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县采访册

新竹县采访册

卷一

  目录

  总括

  竹堑堡总括

  竹南堡总括

  竹北堡总括

  沿革(附竹堑考、堡分沿革考)

  城池

  县城

  土城

  中港土城

  山川

  竹堑堡山

  竹南堡山

  竹北堡山

  竹堑堡川

  竹南堡川

  竹北堡川

  竹堑堡纪胜

  竹南堡纪胜

  竹北堡纪胜

  新竹县八景(附)

  总括

  沿革

  城池

  山川

  总括

  新竹县旧为淡水厅。光绪五年,析淡水厅之地为淡水、新竹两县;十五年,又析新竹县之地为新竹、曲栗两县(详见「沿革」)。今新竹县在台北府治之西南,东背山,西面海,北连淡水,南接曲栗。东以竹堑堡油罗山与生番分界,又以竹南堡南庄大厝坑与生番分界,又以竹北堡马武督山与生番分界,又以竹北堡乌嘴山与淡水县分界(山南属本县管辖,山北属淡水县管辖)。西以海为界。南以竹南堡中港与曲栗县分界,又以竹南堡中港上游南条之南港溪与曲栗县分界。北以竹北堡土牛沟与淡水县分界,又以竹北堡营盘脚车路与淡水县分界,又以竹北堡沙仑与淡水县分界,又以霄里溪之上游直坑、南坑、北坑与淡水县相错分界(南坑之西南属本县管辖,南坑之东北属淡水县管辖,北坑之西北属本县管辖,北坑之东南、直坑之北属淡水县管辖)。

  通县东西相距六十五里,南北相距八十五里,积方五千五百二十五里。其中上则田二千零三十五甲一分六厘一毫五丝九忽。中则田四千四百五十三甲四分六厘一毫六丝八忽七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中则田五分三厘四毫六丝不计外,实在中则田四千四百五十二甲九分二厘七毫零八忽七微。下则田八千五百二十二甲九分五厘七毫九丝一忽二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下则田四分九厘五毫二丝不计外,实在下则田八千五百二十二甲四分六厘二毫七丝一忽二微。下下则田六千零七十七甲九分一厘五毫三丝三忽二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下下则田四分三厘八毫不计外,实在下下则田六千零七十七甲四分七厘七毫三丝三忽二微。以上新竹通县田计共二万一千零八十九甲四分九厘六毫五丝二忽一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共田一甲四分六厘七毫八丝不计外,实在新竹通县田计共二万一千零八十八甲零二厘八毫七丝二忽一微。上则园二甲六分五厘七毫六丝。中则园九十三甲一分三厘八毫九丝。下则园七百九十九甲七分二厘五毫八丝六忽四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下则园四分零七毫二丝不计外,实在下则园七百九十九甲三分一厘八毫六丝六忽四微。下下则园五百七十六甲八分六厘五毫零二忽二微。以上新竹通县园计共一千四百七十二甲三分八厘七毫三丝八忽六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园四分零七毫二丝不计外,实在新竹通县园计共一千四百七十一甲九分八厘零一丝八忽六微。一等沙田一千一百四十六甲四分一厘一毫八丝四忽。二等沙田一十甲零九分五厘一毫四丝。三等沙田四百二十八甲四分三厘九毫八丝。以上新竹通县沙田计共一千五百八十五甲八分零三毫零四忽。二等沙园五十甲零六分七厘九毫八丝。三等沙园四千二百四十甲零九分零九毫九丝三忽四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三等沙园四十一甲零零六毫五丝八忽不计外,实在三等沙园四千一百九十九甲九分零三毫三丝五忽四微。以上新竹通县沙园计四千二百九十一甲五分八厘九毫七丝三忽四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沙园四十一甲零零六毫五丝八忽不计外,实在新竹通县沙园计四千二百五十甲零五分八厘三毫一丝五忽四微。通共新竹通县田园计二万二千五百六十一甲八分八厘三毫九丝零七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田园共一甲八分七厘五毫不计外,实在通共新竹通县田园计二万二千五百六十甲零零零八毫九丝零七微。通共新竹通县沙田、沙园计五千八百七十七甲三分九厘二毫七丝七忽四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沙园四十一甲零零六毫五丝八忽不计外,实在通共新竹通县沙田、沙园计五千八百三十六甲三分八厘六毫一丝九忽四微。

  通县共庄四百六十二,户二万一千零一十八,丁口一十四万七千七百零一;社二,屯丁一百二十七,余丁口五百二十六。

  竹堑堡总括

  竹堑堡(旧称竹北一堡。光绪十五年新、苗分治,析其地为两堡,更名曰竹北上一堡、竹北下一堡。新、苗分治卷内,又别名曰竹堑堡、香山堡。今查光绪十五年所分界限难以清晢,因不复分两堡,仍照旧时竹北一堡界限,直称曰竹堑堡),在县适中之地。东以油罗山与生番分界;西以海为界;南以咸水港与竹南堡分界(「咸」、「厅志」作「盐」。今细绎字义,当作「咸」为是),又以狮头山与竹南堡分界(山东北属竹堑堡,山西南属竹南堡);北以凤山溪与竹北堡分界(「凤山溪」,「厅志」作「凤山崎溪」。今按「崎」字可省),又以凤山溪之上游咸菜瓮溪与竹北堡分界,又以小石门分水与竹北堡分界。

  堡内东西相距六十五里,南北相距二十五里,积方一千六百二十五里。其中上则田一千一百九十七甲七分五厘三毫五丝三忽四微。中则田二千一百二十八甲九分二厘三毫四丝七忽七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中则田五分三厘四毫六丝不计外,实在中则田二千一百二十八甲三分八厘八毫八丝七忽七微。下则田三千九百三十甲零七分一厘二毫八丝七忽四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下则田四分九厘五毫二丝不计外,实在下则田三千九百三十甲零二分一厘七毫六丝七忽四微。下下则田三百六十一甲二分五厘三毫九丝零二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下下则田四分三厘八毫不计外,实在下下则田三百六十甲零八分一厘五毫九丝零二忽。以上竹堑堡田计共七千六百一十八甲六分四厘三毫七丝八忽七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共田一甲四分六厘七毫八丝不计外,实在竹堑堡田计共七千六百一十七甲一分七厘五毫九丝八忽七微。上则园一甲二分一厘六毫。中则园八十四甲零七厘七毫九丝。下则园五百二十六甲五分八厘九毫三丝八忽六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下则园四分零七毫二丝不计外,实在下则园五百二十六甲一分八厘二毫一丝八忽六微。下下则园二百五十五甲八分三厘八毫二丝。以上竹堑堡园计共八百六十七甲七分二厘一毫四丝八忽六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园四分零七毫二丝不计外,实在竹堑堡园计共八百六十七甲三分一厘四毫二丝八忽六微。一等沙田五甲一分五厘八毫八丝。三等沙田四分三厘九毫。以上竹堑堡沙田计共五甲五分九厘七毫八丝。二等沙园一十一甲四分零九毫二丝。三等沙园一千九百七十六甲二分九厘一毫六丝三忽四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三等沙园四十一甲零零六毫五丝八忽不计外,实在三等沙园一千九百三十五甲二分八厘五毫零五忽四微。以上竹堑堡沙园计共一千九百八十七甲七分零零八丝三忽四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沙园四十一甲零零六毫五丝八忽不计外,实在竹堑堡沙园计共一千九百四十六甲六分九厘四毫二丝五忽四微。通共竹堑堡田、园计八千四百八十六甲三分六厘五毫二丝七忽三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田、园一甲八分七厘五毫不计外,实在通共竹堑堡田、园计八千四百八十四甲四分九厘零二丝七忽三微。通共竹堑堡沙田、沙园计一千九百九十三甲二分九厘八毫六丝三忽四微;内除历年水冲报销沙园四十一甲零零六毫五丝八忽不计外,实在通共竹堑堡沙田、沙园计一千九百五十二甲二分九厘二毫零五忽四微。

  堡内庄二百一十五,户九千七百三十一,丁口六万二千零四十八;社一,屯丁九十四名,余丁口三百九十。

  竹南堡总括

  竹南堡(旧称竹南一堡。光绪十五年新、苗分治,析竹南一堡地二十分之一,自中港南条溪以南更名中港南堡,划归曲栗县管辖;其中港南条溪以北旧竹南一堡之地更名中港北堡,又仍名竹南一堡,归本县管辖。今查新、苗分治以后,本县竹南自一堡而外,更无别堡。若仍旧称竹南一堡,殊于名义未洽。今按照新、苗分治界限,自中港南条溪以北旧竹南一堡之地直称曰竹南堡),在县南方。东以南庄大厝坑与生番分界;西以海为界;南以中港与曲栗县中港南堡分界,又以中港上游南条之南港溪与曲栗县中港南堡分界;北以咸水港与竹堑堡分界,又以狮头山与竹堑堡分界(山西南属竹南堡,山东北属竹堑堡)。

  堡内东西相距六十五里,南北相距十五里,积方九百七十五里。其中上则田四百九十九甲九分二厘七毫二丝一忽六微。中则田一千零二十四甲五分四厘七毫五丝一忽。下则田九百一十二甲五分零四毫二丝六忽四微。下下则田一百六十八甲三分五厘一毫四丝一忽四微。以上竹南堡田计共二千六百零五甲三分三厘零四丝零四微。上则园七分九厘零八丝。中则园五甲二分六厘五毫四丝。下则园二百二十甲零一分五厘八毫九丝七忽八微。下下则园一百三十甲零八分二厘七毫零二忽二微。以上竹南堡园计共三百五十七甲零四厘二毫二丝。一等沙田一十甲零二分零四毫五丝二忽。三等沙田一甲八分三厘一毫七丝。以上竹南堡沙田计共一十二甲零三厘六毫二丝二忽。三等沙园八百七十甲零零零六毫三丝八忽。以上竹南堡沙园计共八百七十甲零零零六毫三丝八忽。通共竹南堡田、园计二千九百六十二甲三分七厘二毫六丝零四微。通共竹南堡沙田、沙园计八百八十二甲零四厘二毫六丝。

  堡内庄六十六,户三千四百一十九,丁口二万五千零七十六;社一,屯丁三十三名,余丁口一百三十六。

  竹北堡总括

  竹北堡(旧称竹北二堡。光绪十五年新、苗分治,析为两堡,更名曰竹北上二堡、竹北下二堡,又别名曰新埔堡、大仑堡。今查光绪十五年所分界限难以清晰,因不复分两堡,仍照旧时竹北二堡界限直称曰竹北堡),在县北方。东以马武督山与生番分界,又以乌嘴山与淡水县桃涧堡分界(山南属本县竹北堡,山北属淡水县桃涧堡);西以海为界;南以凤山溪与竹堑堡分界,又以凤山溪之上游咸菜瓮溪与竹堑堡分界,又以小石门分水与竹堑保分界;北以土牛沟与淡水县桃涧堡分界,又以营盘脚车路与淡水县桃涧堡分界,又以沙仑与淡水县桃涧堡分界,又以霄里溪之上游直坑、南坑、北坑与淡水县桃涧堡相错分界(南坑之西南属本县竹北堡,南坑之东北属淡水县桃涧堡,北坑之西北属本县竹北堡,北坑之东南、直坑之北属淡水县桃涧堡)。

  堡内东西相距六十五里,南北相距四十五里,积方二千九百二十五里。其中上则田三百三十七甲四分八厘零八丝四忽。中则田一千二百九十九甲九分九厘零七丝。下则田三千六百七十九甲七分四厘零七丝七忽四微。下下则田五千五百四十八甲三分一厘零零一忽六微。以上竹北堡田计共一万零八百六十五甲五分二厘二毫三丝三忽。上则园六分五厘零八丝。中则园三甲七分九厘五毫六丝。下则园五十二甲九分七厘七毫五丝。下下则园一百九十甲零一分九厘九毫八丝。以上竹北堡园计共二百四十七甲六分二厘三毫七丝。一等沙田一千一百三十一甲零四厘八毫五丝二忽。二等沙田一十甲零九分五厘一毫四丝。三等沙田四百二十六甲一分六厘九毫一丝。以上竹北堡沙田计共一千五百六十八甲一分六厘九毫零二忽。二等沙园三十九甲二分七厘零六丝。三等沙园一千三百九十四甲六分一厘一毫九丝二忽。以上竹北堡沙园计共一千四百三十三甲八分八厘二毫五丝二忽。通共竹北堡田、园计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三甲一分四厘六毫零三忽。通共竹北堡沙田、沙园计三千零零二甲零五厘一毫五丝四忽。

  堡内庄一百八十一,户七千八百六十八,丁口六万零五百七十七;社无。

  沿革

  新竹县,古荒裔地。自康熙二十二年始入版图,二十三年设诸罗县,隶台湾府;南自茑松、新港、北至鸡笼山后,皆属焉。雍正元年,半线添设彰化县,分自虎尾溪以北改隶彰化。是年,并添设淡水同知,稽查北路兼督彰化捕盗事务。九年,始割大甲溪以北刑名、钱谷专归淡水同知管理。然同知犹驻札彰化;至乾隆二十年,同知王锡缙始由彰化移治竹堑。先是雍正十一年,同知徐治民就竹堑环植莿竹为城,设楼四座,凡四门。乾隆二十四年,同知杨愚增建四城炮台各一座。道光六年,同知李慎彝始详请捐建石城。二十三年,同知曹谨添建外土城。光绪四年,台北新设府治,淡水同知裁缺;时新设台北府知府林达泉、陈星聚先后莅任,皆暂以淡水厅署为府署。至五年闰三月,淡、新分治,知府陈星聚始移治台北,旧淡水厅署始改为新竹县署。析旧厅之地为两县,自头重溪土牛沟以北分隶淡水县,自土牛沟以南至大甲溪止分隶新竹县。十五年,又析新竹县地为新竹、曲栗两县,分自新竹县中港溪以南之竹南二保、竹南三保、竹南四保之地,改隶曲栗县;其竹北一保、竹北二保并竹南一保仍隶新竹县。今因之(光绪十五年,新竹县知县方祖荫分竹北一保为竹北上一保、竹北下一保,分竹北二保为竹北上二保、竹北下二保。今按县南自竹南一保之外更无别保;若仍旧分编「一、二」等字样,未免名义未顺。此次办理采访,爰拟更正其名,直称竹北一保为竹堑堡、竹南一保为竹南堡、竹北二保为竹北堡,庶名称其实:理合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