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漕运通志
漕运通志
漕运通志 (明)杨宏、谢纯 撰
●漕运通志 序
《漕运志》序
《漕运志》乃总运署都督同知杨公之所刻也。公少由指挥使历升今职。当漕政久废,公受命以来,夙夜祗惧,殚竭心力,兴革利弊,大者奏闻,小者立断。七年之余,漕政大成。间于暇日,阅前《志》有未备,今例有未载者,手自记录,搜集成书。然犹不敢自是,乃延瓯宁乡进士谢君纯,博考古今沿革,作为《表》、《略》九卷,以垂后范。其用心可谓公且溥矣。丁亥秋,北上复命,竣事南还登岸,顾余临别,出所修《漕志》而以序诿诸。余昔承乏南京兵部,公佐南京后府,往来情好日笃,义难以不文辞。窃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郊庙之供军国之需,皆贡之江南,则漕运关于戎、祀固重也。洪惟我朝太宗定鼎于燕,改北平布政司为京师,国用取给漕运,以文武重臣各一员总理之。一由江入海出直沽口,屡遭风涛之险;一由江历淮入黄河达阳武,陆运至卫河,每病转输之难。斯二者,皆非经久计也。厥后工部尚书宋礼奏开会通河,平江伯陈瑄开清江浦,导湖水以达清口,自是东南之舟由淮入徐,由徐入卫河,直抵通州,脱风涛而省转输,漕运利便,储用充积。此诚国家万世之利也。
列圣因之,百四十余年中间,水溢则泄之,岸崩则塞之,淤则疏之,浅则导之,随时酌处,存乎人焉耳。漕河如故,未尝有轻议改作者。逮至武宗末年,北劳边士,南征逆濠,经年驻跸,糜费不资,差催烦扰,蠧弊百出,漕政大坏,未有甚于此时也。今上继统,励图新政,国命所关,上廑宸虑,遴选两京大臣素有才望者往莅其事。于时文职则南京右都御史、今升南京刑部尚书高公友玑,武臣则今之杨公宏。既而又命锦衣卫都指挥佥事、今升同知张公奎副之,协心毕力,岁额早完,太仓之积,贯朽粟陈。皇上简命得人之效,不亦彰彰矣乎!
虽然国家所赖以足用者,莫大于漕运得人。官贵久任而屡代于升迁,体重专责而相成于分理,非一人一时所能独举也。粮征于各省而欲早受监兑者,当无后时也。舟以载粮而欲坚久,司造者当无惜小费也。军以操舟而欲不逃亡司税者,当无征带货也。河以通运而水欲深广,司闸与泉湖者,当随时启闭,多方畜导,无惮烦劳也。此皆漕政所资之大者,责虽有专分,事虽有难易,其效忠于国则一而已。於乎!天下之事,成于同而败于异,举于畏而废于忽,凡职漕事者,其敬勉之哉!
嘉靖戊子岁二月癸卯,赐进士出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侍经筵兼修国史、前南京吏部尚书、改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东光廖纪书
《漕运通志》叙
书契既作,纪载斯兴。纪载兴则法制昭而典常备,观得失者,得以稽其迹;议变通者,得以证其言。是故纪载之文不可无也。惟我国家自有漕政,而诸莅事之臣纂要辑略、揆图陈艺,庶几无遗文哉。然皆一人记一事,一事立一《志》,而《通志》阙如也。嘉靖戊子春,予董漕于淮,方欲图之,前乎三年,乃总戎杨公希仁、参戎张公文光,业已勒成矣。自渠与职、与卒、与船、与仓、与数,而为《表》六,自例与议、与文,而为《略》三,经纬相承,本末互见,洪纤并著,纲挈而目炳如也。予观之,喜曰:“是可以传矣!”夫志“渠”则会源厮流,排壅捍决,寻水道者弗迷焉。志“职”则因官以系氏,因氏以考绩,业守明矣。志“卒”则十夫一艘,而数千里悯然抚其穷也。志“船”则形制画一,而考度之理彰。志“仓”则在内在外,转搬支运,偏可救也。志“数”则率二石而致一石,不亦艰与!至于法以守经,例以通变,天下之事存乎议,天下之议存乎正,志 “例”、志“议”,法也;文以纪事、以著勋、以述德,志文斯备矣。故曰可以传,抑用无穷而出有限者,财力是已。是故可征也,不可尽也。漕政,民输其粟赋而不运,军输其力运而不赋,法至善焉。经国君子,恒欲财与力均节而不尽也,民与卒胥足而不病也。考于《志》而不能无助云。
嘉靖庚寅季春望日,赐进士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前总督漕运兰溪渔石唐龙撰《漕运通志》序
漕运,其来尚矣。自秦以降,其法寖备。迨我国家,监于历代累朝损益裁成,地势南北会通,然后民居而纳贡,兵出而转输,功力相资,上下具足,百五六十年,漕之利用于斯为盛。夫制而用之谓之法,载而藏之谓之典,典存然后可以观法,可以立事,可以通变,于是漕、河诸《志》作焉。
岁辛巳,皇上初御极,廷臣佥举今大总戎杨公来提漕事,五载于斯,漕政聿修。暇则阅诸《志》,而各究其攸趣,然烦简不同,事变日异,若有不能已于言者。于是博采群书,旁征案牍,原其事之所始,迹其要之所归,观其会通,以约于典常,成手录若干言。间尝质诸大中丞李公,公寻迁去,兹复质诸今都宪高公、参戎张公,谓不可不统其绪也。乃属余任其事。余拜而受之,曰:“贤矣哉!数公之役心也。《书》曰‘其尔典常,作之师。’不亦允蹈之哉!”于是窃承其意,撮其所录,删多而益寡,其所少,会要作《表》六卷、《略》三卷,名曰《漕运志》。夫有□承而后人力可施,故首之以“漕渠”,而“漕职”次之;有大人之言始有小人之事,故“漕卒”次之;顺以动旅而后可以通船,故“漕船”次之;动必有所居,故“漕仓”次之;居有常而后可稽,故“漕数”次之;上有道揆,下有法守,故“漕例”次之;议事以制,政乃不迷,故“漕议”次之;绩载以文,文以通政,故“漕文”终焉。夫《表》立则经见,《略》辑则纬彰,志之所以作也。若夫变而通之,神而化之,与民宜之,则有俟于诸君子。
嘉靖乙酉夏六月朔,瓯宁谢纯序
●《漕运通志》目录
廖纪《漕运通志》序
谢纯《漕运通志》序
卷之一漕渠表
河图
江淮河济泉
湖塘沟
卷之二漕渠表
洪坝
闸浅
岸程驿递
大江迤南闸、坝
茱萸湾东路河道、闸
徐州迤西河道、浅
济宁迤东河道、坝、闸
沙湾西南河道、浅
卫河迤北河道、浅
卷之三漕职表
尚书都御史主事
总兵副参把总
府、州、县、闸官
公署附
都察院、户部分司、刑部分司、工部分司
总兵府、提举司
卷之四漕卒表
南京二总
湖广总
江西总
浙江总
中都总
江北二总
江南二总
山东总
遮洋总
卷之五漕船表
船数合用限式等号
厂地草场军余人匠
卷之六漕仓表
京仓通州仓
淮安仓徐州仓临清仓德州仓
卷之七漕数表
岁数派数运数
卷之八漕例略
始永乐二年迄嘉靖三年
卷之九漕议略
始汉元光元年迄嘉靖四年
卷之十漕文
导水序记
府署碑文
诸坝碑文
诸闸碑文
●漕运通志 卷首 漕渠图 淮安文献丛刻
●漕运通志 卷之一 漕渠表 淮安文献丛刻
卷之一 漕渠表
粤自大禹所列九州之贡,虽未及漕,而后世漕运之法实昉于此。迨僖公十三年,秦输粟于晋,自雍及绛。哀公九年,吴成邗沟,通江、淮,而舟运渐著。秦欲攻匈奴,使琅邪负海之郡转输河北,而海运复肇。汉兴,都关中,初漕巴蜀及山东而已。孝武元光中,大司农郑当时发卒,引渭穿渠,起长安傍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而漕运大利。至元封元年,遂漕益岁六百万石。明帝永平十三年,遣王景发卒修汴渠,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有余里,十里立一水门,更相洄注,而费亦以百亿计。
晋太始十年,凿陕南山,决河东注于洛。永嘉元年,修千金堨千许,是虽疏通漕利,然犹未及江淮也。
迨隋开皇四年,诏宇文恺发卒开广通渠,引渭水自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大业元年,又发河南诸郡开通济渠,自西苑引榖、洛水达于河,导于淮海。四年,又发河北诸郡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自是天下通利,南北转输。
唐兴,亦都关中。贞观初,水陆岁漕东南之粟甚约。迨开元二十一年,裴耀卿请罢陆运,而置仓河口,自江淮漕者,皆输河阴。自河阴西至太原仓,谓之北运。自太原仓浮渭以实京师,凡三岁,漕七百万石。是时,民足国侈,不计道理之输送所出,水陆之直,增以“函脚营窖”之名,故民有“用斗钱运斗米”之言。及耀卿置相,北运颇艰,三十五年,遂罢。后诏韦坚治汉、隋运渠,起关门抵长安,通山东租税,乃绝灞、浐并渭,东至永丰仓,与渭合。又于长乐坡濒苑墙凿广运潭,以聚漕舟。是岁,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天子大悦。肃宗末年,史朝义兵分出宋州,淮运于是阻绝。代宗广德二年,刘晏领漕事,即盐(顾)[雇]佣,分吏督之,随江、汴、河、渭所宜,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而转运入太仓。故岁漕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后数年,田悦等拒命,南北漕引皆绝,京师大恐。至贞元初,韩滉运至,天子举酒相庆,而漕之法微矣。
迨宋定都于汴,漕运之法分为四路:江南、淮南、浙东西、荆湖南北六路之粟,自淮入汴至京师;陕西之粟,自三门白波转黄河入汴至京师;陈蔡之粟,自惠民河至京师;京东之粟,历曹及郓入广济河至京师。至蔡京立直达法,而漕法遂坏。
迨元都燕京,而漕惟恃海运,江南之程分为春、夏二运,岁至京师者,多至三百万石。其初,粮道则自浙绝江入淮,由黄河溯中滦,旱站陆运至淇门一百八十余里,入御河达于京。后又自任城分汶水西北流,至须城之安民山入清济故渎,通江淮漕,经东阿至利津入海,达直沽。后海口沙壅,又循东(陌)[阿]转二百里抵临清,下漳、御至京。至元二十六年,以寿张尹韩仲晖言,自安民山开河北至临清,凡二百五十里,引汶绝济,直属漳、御,建闸三十有二,赐名曰“会通”。然初浚不可重负,岁运不过数十万石而已。
迨我朝太祖建都金陵,四方运舟率由大江至。洪武三十年,惟海运辽东以供军饷。太宗肇北京,江南漕船一由江入海,出直沽,溯白河,至通州;一由江入淮入黄河,至阳武,陆运至卫辉,由卫河至通州。国初,会通河故道犹在。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漫过安山湖,而河乃淤。永乐九年,以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言,命工部尚书宋礼浚复故道,又命刑部侍郎金纯自汴城北金龙口开黄河故道,分流下达鱼台县塌场口以益漕河。十年,尚书宋礼请从会通河通运。十三年,始罢海运。是年,平江伯陈瑄又开清江浦五十里,即宋乔维岳所开沙河,自楚州至淮阴凡六十里。导湖水以达清口。自是东南之舟浮于邗沟,济于淮,溯于河、于汴、于沁、于泗、于沂、于汶,沿于会通,入于卫,溯于白,达于大通,至都城六十里。其间灌有诸塘,汇有诸湖,委有诸泉、诸沟、诸河,蓄泄有闸,防有坝、有堤,洪有援,浅有备,漕法大成,国用充足,而军民忘劳,于兹百有四十余年矣。
宋人论汴水,谓大禹疏凿,隋炀开甽,终为宋人用之,以为上天之意。於乎!夏至隋,隋至宋,经朝代非一,而谓天意,则未之信。若元之为会通河成,而不尽以通漕,盖天假元人之力,以为我朝之用,其意亦彰彰然明矣哉!于是作《漕渠表》第一。
表1江淮河济泉
江
淮济黄河诸河诸泉江:
《禹贡》曰:扬州沿于江海。岷山道江东别(于)[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淮:
《禹贡》曰:徐州淮沂其乂,浮于淮泗。扬州达于淮泗,导淮自桐柏东入于海。
济:
一名大清河。《禹贡》曰:兖州浮于济漯,浮于汶,达于济,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源自星宿海,至昆仑积石,荒远未暇考。积石而下,其流有常。《禹贡》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旧迹如此,自时厥后,迁变不一。
周定王五年
徙砱砾。
汉文帝十二年
决酸枣,东溃金堤,兴卒塞之。
汉武帝元光三年
徙顿丘东南流,诸水附:
白洋河
在宿迁县东南四十里,西南一百二十里通虹县汴河,今涸。
小河
自宿州符离桥来,东北流三百里,经睢宁至宿迁东南十里入漕。
皂河
无源,沭河水发则决沭口,由刘马庄趋马公港九十里南走皂河,至宿迁西北五十里入漕。
直河
与沂河一源,自邳州受贤镇南与沂河分流,一百二十里至邳州,东南六十里入漕。
黄良泉
在鱼台县北五十里黄山下,自石窦中出,西南流六里至砚瓦沟入漕。
白马泉
在邹县东北二十五里,西南流九十里入泗河故道,至港里桥下入漕。
三角湾泉
在邹县西南六十五里,西南流十里,至港里南石桥下入漕。
托基泉
在济宁州南六十里,西南流三里至鲁桥闸站马桥下入漕。
芦沟泉
在州南七十里,西流六里至枣林闸下入漕。
马陵泉
在州东南五十余里,西南至鲁桥闸北入续表一陶丘北,又北至于河,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又决濮阳瓠子,注钜野通于淮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