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广清凉传
广清凉传
○清凉山得名所因四
按华严经疏云。清凉山者。即代洲雁门郡五台山也。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山。顶无林木。有如累土之台。故曰五台。海东文殊传云。五台。即是五方如来之座也。亦象菩萨顶有五髻。余因此二文。今更广之。按千钵经。及文殊师利五字陀罗尼。瑜伽观门所说。文殊表般若。能生诸佛故。大宝集经第六十文殊会云。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以无碍天眼所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中一切如来。若非是我劝发决定菩提心。教授教诫。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我于菩提。终不应证。而我要当满此所愿。然后乃证无上菩提。又文殊表般若者。菩萨大悲。能为增上。断灭一切诸众生等烦恼罪业。按金刚顶经金刚觉大菩萨三摩地一切如来智慧品云。尔时世尊。复入文殊师利摩诃菩提萨埵三摩耶所生法。如持金刚三摩地已。从自心出此一切如来大智慧三摩耶。名一切如来心印。即说密语。跋折啰底瑟那(二合)才出此语时。于一切如来心。即彼薄伽梵。执金刚以为智剑而出已。同一密合。入于毗卢遮那佛心中。便为釰鞘。既成就已。住于毗卢遮那佛手中。于时从彼如来釰鞘身中。出现一切世界等如来身。一切如来智慧等。及一切如来神变游戏已。由极妙吉祥故。及金刚萨埵三摩地。极坚牢故。同一密合。以为文殊师利摩诃菩提萨埵身。既成就已。住于世尊毗卢遮那佛心。而高声作是言曰。我是诸佛语。号为文殊声。若以无形色。音声可得知(以诸佛法身。本无形相。恐成断灭故。以音声假诠表之。诠佛语言。即文殊声也)尔时文殊师利摩诃菩提萨埵。从世尊心下已。依一切如来右边月轮中住。复请教示。尔时。毗卢遮那佛。入一切如来智慧三摩耶金刚三摩地已。现一切如来断除烦恼三摩耶。为尽遍众生界。断除一切苦故。及一切安乐悦意受用故。乃至。成就一切如来随顺音声圆满慧最上悉地故。彼金刚觉。于文殊师利摩诃菩提萨埵。如上于双手授之。乃至。以其金刚釰挥斫已。而高声唱言。此是诸如来般若波罗蜜能破诸怨敌。灭罪中为最。故菩萨左手持梵夹。表般若体。自性清净。右手持釰。表般若用。断除众生烦恼怨敌。又五字瑜伽观门之表者。阿者无生门。诠一切法无生。表大圆镜智。东方金刚部主阿閦如来。即菩萨顶上东边一髻之象也。啰者。无垢门。诠一切法无垢。表平等性智。南方宝部主宝生如来。即菩萨顶上南边一髻之象也。跛者。无第一义谛门。表妙观察智。西方莲花部主无量寿如来。即菩萨顶上西边一髻之象也。左者。诸法无行门。表成所作智。北方羯磨部主不空成就如来。即菩萨顶上北边一髻之象也。娜者。诸法无性相离语言文字门。表清净法界。中方如来部主毗卢遮那如来。即菩萨顶上中方一髻之象也。故菩萨顶分五髻。山派五峰。岂徒然哉。良有以也。故华严疏云。表我大圣五智已周。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原。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此山。磅礴数州。绵五百里。左邻恒岳。隐嶙参天。右控洪河。萦回带地。北临朔野。限雄镇之关防。南拥汾阳。作神洲之势胜。回环日月畜泄云龙。虽积雪夏凝。而奇花万品。寒风冬冽。而珍卉千名。丹嶂横开。翠屏叠起。排空度险。时逢物外之流。扪萝履危。每造非常之境。白雪凝布。疑净练于长江。杲日炽升。认扶桑于火海。又华严疏主。释菩萨住处品云。余幼寻兹典。每至斯文。皆掩卷而叹。遂不远万里。委命栖托圣境。相诱十载于兹。其感应昭著。盈于耳目。及夫夏景胜事尤多。历历龙宫。夜开千月。纤纤瑞草。朝间百花。或万圣罗空。或五云凝岫。圆光映乎山翠。瑞鸟翥于烟霄。唯闻大圣之名。无复人间之虑。入圣境者接武。革尘心者架肩。相视互谓非凡。触目皆为佛事。其山势寺宇。难以尽言。自大师晦迹于西天。妙德扬辉于东土。虽法身长在。而鸡山空掩于荒榛。应现有方。鹫岭得名于兹土。神僧显彰于灵境。宣公上禀于诸天。汉明肇启于摩腾。魏帝中孚于至化。北齐数州以倾俸。有唐九帝之回光。五天殉命以奔风。八表亡驱而竞记。其有居神洲。一生而不到。奚异舍卫三亿之徒哉。按大唐神洲感通录云。代州东西。有五台山者。古称神仙之宅也。山方五百里。势极崇峻。上有五台。其顶不生草木。松柏茂林。森于谷底。其山极寒。南号清凉山。山下有清凉府。经中明说文殊将五百仙人住清凉雪山。即斯地也。所以古来求道之士。多游此山。灵踪遗窟。奄然在目。不徒设也。中台最高。去并七百。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图。其量千许。即后魏文帝宏所立也。石上人马之迹。宛然存焉。顶有大泉。名曰太华。澄清似镜。有二浮图夹之。中有文殊师利像。人有至者。钟声香气。无日不闻。神僧瑞像。往往逢遇。大唐龙朔已来。敕下令会昌寺僧会颐。往彼修治寺塔。前后再返。亦遇灵感。至正观中。有解脱禅师。聚从习定。自云。于花园北。四度见文殊师利。翼从满空。群仙异圣。不可胜记。或问。此清凉山。为但山寒。名曰清凉。为就胜德耶。若但山寒。名清凉者。即阴山穷谷。冻寒之方。皆应清凉。若就胜德名清凉者。伹诸仙圣所住之处。应亦清凉。即何独此山擅斯名也。答。必二相兼。即无滥矣。一为山寒。兼有五顶。如上已说。二惟就文殊化境。拣余仙圣所居。如般泥洹经云。若有读诵文殊师利名者。设有重障。不堕阿鼻极苦猛火。常生他方清凉国土。值佛闻法。得无生忍。华严经入法界品云。以自在大慈。令彼清凉。斯之谓矣。故化方逐物。众生自见于兴亡。报土湛然。不随器界之生灭。如斯而已矣
○五台四埵右圣行迹五
按灵记。五台有四埵。去台各一百二十里。据古图所载。今此台。即古中台。中台即南台。大黄尖即北台。栲栳山是西台。漫天石是东台(唯北台中台。古时有异。东西二台古今无异)
无恤台。常山顶是也。昔赵简子。名无恤。曾登此山观代国。下瞰东海蓬莱宫。观神仙之宅。此是普贤菩萨。于中止住。云霞出没。往来五台。登台者。多见灵瑞。绿斯圣迹故。号为东埵也。西瞢■〈夢,登代夕〉山。上有宫池古庙。隋炀帝。避暑于此而居。因说天池。造立宫室。龙楼凤阙。遍满池边。此池。世传神龙所居。缘斯圣迹故。号为西埵也。南有系舟山。上有铜镮。舡轴犹在。昔尧遭洪水。系舟于此。世传尧睹文殊现于南台。缘斯圣迹故。谓之南埵也。北有覆宿堆。即夏屋山也。后魏孝文皇帝。避暑往覆宿此。因以名焉。下见云州石窟寺。世传山上有乾闼婆城。即化城也。常于日欲出时。城乃现焉。又望见北川。吴冢垒垒。有鬼趁南行。及见南山柏谷藟(力鬼切)出随行。文帝吒之。其藟。即回低曲而走。因谓之亚走柏。由此事迹。谓之北埵也。至巨唐俨禅师。神异僧也。尝登西南台之上。望见五顶。皆有五色云覆之。随云覆者。配之为台。唯古之中台。即今之北台。古之南台。即今之中台(孝文封为南岳也)余皆定矣
○五台境界寺名圣迹六
中台顶上。有太华池。方圆二里。天生九曲。其水湛然色若琉璃。澄澈见底。池内平处。有石磊落。丛石间。复有名花。百品交映。神龙宫宅之所在焉。人暂视之。瘮(所锦切)然神骇。云雾祥映。难以具言。然池之大小浅深。神变不定。故礼谒者。解璎褫佩。投中而去 随开皇十一年。文帝。敕忻州刺使崔震。持供于五台顶。设斋立碑。及睹后魏博陵公太守。奉使登台。遥瞻丛石。并是菩萨身挂璎珞。故宝台铁塔。功德最多。不可殚纪
古十寺 大孚灵鹫寺 王子寺 灵峰寺 饭仙寺 天盆寺 清凉寺 石窟寺 佛光寺 宕昌寺 楼观寺
今益唐来寺六 竹林寺 金阁寺 安圣寺 文殊寺 玉华寺 圣寿寺
灵迹四 太华池 白水池 孝文人马迹 千年冰窟
名花五 日菊花 孝文十二院花 五凤花 百枝花 钵囊花
北台顶上有天井。下有龙宫白水池相连。金刚窟亦相通彻
古有八寺 宝积寺 净明寺 木爪寺 普济寺 公主寺 甘泉寺 大谷寺 圣寿寺
今益寺二 宝山寺 太平兴国寺
灵迹十六 七佛池 罗汉台 九女泉 公主台 孝文教鹰台 孝文打毬场 仙人庵 禅庵藟 亚走柏 生死藟 空心藟 生地狱 邓隐峰塔 憨山 玉泉 金井
异草二 鸡足草 瞢■〈夢,登代夕〉草
东台。旧名雪峰。山麓有研伽罗山。台上遥见沧瀛诸州。日出时。下视大海。犹陂泽焉
古寺一十五 华林寺 香云寺 观海寺 香藟寺 铜钟寺 石堂寺 龙盘寺 光明寺 万像寺 凤岭寺 龙泉寺 五王寺 天城寺 温汤寺 古华严寺
今益寺三 金界寺 乾明寺 东塔院(今为尼院)
灵迹十一 松子戍 亦龙口 六凤岩 明月池 五王城 枣林 乳头香藟 研伽罗山 那罗延窟 万圣足迹 温汤
药三 人参 长松 茯苓
西台。与秘■〈麻外女内〉岩相连。危磴干云。乔林拂日。分空绝壁。接汉层峦
古寺十二 秘密寺 石门寺 榆勤寺 乳石寺 东尖寺 大会寺 日照寺 向阳寺 铁勤寺 浮图寺 熊头寺 豹子寺
今益寺四 李牛寺 黑山寺 仰盘寺 病牛泉寺
灵迹一十五 泥斋和尚 孝文射垛 落王崖 香山师子踪 于阗国王踪 二圣对谭石 八功德水 石门 鸟门 龙窟 萨埵崖 王子烧 身塔 割肉坐石 王母仙桃
药三 黄精 茯苓 木瓜
南台孤绝。距诸台差远。林麓蓊郁。岩崖倾欹。最为幽寂。昔有僧明禅师。居此三十余载。亦遇神仙。飞空而去。唯蝉蜕其皮。三十里内。悉是名花。遍生峰岫。俗号仙花山。化寺屡逢。钟声时发。昔曾有人遇异人。形伟冠世。言语之间。超腾遂远。故僧明禅师歌曰。南台秀峙。龙神归依。春云霭霭。夏雨霏霏。黑白瞻礼。失渴忘疲。何罪不灭。何福不滋。卧于石罅。而坐神龟。菩萨麻充其龙枝。罗浮草结作禅衣。居岩■〈山上咢下〉兮静虑。履山巅兮寻师。餐松长智饵。菊除饥讲。说般若志。行禅师再。睹龙母。又见龙儿。家施白药。永离苦衰
古寺九 娑婆寺 殊公寺 郭■〈麻外女内〉寺 嵌岩寺 浮图寺 高岭寺 石台寺 小柏寺 赤崖寺
今益寺三 福圣寺 灵境寺 法华寺
灵迹九 七佛谷 龙宫胜堆 万亩平 东王相 西王相 神龟 东车尖 西车尖 石罅
药二 人参 钟乳
中台北。北台南。中间有诸佛浴池。一百二十所。四面是水。中心有土台。方圆三尺。号为菩萨盥掌。游戏之地。其岁香气氛馥。色相光明。人熟视之。神移目乱。不敢久住。然人亦罕到池中。多出白云。状如队仗。有梵志婆罗门像。如睹菩萨及圆光者。白衣即得初果及第二果。若净戒之僧。得第三第四果也。金刚窟。即文殊大宅。此窟。在东北台二麓之下。楼观谷内。南北岭间。有石门乃先圣出入之处。人多不识。昔有繁峙县佛慧师。曾入此窟。行约三十里。有横河。既济即抵平川。无复凡木。但见宝林。极望四周。金楼琼塔。炳然晃目。佛慧师。出为人说此
唐长安二年。遣使于五台山大孚灵鹫寺。前采花万株。移于禁掖。奇香异色。百品千名。令内道场。裁植供养。敕万善寺尼妙胜。于中台造塔。凡一期功毕。遣内侍黄门金守珍。就山供养。显庆设斋。乃供一万菩萨是日。忻代诸处。巡礼僧数。盈一万。皆云。万圣赴会。普施一镮钱。一万缗。别施菩萨。内侍与州县。具达朝廷。由斯灵瑞。台山复兴
○释五台诸寺方所七
按灵迹记。称古传有寺一百一十。北齐割数州租税。以充供养。粤自后周已来。亟遭废毁。甄台寂寞。空余麋鹿之场。宝塔摧颓。但聚鸱枭之迹。俄钟随季。海内分崩。寓县沸腾。生灵涂炭。兵火延及。荡焉靡遗。大率伽蓝多从煨烬。名额既泯。基址徒存。其堪住持者。六十七所。余皆湮没焉
大孚灵鹫寺者。世传后汉永平中所立。所以名灵鹫者。据西域记第九卷说。梵云结栗陀罗矩吒山。即释尊说法华经之地。唐云鹫峰。亦曰鹫台。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此山亦然。今真容院所居之基。冈峦特起。有类高台。势接中台北台之麓。山形相似。故以名焉。寺依此山立名。故云大孚灵鹫寺也。昔有朔州大云寺惠云禅师。德行崇峻。明帝礼重。诏请为此寺尚座。乐音一部工技百人。箫笛箜篌。琵琶筝瑟。吹螺振鼓。百戏喧阗。舞袖云飞。歌梁尘起。随时供养。系日穷年。乐比摩利天仙曲。同维卫佛国。往飞金刚窟内。今出灵鹫寺中。所奏声合苦空。闻者断恶修善。六度圆满。万行精纯。像法已来。唯兹一遇也
清凉寺。依山立名。托居岩侧。前通涧壑。上接云霓长安二年五月十五日。建安王仕并州长史。奏重修葺。敕大德感法师。亲谒五台。山以七月二十日。登台之顶。僧俗一千余人。同见五色云中。现佛手相。白狐白鹿。驯狎于前。梵响随风。流亮山谷。异香芬馥。远近袭人。又见大僧。身紫金色。面前而立。复见菩萨。身带璎珞。西峰出现。法师。乃图画闻奏。帝大悦。遂封法师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请充清禅寺。主掌京国僧尼事。仍敕左庶子侯知一。御史大夫魏元忠。命工琢玉御容。入五台山。礼拜菩萨。至长安三载。送向清凉山安置。于是倾国僧尼。奏乞送之。帝不许。以雁门地连猃狁。但留御容于太原崇福寺大殿。中间供养。于五台山。造塔建碑。设斋供养。是知真境菩萨所居。帝王日万机之务。犹造玉身。来礼大圣。矧余凡庶。岂不从风一游净域。累劫殃消。暂陟灵峰。多生障灭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