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安溪县志-清-谢宸荃
安溪县志-清-谢宸荃
安溪县志(康熙癸丑版)(清)谢宸荃主修 洪龙见主纂
●目 录
卷首
原志序
前志序
卷之一 山川形势之一
原县
星野
舆域
卷之二 山川形势之二
卷之三
户口丁徭
用民
地亩钱粮
用民(前志同则分为二条)
赋役
卷之四 风俗人物之一
贡俗
卷之五 风俗人物之二
考迹
卷之六 风俗人物之三
述制
叙官
卷之七 风俗人物之四
彰献
胪荣
卷之八 风俗人物之五
阐潜
徽闺
卷之九 风俗人物之六
问礼
卷之十 风俗人物之七
征文
记
卷之十一 风俗人物之八
征文
序
文
书
辩
颂
赋
铭
歌
诗
联
疏
卷之十二 疆圉险要志之一
弭患
验征
纪秩
●编辑姓氏
总辑校正
安溪县知县谢宸荃(字亮工,号郎屏。辛丑进士。直隶保定府安肃人)
监 修
安溪县儒学署教谕张毅(字伯重,号弘次。庚子举人。福州侯官县人)
安溪县典史陈笃敬(字诚宇。河南长葛人)
参 订
邑人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庚戌进士,翰林院编修)
汇 纂
洪龙见(字公隐)
参 阅
石金和(字宪吕。甲午举人,浙江平阳知县)
陈嘉章(字存斐。丁酉举人,邵武县教谕)
李日燝(字葆甫。恩贡生,候选通判)
李兆庆(字赖甫。岁贡生)
林洪星(字献奎。拔贡生,直隶饶阳知县)
林登鹤(字尔锡。岁贡生,邵武府训导)
陈洪图(字白书。丁卯举人,建宁府教授)
官朝京(字子孟。壬子举人)
李胤禧(字永甫。岁贡生,湖广永兴知县)
李国绅(字□□。岁贡生)
陈如龙(字建祈。岁贡生)
吴洪俊(字允迪。福州府古田县训导)
孙胤骐(字天卫。癸卯武举人)
陈卧龙(字见甫。癸卯武举人)
李舒斌(字□□。丙午武举人)
白梦麟(字汉趾。癸卯武举人)
谢 春(字秉璜。甲午武举人)
谢登轼(字子章。癸卯武举人)
郑士熊(字淑礼。已酉武举人)
陈世策(字治侯。壬子武举人)
骆腾霞(字彩汝。壬子武举人)
黄基扬(字□□。壬子武举人)
姚 鼐 (字□□。壬子武举人)
谢宸藻(字敬工) 谢世晋(字子进)
谢承晋(字子勖) 谢凝晋(字子端)
谢宸邻(字钦工) 谢宸佑(字代工)
谢宸镳(字扬工) 谢宸铎(字振工)
谢宸录(字叙工) 谢宸轼(字惠工)
谢桂馨(字丹若) 谢桂芝(字莲若)
谢桂芳(字秀若) 谢桂芬(字班若)
谢桂兰(字杏若) 顾鼎锡(字龙媒)
牛星辉(字冲宇) 李 萼(字革韦园)
袁宗周(字美器)
生员
杨 鸾 林一火廷 胡 琏 林华捷 吴梅元 王 祗
陈日火呈 刘 绂 蔡一侯 李钦飏 王 臣 林之起
黄正烺 李光垤 李梦桐 李梦乐 李光斗 孙 褒
李鸿胤 李光复 孙 襄 张成谟 孙 熠 陈金钟
黄元高 吴蛟腾 张麟瑞 陈宗宪 陈鸿业 黄志捷
刘亦显 叶方荣 李凤先 林可栋 李日升 吴元晋
唐公凯 詹 龙 林幼弼 林锡龄 陈玉阶 潘自岩
唐焻黎 林徽弼 张胤瑞 洪士翊 王光旦 廖仁燕
吴陈□ 官士骧 陈景绂 陈孔高 林于赓 林先春
潘见龙 柯拔奇 李鼎征 谢端拱 梁 彬 王之祯
督梓吏书
林 奭
●安溪县志总目
前志有十八则,存以备考。
原县 星野 舆域 奠方 用民 贡俗
考绩 述制 叙官 彰献 胪荣 阐潜
徽闺 问礼 征文 弭患 验征 纪秩
皇清诏修《大一统志》,敕颁五条,仍以十八则分隶各条之下,先贤遗笔,不敢忘也。
一、山川形势。
一、户口丁徭。
一、地亩钱粮。
一、风俗人物。
一、疆圉险要。
安溪县志图
一图总境 二图县郭 三图县治 四图儒学
●卷首
原志序
《安溪县志》巻首
《安溪县志》序一
自南唐保大三年,安溪之称县于是始,阅宋、元、有明以至我朝,其间建置损益,亦可得而悉数也。仆来守泉,会奉部檄直省各修志,于是郡邑咸有事于此,而安溪令谢君遂成邑志,予读而善之。
夫安溪,岩邑也。壤接汀、漳之交,箐密蒙丛,民朴而野,有唐、魏之俭陋。乃近者民不安生分,好讦讼,喜淫巫。此岂习俗然欤?抑有以致之耶?君踵前书,以成此志,美善不遗,纤悉必备;所以纪兴废,励风俗,其亦有取于是哉!
偶以行部至此,叹古人之风流咸在吾目。彼凤山者,非紫阳所题诗处耶?龙湖者,非西山所祷雨处耶?至于仁贤君子,接踵如林,而皆得彪炳于是书之内,览者亦当比絜于琅玡之编,颉颃于陈留之志矣,君其勉之哉!后之续今,犹今之续古,使后世讴思者次于詹敦仁、陈宓之后,则庶几乎。
时大清康熙十二年岁次癸丑立秋后一日。
泉州府知府古沛年家侍生王者都顿首 拜撰
《安溪县志》序二
邑设安溪,自南唐始。而安溪之有志,则自胜国正德始也。厥后一修于嘉靖之己丑,再修于嘉靖之壬子,而丙申、辛酉复为增缉,志亦綦备矣。独是辛酉迄今五十余年,其间陵谷虽无变迁,而此外不无损益。况我国朝鼎建以来,邑虽小,可无增修以备一邑文献乎?兹者更际我皇上加惠宇内,欲周知天下户口、扼塞之要,以昭一统盛事,垂亿万世无疆之征,令各郡县仿秦、豫通志款式,详订成书。宸荃也敢不夙夜兢兢以仰副维新之治乎?
但文武两闱,执事榕城,至仲冬始得取旧志而读之,远稽近采,于所已备者重加考核,未备者斟酌增补。越冬及春,三阅月而事告竣。文采虽远愧班、马,体裁则恪遵功令,从此山川、土田以及文章事实,庶几皆斑斑可考。上之备秉银管修国乘者之采择,泰山沧海,窃自同于细流土壤矣。下之俾邑人士眷兹风土,鉴于先型,务本勤生,以裕家室之谋;息争止讼,以培忠厚之基;读书循理,以成礼让之俗。朴者农而秀者士,无虚余三事教诫之心。于斯志也,更不无惓惓焉,岂曰弹丸黑子,可勿是究是图也哉?遂濡笔而并授之剞劂。
康熙十有二年岁维癸丑仲春之吉。
同进士出身、文林郎、知安溪县事、前授广西庆远府荔波县知县、安肃谢宸荃谨序。
重修《安溪县志》序三
昔人有言,作史之难,莫难于志,班、范而下,盖阙如也。史以志称,自陈寿始,而所载独纪传,名实牴牾,识者讥之。今郡邑之志,则星土、名物、官师、贤隽、贡赋、风谣,莫不具载,虽以志名,实该全史,珥笔从事,胜任綦难。我国家奄有四海,声教翔洽,郡县之志,各纂葺成书,以上于所司。匪特黼黻太平,润色鸿猷,盖将以备参稽、考谣俗,会车书而大一统也。
安溪为泉郡支邑,适上谷谢令出宰兹土,因征文考献,从簿书期会之暇,编辑成书。其分野、疆域、山川、土田,则史氏之志也;仕宦政绩、士女懿行,则史氏之传也;其官师临莅,贤隽登庸,莫不年经月纬,则史氏之表也。一展卷而灿然不遗,秩然不紊,举五十余年之废坠而修明于一旦。盖踵前志而折衷之,可以称信史矣。
考安溪初造,始于周显德间。其山峻,其水洌,澄泓凝碧,厥名清溪。相传民俗率安土敦仁,不作浪游,是以宋宣和间更今名。向者考亭常过而乐之,其遗风余泽犹有存者。诚使出治者绎清之名,待治者思安之义,将见郅隆之治,淳庞之俗,复见于今日。史氏秉简而书之,昭垂国史,副在有司。后人读其志,因以想见其邑,则安溪弹丸之区,且首为采风者屈一指矣。志成,问序于余,因走笔弁其简首。
时康熙癸丑秋仲之望。
赐进士出身,福建分守兴泉兼巡海防道布政使司参政,今升江西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前奉敕提督云南学政大梁李光座撰。
《安溪县志》序四
今天子聪明旁瞩,欲周知民生休戚之故,户口殷凋之所,风俗变易之理,吏治更化之功,诏直省所在辑志乘,上于天府,将以资乙夜之览,而施化裁焉。吾闽郡邑,各应时而成书。
夫山川、物产、人物、沿革,此在圣人知之可也,不知庸何害?今滨海数郡,三十年氛沴之中,气数蹇厄,颠连未休,兽迁鸟举,哀嗷于中路,是宜遇长沙而恸,遘东门而图者矣。虽九重讲诵之余,屡顾轸问,然堂上万里,亦安知一隅危支惫以至于斯?
谢侯起名进士,来宰吾邑三年,政将成,兹所为志甚具。侯生长日月之旁,出既为天子整顿之,入当为天子敷陈之,计言之藏于臆者,不知其几也。独是志书格于义例,使惨怛愁忧之形无由附见编端,具具而因,具具而完,此亦慈惠之心所悲悯而不自怿者也。虽然,势之所拘,不可卒抗,则尽其意而已矣。
吾邑自詹公敦仁启治以来,世有贤侯。而詹本名德君子,报政以后,卜隐于佛耳山下,遂蕃其子孙于此。吾祖森,当明宣德间尚义赐爵,用逻尉调绾邑符,南面临其桑梓。一事在七百年上,彼君我而侣我,而民不惊;一事在二百年上,彼侪我而莅我,而民不忌。于今志乘咸彪炳焉。其处心积虑,不过自尽其当日之意,而岂谓其传之勿斁也哉?
夫意之所储胜于言,言之所纾胜于文,他日恭逢临轩之问,侯其写所臆而对焉。吾之望侯,尚未有已也。
翰林院编修、年家治弟李光地顿首拜书。
前志序
正德十六年尚宝司少卿晋江李源序
安溪,古清溪。当邑之阳,溪流清莹,顺下如驶,故曰安。安者,顺也。或曰:“恶其声之类于非族,故易之。”易之,嫌名也。其地舟车所通,贸迁化居,不以山溪之限。民乐耕纺,士俊警尚意气。隋置场,南唐县之。六百年来,志书无有修废。正德辛已正月庚申,龚侯揖师生而进之曰:“县志,古列国史也。匪古匪今,匪今匪后,尔师生亦此之忧乎?”用是事事不怠,毋废前闻,毋略后观,三越月而草已具。龚侯过竹坡之居以序请。
予闻之,小史掌邦志,《周官》则有 。东汉之初,诏南阳撰作《风俗》。则知县与天下,昔人不以大小广狭详略也。侯其以天下视安溪哉!夫古今之氏史家者,自三代以还可数也;惟司马氏称实录焉。侯其以西汉纪安溪哉!侯诺以往。又三越月,志以告成,遂书以归之。
侯名颖,吉水人。登江西戊午榜,好学而文,政知所先。
邑人按察副使詹源序
安溪志,志吾安溪一县之事也。修之者, 令吾县吉水之龚侯栗夫也。与修事者,吾邑博南海之邹君至道、丰城之涂君仲介也。安溪之为县,与夫志之所以修,其详已见于地官郎李竹坡先生序矣。龚侯谓予邑人也,当缀数语于后。
予惟今之吏蔚有声称为能者,不过知事事于簿书期会之间,讼狱赋税之末而已;其能知以典章载籍为事者,盖寡矣。间有及之者,又率纷工糜费于一切无益之虚文而已;其能知以政体治道所关、人心风化攸系者为事焉,益又寡矣。
龚侯负通敏之才,出自贤科,令吾安溪甫期月, 理治之暇,即慨然念安溪为邑,僻在一方,旧未有志,无以鉴古窥今,善今垂后,遂与二、三同志修辑以传。举其志,则一邑之文献风土之事备,虽今可古,而后可今也。是可以观焉,可以兴焉,勉焉,修焉,通变宜民焉,从善舍恶焉。自一邑推之郡,自一郡推之天下,而莫不然焉。其于政体、治道、人心、风教,所补岂小小哉!是非有达远知要之识、光明正大之心、宏博渊源之学者,不能为此也。吾龚侯有此,观志者当考而自得之。
嘉靖八年莆田副使林有年序
安溪尹黄君德和承宪札以修志事役于予,予屏居囊山,罹疴困,曷称耶!辞历四浃辰矣。德和复走使笃叙师弟情义,予窃喜其脱凡知要,道行矣。遂肩舆戒途,越十一月甲午至安溪,寓东岳宫。山谷盘纡,林木藰莅,古胜迹也,乃事事焉。
德和屡款近抒意,商榷可否,且曰:“怿欲知天地之道,民俗之宜,而为政之缓急先后焉;怿欲知职官之贤否,而为政之取舍劝惩焉;怿欲知学校之兴舍,人物之盛衰,而为政之转移设教焉;祀典,怿欲知之崇之,而解咎涵休焉;惠政,怿欲知之举之,而宣风布德焉;事有关于政务者,怿皆欲知之,而为政之因革,用助聪明之弗逮焉;非志曷知,志容缺乎?”呜呼!俗之吏,惟私焉急限,于缩月肉者非业。若德和可谓达治体者矣。
安,小邑也,文献残落,漫无所稽。乃集诸乡都耆民授以簿,簿以类分,令其考注,期以盈旬,仅得十之一二。而复考之典籍,询之学校,欲其详且公也;虽老农樵牧,亦下侦之,欲其见闻无遗也。穷搜博采,夙夜事校阅,编辑成书,厘为十卷,其目五十有四。德和嘱予叙。
夫志,志一邑之事。邑之志,犹国之史。曹、滕小国也,邾、莒则又小矣。史固不以小而废之也。安邑里不满二十,制度具矣,鉴戒昭矣,损益之机,亦概可审矣。续之,尚友君子式是而求其故,则更化图治,亦未必无小补焉。以一邑之小,而例之天下,亦可也。