郊祠祭署,泗州祠祭署为泗滨祠祭署,宿州祠祭署为新丰祠祭署。孝陵,置钟山祠祭署及司圃所,增神乐观知观一人。光禄寺改卿为光禄卿、少卿,寺丞如太常,而升少卿从四品。省署丞二人,增监事二人。太仆寺改卿为太仆卿,增典厩、典牧二署。设驈騻十五群,遂生三群,分隶二署,詹事府增少卿、寺丞各一人,宾客二人。又置资德院,设资德一人,资善二人。其属赞礼、赞书、著作郎各二人,掌籍、典簿各一人。国子监,升监丞为堂上官。增司业二人,省博士、学正、学录,增助教十七人。鸿胪寺改卿为鸿胪卿、少卿,寺丞如光禄。而并行人司于鸿胪寺。翰林院增学士承旨一人、学士一人。设文学博士二人,省侍讲、侍读学士。置文翰、文史二馆。文翰馆设侍书,改中书舍人为侍书。文史馆设修撰、编修、检讨,而以方孝孺为文学博士。又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学士一人。罢华盖、文华、武英三殿、文渊、东阁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侍设无定员。文渊阁设典籍一人。六科罢左右给事中。改中、东、西、南、北城兵马指挥司为五城兵马司,指挥、副指挥为兵马、副兵马。始置京卫武学教授一人。启忠等斋各训导二人。布政司革左右布政使,设布政使一人。堂上官各升品一级。改提刑按察司为十三道肃政按察司,广东盐课司为广东都转运盐使司。罢北平、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省及江北学校贡士。革五府左右断事官、五军断事司,增亲王官宾辅二人,正三品。伴读、伴讲、伴书各一人,长史一人,左右长史各一人。审理正、典膳正、奉祀正、良医正、典宝正,并去正字。审理副等改为副审理等。群王宾友二人,正四品,教授一人,记室二人,直史一人,左右直史各一人,吏目一人。典印、典祀、典礼、典馔、典药五署,典印、典祀、典礼、典馔、典药各一人,典仪二人,引礼舍人二人,仪仗司吏目一人。宾辅、三伴、宾友、教授,进对侍坐,称名不称臣,见礼如宾师。
靖难后,复洪武旧制,惟存大理寺,不设断事官及断事司。正统中复设京卫武学。
六十二
公、侯、伯爵凡三等,以封功臣。皆有流有世,并给铁券。高广凡五等,号凡三等。佐高皇定天下,曰「开国辅运」云云。佐成祖曰「奉天靖难」云云。余曰「奉天翊运」云云。其武臣也,曰「宣力功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岁禄视公有差,多不过五千石。已封而又有功者,仍爵或进爵加禄。其才而贤也,充团营三营提督总兵坐营官、五府掌印佥书、留都守备,出充总兵官镇守,否食其禄。其袭替,征券诰,论功过,核适孽。幼而嗣者,学于国子监。有过革冠服,平巾学于国子监。坐罪夺禄,重夺爵。
六十三
永乐十六年,诏纂天下郡县志。命夏忠靖、杨文敏、金文靖三公领其事。景泰中修寰宇通志,准祝穆方舆胜览。叶文庄公曰:「此赵宋偏安之物,况直为四六设。今欲成盛代一统之书,宜有资军国,益劝戒。如地理户口,类不可缺。必如永乐中志书凡例,充广之可也。」陈芳洲笑曰:「此岂造黄册耶!」天顺五年,撰大明一统志。
六十四
永乐六年,定兴、定远二王上交趾地图。东西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二千八百里。乃郡县其地,设都、布、按三司,分十七府,曰交州、北江、谅江、三江、建平、新安、建昌、奉化、清化、宣化、太原、镇蛮、谅山、新平、乂安、顺化、升华;四十七州,一百五十七县,卫十一,所三,市舶司一。改鸡陵关为镇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