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山水记

囗恭让章皇后胡氏别葬金山,门三道二重,殿五间,两庑周垣,碑无字。恭仁康定景皇帝、贞惠安和景皇后汪氏别葬金山,门三道三重,殿五间,周垣门内有碑亭一座,碑曰大明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世宗、神宗皆尝谒焉。其妃嫔、太子、诸王、公主之葬西山者,以百数。自沙河而南三十里红石口入山,陵冢相望,皆在京师西直门外三十余里之内,以其不隶于昌平,故不载。
其隶昌平者,则东山口迤东有刘惠妃之墓,英宗妃也。又东八里绵山有蕲献王、滕怀王之墓,仁宗子也。
凡陵及妃嫔、太子诸王之葬及上所御殿,其外垣皆涂以红。
十二陵各有宰牲亭,在裬恩门之左,西向,厅五间,厢各三间,亭一座,有血池,外有周垣黄瓦。惟长陵止一亭,无厅厢,而长陵门右别有具服殿五间,东向,有周垣,垣南有自石槽五,方而长,名曰雀池,贮水以饮雀。
十二陵各有祠祭署,在宰牲亭左,各有朝房,在陵下或左或右。
十二陵各有神宫监,在陵下,或左或右,有重门厅室,内臣居之。永、昭、定、庆四陵多至三百余间,设内守备太监一人,神宫监掌印太监十二人。
十二陵各有神马房,各有果园,其十二榛厂则分置在他县。
十二陵各有卫;卫各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主率领军士防护陵寝。其公署皆在州城中。嘉靖二十九年,以四千人立永安营,三千人立巩华营,无事在州教场操演,有警赴各隘口把截。
凡祭,清明、中元、冬至以太牢,国初遣太子、亲王,其后遣大臣行礼,文武衙门堂上官各一人,属官各一人,分诣陪祭。忌辰及圣节、正旦、孟冬亦遣官行礼,止用香烛酒果,无帛,不陪祭。嘉靖十五年,改命春以清明,秋以霜降,遣官行礼,各陪祭。中元、冬至遣官行礼,不陪祭。岁凡四大祭、三小祭云。仁、宣、英、武、世、穆、神七宗之朝,车驾亲谒山陵,勋戚、文武大臣、百司巵从。
环山凡十口,自大红门东三里曰中山口。又东北六里曰东山口,距州东门八里,有楼,南北二座,三层。有松园,方广数里,皆松桧,无一杂木。嘉靖中,俺答之犯,我兵伏林中,竟不得逞而去,今尽矣。又北而西十里曰老君堂口,距景陵北二里,上有老君堂三间。又西十五里曰贤庄日,距泰陵北五里。又西三里曰灰岭口,守备一人守之。又西南十二里曰锥石口,距康陵东北二里。三口并有垣,有水门。崇祯九年,昌平之陷,自此入也。又南十二里曰鴈子口,距康陵西北三里。又西南三里曰德胜口,距九龙池四里,有垣有水门。又东南十里曰西山口,距悼陵南二里,有小红门,距州西门八里。又东二里曰榨子口,距大红门三里。凡口皆有垣,陵后通黄花城,自老君堂口至黄花城四十里。嘉靖十六年三月壬辰,命塞天寿山东西通黄花镇路口。
东山口内一里水中间有小山曰平台,山圆秀,成祖尝驻跸焉。嘉靖十五年,上命作亭于上,名曰圣迹。十七年四月壬子,上幸平台山祀成祖文皇帝于亭中。亭形圆,以白石为栏,盘旋数十级而上,御题圣迹二字,今毁。当口一小山曰影山。
东山口内北三四里有蟒山。
中山口北一里有仙人洞,洞在山麓,可容二百许人。洞口向东,从石梯而下,石皆倒垂奇怪,下为平地。洞内西北有一门,皆石槎牙而成,近门上有一大石钟下悬,长数尺。门之内,少入转而南,见有石罅如夹道,中深黑不敢入。
西山口西四里有虎峪山,又三里有大虎峪山。
德胜口西三里有沟沟岩,有上中下三岩,土人呼为石梯,深险可避兵。其水则一自老君堂来,径长陵前而西,又东至七空桥。一自灰岭口,一自贤庄口,合而下泰陵桥。一自锥石口下康陵桥,至泰陵桥南数十步而合,下定陵桥东至七空桥。一自德胜口来,径昭陵桥东下七空桥,总为一流,出东山口,至巩华城东北入沙河。而九龙池在昭陵西南,于山崖下凿石为笼头,泉出其吻,潴而为池。上有粹泽亭,中一间,旁各三间,门三道东向,缭以周垣,为车驾谒陵事毕临幸之所。嘉靖十五年,世宗所勅建也。峭壁清流,茂林幽馆,今存者惟垣壁而已。
老君堂东北有长春亭三间,东西厢各三间,以备游憇。
陵故为康家庄,长陵之东百余步有土一邱,康老葬焉。康老者,国初以前人也。文皇帝卜斯地而作山陵也,曰:『安死者,人之同情也。』命勿去。
而东山口内二里景陵果园之旁有古槐一株,其大数十围,中空,可容十人坐,相传为燕山窦氏庄,自陵木尽而槐亦伐矣。此皆在陵山以内者也。
陵西南数十里为京师西山。嘉靖十一年三月,勅:金山、玉泉山、七冈山、红石山、瓮山、香峪山皆山陵龙脉所在,毋得造坟建寺,伐石烧灰。
州城之内,旧有总督兵部侍郎一人,整饬兵备山西按察司副使若佥事一人,镇守总兵官一人,标下坐营、左骑营、右骑营、左车营、右车营游击各一人,天寿山守备一人,户部郎中若员外若主事一人,各有署。六部、六科、翰林院、光禄寺以陪祀至者,各有馆,而翰林馆在唐刘谏议祠之后。谏议名蕡,字去华,昌平人。太和二年,举贤良方正,对策指斥宦官,遂不第。令狐楚在兴元,牛僧孺在襄阳,皆辟为从事,待如师友,授秘书郎,为宦官所嫉,诬以罪,贬柳州司户参军,卒。昭宗时,赠右谏议大夫。元时以昌平驿官宫祺奏请,始为之立祠。元史,泰定二年,置谏议书院于昌平县,祀唐刘蕡者,此也。祠本在旧县,县徙祠亦徙焉,在大成门之西。程敏政诗云:『新祠门对頖池湾。』先年翰林诸公宿此者,无不追往悼今,寄情篇什。今鞠为蔬圃矣。有香帛亭在州治西,每祭设黄幄奉安祝版御香于此,太常寺馆焉。
州西八里为昌平旧县,县名始见于汉,齐悼惠王子邱以昌平侯立为胶西王。光武时,寇恂至昌平,袭杀邯郸使者,夺其军。耿弇走昌平,就其父况。卢芳入朝,南及昌平。魏文帝拜田豫为乌桓校尉,持节并护鲜卑屯昌平。至魏书云,军都县有昌平城,则已废,不为县矣。章怀太子注,汉故城在今幽州昌平县东南。其曰今县者,唐县,今所谓旧县也。东魏天平中复置此县。隋书云,昌平县有关官,有长城。唐书,武德初徒突地稽部落于幽州之昌平城。胡三省通鉴注,城在军都关南。武后垂拱三年,骨咄禄寇昌平,即此地。元史木华黎傅言,师还猎于昌平,也速傅言孛罗帖木儿前锋度居庸关至昌平,亦在此。景泰三年,徙永安城。今居民不满百家,而唐狄梁公祠香火特盛。岁四月朔,赛会,二三百里内人至者肩摩踵接。考之唐书,突厥陷赵、定纵掠而归,公为行军副元帅,独以兵追之不及,又为河北道安抚大使,意其尝至此也。有碑一,元大德四年集贤学士宋渤撰文。
又西十里为龙虎台,地势高平如台,广二里,袤三里。元史扩廓帖木儿傅,遣部将白锁住以万骑卫京师,驻于龙虎台,与孛罗帖木儿战,是也。元时车驾巡幸上都,往来皆驻跸其上。成祖,宣、英二宗北征,亦驻跸于此。永乐八年二月己酉,车驾次龙虎台,遣行在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居庸山川。二十年九月丁巳,车驾次龙虎台,飨随驾将校。二十一年十二月辛巳,车驾次龙虎台,赐文武大臣及忠勇王金忠宴。宣德五年十月丁丑,车驾次龙虎台,召英国公张辅等至幄中,问郊外民事,赐酒馔。
又西六里为居庸关南口,有城,南北二门,魏书谓之下口。常景傅:都督元谭据居庸下口。北齐书谓之夏口,文宣纪,天保六年,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是也。元史谓之南口。自南口以上,两山壁立,中通一轨,凡四十里,始得平地,而其旁皆重岭迭嶂,蔽亏天日。水经注所谓山岫层深,侧道褊峡,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羁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者也。淮南子云,天下九塞,居庸其一。而金史言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山自太行山迤北至此数百里不绝。自麓至脊,皆陡峻不可登,中间为径者八,名之曰陉,居庸其第八陉也。设关于此,不知始于何代。而后汉书,建武十五年徙雁门、代、上谷三郡民置常山居庸关以东。元初五年,鲜卑入上谷,攻居庸关,则自汉有之矣。亦谓之西关。三国志,田畴乃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趋朔方,是也。亦谓之军都关。魏书,杜洛周反于燕州,敕都督元谭西至军都关,北从卢龙塞,据此二险,以杜贼出入之路,是也。亦谓之纳款关。唐书,幽州昌平县西北三十五里有纳款关,即居庸故关。通典,古居庸关在昌平县西北,齐改为纳款,是也。其南北口之戍,则自元始。北口千户所属上都路龙庆州,南口千户所属大都路昌平县。史言睿宗于居庸关立南北口屯军,徼巡盗贼,各设千户所。至大四年,枢密院奏居庸关古道四十有三,军吏防守之处仅十有三,旧置千户,位轻责重,于是改千户所为万户府,分钦察、唐兀、贵赤、西域、左右、阿速诸卫军三千人,并南北口、大和岭旧隘汉军六百九十三人屯驻,东西四十三处,立十千户所,置隆镇上万户府以统之。皇庆元年,始改为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延佑二年,又以哈儿鲁军千户所隶焉。故此关自古称为绝险。然辽之亡也,天祚以劲兵守居庸,及金兵临关,厓石自崩,戍卒压死,不战而溃。金之亡也,冶铁锢重门,布鹿角蒺藜百余里,守以精锐,元太祖问计于札八儿,对曰:『从此而北,黑树林中有间道,骑行可一人,臣尝过之,若勒兵衔枚以出,终夕可至。』太祖乃令札八儿轻骑前导,自暮入谷,黎明诸军已在平地,疾趋南口,金鼓之声若自天下,金人遂溃。其后元有天下,不及百年,而王禅兵入之,秃坚帖木儿兵入之,孛罗帖木儿兵入之。顷者李自成之犯阙也,下宣府,历怀来,入居庸,薄都下,曾无藩篱之限。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自南口而上,两山之间,一水流焉,而道出其上。十五里为关城,跨水筑之。有南北二门,以参将一人、通判一人、掌印指挥一人守之。又设巡关御史一人,往来居庸、紫荆二关按视焉。有水门,宣德三年八月,命行在工部侍郎许廓修居庸关城及水门者也。城之中有过街塔,临南北大路,累石为台如谯楼,而窽其下以通车马。上有寺名曰泰安,正统十二年赐名。下窽处刻佛像及经,有汉字,有番字。元史,泰定三年五月,遣指挥使兀都蛮镌西番咒语于居庸关厓石,今其刻甚多,非一时笔。而元葛逻禄乃贤诗序言,关北五里有敕建永明宝相寺,宫殿甚壮丽,三塔跨于通衢,车骑皆过其下者,今亡其二矣。又八里为上关,有小城,南北二门。又七里有弹琴峡,水流石罅,声如弹琴,上有佛阁。又七里为青龙桥,道东有小堡。又三里至八达岭,有城,南北二门,元人所谓北口者是也,以守备一人守之。口外地稍平衍,五里至岔道,乃有二路。一自怀来卫、保安州,历榆河、土木、鸡鸣三驿至宣府,为西路。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冶为北路。宣德五年十月戊寅,上巡边,驻跸岔道。己卯,猎于岔道。自南口至岔道,皆延庆卫地也。自洪武三年徙山后诸州之民于关内,而于居庸关立守御千户所,永乐二年立隆庆卫、隆庆左卫,十二年始于岔道北二十里立隆庆州,州东三十里立永宁县,十三年于岔道西一百二十里立保安州。宣德元年,徙隆庆左卫于永宁县,而关独有隆庆卫,隆庆元年,改延庆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若建瓴,若窥井,故昔人谓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而岔道又八达岭之藩篱。元人于北口设兵,其得地形之便者与!
此山古为军都山,后汉卢植隐居昌平军都山中,昭烈修弟子礼事之。晋段匹磾欲拥其众,徙保上谷,阻军都之险以拒未波。魏道武伐燕,遣将军封真等从东道出军都袭幽州,即此山也。汉立军都县于山之南,胡骑经军都,耿舒袭破其众,斩匈奴两王,是也。亦作浑都,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屠浑都,是也。后徙,今州东四十里,有军都村,亦曰故县址。
州境之山,其名者曰银山,在州东北六十里,石梯而上五六里名中峯,唐僧邓隐峯之所居也。山半有壁,其色似铁,世称银山铁壁云。下有法华寺,有隐峰十诗,曰白银峰,曰佛顶峰,曰古佛岩,曰说法台,曰佛觉塔,曰懿行塔,曰雪堂,曰云堂,曰茶亭,曰蒙泉。金大定六年立石。
曰驻跸山,在州西二十五里,其山长而北袤凡二十里,石皆壁立,高可十余丈,其顶皆白。山之南有栖云啸台,高二丈许,正北有石梯可上。金章宗建亭于此。旧傅山下有石床石釜,今亡。
曰白浮山,在州东南一十里,有二龙潭,潭上有龙神祠。
曰汤山,在州东南三十里,有温泉可浴。水经注,湿水又东温泉水注之,疑即此也。
其水则出自居庸关,为湿余河,至旧县之西而伏。水经注云,其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潜伏十许里,是也。又南复出,亦谓之榆河,今涸。元史,燕铁木儿与王禅军遇于榆河北,奋击败之,追至红桥北,因据红桥,两军阻水而阵。今州西南十二里有红桥,桥亡而名尚存。文宗为燕铁木儿建生祠于桥南,立碑纪功者也。
州西南三十里为双塔河,东流过双塔店入榆河,出州东神岭山下为神山泉,出白浮山为白浮泉。元史,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奉诏兴水利,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而南,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经瓮山泊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帝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首事于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赐名通惠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