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县乡土志

香山县乡土志
香山县乡土志一

历史

香山未置县以前之隶属

附城池建置  香山既置县以后之隶属

附公署学宫建置



历史

香山初置县之年代

香山县,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以东莞县香山镇置。据《舆地纪胜》宋史地理志作三十二年误。

香山未置县以前之隶属

  香山县,汉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为东莞县地,宋始分置县治,属广州,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云:香山县下本东莞县香山镇,元丰五年,运判徐九思请建为县。《国朝会要》云:绍兴二十二年,又升为县,不同。恐建请于元丰,创置于绍兴耳。不然,则元丰创建中间复废?《新图经》云:元丰徐九思请建为县,止置寨官一员。绍兴二十二年,东莞县姚孝资请州,闻于朝,创立县也。

  祝志云:香山镇之设,当在元丰之后,绍兴之前。盖初以厄险设寨,后复以人烟繁盛建镇。镇曰监官,寨曰寨官。秩虽同从九品,而职掌各异。史志皆云以镇置县,不云以寨,则元丰之后,改寨为镇,可知也。旧志称唐至德二载设镇,非是。又云:唐之镇戍官,不属于县,县立镇寨官,宋制始有之。《舆地纪胜》云:元丰止设寨官一员。元丰九域志,各县下皆详其乡镇监场,而东莞下不云有镇,则设镇更在置寨之后。元丰时而无镇,何论至德,旧志妄误明矣。

  又《梁杞传》云:杞,延福里人。熙宁初致仕。与运判徐九思议立香山县事,不果行。按:杞是时籍隶番禺。香山议立县事始此。

  又《陈天觉传》云:时香山尚为镇,止设寨官一员,属于东莞,岁输粮莞城,常被海寇。绍兴二十二年,天觉请改寨为县,以便输纳。东莞县姚孝资,请州,闻于朝,割南番东新四邑濒海地为县,诏从之。按:陈氏族谱称,天觉被黜为东莞文顺乡寨官,遂家焉,则请设县时,天觉殆方任寨官也。

  又云:《宋史?地理志》,绍兴三十二年以东莞香山镇为县,考元丰《九域志》,东莞有香山崖银场。顾炎武《郡国利病书》称,恭常都鸡拍村银涌角宋初产银,旧志称金斗湾,在恭常都东南。据此则恭常都,实为莞、新二县之界。香山所割自新会者,由金斗湾沿海迤西,尽于古镇、黄梁,皆其极东滨海地。

  又云:按旧志,文顺乡专属东莞。文顺乡为今之仁厚、良字、龙眼、得能、四大、恭常、谷字等都,其余则分属南、番、冈州云云。考《通典》,则冈州即新会耳。按:此香山地旧隶新会之可考者。

  又:《陈天觉传》注云:《阮通志》以天觉附南海黄勋传后;又谓其所居乡曰库涌,旧隶番禺,今隶香山,故并见二邑志。考库涌旧隶东莞,不隶番禺。又按《陈氏族谱》,天觉先居文顺乡,盖即今县城,其长子彦旻,始分居库涌耳。按:此香山地旧隶东莞之可考者。

  又云:乐史《太平寰宇记》,东莞县香山在县南,隔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以里数计之,疑即今县东南五桂山。考旧志称,五桂山多异花、神仙茶,与《寰宇记》所言正合。又称故镇,绍兴间改名香山场,核其地在凤凰山东南。元丰《九域志》东莞有香山崖银场,核其地盖今鸡拍村,在凤凰山东北。凤凰山,本五桂山之支。旧志称,五桂山周回二百余里,则并凤凰山举之。可知场、镇,皆在其山麓,则其山即《寰宇记》所称之香山决矣。盖县名所由锡也。按此香山得名之始。

香山既置县以后之隶属

  元属广州路,明属广州府,本朝因之。

  《祝志?宦绩?周行传》云:行,隆庆元年任,以寄庄逋逃,请升邑为州,顺德县争之,不果。

  康熙间议升县为州,辖顺、新诸邑。按:此事祝志据申志食货志载入,无年月可证,亦不果行。

  《祝志》又云:自绍兴以来,县皆属广州,靡所析并。然宋、元、明皆为下县。及国朝休养生息,户籍滋殷,乃与南、番、顺、东等同列大县。《乾隆府厅州县图志》称,为繁疲难,盖视明以前异矣。光绪三十二年,总督岑春煊拟割邑东边隅地,合并东莞县属虎门一带,设虎门厅辖之,不果。

附城池建置

  香山故城在城南,宋陈天觉筑缭以土垣。是时,邑郑姓欲建城于雍陌乡,陈天觉难以口舌争,乃屑铁和泥置今城址,曰:“建城须贵地,地贵者土重。”秤土果重于雍陌,遂建焉,号铁城。元因之,周四百五十丈,门四,南曰阜民,东曰启秀,北曰拱辰,西曰登瀛。明洪武二十六年,守御千户陈豫广之,作砖城,高一丈七尺,上广一丈,下广一丈八尺,周围六百三十六丈,雉堞三千六百四十,门四、楼四、敌楼四、兵马司四今废、水关二、警铺十二今废。宏治间,知县刘信于砖城外,扩地二丈许,筑子城蚝垣,周三里有奇。崇祯十三年,知县顾其言增城四尺,原窝铺十四间,增造十一间,筑来青、郁金二台。按:《田志》藁载,邑城四向,屡修屡改,事皆溺于日者之说,兹不录。

  水关,一明关,覆以楼,介西南。一暗关,介东南池,东南长五百四十七丈,旱堑一百四十六丈,凡濠堑周六百九十三丈,阔四丈五尺,深一丈三尺,其延袤视城有加,日久蚝垣倾圮,旱堑堙塞。乾隆十一年,知县张汝霖疏浚南河,其水复绕城濠,后又以民居侵占,屡浚屡淤。同治二年,邑绅捐资疏通,达于濠,由濠达于河。按:颁行例目,水道门有人力沟通者载之,惟县属仅此濠为人力沟通者,今载于此,下不重出。

  前山寨城,北距县一百二十里,南至澳门十五里。明天启元年始立寨,国朝康熙五十六年建土城,周围四百七十五丈,高九尺,下厚三尺,上厚二尺。每城二十丈,增筑子城一丈,凡二十四丈。为门三,南曰前丰,东曰物阜,西曰晏清,北逼于山,故不门,起炮台、兵房于西、南二门上。嘉庆十四年,立前山营。

  南顺罟草土城,在潭洲南村之南。《祝志》云;建城年代无考,疑在康熙七年。今圮,惟存正西砖城门,榜曰镇洋城。

  黄梁都斗门墟土城,在县西南九十里。城方一里,乾隆二年建,周围二百尺,高七尺五寸,上厚四尺,下厚五尺。雉堞用砖,东、西城上各设台楼一座,炮九位。

附公署学宫建置

  海防同知署,在前山寨城内,原副将署。乾隆九年改建。香山海防军民同知特为防澳而设,乾隆八年,以肇庆府同知移驻此。

  知县署在仁山下。邑人刘必从故宅。宋绍兴二十二年建,宋末徙莲峰山。元至元二十一年修复旧治,元末宣差托啰克台移县治守旧寨山。明洪武三年,县丞冲敬仍旧址重建。今仍之。

  副将署在西门内永宁街,康熙七年建。

  学宫在县治东一里,莲峰之阳。宋绍兴二十六年建。淳祐四年,主簿宋之望,徙建于城内西南隅。元泰定三年,知县左祥徙复莲峰旧址,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县丞冲敬修复。正德十六年,教谕颜阶请别置讲堂于城东北隅。嘉靖七年,知县林士元拓讲堂,析丰盈仓地迁建。万历三十三年,知县王好善迁复莲峰旧址,今仍之。

香山县乡土志二

政 绩

宋  元  明  国朝



  姚孝资,绍兴十九年,以右从政郎知东莞县事。治才精敏。下令阖境筑堤护田,水利大兴,民蒙其惠。时香山镇惟设寨官一员,役属东莞,输役往来不便。库涌人士陈天觉,请建寨为县,孝资如其言,请州闻于朝,创立县。于是敦武校尉邕州副将刘必从,捐其祖地以为县治,至今赖之。祀名宦。

  梁益谦,荆南人。以吏最闻。乾道七年来为令。自绍兴壬申创邑,于是十九年矣。前此吏兹土者,简陋自恕;至范文林崇建寺观,民益苦之;益谦修举百度,气象一新。首重学校,课督士子,增学田二顷二十有六亩;疏南濠水以灌陂田,捐俸置赈济仓,士民德之。淳熙元年代去,人思之,为立德政碑。祀名宦。

  洪天骥,字逸仲,晋江人。少有异质,贯通经史百家。淳祐七年登进士,宝祐四年校艺南宫,得文天祥卷,置之上第,人服其明。景定三年,授宣教郎,知香山县。至之日,以教养人材为首务。修复大成殿,明伦有堂,主敬美身,宾贤登俊有斋,皆捐俸为之,敛不及民。其为政,一裁于义,俗哗健,戢其尤桀黠者,曰:“此囚牙讼师去,则吾民安矣。”邑以大治。经略使洪勋、赵汝暨雷宜中,及仓宪交,以邑最上。终知潮州,与兄文毅公天锡,文学齐名,时谓二洪。卒,文天祥状其实行。所著有《东岩集》。祀名宦。以上知县。



  札忽进义,大德八年任县达鲁花赤。恤民劝农,察其贫者给以牛种,且减其租。刻小学《孝经》,教民子弟,民爱之。以上达鲁花赤。

  王天祥,大名滑州黄县人。至元二十一年为县尹。视篆之初,以崇儒为先务,修葺学校,重建讲堂,劝农省役,百废毕举。戍卒厮役之违法者,严惩之,翕然称治。县宇废自宋末,携父老访求故址。得诸草莱中,乃捐资修复,至今沿之。在任七年,舆情爱戴如一日云。祀名宦。

  程庆祖,至大二年任县尹。正直廉能,他邑难平之讼,司府每咨判折。又重建鼓楼。四年卒于官,士民思之。祀名宦。

  左祥,盱江人。初任翰林从事,受知于学士吴澄。泰定乙丑授承直郎,来为县尹。留心政教,尝作《劝学篇》以训士,刻《谕俗编》以警民。寻迁儒学,修义斋,时与士子讲濂、洛、关、闽之学,俾有所依归。吴澄称其政有三善。后改知增城,其政如香山。擢知万州,卒。祀名宦。《劝学篇》详田志藁。

  张执乐温以三字为名,字敬之,冀州南宫人。以掾为辰溪簿,有能声。至正四年擢香山县尹,廉谨自励,卓有猷为。首饬学校,次修县治,求访民瘼,政以不扰为本。丙戌秋,季童入寇海上,奉檄平之,民赖以安。凡百丛务,犁然悉举,廨宇桥梁,一焕前观,而民不知役。满任去,民为立德政碑。祀名宦。以上知县。



  周颐,莱阳人。洪武二十九年,以监生知县事。勤于政理,善于抚宇。时霖雨害稼,民方告灾,而朝命秋粮兑拨,官军郡符催逼甚严,颐即捐俸代贫民输纳。决断滞狱,囹圄为空。招徕逃民,田野尽辟。秋夏二税,不待督责。及瓜而代,老幼攀辕留之不得。改知藤县,升工部主事。祀名宦。

  蔡惟溥,泉州晋江人。永乐甲申进士。三年知香山县。性纯笃,喜怒不形。劝勉学校,抚集逃民。时邑有三虎为患,惟溥率民捕之,虎患悉除,闾里以安。任满,民保留不果。后升知钦州,为政如香山。切切于抚宇,州治称平。祀名宦。

  冯诚,浮梁人,永乐辛丑进士。宣德元年知香山县。威而不猛,宽而有制;廉而不刿,得牧民之道。时海滨沙田日增,豪右占据,兴讼连年,诚为断之,其讼始息。儒学自元左祥迁复后,虽时有修葺,率皆因陋就简;诚倡诸同僚及邑人士,大为修治,焕然一新。旋以外艰去,民尾舟送至庾岭而还。后擢监察御史,累官至湖广按察使。祀名宦。

  朱显,延平人。成化十四年,由举人知县事。性敏捷,扶弱抑强,积年健讼十余辈,终其任不敢出。在任寡交接,乡绅中惟长乐令黄瑜、乐会令柳齐至,即延款竟日,以二公未尝干以私,可为矜式也。廨宇桥梁,经其营造,皆可久远。凡所设施,吏民不欺。军士之悍戾,寄庄之豪狡者,咸不敢犯。祀名宦。

  按:明代本邑寄庄之弊,官民交病。盖邑多涨卤,积而成田,可稻、可菱、可盐、可渔,其利颇溥;故南海、番禺、新会、顺德、东莞五县豪民,皆托产焉,随田寄籍,散隶各都,不输粮役,官司责里甲代输,累至倾家。嘉靖元年,知县袁镛申请上宪,削其图籍,各以其县名都,添设番禺都图一、新会都图二、顺德都图五,人户自为里甲,并令寄庄钱粮,各县径自征解。十四年,巡按戴璟,禁各县人民置买香山田土寄庄,违者入官,仍问罪;而旧有寄庄,仍逋负累累,里长恃顽不著役。二十四年,巡按陈储秀檄里长如令。又案:验寄庄杂供,尽数起运拨解,不足,始以香山额粮、丁粮凑抵,而豪民与里胥为奸,故毁贮县黄册,失额粮多至一百余石。县民又飞诡姓名,冒入寄庄匿征,各县输项,亦不批解。二十六年,知县邓迁依旧例,挨图派役,分管诸项,各县人役,仍编令收解;各仓粮米,上司柴薪,悉如前款。其料价则以各都所缺无碍银追纳抵解,陆续补还。其飞诡诸弊,则以本府黄册核正;其各县见贮各庄钱粮,则关取回县,如例支解给发及存留,弊为之一清。事详祝志,兹撮其大略附显事后,以备参考。

  黄正色,字士尚,号斗南。其先光右人,本姓廖,因乱迁江阴,易姓黄。嘉靖戊子中乡试,明年第进士,尹仁和,未满岁丁忧,起复献征录诣铨部。座主霍韬,时为侍郎,心知其廉能,欲用为南海令;而廖轾在任,乃言于尚书汪鋐曰:“吾欲正色暂令近县可乎?香山虽僻,而粮逾二万,亦进士所宜,可令也。”鋐从之暴志。初令香山,剖断如流,政声藉藉张府志。发奸摘伏,出人意表,人自不能欺之。邑之墰田,多为番、南、顺、新士夫豪民所夺,占及寄庄户,各就近仓输纳解运,邑民翕然称便。视事方一月,会廖轾擢判肇庆,改调南海,去后以韬荐为监察御史。祀名宦。

  邓迁,字于乔,闽人。嘉靖丙午,以举人知县事。政教兼举。县治后有仁山,为豪猾所占,捐俸赎之。修建书院,集士子讲学其中。邑多邻县寄庄,前令黄正色固能吏,犹移丈取征,至是不召自来。迁令各推一人为领袖,赋役皆完。寄庄积弊、及迁青厘,事详前。洪武初,既虚三灶地,其田永不许耕。正德中,南海势家以新会虚税影占,亡命之徒附之,招立畬蛮,立为十里,聚众盗耕。嘉靖十五年,该都里排赎为己业,有钱备者,素称蕃舶,恃强冒夺之。迁申明上司,丈量余田一十五顷有奇,归预备仓,以备账济,督府奖其贤能。移文十郡以为守令法。升嘉兴府判。濒行,吏以例得柴薪银归之,迁益以俸金,令吏胥市牛酒劝农,及周老而贫者深山穷谷,莫不感动,为立德政碑于石岐头。撰文者,都御史李义壮也。祀名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